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1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邻近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1
作者 李磊 魏天琦 +3 位作者 马继坤 信朝忠 蒋玫 陈新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8.23±6.04)mg·kg^(-1),Zn(52.21±17.59)mg·kg^(-1),Pb(25.34±7.56)mg·kg^(-1),Cd(0.67±0.25)mg·kg^(-1),Hg(0.073±0.066)mg·kg^(-1),As(10.79±4.20)mg·kg^(-1);2022年10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7.52±6.15)mg·kg^(-1),Zn(50.59±18.52)mg·kg^(-1),Pb(19.71±8.56)mg·kg^(-1),Cd(0.64±0.24)mg·kg^(-1),Hg(0.081±0.046)mg·kg^(-1),As(10.97±4.48)mg·kg^(-1)。从时间上看,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6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整体较轻,Pb、Cd、As在部分调查站位存在一定的污染。水动力学过程是决定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运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污染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游径流对长江口盐水上溯距离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辉 黄睿 +4 位作者 张蔚 陈中 王晓光 李昊 曾建峰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长江口盐水入侵严重影响上游供水安全、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健康,其中在径流和潮动力的相互作用下盐水上溯距离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然而径潮相互作用下盐水上溯距离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利用MIKE 3水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和盐... 长江口盐水入侵严重影响上游供水安全、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健康,其中在径流和潮动力的相互作用下盐水上溯距离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然而径潮相互作用下盐水上溯距离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利用MIKE 3水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和盐度数学模型,采用2016年长江口实测潮位、流速、流向和盐度资料对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和盐度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较为吻合,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和盐度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长江口附近的水动力和盐度特性。为了探究上游径流对长江口盐水上溯距离的影响,本文设置了长江口上游15000~50000 m^(3)/s中8个径流量,分别模拟研究了上游不同径流量对长江口南支-北港、南支-南港-北槽和南支-南港-南槽3条航道盐水入侵上溯距离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3条航道的盐水入侵程度显著依赖于潮汐动力,大潮潮动力强,外海与北支盐水倒灌的盐水入侵都强于小潮期间,盐水上溯距离整体大于小潮期间。当径流较低时,北支存在盐水倒灌现象,也会增加盐水入侵距离。同时分析了不同径流条件下3条航道盐度垂向分布和层化现象,并分别建立了上游径流量和3条航道盐水上溯距离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对长江河口“压咸补淡”和物质输运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数值模拟 盐水入侵 上溯距离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环境微生物变化分析
3
作者 周新光 张赛伟 +3 位作者 黄河 钱晓雍 高宇 赵叶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质古船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处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或对古船产生直接危害,或通过改变古船所处环境进而影响文物安全,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因此,环境和微生物... 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质古船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处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或对古船产生直接危害,或通过改变古船所处环境进而影响文物安全,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因此,环境和微生物构成相互影响的动态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时发现风险甚至预测风险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出水木质古船保护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环境监测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的环境特征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潜在病害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水体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明显下降,尤其细菌丰富度大幅下降;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比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小,同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较小。沉积物和水环境中可参与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潜在病害微生物主要为芽孢杆菌(Bacillus)、曲霉菌(Aspergillus)和枝孢霉菌(Cladosporium)。此外,沉积物中存在比例较高的硫酸盐还原菌须引起关注。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环境因子-病害微生物监测评估方法体系,为后续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地积累基础数据进而采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手段评估甚至预测“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环境微生物风险状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二号”古船 出水前后 环境因子 微生物分析 古船保护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后北槽水沙输移变化研究
4
作者 路川藤 朱显博 +1 位作者 韩玉芳 李肖肖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下段涨落潮平均流速趋势性变化不明显,各水层含沙量大都呈下降趋势,中层水体平均含沙量减小近50%。北槽纵向水沙通量远大于横向通量,自2010年以来,水沙横向通量占比下降。北槽水流净通量表层大、底层小,中下段多年来均存在水通量的垂向环流,即表层水体横向净通量向北,而底层向南。悬沙净通量底层大、表层小,在纵向上,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指向下游,底层水体规律性较差。在横向上,2015年后,北槽中下段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大都指向航道北侧,底层水体指向航道南侧,表底层悬沙净通量形成垂向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水沙通量 深水航道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邻近水域鳗苗网兼捕仔稚鱼群聚变化调查
5
作者 闫欣 葛慧 +3 位作者 王储庆 施金金 汤建华 王燕平 《水产养殖》 2025年第2期7-15,共9页
于2022年2—4月,对长江口北支邻近水域鳗苗网兼捕仔稚鱼群聚进行了调查,在该水域设置3个站点进行定点监测。结果表明,共采集到仔稚鱼7598尾,隶属于14科20种,其中海洋性种类12种,河口性种类5种,洄游性种类2种,无淡水性种类。中国花鲈在2... 于2022年2—4月,对长江口北支邻近水域鳗苗网兼捕仔稚鱼群聚进行了调查,在该水域设置3个站点进行定点监测。结果表明,共采集到仔稚鱼7598尾,隶属于14科20种,其中海洋性种类12种,河口性种类5种,洄游性种类2种,无淡水性种类。中国花鲈在2月21—24日(小潮)和3月1—4日、3月14—17日(大潮)为优势种;大黄鱼在3月1—4日、3月14—17日(大潮)为优势种,焦氏舌鳎在2月21—24日、3月22—23日、3月27—28日、4月7—10日(小潮)和4月1—4日(大潮)为优势种。焦氏舌鳎的平均单位努力渔获量最高,为104.26尾/网。长体刺虾虎鱼、方氏锦鳚、海鳗、小黄鱼和拉氏狼牙虾虎鱼在大潮期间的体长中位数大于小潮期间。指出,小潮期间的鳗苗捕捞对仔稚鱼损害约为大潮期间的2倍。提出,应制定相关管理措施,限制或取消小潮汛期间的鳗苗捕捞,研发新型鳗苗捕捞网具以降低兼捕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鳗苗网 兼捕 仔稚鱼 大小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来沙锐减条件下长江口南支河床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路川藤 王坚 +1 位作者 李肖肖 朱显博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2,共8页
长江口南支河段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级分汊,在流域来沙变化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下,南支河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河道断面分形维数和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两种判别方法,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及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床稳定性... 长江口南支河段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级分汊,在流域来沙变化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下,南支河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河道断面分形维数和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两种判别方法,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及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床稳定性。研究表明: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后,南支河床容积增加主要表现在‒5 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水域;在无河道整治的自然条件下,南支主要沙体均发生了明显变迁,河道整治工程后,各沙体趋于稳定,工程建设起到了抑制沙体活动、稳定河势的作用;三峡工程运行后,南支河床断面分形维数值、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Kn值下降,说明南支河段过流能力增强,目前分形维数值在1.15~1.25之间,Kn值在760~843之间,南支下游河段河床活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支河段 数学模型 河势稳定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2022年水动力及营养盐时空分布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谭皓月 曹慧群 +4 位作者 卢士强 周诗怡 李晓萌 燕爱玲 黄静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为系统探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动力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规律,本文综合考虑了风场、海表通量、入海径流、潮汐以及河口漫滩效应等因素,构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水动力水环境数学模型,分析了区域内水动力特征、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以及二者... 为系统探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动力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规律,本文综合考虑了风场、海表通量、入海径流、潮汐以及河口漫滩效应等因素,构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水动力水环境数学模型,分析了区域内水动力特征、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以及二者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流速相对较小,在0.8 m/s以下,舟山岛北部岛屿间狭窄地带的流速较大,在1.5 m/s以上。②长江口DIN和PO_(4)^(3-)浓度低于杭州湾地区,除杭州湾丰、平水期DIN浓度略高于枯水期,整体上氮磷营养盐分布较为稳定。③杭州湾水质显著差于长江口地区,长江口水质基本维持在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Ⅳ类及以上,杭州湾水质全年维持在劣Ⅳ类。④长江口近海DIN和PO_(4)^(3-)浓度主要受长江干流氮磷输入的控制,与径流量关系相对较小;杭州湾则同时受钱塘江氮磷输入和径流量变化的显著影响。研究显示,长江口水质普遍优于杭州湾,长江口和杭州湾的氮磷浓度主要受河流氮磷输入的影响,且受地形的差异化影响对入海径流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水动力 氮磷营养盐 水环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推断的长江口复合洪水潜在风险
8
作者 殷成团 孙忠滨 +4 位作者 熊梦婕 王金华 章卫胜 刘悦 张金善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河口复合洪水事件频发。台风、强降雨、河道洪水和风暴潮等灾害因子的影响相互叠加,严重威胁沿海城市的防洪安全。基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重构了1959—2020年复合洪水灾害因子数据集,采用基于贝叶斯推断的Copula方... 在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河口复合洪水事件频发。台风、强降雨、河道洪水和风暴潮等灾害因子的影响相互叠加,严重威胁沿海城市的防洪安全。基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重构了1959—2020年复合洪水灾害因子数据集,采用基于贝叶斯推断的Copula方法,分析了长江口风暴潮“二碰头”“三碰头”事件的风险性及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988—2020年长江口徐六泾站年极值高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风暴潮强度的减弱;长江口地区极端风暴潮高潮位与强降雨的遭遇风险较高,重现期为89 a,而大通径流与台风及其伴生事件在统计上近似独立;忽视变量间的相关性会显著低估复合洪水灾害的风险,且随着灾害因子重现期的延长低估愈加明显;长江口风暴潮“二碰头”事件风险低估幅度高达77.7%;自然变化导致的风暴潮“二碰头”重现期不确定性为[−12.6%,16.3%];相较于风暴潮和依赖性,降雨是长江口复合洪水风险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水 风暴潮 不确定性 贝叶斯推断 COPULA方法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湿地沉积物中外源输入活性汞的迁移转化微宇宙模拟研究
9
作者 吕少旸 毕侨宁 +3 位作者 陈圆圆 周立旻 郑祥民 王永杰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6,共12页
利用微宇宙模拟试验探究了外源输入汞在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长时间持续变化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添加溶解态硝酸汞模拟外源活性汞输入,4个沉积物总汞(THg)浓度增加109.7%~275.1%。252d培养试验结果显示:(1)溶解... 利用微宇宙模拟试验探究了外源输入汞在长江口湿地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长时间持续变化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添加溶解态硝酸汞模拟外源活性汞输入,4个沉积物总汞(THg)浓度增加109.7%~275.1%。252d培养试验结果显示:(1)溶解态活性汞输入沉积物后在亚还原及还原条件下易于转化为甲基汞(MeHg),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汞组MeHg浓度增加1.9%~657.3%(平均183.0%),尤其在培养140d后植物凋落物输入情境下,沉积物中MeHg平均增加260.2%,表明了易降解有机质输入及其腐解对活性汞老化的具有重要影响。同一采样点时间,各沉积物中汞甲基化潜势(MeHg/THg,%)显著不同,且均在凋落物厌氧腐解阶段显著升高,这可能是不同沉积物自身汞甲基化微生物差异所致。(2)沉积物氧化阶段,MeHg浓度与氧化还原电位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了再悬浮氧化过程会导致甲基汞的降解,且易降解有机质存在条件下甲基汞的降解作用增强,这可能是好氧微生物降解甲基汞与Fe(Ⅱ)氧化产生的活性氧物质化学降解甲基汞两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在河口海岸及其他水环境中的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3)活性汞输入后主要累积于粒径小于8μm极细颗粒物中,甲基汞亦是如此,可能缘于黏土矿物-铁氧化物-有机质复合体对汞的吸附作用,表明了长江口极细颗粒物是汞迁移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湿地 甲基汞 有机质 沉积物再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的时空共存关系
10
作者 杨杰青 陈敏 +5 位作者 丁玲 郑磊夫 晁敏 周进 陈渊戈 史赟荣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2,共10页
为阐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海龙箭虫(S.nagae)时空共存关系,基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5月(春季)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分析了百陶箭虫、海... 为阐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海龙箭虫(S.nagae)时空共存关系,基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5月(春季)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分析了百陶箭虫、海龙箭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零模型检验了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之间的共存格局。结果表明:秋季,百陶箭虫与温度和盐度显著相关(P<0.05),海龙箭虫与水深和温度显著相关(P<0.05);春季,百陶箭虫、海龙箭虫均与温度和盐度显著相关(P<0.05)。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间Pianka指数秋季实测值小于模拟值,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之间主要受扩散限制调控机制影响;春季实测值显著大于模拟值(P<0.05),表明百陶箭虫和海龙箭虫主要受环境筛选机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百陶箭虫 海龙箭虫 长江口 共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以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岸盐沼湿地蓝碳时空格局
11
作者 赵文祯 林世伟 +5 位作者 张正龙 袁琳 杨华蕾 贾俊鹤 纪焕红 李秀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11-3124,共14页
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滨海盐沼因其高效的固碳能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滨海盐沼正面临物种入侵和围垦扰动的双重胁迫,碳汇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以长江口盐沼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遥感反演,定量评估了盐沼湿地不同岸段... 全球变暖加剧背景下,滨海盐沼因其高效的固碳能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滨海盐沼正面临物种入侵和围垦扰动的双重胁迫,碳汇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以长江口盐沼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遥感反演,定量评估了盐沼湿地不同岸段、不同群落碳密度动态和蓝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22年,长江口盐沼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入侵互花米草逐渐取代芦苇成为优势种,到2022年其面积已占长江口盐沼总面积的53.33%。(2)互花米草长期入侵的岸段,其生物量和沉积物碳密度显著高于本土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群落。(3)2022年,长江口盐沼湿地总碳储量为(2794.84±691.04)Gg C,其中,互花米草湿地贡献量超过一半(57%)。从碳储量区域差异来看,崇明岛、九段沙和南汇东滩是长江口蓝碳储量的热点岸段。(4)互花米草扩张已成为1990年来长江口蓝碳格局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碳储量从27.88×10^(4) t(2000年)增加至160×10^(4) t(2022年),而同期芦苇、海三棱藨草碳储量在33年间分别下降了32%和8%。研究结果深化了对长江口盐沼蓝碳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的认识,可为评估河口区域湿地的碳汇潜力、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和修复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沼 蓝碳 互花米草 沉积物 长江口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的长江口杭州湾地区水质模拟
12
作者 刘宏宽 赵庚润 +3 位作者 李路 韩非非 陆倩 张庆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1,共5页
为实现长江口杭州湾地区大尺度高精度水质模拟,摸清长江口杭州湾地区的水质要素时空变化规律,选取上海市陆域河网及长江口杭州湾1×10^(5)km^(2)水域范围,采用MIKE系列模型,通过建立BJ-54坐标系统与上海城市建设坐标系统转换关系,... 为实现长江口杭州湾地区大尺度高精度水质模拟,摸清长江口杭州湾地区的水质要素时空变化规律,选取上海市陆域河网及长江口杭州湾1×10^(5)km^(2)水域范围,采用MIKE系列模型,通过建立BJ-54坐标系统与上海城市建设坐标系统转换关系,完成了上海城市坐标系统科氏力映射,并统一淡咸水水质指标,实现上海市一维河网与长江口杭州湾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耦合联动。结果表明,上海市西部及东北部水质较好,中心城区及浦东中南部水质较差;钱塘江来水短期(丰水期单季度)无法进入上海市海域范围,长江口杭州湾地区水质污染物约90%由长江贡献;沿海排污口污水对区域内TP和DO影响不敏感,对氨氮和COD影响较为敏感;河道入汇对区域内氨氮、COD不敏感,对DO、TP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长江口 杭州湾 水质模拟 上海市河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底沙输沙观测研究
13
作者 丁宏伟 韩玉芳 +4 位作者 胡国栋 路川藤 辛文杰 赵日明 谢至正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为解决长江口底沙输沙无实测资料的问题、研究南槽的底沙输移特性,基于坑测法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长江口水沙环境的底沙观测系统,取得了可靠的低扰动下南槽拦门沙段底沙输沙过程资料。观测结果显示,在潮周期过程中(平均潮差3.3 m),输... 为解决长江口底沙输沙无实测资料的问题、研究南槽的底沙输移特性,基于坑测法原理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长江口水沙环境的底沙观测系统,取得了可靠的低扰动下南槽拦门沙段底沙输沙过程资料。观测结果显示,在潮周期过程中(平均潮差3.3 m),输沙率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实测潮平均输沙率为0.007 kg/(m·s),输沙率最大值出现在涨急时刻,为0.045 kg/(m·s),落急时刻输沙率最大值为0.020 kg/(m·s)。涨落潮过程中,同样流速条件下,输沙率存在一定差异,涨潮时段推移质输沙率大于落潮时段。根据窦国仁公式计算的单宽推移质输沙率与实测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量级上存在差异,潮平均计算输沙率为0.004 kg/(m·s),小于实测值,涨急时刻最大计算输沙率为0.031 kg/(m·s),落急时刻为0.028 kg/(m·s),涨潮期间实测值大于计算值,落潮期间则相反,公式推荐的输沙综合系数取值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推移质输沙率 潮周期过程 坑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的长江口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14
作者 翟帅 方泽平 +3 位作者 黄孝锋 高欣 孟顺龙 宋超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7-1417,共11页
长江口作为河海交汇生态敏感区,其浮游植物群落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但传统形态学鉴定存在耗时长、易漏检稀有类群等局限。为精准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支撑长江口生态保护需求,本研究结合环境D... 长江口作为河海交汇生态敏感区,其浮游植物群落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核心环节,但传统形态学鉴定存在耗时长、易漏检稀有类群等局限。为精准掌握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支撑长江口生态保护需求,本研究结合环境DNA(e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对2024年5月长江口11个采样点的水样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口共识别出67种浮游植物,涵盖5门7纲31科42属。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导类群,且汉斯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和彼德森黄群藻(Synura petersenii)是区域内的绝对优势种。②α-多样性分析显示,长江口北支与东海交汇点(HK02)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长江口南支与长江支流交汇点(HK08)的群落丰富度最低,呈显著空间分异。③Mantel test检验、生态网络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盐度(SAL)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关键环境因子,透明度(SD)、温度(WT)、TN等环境因子影响浮游植物多样性和优势群落结构组成。研究显示,eDNA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可高效解析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响应特征,可为长江口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DNA 生态网络分析 多样性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建模预测长江口龙头鱼栖息地特征的时空变化
15
作者 郭婷文 王琳 +2 位作者 高春霞 王学昉 吴建辉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9,共12页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构建了栖息地生境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EM)。结果显示:(1)所有单一模型的预测性能均优于随机分布模型,而EM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 Curve,AUC)=0.875;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TSS)=0.650;KAPPA系数=0.560;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0.867);(2)EM能最为准确地识别出龙头鱼的出现点和未出现点,也能清晰地区分出未采样区域适宜性水平的差异,并预测出不同模型共同的高适宜区域;(3)最后,EM能准确识别龙头鱼的关键环境需求并反映出多模型集中的变化趋势,其最适盐度、温度和化学需氧量的范围分别为2.754~30.300、28.278~30.934℃、4.605~8.080 mg/L。本研究可为长江口龙头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栖息地保护工作提供更可靠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 栖息地适宜性 关键生境需求 物种分布模型 集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夏季肌肉脂肪酸组成及食源指示分析
16
作者 王敏 杨刚 +4 位作者 冯广朋 宋超 孙金辉 崔培 陈桂芹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85-91,共7页
为了解长江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营养和摄食情况,在长江口采集野生棘头梅童鱼105尾,将样本按体长分为<40 mm、40~59 mm、60~79 mm共3个组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其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而通过脂肪酸标记法... 为了解长江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营养和摄食情况,在长江口采集野生棘头梅童鱼105尾,将样本按体长分为<40 mm、40~59 mm、60~79 mm共3个组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其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而通过脂肪酸标记法进行食源指示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组别之间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比值(DHA/EPA)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40 mm组SFA、PUFA的含量最高,而体长60~79 mm组MUFA含量最高;特征脂肪酸C16∶0、C20∶5n3、C22∶6n3、C18∶ln9指示了棘头梅童鱼对食物源藻类的摄食,C20∶4n6和C18∶1n7指示了其对食物源底栖生物的摄食,C18∶1n7与C18∶1n9的比值(0.36)<0.5表明了其对肉食性食物源的摄食。综合以上指标,棘头梅童鱼为杂食性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脂肪酸 食物源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模型在长江口叶绿素a浓度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陈炜 韩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37,共8页
为研究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叶绿素a浓度中的作用,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网络(GRU)和卷积神经网络(CNN)3种深度学习模型比较分析长江口叶绿素a浓度预测精度。结果表明:GRU的RMSE为1.4529 mg/m^(3),MAPE为15.1716%,GRU可... 为研究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叶绿素a浓度中的作用,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网络(GRU)和卷积神经网络(CNN)3种深度学习模型比较分析长江口叶绿素a浓度预测精度。结果表明:GRU的RMSE为1.4529 mg/m^(3),MAPE为15.1716%,GRU可以有效地捕捉短期依赖关系;LSTM的RMSE为1.4931 mg/m^(3),MAPE为14.7591%,LSTM更能捕捉到关键的长期依赖关系;CNN的RMSE为1.7561 mg/m^(3),MAPE为16.9366%,CNN在分析具有空间局部性的特征数据方面效果较好。研究表明,本文提出了一种模型注意力得分计算方案,优化了GRU模型并提高了预测精度,总体RMSE为0.9219 mg/m^(3),MAPE为11.20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叶绿素A浓度 LSTM GRU CNN 注意力机制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汐主要分潮振幅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维康 张志林 +2 位作者 毕军芳 骆政 刘大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深入研究长江口潮汐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是天文潮和浅水分潮的振幅变化规律,采用调和分析法和自相关函数法对连兴港、徐六泾等8个水文站2010~2019年的连续潮位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站位M2分潮振幅最大,连兴港站平均振幅显著,为1.... 为深入研究长江口潮汐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是天文潮和浅水分潮的振幅变化规律,采用调和分析法和自相关函数法对连兴港、徐六泾等8个水文站2010~2019年的连续潮位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站位M2分潮振幅最大,连兴港站平均振幅显著,为1.357 m;S2分潮振幅次之,与M2分潮平均振幅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从河口到上游逐渐减小;从振幅变化趋势来看,M2和S2分潮振幅显著上升,MS4和M4分潮振幅呈下降趋势,K1分潮振幅小幅上升,O1分潮振幅在大多数站位下降,M6分潮振幅在不同站位趋势不一。长江口各站位各分潮振幅时空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长江口潮汐变化的区域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分潮振幅 周期 时空特征 自相关函数 调和分析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7月长江特枯水情下长江口营养盐的分布特点
19
作者 力清影 姚爱林 +5 位作者 蒋昕桐 明玥 王梦宇 朱礼鑫 王宪业 高磊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50,共15页
长江入海径流量极大地控制着长江冲淡水在长江口的扩散范围,以及河口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2023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季干旱事件。为了研究洪季长江特枯水情下长江口营养盐的分布特点,于当月在长江口海域进行了32个... 长江入海径流量极大地控制着长江冲淡水在长江口的扩散范围,以及河口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2023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季干旱事件。为了研究洪季长江特枯水情下长江口营养盐的分布特点,于当月在长江口海域进行了32个典型站位的样品采集,并将其结果与2016年和2020年洪季长江洪水到达长江口前后的采样结果进行对比。在2023年7月流域干旱条件下,河口盐淡水混合区域收缩,N O_(3)~--N和SiO_(3)^(2-)-Si产生不保守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均受限,导致这两种营养盐与2016年和2020年洪季相比更加保守。同时,由于在长江特枯水情下河口表层低、中盐度(<25)的海水被局限在水深较浅的区域,使得底部通过沉积物再悬浮释放的PO_(4)^(3-)-P较易被输送至海水表层,从而促进了表层PO_(4)^(3-)-P浓度的升高以及“源”效应的产生。而随着盐度的继续升高,表层浮游植物吸收施加的“汇”效应的影响逐步显现;并且随着深度增加,沉积物再悬浮释放的PO_(4)^(3-)也越来越难以贯穿至海水表层,两者共同作用导致PO_(4)^(3-)-P浓度在高盐度(>25)海水表层迅速下降。由此,2023年7月表层PO_(4)^(3-)-P浓度随盐度的变化表现出了特殊的“上凸”趋势。在目前长江径流量年际间较大变幅的情景下,本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对长江口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也有助于进一步回答长江口等磷限制型河口中赤潮的触发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洪季 干旱 生物地球化学 不保守行为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连续体的生物连通性研究——以长江口上海水域鱼类为例
20
作者 李长稳 肖雅 姜晓东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陆海连续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开阔海洋的过渡带,其连通性对生物迁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陆海连续体连通性的描述和量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过使用针对脊椎动物的通用引物对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 陆海连续体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开阔海洋的过渡带,其连通性对生物迁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陆海连续体连通性的描述和量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本研究利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通过使用针对脊椎动物的通用引物对鱼类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部分V5高变区进行扩增,获得鱼类多样性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种快捷方法来评估陆海连续体的连通性。该方法通过计算相邻站点间的Beta多样性指数来综合估算生物连通性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index of biological connectivity,CIBC),该值范围0~1,值越大,连通性越好。2023年10月利用eDNA技术成功从长江口上海水域检测出鱼类21目,35科,86属,117种,其中支流的鱼类数量多于干流。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支流的鱼类群落丰富度高于干流,但多样性略低于干流。鲤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支流连通性普遍较好。鲴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上下游连通性较好。鱊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上游连通性较好。虾虎鱼科的CIBC值显示,干流中上游连通性较好。整个鱼类群落的CIBC值显示,干流连通性较好,仅下游接近长江口处连通性较差,支流的连通性变化较大,干流的整体连通性优于支流。本研究方法可为研究陆海连续体连通性提供新的思路,并有助于长江口生态廊道的生态修复与综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连续体 连通性 生态廊道 环境DNA 鱼类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