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政府采购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特征与影响机制
1
作者 雷菁 钟业喜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 深入刻画政企关联网络有助于理解政府和企业关联隐含下的城市经济互动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城市群政企关联城市网络的格局特征,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从邻近性和城市属性视角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采购方式以公开招标为主,地理距离衰减的阻滞效应对采购方式产生影响;省会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采购网络中的主导,武汉和长沙的最强联系指向明显,九江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较为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以子城市群内部联系为主,跨省域的联系较弱,承担“经纪人”角色的板块四发挥了中介作用促进关系在整体网络中的连接和传导;长江中游城市群政企关联网络受到邻近性和城市属性的影响,经济邻近、组织邻近、财政支出和市场环境起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经济规模对城市网络起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企关联 城市网络 长江中游城市群 流空间理论 邻近性 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动态评估与因素识别
2
作者 黄春华 周娥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101,共11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探究其碳效率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基尼系数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构建...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探究其碳效率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8—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基尼系数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构建随机森林-SHAP机器学习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单因素特征和交互效应。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三大次级城市群碳效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空间分布不平衡,由分散转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不同层级的碳效率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且环鄱阳湖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之间差异最大。(3)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效率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规模>环境规制强度;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碳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排放效率 影响因素 超效率SBM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解锁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李华金 黄嘉信 狄亚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65-7079,共15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碳解锁水平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从产业、制度...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碳解锁水平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从产业、制度、科技、文化四个维度构建碳解锁水平指标体系,探究碳解锁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空间格局演变上,环鄱阳湖城市群碳解锁水平相对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更高,南昌、武汉对周边城市存在技术溢出的辐射效应。②区域差异特征上,泰尔指数经历先升后降的动态过程,总体差异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导,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最高,武汉城市圈贡献率波动显著,环长株潭城市群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而区域间差异贡献率虽低但近年呈递增态势。③网络联系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解锁网络关联度保持高位,强连通性显著,网络密度持续攀升、效率下降、等级度降低;以武汉和南昌代表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构成的“净溢出板块”通过技术、政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萍乡、武汉、宜昌和黄冈等市在网络中发挥着中介作用。④在影响因素方面,富裕程度与互联网发展对本地碳解锁产生显著正向直接效应,社会消费则具有负向作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口规模、互联网发展及富裕程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总效应表现为正向驱动,人口规模与互联网的总效应呈现负向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解锁 STIRPAT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权衡尺度效应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何青松 张雪韵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8-287,F0003,共11页
准确理解跨时空尺度下三生功能权衡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多尺度国土空间分级管控及推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既有研究侧重基于地理格网或行政边界尺度开展定量研究,缺少对多尺度空间功能关系的考量。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 准确理解跨时空尺度下三生功能权衡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多尺度国土空间分级管控及推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既有研究侧重基于地理格网或行政边界尺度开展定量研究,缺少对多尺度空间功能关系的考量。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运用空间分析法、均方根误差法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在格网(1 km×1 km、3 km×3 km、5 km×5 km)、乡镇、县域及市域行政单元共4类6级尺度下解析三生功能权衡关系的尺度效应及多尺度下影响因素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2020年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显著,生产、生活功能高值区集聚增强,生态功能水平基本稳定;2)三生功能权衡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特征。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三生功能配对组合间的权衡关系呈“V”型或“下降-上升-下降”型变化,其空间聚类特征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且在乡镇单元尺度上空间自相关性最强。乡镇单元是尺度效应的拐点,功能配对组合表现出最弱的权衡关系,最利于实现国土空间优化管控;3)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子通过影响资源分配、需求变化和政策导向等共同作用于三生功能的权衡关系。不同尺度下权衡关系主导因素不尽相同,自然因素对微观尺度下权衡关系作用显著,行政单元尺度上三生功能强权衡关系主要归因于社会经济因子和区位因子。研究表明,乡镇单元可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规划的优先管控尺度,同时要制定差异化的国土空间多尺度分级管控策略,以加快实现城市群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权衡关系 尺度效应 贝叶斯网络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二十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修复效果及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5
作者 刘亦文 李桢枭 陈娟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0-1461,共12页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退化的挑战,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修复效果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2004-2023年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生态保护措...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退化的挑战,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修复效果及其社会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2004-2023年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生态保护措施如何促进植被覆盖度的恢复与提升,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结果表明:①2004-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整体呈现显著的阶梯式演进特征,其中2004-2012年(基准期)、2013-2020年(攻坚期)和2021-2023年(提质期)的NDVI值分别为0.5458、0.5670和0.5743,这种梯度差异表明政策强度提升直接推动植被覆盖率提升。②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修复效果存在显著区位分异,2004-2012年江西省领跑且持续正增长,湖北省增幅显著且增幅达17.49%,湖南省增幅为95.48%。③2004-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修复强度与社会经济效益呈现梯度响应,社会经济效益指数由2004-2012年的0.0940提升至2021-2023年的0.2082(增长121.49%),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了各阶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显示,差异化政策调控是提升生态修复效能的关键,长江中游城市群需构建分区施策、动态优化和协同治理的“三位一体”生态治理体系,破解区域发展失衡,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帕累托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生态修复 社会经济效益 残差分析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1 位作者 李硕硕 柏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 考虑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同减排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兼具碳汇潜力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网络关联关系数、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呈增长趋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不断下降,且网络等级度在2010年后始终为0,表明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网络通达性较强,存在多重叠加的溢出渠道,但等级结构并不森严。基于碳汇潜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从“双核化”向“多极化、多线程”网络形态发展,核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不断增强。此外,以抚州、宜昌、鹰潭、上饶和吉安等为代表的高碳生态承载力地区,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受益关联性大于溢出关联性。②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四大板块,相较于板块内部成员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板块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更为明显,即板块间的“碳排放转移”效应较为普遍。净溢出板块主要分布在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外围城市,处于网络核心圈层位置;净受益板块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城市群东部,“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显著。经纪人板块集中在环鄱阳湖城市群西部,板块间表现出“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净受益板块”的碳排放传递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转移”特征。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对净溢出和净受益板块都存在碳排放的空间溢出。研究期内,净溢出板块的成员虽然有所变化但总数保持不变,经纪人板块的成员有所增加,而净受益和双向溢出板块的成员均减少,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有所弱化。③地理邻近关系能够促进城市间碳排放关联关系的建立,而城市间的经济集聚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互补性,促使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随着城市间分工与协作的加强而呈现出千里“碳缘”一线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网络 碳排放 碳汇 碳生态承载系数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雪松 毛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9,共8页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综合计算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率分解,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并...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综合计算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率分解,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并没有实现联动发展,湖北省在地区土地利用中独自领先,湖南省和江西省既没有在内部形成聚集,且与湖北省及其周边城市也缺乏联动。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中,外溢性较小的地区发展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推动最大,间接反映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省际要素流动不太通畅,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高度自我强化特性,现有高效利用的土地会进一步强化土地后续的高效率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式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化——基于群内和跨群双视角的实证
8
作者 郑准 钟玉琪 张凡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95-99,共5页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两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专利总量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显著,呈现低值区域包围中高值区域的“中...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两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专利总量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显著,呈现低值区域包围中高值区域的“中心-外围”空间形态,区域内“一强众弱”特征明显。(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已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稳定“三角形”格局,但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长沙、南昌在整体网络中作为重要的创新枢纽有显著的资源辐射作用。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具有较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尚未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3)从跨群视角看,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现已构成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城市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随着跨群网络节点增多,网络密度波动较为明显,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稳定性整体弱于群内专利合作创新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专利 城市创新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 被引量:9
9
作者 方云皓 赵丽元 +2 位作者 窦碧莹 王书贤 周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研究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有助于为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建成区面积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PM_(2.5)数据系统分析城市群PM_(2.5... 研究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有助于为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建成区面积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PM_(2.5)数据系统分析城市群PM_(2.5)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水体等5种绿色基础设施为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作用探测,探索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浓度的削减效应。同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以及约束线方法,进一步剖析城市化水平对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的约束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年均PM_(2.5)浓度在时序上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级差化递减的分异特征。(2)2000—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存在削减效应,但历年削减率均不超过4%,其中扩张区的削减效应显著高于老城区。(3)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绿色基础设施因子对PM_(2.5)浓度的解释力在老城区总体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水体的规律,而在扩张区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湿地的规律;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林地与湿地、林地与草地、林地与水体是削减PM_(2.5)浓度较为显著的交互组合,其交互解释力在老城区与扩张区均达到0.5以上。(4)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浓度的削减效应受到城市化水平约束,其约束线形态在老城区与扩张区均为指数型。本研究有助于在城市群尺度为以自然为本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的落实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PM_(2.5) 削减效应 约束效应 地理探测器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欣 肖豪立 王艺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09,318,共11页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2.67×10^(4)km^(2)下降到2020年的2.29×10^(4)km^(2),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江西、湖南交界处的山脉及鄱阳湖流域等地区。生态廊道数量由69条下降为42条,总长度由1.53×10^(4)km下降到1.16×10^(4)km。研究区内生态阻力逐渐上升,网络重心由湖北省转移至湖南省,形态上由“三横两纵”的条带式分布转变为集中组团式分布。生态网络全局集程度、网络连通性均在减弱,总体上呈现结构收缩、功能减弱的变化趋势。网络周围5,15 km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2)在网络优化中,基于生态网络与交通网络交汇识别102个断裂点,基于源地间距离设置17个踏脚石。在生态网络5,15 km的范围设立“核心保护带”和“生态控制带”,总长1505 km。[结论]在协同治理中,省级层面上湖北、江西两省应当完善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湖南、江西两省应当强化协同机制实施中的司法保障;市级层面上针对管理重点实行差别化管控,通过规划潜在生态廊道推进市域层面协同治理。优化后的生态网络集程度由0.22提升至0.30,有效提升区域间生态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MCR模型 网络评价 协同治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文斌 邝嫦娥 +1 位作者 李文意 狄亚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6-1945,共10页
基于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剖析城... 基于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剖析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的溢出效应。机理分析发现,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存在空间关联网络,且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从时空格局上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更新整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韧性呈现分散向集聚转变的空间分布态势。(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更新和生态韧性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网络关联关系,但是在研究期间内其网络整体稳定性有所降低;另外,个体特征表明各节点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效应有所削弱,对外辐射和接受外界辐射的能力降低。(3)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分解结果显示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在加强环境协同治理、优化城市更新发展模式以及探索城市更新提升生态韧性的多维路径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生态韧性 空间网络 溢出效应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自豪 余斌 +2 位作者 郭新伟 胡梦姗 何立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8,共15页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究案例区碳排放之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速趋缓.排放量由98152.00万t增长至132226.12万t,增长率由8.23%减缓至4.85%;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总体均呈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前两者差异尤为显著;3)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作用强度同样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排放 时空异质性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M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3 位作者 赵巧 李锐 陈安莹 肖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M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 [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M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006—2020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其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对应提升路径。[结果](1)在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断提升,生态安全等级存在空间差异,但总体差距不大;(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障碍度排序结果为管理因素>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响应因素>驱动力因素>状态因素。其生态安全水平受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人均水资源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人均GDP共同制约;(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江西省中部形成高值集聚区,而在湖北省中部形成低值集聚区;(4)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多处于临界安全等级(Ⅲ),距离整体达到安全等级(Ⅴ)状态仍有较大差距。[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需要多关注经济对策响应、生态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制度建设管理方面,助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时空演化 障碍模型 DPSIRM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龚闪 胡国建 +1 位作者 郑林 罗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该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2009—2021年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水平的关系,并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共同富裕水平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优于群内... 该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2009—2021年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水平的关系,并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共同富裕水平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优于群内其他区域的城市.另外,新型城镇化指数总体呈现出线性增长,在2009年、2013年、2017年期间空间“极化”现象显著,2021年整体差距减小.2)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水平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长沙市、武汉市的等级最高,处于较高协调阶段.3)GWR模型结果显示消费、产业结构、行政政策、科技创新和环境规制等因素在时空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时间段各因素对地区的影响强度和波动方向稍有不同.产业结构、消费及环境规制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行政政策及科技创新的正向影响稍弱,且区域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地理加权回归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友宝 王梦瑶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共10页
科学审视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案例区域,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采用熵值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回归模型,对环境规制与旅游... 科学审视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案例区域,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采用熵值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回归模型,对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作用关系进行刻画分析,研究发现:(1)在时间维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整体呈“振荡起伏”式上升态势,且阶段分异特征鲜明,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综合水平偏低,大致呈“稳定增长”到“陡坡式增长”的演替特征;(2)在空间维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空间非平衡性特征突出,前者呈“核心成片状,局部成点状”空间发展态势,后者则表现为由中心城市不断向周边区域辐射,逐步形成中、高水平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3)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且形成“环鄱阳湖城市群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高于武汉都市圈”的分异格局。(4)除环境规制外,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生态安全时空变迁与其他控制变量均呈正相关关系,所有研究变量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人口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旅游生态安全 DPSIR模型 面板回归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的影响——考虑消费习惯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潜海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80-184,共5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口集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变革,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行为与习惯。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内地的重要经济区域,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口集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变革,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行为与习惯。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内地的重要经济区域,其居民消费的规模和结构对于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具有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的影响,并考虑消费习惯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因此,本文将实证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的影响,并考察消费习惯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旨在深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解,为政策制定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消费习惯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促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人口集聚 消费优化升级 消费习惯 消费规模 消费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绿色效率动态变化
17
作者 胡碧霞 范翔宇 +1 位作者 唐一峰 赵毅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耕地利用绿色效率是考察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探寻区域耕地利用绿色发展路径的重要基础。基于Super-SBM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2007—2018年耕地利用绿色效率... 耕地利用绿色效率是考察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探寻区域耕地利用绿色发展路径的重要基础。基于Super-SBM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2007—2018年耕地利用绿色效率,并分析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从耕地利用绿色效率的静态结果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绿色效率整体处于无效状态,社会效益产出不足是其效率递减的主要原因。从动态结果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绿色效率同样存在效率损失,但存在递增趋势,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序变化上,静态结果呈下降-回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动态结果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形发展趋势。区域差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绿色效率静态结果和动态结果均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级政府应坚持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取向,将耕地利用绿色效率等相关评价纳入政策制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绿色效率 Super-SBM模型 Malmquist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社团结构演化及其邻近机制——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网络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高鹏 何丹 +1 位作者 宁越敏 张凡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8-586,共9页
刻画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特征,通过QAP分析定量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3个分别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以省界为界限的城市社团,社团结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城市群层面上,地理邻近、文化邻近和行政... 刻画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特征,通过QAP分析定量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3个分别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以省界为界限的城市社团,社团结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城市群层面上,地理邻近、文化邻近和行政邻近均对城市群社团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行政邻近中的省级行政邻近影响最大;交流技术进步、金融资源集聚与扩散对社团内外联系也产生显著影响。分析社团层面,发现此时地理邻近在各社团内部结网互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且不同影响因素在3个社团中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团结构 邻近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 社团发现算法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3 位作者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5,共7页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20
20
作者 郭庆宾 许泱 刘承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区域发展有赖于各种资源的有力支撑和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然而由于稀缺性,使得资源的非均衡分布和流动成为其基本特征。城市群作为大范围内资源的高密度聚集区,是资源集聚的最佳场所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结果。因此,在当前城市化发... 区域发展有赖于各种资源的有力支撑和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然而由于稀缺性,使得资源的非均衡分布和流动成为其基本特征。城市群作为大范围内资源的高密度聚集区,是资源集聚的最佳场所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结果。因此,在当前城市化发展转入以城市群为空间竞争实体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研究空间分布差异的地理探测器方法对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就业机会、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工资水平等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演化的主要因素,且1995—2014年这些因子对资源集聚能力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2)各影响因子间不仅存在双向交互作用关系,还存在复杂的交互耦合作用关系,共同支配着资源集聚能力的形成和演化;(3)资源集聚是资源"逐利性"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良好的市场发育和对外开放政策是提高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重要前提,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集聚"回报率"的加速器,人口规模是资源集聚能力的体现,交通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集聚通道是保障资源集聚的"生命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服务体系是资源集聚的重要支撑,而生活成本、税收成本等因素在资源集聚过程中扮演了反作用力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资源集聚能力 影响因素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