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矮秆基因Rht-D1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育种利用探索
1
作者 姜朋 吴磊 +5 位作者 黄倩楠 李畅 王化敦 何漪 张鹏 张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7-2086,共10页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变异类型Rht-D1b引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以2个麦区的小麦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中筛选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品系,并进行系统的田间表型评价,为后续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及材料支持。结果表明,携带Rht-D1b的品系较携带Rht-B1b的品系在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穗长、叶片长宽、茎叶夹角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而其小穗数则显著增加,是一个可利用的优势性状。但是,携带Rht-D1b品系的赤霉病病小穗率显著高于携带Rht-B1b的品系,通过抗赤霉病基因的应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均显著提高。本研究明确了将Rht-D1b变异类型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育种能够增加小穗数,提升产量潜力,抗病基因的应用均能够显著提高赤霉病抗性,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作为优良抗性亲本应用于黄淮麦区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麦区 矮秆基因 冬春杂交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的产量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姚金保 姚国才 +1 位作者 杨学明 钱存鸣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53,151,共3页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麦区1991—2005年审定推广的73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1)品种间产量水平的差异很大,产量变幅为3237.5—6644.7kg/hm^2,平均产量4945.9kg/hm^2;与对照相比,平均增幅6.66%。(2)不...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麦区1991—2005年审定推广的73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1)品种间产量水平的差异很大,产量变幅为3237.5—6644.7kg/hm^2,平均产量4945.9kg/hm^2;与对照相比,平均增幅6.66%。(2)不同省份间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安徽、湖北和浙江小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分别比江苏小麦品种低3.45%、7.03%和34.90%。(3)“九五”和“十五”期间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分别比“八五”期间提高了21.89%和1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麦区 域试验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小麦产量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俞金龙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CSCD 1995年第6期40-41,共2页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中、低产地区的产量结构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高产水平下,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贡献较大,而在低产水平下,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贡献较大。同时,无论高、中、低产水平...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中、低产地区的产量结构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高产水平下,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贡献较大,而在低产水平下,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贡献较大。同时,无论高、中、低产水平,千粒重对产量均有较大贡献,说明目前情况下,提高千粒重是提高本区小麦产量水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径分析 长江中下游麦区 产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麦区弱筋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
4
作者 时萍 李志坤 +1 位作者 姜文武 胡凤灵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7期88-91,共4页
为筛选出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专用小麦品种,加快专用小麦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的扬辐麦8号、扬麦18、宁麦9号等10个弱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筛选试验,对其产量、茎蘖动态... 为筛选出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专用小麦品种,加快专用小麦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的扬辐麦8号、扬麦18、宁麦9号等10个弱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筛选试验,对其产量、茎蘖动态、抗逆性等性状和田间综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本区域种植的弱筋小麦品种有5个,分别是皖西麦0638、扬辐麦8号、宁麦9号、扬麦13、宁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麦区 弱筋小 筛选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小麦新品系条锈病抗性评估与抗病基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壮 黄彦川 +8 位作者 张传量 蔚睿 刘胜杰 吴建辉 李春莲 郑炜君 曾庆东 康振生 韩德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5-845,共11页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tritici Eriks.&Henn.)引起的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的重要病害。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和重要的小麦商品粮基地,也是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重点防控地区。准确评价该... 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tritici Eriks.&Henn.)引起的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的重要病害。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和重要的小麦商品粮基地,也是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重点防控地区。准确评价该地区小麦品种(系)对当前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的抗性,了解抗条锈基因在各个品种及所处麦区内的分布状况,对及时调整抗病育种目标、指导抗病品种及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2019-2021年间苏、皖、鄂等长江中下游麦区103份小麦材料,包括34份当地主栽品种和69份参加新品种区域审定试验的高代品系,于2021年分别在陕西杨凌混合小种(CYR32、V26-lab)人工病圃及四川江油自然诱发病圃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以当前流行条锈菌小种条中32(CYR32)和G22致病类群(V26-lab)对参鉴品系进行苗期分小种鉴定,利用16个已知抗条锈基因的19个SNP标记进行分子检测,其中包括11个全生育期抗病基因[Yr5a、Yr5b (YrSP)、Yr6、Yr7、Yr9、Yr15、Yr26、Yr28、Yr81、YrZH84和YrAS1676]和5个成株期抗病基因(Yr18、Yr30、Yr78、Yr86和YrLT26),推测小麦品系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34份主栽品种中,23份表现成株期抗病。在69份高代品系中,苗期对CYR32和V26-lab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系分别有11份和13份,对CYR32和V26-lab均表现免疫或者近免疫的品系仅有2份。根据品系成株期抗病DS值的聚类热图结果表明,在杨凌表现抗病的品系有44份,在江油表现抗病的品系有25份,在两地均表现环境稳定抗病的品系有17份。分子检测表明,参鉴品系中可能携带Yr5b、Yr6、Yr7、Yr9、Yr30、Yr78、Yr81、Yr86、YrZH84、YrLT26和YrAS1676,其中只有Yr6、Yr81和YrLT26显著影响抗病性,没有发现可能携带Yr5a、Yr15、Yr18、Yr26和Yr28的品系。此外,Yr78、Yr81、Yr86和YrAS1676组合表现可有效抗条锈病。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系对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的抗性整体水平较2010年前明显提高,抗病基因的使用呈多样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Yr基因 SNP标记 抗条锈育种 长江中下游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化敦 史高玲 +4 位作者 张平平 张鹏 高春蕾 姚金保 马鸿翔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68-1573,共6页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下游麦区10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氮(纯氮120 kg/ha)和高氮(纯氮280 kg/ha)2个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测...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下游麦区10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氮(纯氮120 kg/ha)和高氮(纯氮280 kg/ha)2个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品种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并依据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氮肥敏感性分析。【结果】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施氮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高氮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提高,沉降值、千粒重和籽粒硬度等品质指标也有增加趋势。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000以上。根据籽粒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程度,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分为氮敏感型(34个)、氮迟钝型(25个)和中间型(46个)三大类。15个生产应用弱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弱筋小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均可达到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弱筋小麦》的标准,其中宁麦9和扬麦15籽粒蛋白质含量对不同施氮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宁麦13、鄂麦520、扬麦9号和宁麦20等品种对氮素较敏感。【结论】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差异,生产上应合理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品质与产量的协调和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籽粒品质 蛋白质含量 长江中下游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7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始建于1949年,程顺和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德荣研究员为团队负责人,现有科技人员4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8人、副高9人。先后育成扬麦品种46个,常年...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始建于1949年,程顺和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德荣研究员为团队负责人,现有科技人员4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8人、副高9人。先后育成扬麦品种46个,常年推广面积占长江中下游麦区1/2左右,累计推广7.5亿亩,增产粮食250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430多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里下河地 创新团队 正高职称 团队负责人 遗传育种 社会经济效益 长江中下游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 育种
8
《麦类文摘》 1995年第4期35-37,共3页
Z950657 我国啤酒大麦育种的现状/赵理清,陆美琴…(浙江农科院作物所)//大麦科学.-1994,(4).-2~4 1980~1992年共育出啤麦品种66个,比前30年多16个。引进品种占该时期品种总数的42.4%,杂交品种占40.9%,系选品种占9.1%,辐射育成品种占7... Z950657 我国啤酒大麦育种的现状/赵理清,陆美琴…(浙江农科院作物所)//大麦科学.-1994,(4).-2~4 1980~1992年共育出啤麦品种66个,比前30年多16个。引进品种占该时期品种总数的42.4%,杂交品种占40.9%,系选品种占9.1%,辐射育成品种占7.6%。南方冬大麦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麦区以选育(包括杂交、系选、辐射育种)新品种为主,北方春大麦区以引进国外(北美、欧洲等)啤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大 品种 杂交育成品种 冬大 辐射育种 品种资源 新品种 长江中下游麦区 育种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