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初探 被引量:25
1
作者 高甲荣 尹婧 +2 位作者 牛健植 张东升 程根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5-79,共5页
通过对贡嘎山林区不同类型峨眉冷杉 (Abiesfabri)林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初步研究了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 .结果表明 ,枯枝落叶层是保证森林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层次 ,具有明显的蓄水保... 通过对贡嘎山林区不同类型峨眉冷杉 (Abiesfabri)林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初步研究了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 .结果表明 ,枯枝落叶层是保证森林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层次 ,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 ,不同类型峨眉冷杉林死地被物层有效拦蓄量的排序为过熟林 >成熟林 >中龄林 >针阔叶混交林 >灌木林 ,其中成过熟林的有效拦蓄量为 4 8~ 7 4mm ,而其它群落一般则小于 2mm .不同森林植被条件下土壤涵蓄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涵蓄量的顺序为成熟林 >中龄林 >灌木 ;同一森林植被条件下 ,坡积物土壤的有效涵蓄量为冰碛物土壤的 3~ 4倍 ,需要在今后森林经营和开发建设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 林地 水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蒸散计算 被引量:8
2
作者 余新晓 程根伟 +2 位作者 赵玉涛 周杨明 牛健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16,共3页
利用修正参数后的Penman-Monteith修正式对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蒸散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区日蒸散变化过程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一天中的13:00~14:00,可达到0.26 mm/h.该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蒸散较小,而且常年变动不大,多年年均蒸散量仅... 利用修正参数后的Penman-Monteith修正式对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蒸散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区日蒸散变化过程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一天中的13:00~14:00,可达到0.26 mm/h.该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蒸散较小,而且常年变动不大,多年年均蒸散量仅为333.9 mm.主导该区蒸散的控制因子是太阳有效辐射和大气温度;系统蒸散的年变化进程与水面蒸发实际观测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针叶林生态系统 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CWD水文效应研究(英文) 被引量:8
3
作者 余新晓 陈丽华 +1 位作者 牛健植 赵玉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粗木质残体 (CWD)对于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水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表明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的CWD总量是 10 1 74m3/hm2 ,它的组成体———倒木和站杆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容积和腐烂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随演替递进 ... 粗木质残体 (CWD)对于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水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表明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的CWD总量是 10 1 74m3/hm2 ,它的组成体———倒木和站杆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容积和腐烂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随演替递进 ,程度加大 ,分布呈正态分布。CWD的腐朽级以处于第Ⅱ、Ⅲ和Ⅳ级为主 ,Ⅱ、Ⅲ、Ⅳ级的倒木、站杆和总的CWD蓄积量分别占倒木、站杆和粗木质残体总蓄积量的 86 12 % ,78 4 0 %和 79 6 5 % ,CWD的吸湿和脱湿过程是时间的指数函数。随着腐烂程度降低 ,CWD的持水能力也降低。Ⅰ级粗木质残体的天然和饱和的持水能力是 10 0 % ,Ⅴ级能分别达到它本身干———湿状态的 3 5~ 7 5倍 ,倒木的持水性大约是站杆的 10倍。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天然粗木质残体 ,能够截持 7 4 1mm的降雨量 ,饱和粗木质残体能够截持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倒木 CWD 针叶林 腐烂 蓄积量 水文效应 长江上游 程度 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亚高山降水与径流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赵玉涛 余新晓 +2 位作者 张志强 邓燕 程根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2-74,共3页
运用GP算法 ,利用长江上游亚高山 12a的降水时间序列 (序列长度为 4 32 )和 9a的径流时间序列 (序列长度为32 4 )构建n维嵌入相空间 ,拟合得到了该区降水时间序列和径流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分别为 2 4和 2 8.该值具有不随时间尺度变化... 运用GP算法 ,利用长江上游亚高山 12a的降水时间序列 (序列长度为 4 32 )和 9a的径流时间序列 (序列长度为32 4 )构建n维嵌入相空间 ,拟合得到了该区降水时间序列和径流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分别为 2 4和 2 8.该值具有不随时间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意义在于可以从某一时段降水或径流时间序列的信息中获知更长时段的信息 ,也可以从长时段序列信息中提取某一时段的信息 .而且该分维数的求取可以说明至少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长江上游 降水 径流 非线性特征 针叶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24
5
作者 马姜明 刘世荣 +3 位作者 史作民 张远东 康冰 陈宝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23,共7页
以立地条件相似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作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拔3100~3600m的阴坡、半阴坡,对5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对川西亚高山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经采伐后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和50年)... 以立地条件相似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作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拔3100~3600m的阴坡、半阴坡,对5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对川西亚高山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经采伐后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和50年)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维管植物167种,隶属于44科117属;次生林物种种类差别不大,但优势种重要值随森林恢复不断发生变化,20、30、40和50年生次生林群落的优势种为红桦,而160~200年生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优势种为岷江冷杉;随着森林的恢复,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30~40年之间物种丰富度上升最快,到原始暗针叶老龄林时显著下降,不同生长型物种丰富度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在40年生次生林最大,箭竹红桦林40年后均匀度指数相对稳定,藓类红桦林在50年时有所下降,到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略有增大,乔木与灌木层以及乔木与草本层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而灌木与草本层间差异不显著;Shannon指数随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箭竹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50年生的林分中,为3.7967,藓类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30年生的林分中,为3.6543,原始暗针叶老龄林Shannon指数大小介于次生林之间;群落优势度指数先是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而减小,随后又逐渐增大,乔木层与群落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的幅度较大,藓类红桦林比箭竹红桦林乔木层优势度提前20年降低到最小值;除优势度指数以外,其他指数在不同恢复系列间差异显著,而在2种次生林类型间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大,次生林与原始暗针叶老龄林间的Bray-Curtis指数也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退化针叶林 森林恢复 亚高山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结构特征 被引量:26
6
作者 宋利霞 陶建平 +3 位作者 王微 席一 王永健 冉春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0-736,共7页
详细调查了林下、中林窗、大林窗和林缘旷地等4种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冠环境下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对其表现结构(株高、基径和生物量)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株水平上,华西箭竹表现结... 详细调查了林下、中林窗、大林窗和林缘旷地等4种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冠环境下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对其表现结构(株高、基径和生物量)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株水平上,华西箭竹表现结构在4种林冠环境下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分株个体的高度、基径和生物量有递增的趋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2)分株各构件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随林冠环境变化而改变:除林缘旷地外,叶的生物量百分比与林冠郁闭度呈正相关。林缘旷地中,地下茎和根系的生物量百分比均高于其余3种环境;(3)不同林冠环境下分株单位叶面积叶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而增大。单叶生物量和单叶面积均以中林窗最大,林缘旷地次之,二者与大林窗或林下均有显著差异(p<0.05)。华西箭竹的单株叶片数量以大林窗最大,与其余3种环境有极显著差异(p<0.01);(4)分株种群的死亡率以林下最低(p<0.01),但各种群平均年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华西箭竹分株种群对林冠环境变化的反应主要体现在形态和生物量分配上,而非种群的年龄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箭竹 分株种群 种群结构 亚高山针叶林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降水分配过程的氢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庆 安树青 +2 位作者 刘世荣 蒋有绪 崔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2,共6页
应用稳定氢同位素技术对四川卧龙巴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降水条件下3群落类型中降水、林冠穿透水和壤中流的变化动态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降水δD与降雨量负相关显著(R2=0.456,p=0.043),降雨氢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雨量效应。降水δD... 应用稳定氢同位素技术对四川卧龙巴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降水条件下3群落类型中降水、林冠穿透水和壤中流的变化动态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降水δD与降雨量负相关显著(R2=0.456,p=0.043),降雨氢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雨量效应。降水δD与林冠穿透水δD差异不显著(p=0.863)。壤中流δD与降水δD有明显差异(p=0.049),表明壤中流补给来源是降水,但不一定是当日当次降水直接补给。降水量的升高或降低引起壤中流δD升高或降低。当降水量0~10mm时,影响在降雨后第4天发生;当降水量在10~20mm时,影响在降雨第2~3天后发生;当降水量在20~30mm时,影响在降雨1~2天后发生。显示出亚高山暗针叶林对壤中流有显著的调控作用。降水δD与林冠穿透水δD的差值(用ΔδD表示)在3个不同群落中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呈现偏正态分布,当降水量在4.91~25.25mm时,ΔδD>0;当降水量<4.91mm及>25.25mm时,ΔδD<0;当降水量为12.65mm时,δD最大,这主要是林冠层蒸散过程和大气降水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稳定同位素 亚高山针叶林 降水分配 卧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与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吕瑜良 刘世荣 +2 位作者 孙鹏森 张国斌 张瑞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共7页
应用Li-cor 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生长季节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叶面积指数(LAI)的时间动态,比较4种岷江冷杉林分LAI的差异性,分析LAI与海拔和坡向之间的关系,探讨林分尺度和小流域尺度上LAI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暗... 应用Li-cor 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生长季节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叶面积指数(LAI)的时间动态,比较4种岷江冷杉林分LAI的差异性,分析LAI与海拔和坡向之间的关系,探讨林分尺度和小流域尺度上LAI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小流域LAI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明显,为单峰曲线,峰值(5.82±1.32)出现在8月中旬;4种岷江冷杉林LAI平均值为5.44±0.83,不同林分之间LAI差异极显著(p<0.001),LAI顺序为:藓类-箭竹-岷江冷杉林>草类-箭竹-岷江冷杉林>草类-杜鹃-岷江冷杉林>藓类-杜鹃-岷江冷杉林;随着海拔升高,LAI先增加,后减小,转折点出现在海拔3000m处,LAI(y)与海拔(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22.4086+0.0196x-0.0000033601x2(R2=0.9996,p<0.001,n=12);半阴坡LAI(5.51±0.91)比半阳坡(5.36±0.72)大,差异显著(p<0.05);林分尺度上的LAI变异系数(10.02%~12.22%)约是小流域尺度上的(19.79%~22.80%)1/2,随着海拔升高,其变化比较复杂,3800m处最大(23.09%),3500m处最小(7.64%),且半阴坡(16.58%)>半阳坡(13.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 针叶林 植被 叶面积指数 空间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的克隆可塑性 被引量:34
9
作者 陶建平 宋利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019-4026,共8页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3种林冠环境中以及暗针叶林林缘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对其无性系数量特征、无性系根茎特征、分株生物量以及分株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种群的基株密度和每基株...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3种林冠环境中以及暗针叶林林缘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对其无性系数量特征、无性系根茎特征、分株生物量以及分株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种群的基株密度和每基株分株数的显著差异,但林冠环境差异不影响分株密度。林冠郁闭度愈大,每基株分株数愈少,分株分布愈均匀。(2)不同林冠环境间,分株生物量、分株构件生物量和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分配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开敞的林冠环境有利于华西箭竹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3)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增加,华西箭竹通过增大分枝角度、叶生物量分配百分率、比叶面积和叶面积率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效适应弱光环境。(4)隔离者长度、隔离者直径和分枝强度在林缘和林窗环境中要显著大于林内环境;同级隔离者分枝角度随林冠郁闭度的增加而最大,其值在林下显著大于林窗和林缘,而异级隔离者分枝角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研究表明,华西箭竹种群在不同的林冠环境中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林冠郁闭度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环境中有限光资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箭竹 克隆植物 可塑性 亚高山针叶林 卧龙自然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熊凯 赵玉娟 +5 位作者 陈健 张运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许格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64,共10页
【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 【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亚高山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pH均值为4.85;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50.05、3.40、0.53、24.97 g/kg,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均值分别为11.44、2.24、8.12 mg/kg;(2)p H低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西侧,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高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全钾高值主要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布则呈斑块状;(3)土壤pH和养分的变异系数在11%~86%之间,其中pH的变异系数为11%,硝态氮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均为86%。土壤pH和养分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11~0.50,硝态氮和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性质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pH与全氮和全钾、有机碳与铵态氮、全氮与有效磷、全磷与全钾和硝态氮、全磷与有效磷外,其余21对土壤性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呈酸性,各土壤养分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性质之间具有较为普遍的相互联系,土壤有机碳在本文研究的8个土壤性质的综合变异中最具有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 针叶林 地统计学 土壤PH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凯 赵玉娟 +5 位作者 陈健 张运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许格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106,共8页
[目的]探究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为评价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9.6 hm2(400 m×2... [目的]探究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为评价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Fe含量均值为17.22 g·kg^(-1),Mn、Cu、Zn含量均值分别为423.09、4.33、47.91 mg·kg^(-1);(2)土壤Fe、Mn、Cu、Zn含量的高值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高海拔区域,土壤Zn的空间分布较简单,连续性较强;(3)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63.84%,其中,Fe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M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84%。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08~0.50,土壤Mn、Cu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Fe、Zn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了土壤Cu与pH、土壤Zn与SOC、土壤Zn与TK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外,其它17对土壤性质之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Fe、Mn含量丰富,Cu、Zn含量较低。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与土壤pH、SOC、TN、TP、TK之间呈较为普遍的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 原始针叶林 地统计学 土壤微量元素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森林涵养水源效益及其经济价值评估 被引量:36
12
作者 程根伟 石培礼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4期17-20,共4页
为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量化研究 ,客观评价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效益 ,以长江上游为对象 ,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别 ,将其划分为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 6个自然地理类型区。利用区... 为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量化研究 ,客观评价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效益 ,以长江上游为对象 ,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别 ,将其划分为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 6个自然地理类型区。利用区域降水量和产流特征参数 ,计算了长江上游森林涵养水源能力。采用水源调节“替代工程的影子价格”原理 ,计算了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经济价值。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水资源涵养量为 12 88 5亿m3 ,主要集中在高山峡谷森林区 ,涵养水源的年经济价值为 4 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养水源 森林生态系统 经济价值 长江上游 针阔混交林 水源涵养 针叶林 效益 代工 影子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暗针叶林流域水文过程分析
13
作者 张志强 赵玉涛 +1 位作者 余新晓 程根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5-29,共5页
该文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站 (CERN)贡嘎山高山生态定位试验站多年水文气候资料 ,分析了该区森林流域水文过程变化规律 ,并利用自行设计和建造的蒸渗仪 ,研究了试验流域主要土壤和母质类型水分垂直下渗动态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该区森... 该文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站 (CERN)贡嘎山高山生态定位试验站多年水文气候资料 ,分析了该区森林流域水文过程变化规律 ,并利用自行设计和建造的蒸渗仪 ,研究了试验流域主要土壤和母质类型水分垂直下渗动态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该区森林流域的水文情势可划分为以下 3个时期 :①枯水径流期 (1 1~次年 3月 ) ,径流成分主要是地下径流 ;②洪枯交替融雪期 (4~ 5月 ) ,径流成分除了地下径流外 ,冰雪融水径流和少量降水径流开始逐渐成为总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洪水径流期 (6~ 1 0月 ) ,此阶段为雨季 .蒸渗仪测定结果表明 ,该流域主要土壤和成土母质类型水分垂直运动强烈 ,形成了雨季降雨径流的相对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针叶林 水文过程分析 森林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利霞 陶建平 +2 位作者 黄正林 冉春燕 李旭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5-99,共5页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四种林冠环境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的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集...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四种林冠环境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的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集群分布;②从林下至中林窗至大林窗,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减小,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大,计盒维数不断减小.表明华西箭竹克隆分株种群通过改变聚集强度和空间占据能力,对林冠环境的差异作出有效的响应,这些格局特征的变化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箭竹分株种群 分形特征 空间分布格局 亚高山针叶林 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岷江冷杉林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异性
15
作者 张瑞蒲 吕瑜良 刘兴良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6期8-14,共7页
本文应用CNC503DR型中子土壤水分仪,在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林分和小流域尺度上岷江冷杉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小流域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9~0.66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 本文应用CNC503DR型中子土壤水分仪,在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林分和小流域尺度上岷江冷杉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小流域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9~0.66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小流域内土壤剖面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2~0.77之间,平均值为0.60,土壤表层最高,45 cm深度最低;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但超过3 700 m则减少;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半阴坡高于半阳坡,30 cm以下土层则相反;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下坡最高,其次是中坡,上坡最低;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217 6~0.409 8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显著,随着土层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半阴坡高于半阳坡,下坡大于中坡和上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 针叶林 植被 岷江冷杉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圆柏病害防控技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永骏 金敏艳 +1 位作者 林媛 袁虹 《甘肃林业》 2020年第3期37-38,共2页
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是祁连山林区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中唯一分布在阳坡或半阳坡上的建群树种。祁连圆柏林垂直分布高度在海拔2500~3400米之间,位于青海云杉林上限地带,是祁连山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对保护阳坡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是祁连山林区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中唯一分布在阳坡或半阳坡上的建群树种。祁连圆柏林垂直分布高度在海拔2500~3400米之间,位于青海云杉林上限地带,是祁连山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对保护阳坡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2015—2019年,笔者通过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监测调查,调查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圆柏的病害种类,系统总结防治经验,提出了祁连圆柏林主要病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祁连圆柏 亚高山针叶林 水源涵养林 建群树种 病害种类 病害防控 青海云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气象学
17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7-7,共1页
关键词 环境气象学 生态环境 亚高山针叶林 全球气候变化 山地灾害 温室气体排放 环境研究所 土壤研究 广东省 中科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