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4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氮磷的时空分布变化
1
作者 梁祝 潘树林 郭芳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1-592,共12页
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的直接水源补给区。2012年向家坝水库蓄水后,该段的水沙条件显著改变,进而对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分析了2010-2020年间四川段水沙输移特性的改变及其对氮磷通... 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的直接水源补给区。2012年向家坝水库蓄水后,该段的水沙条件显著改变,进而对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分析了2010-2020年间四川段水沙输移特性的改变及其对氮磷通量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后,四川段的含沙量大幅削减,上下游分别降低了98.7%和66.4%,同时,上下游的氮磷通量也显著降低,总磷分别减少87.1%和62.9%,氨氮分别减少44.5%和53.7%。2012年后,岷江取代金沙江成为四川段最大的氮磷贡献者,其输入的氨氮和总磷占比分别达到73.5%和53.5%,四川段的氮磷水平主要取决于岷江的输入。总磷和氨氮的通量与含沙量之间均呈现线性正相关,前者的相关性极强(r=0.995 6),而后者的相关性相对较低(r=0.520 9);总磷与粒径呈现中等正相关,而氨氮与粒径基本不相关;相比粒径,含沙量的变化对氮磷的迁移影响更大,而含沙量的变化对总磷的影响比对氨氮的强。底泥的氮磷释放是四川段氮磷的一个重要来源,2012年后,受水力条件和水沙条件改变的影响,内源释放的氮磷通量减少,但总磷的内源释放通量仍然达到0.52×10^(4) t·a^(-1)(贡献率11.9%)。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向家坝水库蓄水影响四川段氮磷迁移的认识,可为促进四川段流域的氮磷污染防控和保障长江上游干流水质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干流 四川段 水库蓄水 泥沙 氨氮 总磷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生境特征及增殖放流点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亮 赵文贵 +3 位作者 成江 胡胜利 赵志超 刘国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分析典型断面的水文特征、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流速、水深以及珍稀特有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获取全面的鱼类生境特征数据。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设完善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研究发现,99%的珍稀特有鱼类信号采集于低流速区(0.0~1.4 m/s),其中80%左右的鱼类聚集在流速低于0.8 m/s的缓流区;在冬季越冬期间,鱼群位置点的水深平均值为44.28 m,最小值为15 m,最大值为57.47 m。长江上游的绝对水深在23~56 m之间时,不足以提供鱼类栖息。但在蓄水期,水位抬高进而在同时满足流速、水深和干扰少等条件下,能够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研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生境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分布和迁徙规律,辅助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同时,研究增殖措施可以指导人工放流等管理行为,有助于恢复和增强鱼类种群,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生境特征 鱼类栖息地 增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尺度空间分异——格局、过程与驱动力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月 刘静兰 +2 位作者 白晓永 冯霞 邱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62-3078,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分级管理对探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差异变化成因有着极大的诉求,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尺度变化过程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贵州马尾河流域为研究对... 生态系统服务分级管理对探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差异变化成因有着极大的诉求,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尺度变化过程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贵州马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500 m×500 m、1000 m×1000 m、1500 m×1500 m和2000 m×2000 m四种格网尺度单元,综合运用ESV当量系数法、敏感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技术手段,明晰不同格网尺度下流域ESV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多元驱动因素对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500—2000 m格网尺度中,流域ESV的空间分布特征兼具一致性与差异性,整体表现为西、东部较高,南、北部相对较低,沿水域形成一条ESV高值带,且ESV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随着格网尺度增大,流域ESV整体特征更为突出,但精细度有所降低,其空间相关性和聚集效应逐渐减弱。(2)流域ESV空间异质性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双重影响,其中,人为影响指数在不同格网尺度下始终是影响流域ESV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q值均超过50%,相较于单一因子效应,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ESV空间分异的贡献更为突出。在500 m格网尺度中,人为影响指数与土地利用类型的交互作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解释力,达到78.7%,而在较大尺度中,其与高程的交互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各驱动因素对ESV的影响具有尺度差异,较小尺度下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在不同格网尺度下,人为影响指数对ESV均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部分驱动因素对ESV所呈现的显著性和作用方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旨在为调控各类驱动因素以制定马尾河流域生态系统多级管理决策,乃至推动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精准治理和多层次人地耦合协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 格网尺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
4
作者 刘文成 李君轶 +4 位作者 吴金明 叶海明 李鹏程 沈丽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1,共8页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 为科学评估长江上游长江鲟增殖放流效果,研究基于2021—2023年宜宾、泸州和合江3个江段渔业监测数据,对长江上游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监测期间,3个江段共采集长江鲟849尾,其体长分布为14.70—93.00 cm[平均体长(45.19±14.01)cm],优势组体长为25.10—65.00 cm,占总体的88.98%;体重分布为24.0—6850.0 g[平均体重(892.7±960.8)g],优势组体重为0—1250.0 g,占总体的83.18%。分析显示:(1)2022年和2023年监测到的长江鲟体长、体重均值均显著高于2021年(P<0.05),体长均值均高于当年放流群体体长均值;(2)监测的长江鲟群体呈正异速生长,体重增长速率大于体长增长速率,且宜宾至合江江段的生长条件因子、异速生长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点和时间差异(P<0.05);(3)长江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0.1—35.0 ind./(net·d),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4)在2018—2023年各大单位加大放流力度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出台并执行后,2021—2023年监测期间长江鲟采集数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禁捕后长江上游长江鲟资源正逐渐恢复,且生长状况良好,增殖放流效果初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禁捕初期 增殖放流 体长–体重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渔后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生长特征及其变化
5
作者 韩毓 何勇凤 +4 位作者 苟钟友 李承君 马宝珊 林鹏程 高欣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 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开展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生长特征和自然死亡系数的调查,与长江十年禁渔前对比,分析禁渔后的变化,评估禁渔效果。结果显示,2022—2023年在长江上游合江和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417尾,体长为200—250 mm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5.56%,体重为100—200 g的个体占总尾数的49.88%。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8.02×10^(-6)L^(3.08),呈正异速生长。其中,285尾个体取鳞片进行年龄鉴定,年龄范围为1—7龄,3龄个体最多,占总尾数的50.18%。对生长特征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显示,L_(t)=379.9[1–e^(–0.19(t+1.59))]和W_(t)=720.4[1–e^(–0.19(t+1.59))]^(3.08)(R^(2)=0.87;n=285),表观生长指数为4.44,自然死亡系数平均值为0.30。与禁渔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禁捕后,长江上游干流江段圆筒吻鮈各年龄组的个体规格增大,生长状况明显改善,自然死亡系数减小,说明禁渔对鱼类生长和种群资源恢复有显著的作用。为进一步保护圆筒吻鮈种群资源,建议加强圆筒吻鮈生活史过程及产卵场和栖息地环境条件的监测和研究,开展河漫滩等重要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在长江十年禁渔之后仍继续禁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自然死亡系数 禁渔效果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动态研究
6
作者 黄丹 赵伟 +3 位作者 谢海浪 江雅婷 何晨曦 骆东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319,331,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与均衡性的时空异质性及两者的“核心—边缘”特征。[结果](1)省市尺度上,重庆市的发展活力最高,增长幅度为7.33,发展更为均衡;县域尺度上,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均值上升3.25,均衡性均值下降0.14,整体由“显著失衡”转变为“逐渐均衡”。(2)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及均衡性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从发展活力来看,川渝贵均处于空间核心极化阶段;从均衡性来看,各县域处于空间边缘扩散阶段,并逐步向空间动态均衡阶段发展。(3)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核心—边缘”特征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弱化,并表现出省市迥异;发展活力的“核心—边缘”特征较均衡性更凸出,急需采取措施激活各县域的经济发展。[结论]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需重视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缓解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带来的剧烈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边缘理论 发展活力 均衡性 长江上游 夜间灯光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双累积曲线法分析长江上游水沙关系累积变异规律
7
作者 肖怡慧 金中武 +2 位作者 张国帅 金光球 李志晶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4,115,共9页
[目的]大型水库群拦沙条件下,长江上游干流水沙关系出现累积变异,年径流量不存在显著变化而年输沙量持续减少。[方法]基于1950—2022年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观测值,采用改进的双累积曲线法,计算双累积曲线偏差序列并引... [目的]大型水库群拦沙条件下,长江上游干流水沙关系出现累积变异,年径流量不存在显著变化而年输沙量持续减少。[方法]基于1950—2022年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观测值,采用改进的双累积曲线法,计算双累积曲线偏差序列并引入尺度缩放因子,分析长江上游流域水沙累积变异规律。[结果]长江上游水沙关系分别在1985年、1998年、2002年和2013年发生突变,年均含沙量由1.20 kg/m^(3)依次下降为1.02、0.77、0.12、0.03 kg/m^(3)。结合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时空分布,分析对长江上游水沙关系存在明显调控作用的大型水库发现,长江上游发生4次水沙关系突变分别对应宝珠寺和乌江渡水库、二滩和三峡水库、向家坝水库、溪洛渡水库的蓄水运用,由此导致长江上游年均输沙量减少5.15亿t,上游流域减沙率为97.17%。[结论]改进双累积曲线法可有效量化水沙关系累积变异,识别多时间尺度突变点。长江上游水沙关系突变受水库群拦沙主导,且支流与干流水库的时空叠加效应加剧了累积变异。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沙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泥沙 改进双累积曲线法 水沙关系突变 累积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vine Copula的长江上游径流过程空间依赖性演变特征
8
作者 王小辣 刘欢 +3 位作者 王建华 曾庆慧 杨钦 胡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为定量分析变化环境下径流空间依赖性演变特征,利用长江上游地区13个代表性水文站1966-2021年日径流数据,分析径流的趋势与突变特征,并基于C-vine Copula方法定量评估长江上游径流空间依赖性特征,进而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个同质子区域,进... 为定量分析变化环境下径流空间依赖性演变特征,利用长江上游地区13个代表性水文站1966-2021年日径流数据,分析径流的趋势与突变特征,并基于C-vine Copula方法定量评估长江上游径流空间依赖性特征,进而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个同质子区域,进一步探讨长江上游径流空间依赖性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上游干流站点径流呈显著增加趋势,中下游的支流站点径流呈减少趋势,根据突变检验结果可将径流序列划分为近天然阶段(1966-1985年)、水利工程弱影响阶段(1986-1999年)和水利工程强影响阶段(2000-2021年);干流站点日径流服从P-Ⅲ型分布,支流站点多服从Gev分布,C-vine Copula方法能有效模拟区域径流空间依赖性;近20年来,随着流域大量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运行,非汛期径流空间依赖性变弱趋势明显,汛期变化不显著,表明流域内已建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枯水期径流有较大的调节作用,对于汛期洪水防控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分析 空间依赖性 C-vine Copula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EMDAN-FESC-OVMD-Transformer耦合模型的长江上游月径流预测
9
作者 徐嘉远 邹磊 +2 位作者 张利平 王飞宇 夏军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9,共13页
为提升水文要素非一致性变异背景下的长江上游月径流预测精度,基于宜昌与寸滩水文站1961—2022年逐月径流数据,构建了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模糊熵(FE)、谱聚类(SC)、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与Transformer深度... 为提升水文要素非一致性变异背景下的长江上游月径流预测精度,基于宜昌与寸滩水文站1961—2022年逐月径流数据,构建了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模糊熵(FE)、谱聚类(SC)、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与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耦合的CEEMDAN-FESC-OVMD-Transformer混合预测模型对长江上游月径流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CEEMDAN-FESC-OVMD-Transformer混合预测模型在宜昌与寸滩水文站具有较好的月径流预测效果,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高于0.9,测试期纳什效率系数分别达到0.84与0.89;CEEMDAN-FESC-OVMD分解框架可提升汛期峰值流量预测精度;OVMD二次分解结构可有效降低月径流高频序列复杂度,提升径流的预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径流预测 CEEMDAN VMD Transformer 耦合模型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调度响应关系的长江上游水库正反向防洪调度研究
10
作者 吴文雄 蒋志强 +3 位作者 徐学军 李安强 张弛 义崇政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3-207,共5页
基于河道水动力模型及大量的典型场洪水推演结果,分析了长江上游蓄泄过程与下游关键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量化了防洪工程调控与河湖水文情势变化的数量关系,并基于此构建了由下游水位控制目标反推上游水库调蓄过程的反向控制模型... 基于河道水动力模型及大量的典型场洪水推演结果,分析了长江上游蓄泄过程与下游关键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变化规律,量化了防洪工程调控与河湖水文情势变化的数量关系,并基于此构建了由下游水位控制目标反推上游水库调蓄过程的反向控制模型,可实现通过下游防洪要求快速逆推上游水库拦蓄过程,完善了上游水库、下游站点、防洪保护对象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可为上游水库调度提供可靠、便捷的调度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调度 长江上游 调度响应关系 反向控制模型 洪水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张喻翔 陈茂林 +5 位作者 官冬杰 郝明 周李磊 刘欢 谢丹 徐玢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5-287,共13页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促进区域协同减排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识别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促进区域协同减排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识别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及机制。[结果](1)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时空差异显著,在时间上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净碳排放增速存在明显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部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先下降后上升,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68,0.57,0.60;在空间上呈现出“大聚集小散点—块状聚集—碎块分散”的演化特征,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成渝城市群,低效率区分布在川西等外围城市。(3)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影响最高的因素分别为人口密度、政府干预和对外开放。各因子交互影响均大于单个因子的影响且影响作用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人口密度、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影响作用最显著。[结论]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差异虽有减弱但仍然处于两极分化格局,各城市应突破区域行政隔阂,优化产业结构,建立横向碳补偿机制来推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德宏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水稻生产试验
12
作者 肖光秀 陈志雄 +1 位作者 董诗龙 杨玲聪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2期30-32,42,共4页
为鉴定评价国稻科企水稻联合体成员单位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在南方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为国家水稻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2024年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长江上游中籼迟... 为鉴定评价国稻科企水稻联合体成员单位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在南方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为国家水稻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2024年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水稻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慧两优210表现最佳,1241优1466、1379优1466、旱优536、中两优381次之,总体表现为耐寒性强、整齐、无杂株、熟期转色好、抗倒伏性强、落粒性中、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等,具有作为德宏杂交稻优先选用品种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试验 中籼迟熟组 长江上游 云南德宏 2024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eoSOS-FLUS模型估测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3
作者 滕皎 余英 +7 位作者 石兆明 陈鹏 周长松 王宇翱 崔中耀 刘明丽 赵彩云 殷晓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6,119,共12页
为探究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以长江上游地区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和驱动力数据为基础,利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2030年4种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趋势,并分... 为探究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以长江上游地区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和驱动力数据为基础,利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2030年4种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趋势,并分析长江上游地区不同情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土地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1)采用GeoSOS-FLUS模型对长江上游地区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精度较好,Kappa系数为0.83,适应度系数(FoM)为0.068。(2)长江上游地区主要以草地和林地为主,草地和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70%;2000—2020年,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达148.66%,耕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小趋势,未利用地面积表现为先稳定后增加的趋势。(3)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总生态服务价值呈倒“V”型变化;2030年各情景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2020年均有增加,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89078.94亿元);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其面积变化趋势一致。生态服务功能一级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大到小顺序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二级类型的水资源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最大,在各情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增加350亿元以上。(4)研究区各年份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以中等级和较高等级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长江上游中部山地及青藏高原部分区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而四川和重庆主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较低等级和低等级集中分布区域。因此,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局部城镇建成区和扩展新区生态服务功能的补偿与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GeoSOS-FLUS模型 时空特征 长江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极端降水非平稳拟合及致灾效应分析
14
作者 高斌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目的】近年来,变化环境下出现的极端降水事件日益频繁,传统频率分析中的平稳性假设逐渐受到质疑。因此需要对流域极端降水的非平稳特征进行合理分析,有助于动态评估暴雨风险、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方法】基于GAMLSS模型对长江上... 【目的】近年来,变化环境下出现的极端降水事件日益频繁,传统频率分析中的平稳性假设逐渐受到质疑。因此需要对流域极端降水的非平稳特征进行合理分析,有助于动态评估暴雨风险、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方法】基于GAMLSS模型对长江上游流域82个气象站点的极端降水频率指数和强度指数,建立了以时间为解释变量的时变分布模型,然后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极端降水频率指数和强度指数序列的变化趋势,对长江上游流域的极端降水致灾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流域多数站点的极端降水指数呈现非平稳性特征。其中,中雨日数R10、总降雨量PRCPTOT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达到了70%以上,大雨日数R25、强降水量R95P、极端日降水量RX1day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达到了40%以上,极强降水量R99p具有非平稳特征的站点约占13%;(2)GAMLSS最佳模型中极端降水频率、强度指数的分布参数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的站点比例分别为20/82、36/82。【结论】宜宾至宜昌段的中上游地区极端降水的频率在未来会增大;长江上游的中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强度在未来会增大;金沙江石鼓以下和岷沱江流域的中下游交界地区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在未来均会增大。相对于简单的趋势分析,时变分布模型可以更加详细地诊断序列的非一致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极端降水指数 非平稳 致灾效应 洪水 时空变化 降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源地水库溶解氧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以碾子滩水库为例
15
作者 刘壮 张静怡 +3 位作者 魏峣 廖瑞雪 张李玲 刘晓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共9页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水库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层特征,以及溶解氧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该水库溶解氧浓度冬春季高、夏秋季低,且秋季变化幅度较大。受热分层影响,水质指标和溶解氧垂向分层季节差异明显,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有明显分层特征且存在缺氧区。②分析底层溶解氧浓度与库区营养状态、热分层指数与缺氧指数、表层藻密度与缺氧指数等指标间的变化关系,发现热分层是水库垂向尤其是底层溶解氧浓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③溶解氧浓度与库区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溶解氧浓度与水温、pH、浊度呈正相关,与氨氮浓度呈负相关,在春、冬季与总磷浓度呈负相关,在夏、秋季则呈正相关,说明表层溶解氧浓度受到藻类繁殖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溶解氧 热分层 藻类 驱动因子 碾子滩水库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研究》“长江上游鱼类物理生境健康诊断与适应性调控”专题征稿启事
16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征稿截至2025年4月30日长江上游大型高坝库群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但与国家级鱼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鱼类敏感区相叠,高坝库群的调控运行对于我国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自2011年以来三峡水库以及金沙... 征稿截至2025年4月30日长江上游大型高坝库群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但与国家级鱼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鱼类敏感区相叠,高坝库群的调控运行对于我国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自2011年以来三峡水库以及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库持续开展了以鱼类自然繁殖为目标的生态调度试验,为长江上游鱼类生境健康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下游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健康诊断 自然繁殖 健康维护 适应性调控 持续开展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研究》“长江上游鱼类物理生境健康诊断与适应性调控”专题征稿启事
17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征稿截至2025年4月30日长江上游大型高坝库群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但与国家级鱼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鱼类敏感区相叠,高坝库群的调控运行对于我国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自2011年以来三峡水库以及金沙... 征稿截至2025年4月30日长江上游大型高坝库群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但与国家级鱼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鱼类敏感区相叠,高坝库群的调控运行对于我国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自2011年以来三峡水库以及金沙江下游乌东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金沙江下游 健康诊断 调控运行 环境科学研究 长江上游 敏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复杂航道桥梁全周期通航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18
作者 母德伟 何进朝 +3 位作者 袁浩 刘浩 胡瑞昌 刘勇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5,24,共7页
长江上游河段具有河道形态复杂、弯急滩多、水位变幅大等特点,航道建设条件复杂多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上游航道建设的力度,但新建跨江大桥的工程往往面临着选址受限、跨度受限、规模受限、船撞风险高、通航条件恶化等问题,对航... 长江上游河段具有河道形态复杂、弯急滩多、水位变幅大等特点,航道建设条件复杂多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上游航道建设的力度,但新建跨江大桥的工程往往面临着选址受限、跨度受限、规模受限、船撞风险高、通航条件恶化等问题,对航运的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构建一套适合长江上游复杂航道的桥梁通航安全保障技术迫在眉睫。基于长江上游复杂桥梁通航条件,本文提出桥梁全周期通航安全评价体系,从规划、设计、建造、运维和拆除等五个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适应长江上游山区复杂航道桥梁全周期通航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体系。该技术可为长江上游航道复杂桥梁通航提供一定的指导,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复杂航道 桥梁 全周期通航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
19
作者 肖光秀 董诗龙 +1 位作者 陈志雄 张全启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1期29-32,共4页
为鉴定评价国稻科企水稻联合体成员单位选育的水稻品种在南方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等特征特性表现,为国家水稻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2024年在德宏州芒市开展了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水稻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珞红优156... 为鉴定评价国稻科企水稻联合体成员单位选育的水稻品种在南方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等特征特性表现,为国家水稻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2024年在德宏州芒市开展了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水稻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珞红优1564、慧两优9370和玉龙优211产量较高,慧两优丝苗、粒立香优新钰、中香丰优88和荃香优玉稻产量中等,这7个品种均较对照F优498和宜香优2115增产,建议进一步试验;中两优816、中两优756和两优桂特占产量均较低,建议结合其他试点结果以及稻米品质与抗性鉴定结果确定是否进一步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性状 产量 中籼迟熟组 长江上游 云南德宏 2024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泰优1516”长江上游中稻种植区栽培试验研究
20
作者 韦兴宇 余湖波 吴春俊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6期131-133,共3页
为更好掌握水稻“泰优1516”的特征特性,全面了解水稻“泰优1516”在长江上游中稻种植区主要性状的综合表现,利用长江上游不同省份不同中稻生产区域的立体光热气候及多种土壤条件,各生产区域栽培农户的差异化管理,2020年开展水稻“泰优1... 为更好掌握水稻“泰优1516”的特征特性,全面了解水稻“泰优1516”在长江上游中稻种植区主要性状的综合表现,利用长江上游不同省份不同中稻生产区域的立体光热气候及多种土壤条件,各生产区域栽培农户的差异化管理,2020年开展水稻“泰优1516”长江上游中稻种植区多点栽培试验研究,试验均产达628.7 kg/666.7m2,比对照“F优498”增加产量达28.3 kg/666.7m2,每亩比ck增3.9%,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中稻栽培 “泰优1516”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