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株潭生态绿心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研究
1
作者 朱鸿毅 张珉 +9 位作者 张之浩 李威 李俊 杨骏 吴文文 朱天然 连亚欣 赵一宁 裴男才 罗佳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42-47,60,共7页
对长株潭生态绿心区内不同类型林分和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的PM_(2.5)和O_(3)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类型林分之间PM_(2.5)和O_(3)质量浓度的差异性,以期筛选出对复合污染物具有较强抗性的树种和植物配置模式。结果表明:PM_(2.5)... 对长株潭生态绿心区内不同类型林分和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的PM_(2.5)和O_(3)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类型林分之间PM_(2.5)和O_(3)质量浓度的差异性,以期筛选出对复合污染物具有较强抗性的树种和植物配置模式。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为“单峰单谷”型,而O_(3)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则呈“单峰”型。不同类型林分的PM_(2.5)质量浓度呈现出混交林高于纯林、针叶林高于阔叶林的变化趋势,其中阔叶混交林的最低;不同类型林分的O_(3)质量浓度则表现出落叶阔叶纯林的最高,其次是针叶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不同类型林分的PM_(2.5)与O_(3)质量浓度主要呈负相关关系,平均相关系数为-0.247(P<0.05),这表明各类型林分的PM_(2.5)质量浓度和O_(3)质量浓度之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PM_(2.5)和O_(3)质量浓度的交互效应强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基于上述分析,筛选出11种对PM_(2.5)与O_(3)复合污染具有较强综合抗性能力的植物配置模式,分别为:杉木+香樟(5∶5)、毛竹+杉木+香樟(2∶4∶4)、马尾松+杉木(7∶3)、杉木、石栎、杜英、白花泡桐、青冈+枫香树(6∶4)、香樟+盐肤木(7∶3)、香樟、石楠。这些树种和配置模式的PM_(2.5)与O_(3)质量浓度之间的交互效应较强,因此也可作为湖南省PM_(2.5)与O_(3)复合污染协同控制的森林植物选择及森林优化配置的优选树种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植物配置 PM_(2.5) O_(3) 绿心区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1 位作者 张阔 刘华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再对食物生产等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835.20亿元减至2018年的808.93亿元,减少率为3.15%,呈持续下降趋势。(2)ESV在空间上呈现差异,ESV减少最大是长沙市。(3)利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ESV由2022年的802.99亿元下降到2034年的777.10亿元,降幅达3.22%。(4)权衡协同关系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具有时空差异性。[结论]长株潭城市群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差异,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具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权衡协同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3
作者 李晓青 周国华 +3 位作者 崔树强 王华 刘慧 于雪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城乡融合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配置,加大能源消耗等分别带来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造成影响;2)2005—2021年,从城市群总体及市级层面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县域层面看,总体上呈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且存在收敛态势;3)2005—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城市群总体、市级层面和县域层面总体上逐年递减,呈东北高、西北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乡融合能显著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并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政府行为、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土地利用碳排放 减碳效应 增碳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地表热环境演变及其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张清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2-29,共8页
城市化加速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使得城市气候问题更加严峻。区域一体化驱动下的城市群热环境演变与土地覆盖互馈机制亟待解析。本文基于遥感(RS)影像数据,分析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地表热环境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的时空... 城市化加速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使得城市气候问题更加严峻。区域一体化驱动下的城市群热环境演变与土地覆盖互馈机制亟待解析。本文基于遥感(RS)影像数据,分析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地表热环境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RS指数和景观指数与地表温度(LST)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城市间的连通性、聚集性显著提升;不透水表面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不透水面扩张与高温区分布高度耦合。MGWR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的降温作用最为显著,超过了水体的降温效果;同时,生态工程有效缓解了热岛强度,印证了跨域治理的必要性。区域一体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地表热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结果为规划者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区域一体化 地表热环境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化与组态提升路径
5
作者 刘亦文 李桢枭 颜建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49-7361,共13页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基本骨架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载体,因其显著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在积极推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揭示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基本骨架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载体,因其显著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在积极推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揭示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构建碳汇提升路径,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命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碳密度系数,系统分析蓝绿空间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区域碳汇总量均值为151.56万t,整体呈现波动趋势。其中,蓝色空间碳汇量在研究期内平均值为1.34万t,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绿色空间作为主导性碳汇来源,其动态变化趋势与区域碳汇总量的演变特征呈现显著一致性;(2)碳汇量的变动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空间分析显示其空间格局呈现"东北-西南"轴向分布,其中西南区域的空间影响力在研究期内呈现显著增强态势;(3)路径分析揭示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别主导了两条核心碳汇提升路径,且其变动受到多因素组态影响,其中城市开发强度与经济水平的协同作用、人口聚集与经济发展的交互效应对碳汇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蓝绿空间 碳汇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陈群元 宋玉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0,共5页
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要培育的新的城市群地域单元,研究其产业结构问题对促进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通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湖南省和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参照系... 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要培育的新的城市群地域单元,研究其产业结构问题对促进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通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湖南省和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城市群整体的结构效益与产业竞争力略优于全省水平,但优势度不明显,而相对于全国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落后;该城市群8个城市中,只有长沙市在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竞争力2个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株洲和湘潭两市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其他五市不仅产业结构落后,而且产业竞争力也不强。基于此,最后提出了该城市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分析法 潭“3+5”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3+5”城市群经济系统协同演化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玉兴 陈忠暖 陈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89,共9页
依据经济功能的分异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3+5"城市群经济系统分解为生产子系统、流通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消费子系统.通过构建灰色系统熵、系统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序参量,对该城市群经济系统演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依据经济功能的分异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3+5"城市群经济系统分解为生产子系统、流通子系统、分配子系统和消费子系统.通过构建灰色系统熵、系统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序参量,对该城市群经济系统演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合理性进行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消费市场的发育与拓展主导推进长株潭"3+5"城市群经济系统持续有序演进;(2)交通网络的快速完善,推进了核心区乃至城市群整体的流通系统合理性发育,对于物流、人流突出的外围城市而言,则超出了其经济总系统的整体水平,产生负荷;(3)长株潭"3+5"城市群消费能力不足,但发展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 协同演化 潭“3+5”城市 序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株潭城市群PM_(2.5)重污染预报
8
作者 李细生 喻雨知 +4 位作者 杨云芸 张华 肖秧琳 李巧媛 李源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为提高PM_(2.5)重污染的预报准确率,融合气象和环境资料、前期观测和后期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地面和高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时效较长且准确度较高的机器学习模型库。以长株潭城市群的PM_(2.5)重污染天气预报为例,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 为提高PM_(2.5)重污染的预报准确率,融合气象和环境资料、前期观测和后期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地面和高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时效较长且准确度较高的机器学习模型库。以长株潭城市群的PM_(2.5)重污染天气预报为例,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算法优选、超参数调优等技术方法运用于模型中,建立的重污染预报机器学习模型库可预报PM_(2.5)浓度和等级,预警4 d内的PM_(2.5)重污染。为增强模型的透明度,对其进行可解释性研究。事前可解释性分析表明,PM_(2.5)浓度预报模型存在事前三特性:前期要素比后期要素重要,环境要素比气象要素重要,地面要素比高空要素重要;事后可解释性分析表明,常德2022年1月18日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受上游传输和本地污染累积的共同影响,其中传输的作用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污染预报 机器学习 可解释性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钟洋 查海焱 吴智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5-375,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之间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差异,探究其空间分异格局的成因,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缩小人居环境差距,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长株潭城市群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相关... [目的]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之间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差异,探究其空间分异格局的成因,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缩小人居环境差距,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长株潭城市群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相关人居环境指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研究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包括23个区市县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分异机理展开探究。[结果](1)总体上研究区内人居环境质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有差距扩大的趋势;(2)空间分布呈“中心高、周边低”向“均衡”的格局发展;(3)城市群各市县人居环境耦合度高但协调度较低;(4)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社会保障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的改善起着底托作用;经济发展环境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社会保障环境是人居环境的后盾;个人居住环境是人居环境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结论]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市县间的人居环境在时空发展过程中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协调发展阶段,人居环境的质量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株潭城市群各地区要自觉承担“三高四新”和强省会战略的历史使命,依托各自的优势实现经济错位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更新行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资源的均等性;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下沉,关注基层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从而建成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耦合协调度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模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演进的产业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庆园 张新明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128,共4页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加快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增强湖南的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高湖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加快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增强湖南的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高湖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3+5"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关联、转移和集聚效应以及新时期信息产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探讨了推动"3+5"城市群空间演进的产业机理。并在最后提出了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建设的产业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潭“3+5” 城市 空间结构 空间演进 产业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环境建设探究——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例
11
作者 张敏 《成人教育》 2012年第4期34-36,共3页
重视和加强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环境建设,对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 重视和加强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环境建设,对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创业教育环境建设现状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利用长株潭区域优势为高职创业教育搭建平台;优化高职创业教育外部环境;打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内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潭“3+5”城市“两型社会”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环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模拟的长株潭3+5城市群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8
12
作者 糜毅 李涛 +1 位作者 吴博 赵燕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40-1751,共12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探析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管理、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基于多源数据分析长株潭3+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探析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管理、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基于多源数据分析长株潭3+5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预测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模拟的模型Kappa系数、FoM系数、总体精度结果比未优化模拟的结果分别高出0.81%、1.00%、0.67%;2)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3)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碳储量分别为31.2624×10^(8)、31.2181×10^(8)和31.0891×10^(8) t,期间碳储量共减少17.3287×10^(6)t;4)相比2020年,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12.1483×10^(6)t,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11.7467×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14.7540×10^(6) t,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具有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与土地利用情况高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株潭3+5城市群土地空间规划和“双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模拟 土地利用 碳储量 3+5城市 GeoDetector-PLUS-InVEST模型 不同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颖 杨君 +4 位作者 袁淑君 唐兴隆 刘畅 王义博 孟媛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209,231,共9页
探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有助于推动区域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生态环境管理。基于多源数据,选取碳固持、粮食供应、产水和土壤保持4项生态系统服务,运用InVEST模型、ESDR、局部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2000、2010年和2020年环长株... 探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有助于推动区域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生态环境管理。基于多源数据,选取碳固持、粮食供应、产水和土壤保持4项生态系统服务,运用InVEST模型、ESDR、局部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2000、2010年和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变化及空间匹配特征。结果表明:1)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总供给>总需求,碳固持供给量下降,粮食供应、产水和土壤保持供给量上升,4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上升。2)碳固持供需比下降,产水供需比上升,粮食供应和土壤保持供需比基本保持不变。城镇建成区的碳固持、粮食供应和产水呈赤字状态,其他区域呈盈余状态;土壤保持赤字区集中在洞庭湖平原。3)除土壤保持以低低空间匹配为主,碳固持、粮食供应、产水服务的空间错位现象突出,高低空间错位主要分布在生态基底较好的山地丘陵区,低高空间错位主要分布在各城区。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自相关分析结果,提出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议,全面提升研究区各项生态容量,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与环境 空间匹配 InVEST模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要素流视角下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晶晶 谭雪兰 +2 位作者 余航菱 周舟 王卫林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有助于解析城市发展驱动力,减弱城市极化现象,本研究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多维网络度量模型和隶属度模型测定环长株潭城市群内外部空间网络联系强度,分析其网络特征与作用方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城市群... 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有助于解析城市发展驱动力,减弱城市极化现象,本研究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多维网络度量模型和隶属度模型测定环长株潭城市群内外部空间网络联系强度,分析其网络特征与作用方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板块效应。结果表明:(1)内外部总体多维要素网络表现相对一致,联系强度以长沙为中心逐渐向外圈降低。(2)在省内要素网络中,长沙市“一城独大”态势明显;在省际网络中,岳阳市在多维要素网络中表现突出,与武汉都市圈联系密切。(3)环长株潭城市群点度中心度内外部网络差异大,整体网络中介水平低,不利于吸引外部要素交流。其内部综合联系空间网络分为4个凝聚子群,外部综合网络仅分为2个凝聚子群。表明环长株潭城市群仍是以内部联系为主,对外连通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联系 要素流 空间网络结构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关键类型及阈值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晓 陈键 +2 位作者 魏晓 谢花林 魏国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46-1954,共9页
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非线性关系,对于国土空间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尺度构建了活力–组织–服务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非线性关系,对于国土空间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尺度构建了活力–组织–服务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揭示2000—2020年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规律,并识别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建设用地显著增加,其占比增长了8.10%,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2)生态系统健康时间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等级呈现集聚分布。(3)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土地利用类型。关键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存在阈值,当耕地占比≥1.98%,林地占比≥7.58%,建设用地占比≤19.80%时,生态系统健康能达到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土地利用变化 阈值效应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模拟及碳排放响应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田一豆 赵先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42,共14页
在双碳目标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长沙、株洲、湘潭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重点建设目标之一。因此以长株潭城市群中用地变化和碳排放最为剧烈的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 在双碳目标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长沙、株洲、湘潭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重点建设目标之一。因此以长株潭城市群中用地变化和碳排放最为剧烈的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rkov-PLUS耦合模型和碳排放响应模型,模拟了自然状态发展情景、耕地保护发展情景、生态保护发展情景和绿色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及碳排放响应情况。结果表明:①2000—2020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面积呈现阶段性的波动增长趋势,耕地和林地是其主要来源,扩张强度在2010—2015年最大,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中心区域;碳排放量呈现倒“V”型曲线,可以划分为碳排放量快速上升阶段(2000—2005年)和碳排放量下降阶段(2005—2020年),以2010年为节点,下降幅度先增加后减缓;二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整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减少)碳排放随之增加(减少)的较强扩张与较高排放模式。②Markov-PLUS模拟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在自然状态发展情景下扩张面积最大(235.9503km^(2)),在生态保护发展情景下扩张面积最小(200.6354km^(2));绿色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所占用的生态碳汇面积相对较少(169.78km^(2)),占未利用地相比其他情景较多(1.20km^(2)),扩张分布较为合理,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和碳排放压力较小,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碳排放响应结果显示,在不同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各区县的碳排放对建设用地扩张均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综合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响应结果,绿色低碳发展情景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的较优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kov-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建设用地扩张 碳排放响应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雅萍 赵先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48-2960,共13页
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地理统计、交通路网等多源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构建人类足迹指数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和流向损益模型测度1990~2020年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 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地理统计、交通路网等多源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构建人类足迹指数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和流向损益模型测度1990~2020年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深刻影响.结果表明:近30a来长株潭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持续上升,增长率为33.33%,整体呈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演变特征.199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速率为1.38×10^(8)元/a缓慢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出“边缘区较高,核心区较低”的分布格局,林地转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价值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因子探测人类活动强度q值由0.348增至0.394,较好地解释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现象,风险探测发现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人类活动强度异常范围0.3~0.7内保持平衡.研究时段内Moran's I从-0.363变化为-0.491,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负向效应加剧,高-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中心城区,低-高聚类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边缘海拔较高的森林山脉密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关联 地理探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与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夜间灯光指数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艺霖 赵先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20,共14页
城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稳定协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平衡城市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株潭城市群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土地利... 城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稳定协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平衡城市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株潭城市群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土地利用、夜间灯光和MODIS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2002~2022年夜间灯光指数和遥感生态指数分别表征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等级聚类和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2002~2022年,长株潭城市群热度变化显著,降低29.26%,且除炎陵县外,其他区(县)生态环境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呈倒“N”型或“M”型走势,开福区、天心区、天元区等城镇建设活动多的区(县)遥感生态指数下降幅度最大;②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夜间灯光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22年增速低于2017年,区(县)之间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县)集中在长沙;③长株潭城市群多数区(县)耦合度在2002~2022年处于从拮抗到磨合过渡的阶段,2012年耦合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17个区(县)在2017年又落回较低阶段。2022年长株潭城市群大部分区(县)耦合协调度达到协调状态,部分区(县)长期失调,整体耦合协调情况较好,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 夜间灯光指数 城镇化 耦合协调 遥感影像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PM_(2.5)污染的春节假日效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昌晶亮 余洪 +1 位作者 罗伟伟 王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4-728,共5页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24个监测点PM_(2.5)小时监测数据,研究2013—2015年春节期间(7 d)和春节前后(14 d)PM_(2.5)污染差异及变化,并分析旅游休假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去除气象条件(日降水量大于4 mm)影响后,从PM_(2.5)污染程度差异、PM_...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24个监测点PM_(2.5)小时监测数据,研究2013—2015年春节期间(7 d)和春节前后(14 d)PM_(2.5)污染差异及变化,并分析旅游休假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去除气象条件(日降水量大于4 mm)影响后,从PM_(2.5)污染程度差异、PM_(2.5)浓度日变化差异和假日效应的空间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PM_(2.5)污染的春节假日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长株潭地区春节期间PM_(2.5)浓度比春节前后高12μg·m-3,但春节后(7 d)PM_(2.5)浓度比春节期间低41.5%,"节后效应"明显。由于受烟花燃放等假日活动影响,春节期间PM_(2.5)浓度在00:00—02:00时段显著上升,02:00时PM_(2.5)浓度比非春节期间高47.6%。在假日效应的空间差异方面,长沙作为游客流入地,春节期间PM_(2.5)浓度比非春节期间高33.5%,体现了人流出行和旅游活动对空气质量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PM2.5 春节 假日效应 旅游活动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佳馨 王忠诚 +1 位作者 郭俊军 胡学翔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植被覆盖度(FVC)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描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也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研究城市植被覆盖变化,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利用Landsat系列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法对2000... 植被覆盖度(FVC)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描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也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研究城市植被覆盖变化,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利用Landsat系列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法对2000-2022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遥感影像的近红外和红光波段进行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上看,22 a绿心区植被覆盖度呈波段增长趋势,不同时间节点上发生植被覆盖度降低变化是由于生产建设活动所造成的。从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区空间规划所规定的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三类不同管控区域上看,高植被覆盖度地区面积占比为:禁止开发区(78.06%)>限制开发区(19.09%)>控制建设区(2.85%),低植被覆盖度地区的面积占比为:控制建设区(40.57%)>禁止开发区(35.28%)>限制开发区(24.15%)。整体而言绿心区植被覆盖明显改善,改善趋势和覆盖变异情况都很稳定,绿心区生态环境呈良性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规划、健全法规制度、强化监管可有力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的植被改善,将更好地发挥“绿心区”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像元二分法 变异系数法 城市 绿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