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γ1长末端重复序列(LTRs)的分子特性及鉴定
1
作者 Jae-Won Huh 晋大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7-197,共1页
猪基因组中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γ1可能是异种移植(从猪到人)中的有害因子。众所周知,长末端重复序列(LTRs)是强启动元件,能够控制PERV元件和邻近功能基因片段的转录活性。本试验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试验分析对猪组织中PERVγ1 LTR... 猪基因组中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γ1可能是异种移植(从猪到人)中的有害因子。众所周知,长末端重复序列(LTRs)是强启动元件,能够控制PERV元件和邻近功能基因片段的转录活性。本试验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试验分析对猪组织中PERVγ1 LTRs的转录活性进行了研究。经RT-PCR扩增及测序鉴定出69个不同的LTR转录元件。并根据种内变异将69个LTR元件分为6个类型(15个亚型),包括串联重复序列,插入和缺失(INDEL)。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种内变异都发生在LTR元件的U3区域。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ERV LTR转录体的分子特性及鉴定为进一步研究PERV及其转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γ1 末端重复序列 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末端重复序列在人转移和非转移性肺癌中的表达
2
作者 陆纲 李钰 +2 位作者 冯会臣 刘春祥 李璞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 :观察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 (humanretroviruslongterminalrepeat,HRTVLTR)在转移和非转移性肺癌中的表达 ,探讨HRTVLTR激活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扩增 17例肺癌病人原发灶、邻近淋巴结及癌旁正常组织基... 目的 :观察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 (humanretroviruslongterminalrepeat,HRTVLTR)在转移和非转移性肺癌中的表达 ,探讨HRTVLTR激活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扩增 17例肺癌病人原发灶、邻近淋巴结及癌旁正常组织基因组中的内源性HRTVLTR ,证明内源性HRTVLTR的存在 ;以RNA斑点杂交检测 17例肺癌病人原发灶、邻近淋巴结及癌旁正常组织内源性HRTVLTR的表达 ,比较其在转移和非转移性肺癌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PCR结果显示 ,在转移能力不同的人肺腺癌细胞系 (AGZY 83a和Anip 973)及肺癌病人原发灶、邻近淋巴结及癌旁正常组织均获得了HRTVLTR扩增产物。 17例肺癌标本RNA斑点杂交分析发现 ,8例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有 5例原发灶及其转移淋巴结表现为HRTVLTR的高表达 ,4例小细胞肺癌无HRTVLTR的表达。结论 :人类基因中普遍存在内源性HRTVLTR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肿瘤转移 末端重复序列 表达 HRTVlt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V非结构蛋白5A对HIV长末端重复序列影响的初步探讨
3
作者 彭米林 肖新强 +6 位作者 蒋永芳 田沂 许允 张旻 王文龙 彭锋 龚国忠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HCV非结构蛋白5A(NS5A)对HIV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影响,从而为HCV对HIV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构建的LTR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表达质粒(pGL3-LTR-Luc)和含HCV NS5A基因的表达质粒...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HCV非结构蛋白5A(NS5A)对HIV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影响,从而为HCV对HIV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构建的LTR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表达质粒(pGL3-LTR-Luc)和含HCV NS5A基因的表达质粒pCNS5A共转染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 NS5A蛋白及mRNA的表达;本实验分三组,将质粒pGL3-LTR-Luc(空白组)、质粒pRc/CMV+pGL3-LTR-Luc(对照组)、质粒pCNS5A+pGL3-LTR-Luc(实验组)分别转染Huh7细胞,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Luc活性检测LTR的活性,以观察HCV NS5A对LTR的调控影响。所得荧光活性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行LSD-t检验。结果转染pcNS5A质粒的Huh7细胞质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CV NS5A mRNA及蛋白在细胞中获得表达。方差分析结果提示LTR荧光活性在三组间有明显的差异(F=7.876,P=0.002),进一步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提示共转染质粒pcNS5A+pGL3-LTR-Luc组的Huh7细胞中Luc相对活性(22 476±4471)明显高于单转染pGL3-LTR-Luc组(15 887±3039,P=0.002)及共转染质粒pRc/CMV+pGL3-LTR-Luc组(16 321±4162,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表达HCV NS5A的质粒pCNS5A成功转染至Huh7细胞;HCV NS5A蛋白能激活HIV LTR,提示HCV NS5A可能为HCV促进HIV复制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HIV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类 HIV末端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REV-LTR基因的MDV活疫苗与亲本CVI988/Rispens株的免疫效力比较
4
作者 张秀梅 宋翠萍 +6 位作者 谭磊 孙英杰 刘炜玮 廖瑛 丁铲 仇旭升 罗廷荣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整合进CVI988/Rispens疫苗株基因组中所构建成的重组马立克氏病病毒株(r MDV-LTR株),具有较高的增殖效率。为比较r MDV-LTR株与亲本CVI988/Rispens株的免疫效力差...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整合进CVI988/Rispens疫苗株基因组中所构建成的重组马立克氏病病毒株(r MDV-LTR株),具有较高的增殖效率。为比较r MDV-LTR株与亲本CVI988/Rispens株的免疫效力差异,开展了对这两种疫苗的比较试验。试验将这两种疫苗分别按照三个不同剂量经颈背部皮下接种1日龄SPF鸡。接种后第7 d,攻毒马立克氏病强毒株rMd5,连续观察60 d后进行剖检。临床病理观察结果发现,以不低于250 PFU/羽剂量的rMDV-LTR株或CVI988/Rispens株免疫SPF雏鸡都可以提供大于80%的免疫保护效率;以125 PFU/羽剂量的两种疫苗虽均不能提供大于80%的免疫保护效力,但rMDV-LTR株免疫组试验鸡未出现死亡,仅有2只鸡出现消瘦,剖解脏器无肿瘤,而CVI988/Rispens株免疫组鸡出现2只死亡,其中1只剖解后检出肿瘤。rMDV-LTR株和CVI988/Rispens株免疫组的免疫保护指数分别为77.78%和66.67%。由实验结果可见,在较小免疫剂量下,rMDV-LTR株免疫保护率高于亲本CVI988/Rispens疫苗株。说明重组毒rMDV-LTR疫苗株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新型MDV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立克氏病 重组病毒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的末端重复序列 攻毒保护 免疫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蒋爽 滕元文 +1 位作者 宗宇 蔡丹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54-2360,共7页
反转录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它们以RNA为媒介,在基因组中不断自我复制。在高等植物中,反转录转座子是基因组的重要成分之一。反转录转座子可以分为5大类型,其中以长末端重复(LTR)类型报道较多。LTR... 反转录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它们以RNA为媒介,在基因组中不断自我复制。在高等植物中,反转录转座子是基因组的重要成分之一。反转录转座子可以分为5大类型,其中以长末端重复(LTR)类型报道较多。LTR类型由于其首尾具有长末端重复序列,内部含有PBS、PPT、GAG和POL开放阅读框、TSD等结构,可以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预测。LTR反转录转座子的活性受到自身甲基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DNA甲基化抑制反转录转座子转座,而外界环境的刺激能够激活转座子,从而影响插入位点周边基因的表达。同时由于LTR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丰富的拷贝数以及多态性为新型分子标记(RBIP、SSAP、IRAP、REMAP)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的类型、结构特征、LTR反转录转座子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LTR反转录转座子的预测以及标记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录转座子 末端重复(ltr) 预测 功能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毒株LTR序列变异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晓钧 魏丽丽 +5 位作者 范秀娟 吕晓玲 相文华 张晓燕 邵一鸣 沈荣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9-183,共5页
有研究认为病毒基因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与病毒的毒力和复制能力直接相关。中国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是由一株高致病力毒株经体外白细胞传代而致弱的疫苗。经过体外超过110代传代后,病毒丧失了对马高致死性毒力并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 有研究认为病毒基因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与病毒的毒力和复制能力直接相关。中国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是由一株高致病力毒株经体外白细胞传代而致弱的疫苗。经过体外超过110代传代后,病毒丧失了对马高致死性毒力并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本文对传代过程中的不同代次病毒基因LTR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发现传代过程中LTR发生了一系列明确的变异,一是转录起始位点在64代之前均以GGAC为特征,64代之后则表现为不规律的GAAC,AAAC,AGAC或GGTC;二是TAR起始碱基在59代之前多数为A,而64代之后均为G;三是在45代之后(55代除外),poly(A)附加位点一致表现为AA,这种一致的核苷酸变化均发生在毒力明显降低的代次,提示这些突变引起的位点或结构变化很可能与病毒毒力减弱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代次毒株 末端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内源性反转录病毒ALVE1LTR转录水平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序明 朱文奇 +7 位作者 陈世豪 刘洋洋 孙振 耿拓宇 宋成义 高波 秦爱建 崔恒宓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31,共5页
本研究以禽内源性反转录病毒ALVE1为研究对象,分析了ALVE1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自身转录的变化规律。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TR在2日龄SPF鸡(发育早期)器官组织中转录水平高,而在35日龄SPF鸡(发育晚期)器官组织中转... 本研究以禽内源性反转录病毒ALVE1为研究对象,分析了ALVE1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自身转录的变化规律。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TR在2日龄SPF鸡(发育早期)器官组织中转录水平高,而在35日龄SPF鸡(发育晚期)器官组织中转录水平低。焦磷酸测序和荧光定量PCR关联分析发现,ALVE1 LTR在鸡巨噬细胞系HD11和鸡T淋巴细胞系MSB1细胞中的转录水平可能受DNA甲基化调控,去甲基化处理HD11或MSB1 24 h后,LTR转录水平显著增加。通过序列分析发现ALVE1 LTR高度保守且存在先天性免疫应答激活转录因子如NF-AT、c-JUN等。本研究揭示了ALVE1 LTR自身转录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分析ALVE1 LTR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内源性反转录病毒 末端重复序列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群禽白血病病毒5′LTR序列及启动子活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冯少珍 李娇 +2 位作者 吴晓婵 曹伟胜 廖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131,共7页
对不同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5′LTR序列及其启动子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讨LTR对ALV复制和致病力的影响。通过PCR分别扩增克隆了中国分离株GD08(ALV-A)、CD08(ALV-B)、HN06(血管瘤病变型ALV-J)和NX0101(骨髓瘤... 对不同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5′LTR序列及其启动子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讨LTR对ALV复制和致病力的影响。通过PCR分别扩增克隆了中国分离株GD08(ALV-A)、CD08(ALV-B)、HN06(血管瘤病变型ALV-J)和NX0101(骨髓瘤病变型ALV-J)毒株基因组5′LTR片段。与国内外不同亚群ALV分离株5′LTR核苷酸序列比较发现,NX0101株和HN06株与ALV-J国内外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0.8%~97.5%;GD08株与ALV-A国内分离株SDAU09C1的同源性最高,为94.6%;CD08株与GD08株和ALV-J各株的同源性高达90%以上。LTR中的R区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但CD08株U3区缺失11bp,GD08株U5区与其它毒株的U5区差异较大。将LTR片段插入到pCAT-Basic载体的CAT报告基因前,通过转染DF-1细胞和测定CAT表达量来评价LTR的启动子活性。HN06株和NX0101株之间,以及GD08株和CD08株之间LTR启动子活性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而ALV-J毒株与GD08株和CD08株之间的LTR启动子活性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末端重复序列5′端 启动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病毒LTR的进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雪峰 杨彬 +6 位作者 韩秀娥 林跃智 姜成刚 吕晓玲 赵利平 周建华 王凤龙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5-919,共5页
为揭示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疫苗的减毒机理,本研究对EIAV弱毒疫苗株在体外驴白细胞传代过程中不同代次毒株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病毒在体外传代次数的增加,各病毒株遗传多样性逐渐增加,并与致弱... 为揭示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疫苗的减毒机理,本研究对EIAV弱毒疫苗株在体外驴白细胞传代过程中不同代次毒株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病毒在体外传代次数的增加,各病毒株遗传多样性逐渐增加,并与致弱前亲本株EIAVDV117的遗传距离逐渐增大;EIAV在体外传代过程中LTR的变异主要集中在U3区和R区的转录起始位点,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在负调节区丢失了GATA结合位点,并在增强子区出现了E-box基序。此外,传代初期低代次病毒株与后期的高代次弱毒株在负调节区的AP-1结合位点和转录起始位点以及TAR的起始位点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末端重复序列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自然感染马LTR序列分析
10
作者 魏丽丽 王晓钧 +3 位作者 王盈 李景鹏 相文华 沈荣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84,共4页
我国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使用EIAV弱毒疫苗后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控制了马传贫的发生 ,我们从现地少数EIAV琼扩阳性马外周血中扩增并克隆了二株EIAV前病毒 5’LTR序列 ,并与国内外毒株 5’LTR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中国EIAVLTR特有... 我国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使用EIAV弱毒疫苗后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控制了马传贫的发生 ,我们从现地少数EIAV琼扩阳性马外周血中扩增并克隆了二株EIAV前病毒 5’LTR序列 ,并与国内外毒株 5’LTR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中国EIAVLTR特有的特异性细胞转录因子结合基序 ,同时发现PEA2位点不是强毒特有的基序 ,在弱毒中亦发现该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末端重复序列 序列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腺苷酸脱氨酶1在马胎儿皮肤细胞中促进马传染性贫血病毒LTR的启动活性
11
作者 付丽华 汤艳东 +5 位作者 那雷 王雪峰 林跃智 杜承 周建华 曲娟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4,共4页
腺苷酸脱氨酶(ADAR)1可催化双链RNA的腺嘌呤核苷酸(A)脱氨转化为次黄嘌呤核苷酸(I),该基因参与了很多病毒的复制与进化。在前期研究中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疫苗株基因组在体外培养细胞传代致弱过程中的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表明与致... 腺苷酸脱氨酶(ADAR)1可催化双链RNA的腺嘌呤核苷酸(A)脱氨转化为次黄嘌呤核苷酸(I),该基因参与了很多病毒的复制与进化。在前期研究中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疫苗株基因组在体外培养细胞传代致弱过程中的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表明与致弱前强毒株相比,EIAV弱毒疫苗株基因组出现高频率的A-I超突变,推测主要由腺苷酸脱氨酶1(ADAR1)催化导致,使基因组突变累积后的EIAV体内复制能力降低而弱化。为初步研究ADAR1在EIAV致弱中的作用,本研究应用PCR技术首次克隆了马ADAR1(eADAR1)的cDNA。经确认该重组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正确表达后,将表达eADAR1的质粒与EIAV长末端重复区(LTR)控制的报告基因质粒共同转染马胎皮肤(FED)细胞,检测eADAR1对LTR启动活性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该ADAR1可以在体外培养的EIAV靶细胞中显著促进LTR启动的荧光素酶表达,显示eADAR1可以通过调控LTR促进EIAV的复制。以上结果提示eADAR1可以明显影响EIAV复制,但其机制较复杂,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腺苷酸脱氨酶1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末端重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基因表达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华 沈弢 +1 位作者 张晓燕 邵一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30-132,共3页
关键词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末端重复序列 增强子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HLA2及其受体TMIGD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符圆圆 郑盼盼 +2 位作者 孔彩霞 潘赟琰 蒋敬庭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22-827,共6页
目的:探讨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序列结合蛋白2(HHLA2)和其受体穿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TMIGD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包含154点/154例卵巢癌组织... 目的:探讨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序列结合蛋白2(HHLA2)和其受体穿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TMIGD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包含154点/154例卵巢癌组织的芯片中分别检测HHLA2和其受体TMIGD2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HHLA2的表达与卵巢癌病理分型有关(P<0.05)。Kaplan-Merier生存分析表明,在Ⅰ型卵巢癌中,HHLA2和TMIGD2高表达患者OS较短(P<0.05,P<0.01)。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卵巢癌Ⅱ型、FIGO分期Ⅲ和Ⅳ期、存在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者预后更差。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MIGD2高表达、FIGO分期Ⅲ和Ⅳ期、存在淋巴转移、淋巴转移阳性可能是导致卵巢癌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影响因素,且HHLA2与TMIGD2表达呈正相关(r=0.603,P<0.01)。结论:HHLA2及其受体TMIGD2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联,有望成为卵巢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末端重复序列结合蛋白2 穿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 组织芯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病鸡肿瘤组织中同时检测出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桂平 陆熹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同时检测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 肿瘤 病鸡 末端重复序列 反转录病毒科 virus PC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HLA2/TMIGD2在实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琦 李晶晶 刘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05-1409,共5页
以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1(PD-L1)为代表的B7/CD28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仍有很多PD-L1检测阴性患者无法从中受益。作为B7家族成员,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 (HHLA2)分子结构与PD-L1等其... 以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1(PD-L1)为代表的B7/CD28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仍有很多PD-L1检测阴性患者无法从中受益。作为B7家族成员,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 (HHLA2)分子结构与PD-L1等其他B7家族成员有一定的同源性和相似性,对T细胞有共刺激和共抑制作用,在多数实体肿瘤中呈高表达,且在某些实体肿瘤中表达比PD-L1更广泛;其通过与受体穿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TMIGD2)结合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导致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基于此,HHLA2/TMIGD2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新的通路和靶点之一。本文就HHLA2及其受体TMIGD2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实体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HLA2) 穿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TMIGD2) 实体肿瘤 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V1-2B_SSc-LTR-EGFP报告系统的建立及猪克隆胚胎ERVs转录活性的监测
16
作者 付博 马红 +3 位作者 汪亮 郭镇华 王芳 刘娣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5年第4期23-28,共6页
体细胞核移植(SCNT)技术是生产转基因猪模型的核心技术,但猪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仍然较低,其早期胚胎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s)的表达规律尚待深入研究。研究拟构建以猪基因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调控元件ERV1-2B_SSc-LTR驱动增强型绿色荧... 体细胞核移植(SCNT)技术是生产转基因猪模型的核心技术,但猪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仍然较低,其早期胚胎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s)的表达规律尚待深入研究。研究拟构建以猪基因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调控元件ERV1-2B_SSc-LTR驱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的报告系统。通过脂质体转染获得阳性成纤维细胞株,进行体细胞核移植构建克隆胚胎,并在荧光显微镜下实时监测EGFP表达。结果表明:ERV1-2B_SSc-LTR-EGFP报告系统成功构建;48%的克隆胚胎在4细胞期表达EGFP,表明该元件具有启动子活性。EGFP阳性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和细胞数显著高于阴性胚胎[(19.5±1.7)%vs.(14.8±0.5)%,(40.0±2.1)枚vs.(30.0±1.9)枚,P<0.05],提示该报告系统可用于实时监测ERVs活性并辅助评估克隆胚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核移植 末端重复序列 绿色荧光蛋白报告系统 克隆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血管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17
作者 刘超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71-2071,共1页
关键词 禽白血病病毒 序列分析 血管瘤病 末端重复序列 亚群 全基因组序列 组织嗜性 非编码区 转录调控 养禽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管套式PCR检测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 被引量:4
18
作者 金志强 罗明星 +2 位作者 李永明 汪德生 史开志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1-45,共5页
从贵州省4个养鸡场采集出现肿瘤病变或疑似肿瘤病料样本17份,以单管套式PCR方法检测禽白血病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LTR),15份病料均扩增出一条213 bp的DNA带,与预期扩增长度相符合,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的检出率达到88.2%。同时针对禽白血... 从贵州省4个养鸡场采集出现肿瘤病变或疑似肿瘤病料样本17份,以单管套式PCR方法检测禽白血病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LTR),15份病料均扩增出一条213 bp的DNA带,与预期扩增长度相符合,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的检出率达到88.2%。同时针对禽白血病病毒的囊膜糖蛋白基因(gp85)进行PCR扩增,在被检的17份病料中,7份检出J亚群特异性的DNA带(545 bp),占41.1%;9份检出A亚群特异性的DNA带(691 bp),占52.9%;其中2份病料同时检出J亚群与A亚群特异性的病原核酸。A、J亚群的PCR检出率低于LTR的套式PCR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白血病病毒 末端重复序列 囊膜糖蛋白基因 单管套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HLA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源 冯珺 +6 位作者 黄浩 朱玉兰 郑盼盼 肖文璐 陈陆俊 蒋敬庭 卢斌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 subfamily H long terminal repeat associating protein 2,HHLA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 subfamily H long terminal repeat associating protein 2,HHLA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人HCC组织中HHLA2 mRNA表达与B7家族基因的相关性,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90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HHLA2的表达。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HLA2表达水平的差异,用χ2检验分析HCC组织中HHLA2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分析HHLA2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拟合Cox模型评价不同指标的预后价值。结果:HCC组织中HHLA2 mRNA表达水平与B7家族CD274、C10orf54、PDCD1LG2、ICOSLG和CD276相关;HCC组织中HHLA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显著相关(χ2=4.531,P<0.05);HHLA2低表达的HCC患者OS较HHLA2高表达患者显著延长(HR=1.878,95%CI:1.066~3.309,P<0.05);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显示,肿瘤大小(HR=2.493,95%CI:1.310~4.742,P<0.01)可作为HCC患者预后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HLA2表达与HCC患者预后显著相关,是HCC免疫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 肝细胞癌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座子序列插入——海湾扇贝过氧化物还原酶V第1内含子分析
20
作者 李娟 李莉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共6页
根据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过氧化物还原酶V(AiPrxV)的cDNA序列和部分基因组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基因组步移方法扩增获得其第1内含子(I1)完整序列,并通过Blast比对、DNAMAN和RepFind搜索进行序列分析。AiPrxV I1长8 565bp,占A... 根据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过氧化物还原酶V(AiPrxV)的cDNA序列和部分基因组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基因组步移方法扩增获得其第1内含子(I1)完整序列,并通过Blast比对、DNAMAN和RepFind搜索进行序列分析。AiPrxV I1长8 565bp,占AiPrxV基因全长的68%,AT%显著高于GC%。在5 900-6 700bp的区域中包含了不完整的编码区,经分析与文昌鱼、海胆的逆转录酶有极高的相似性,其N端与多种动植物逆转座子的逆转录酶C端具有相似特征。此外,发现AiPrxV I1中包含283个重复序列,在3 500-4 000bp和6 800-7 200bp区域尤为密集。以上特点提示海湾扇贝过氧化物还原酶V第1内含子可能是由一个非长末端重复元件逆转座子(non-LTR retrotransposons)插入,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 过氧化物还原酶V 内含子 逆转座子 末端重复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