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1
作者 朱敏 郭志彬 +2 位作者 曹承富 郭熙盛 杨剑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93-1700,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砂姜黑土长期(30年)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和酶活性测定方法,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系...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砂姜黑土长期(30年)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和酶活性测定方法,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长期不施肥和撂荒处理,施肥管理可有效提升5-10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总氮,总磷;此外,相比不施肥、撂荒、猪粪+化肥和牛粪+化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土壤微生物的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和土壤酸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真核微生物丰度显著增加,土壤酸度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降低氨氧化古菌数量。牛粪处理的多种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其他施肥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无机肥(化肥)和有机肥(猪粪或牛粪)的配合使用对于保持土壤微生物丰度和活跃的土壤酶活性十分重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关系,探讨长期施肥管理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可能性,以期为评价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低提供有效的指标,从而为促进土壤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和较好的施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实验 施肥模式 砂姜黑土 微生物丰度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均衡施肥对紫色土稻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红陵 王定勇 石孝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0,共4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1年的部分监测结果,分析了养分非均衡化对稻麦产量和紫色土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均衡施肥,随着试验年份的延长,稻麦产量逐年降低,紫色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差。NPK化肥平衡施用以及NPK化肥与有...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1年的部分监测结果,分析了养分非均衡化对稻麦产量和紫色土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均衡施肥,随着试验年份的延长,稻麦产量逐年降低,紫色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差。NPK化肥平衡施用以及NPK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稻麦产量稳定,紫色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实验 稻麦产量 生产力可持续性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农田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燕 唐立松 李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1-156,共6页
为充分了解绿洲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利用长期定位实验的方法,初步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绿洲农田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最... 为充分了解绿洲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利用长期定位实验的方法,初步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绿洲农田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无肥CK处理养分含量最低,尤其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有机质、全N和碱解氮分别比对照区平均高1.5 g/kg0、.19 g/kg和10.5 mg/kg,其他各处理养分含量处于二者之间。结果还表明,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尤其是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的含量关系密切,制约产量的首要养分因素是N素,其次是P素。CK处理由于连年作物吸收及收获带走养分,使土壤的有效养分库消耗很快,致使作物产量逐渐降低。P、K处理作物产量变化趋势和CK处理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了N素是影响绿洲农田作物产量的首要因素。对各处理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变化研究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作物产量最高,平均为4 010.8 kg/hm2,因此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能是提高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佳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实验 施肥处理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CP-AES测定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Fe和Zn的循环率
4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周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410-3412,共3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室内ICP-AES分析测试,探讨了下辽河平原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Fe和Zn的输入情况,明晰了有机肥是农田输入Fe和Zn的主要途径。阐述了在没有垫圈土的情况下,投料经喂饲-堆腐过程的残留率为21.8%,低于有机...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室内ICP-AES分析测试,探讨了下辽河平原不同施肥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Fe和Zn的输入情况,明晰了有机肥是农田输入Fe和Zn的主要途径。阐述了在没有垫圈土的情况下,投料经喂饲-堆腐过程的残留率为21.8%,低于有机物料施入土壤1年后的残留率(30%)。Zn通过喂饲-堆腐过程的循环率为71.9%,而Fe的循环率则为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实验 FE ZN 残留率 循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彩云 魏宗强 +2 位作者 颜晓 王海辉 赵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8-402,共5页
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分解的产物可能会成为土壤潜在的养分库。基于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81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有机碳与磷的影响,评价了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Olsen-P)的... 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分解的产物可能会成为土壤潜在的养分库。基于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81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有机碳与磷的影响,评价了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Olsen-P)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不同土壤组分中各形态磷和有机碳均有增加,其中,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比总碳、总磷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更敏感;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PF-Po)极显著相关(r=0.67);颗粒有机磷与Olsen-P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Olsen-P=1.9×PF-Po+5.15,r2=0.49)。本研究揭示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有效磷的潜在贡献,因此在长期有机物料施用的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易累积情况下,考察土壤有效磷时应注意土壤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颗粒组分 长期定位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年持续施钾对烤烟/油菜轮作土壤钾素Q/I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代快 李江舟 +8 位作者 张立猛 计思贵 龙怀玉 徐照丽 段玉琪 杨宇虹 卢秀萍 焦永鸽 卜令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01-1413,共13页
研究长期施钾下烤烟/油菜轮作土壤钾素供应能力变化特征及其机制,为农田合理施用钾肥和农业土壤发生发育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烤烟/油菜轮作下选取连续20 a烤烟季施钾量0、187.5和375 kg·hm^-2处理,测算其土壤钾素表观平衡(Kab)以... 研究长期施钾下烤烟/油菜轮作土壤钾素供应能力变化特征及其机制,为农田合理施用钾肥和农业土壤发生发育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烤烟/油菜轮作下选取连续20 a烤烟季施钾量0、187.5和375 kg·hm^-2处理,测算其土壤钾素表观平衡(Kab)以及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曲线(Q/I曲线)的土壤钾素平衡活度比(ARe)、土壤活性钾(KL)、非专性活性钾(-ΔK0)、专性活性钾(KX)、土壤钾位缓冲容量(PBC)、K^+与Ca^2++Mg^2+交换自由能(-ΔG)等参数,以及速效钾(Kav)、缓效钾(Knex)、K^+饱和度(KS)、黏土矿物组分等土壤性质,分析Q/I曲线参数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过20 a定位试验后,ARe在0.38×10^-3~8.91×10^-3(mol·L^-1)0.5之间,-ΔK0在0.02~0.55 cmol·kg^-1之间,KL在1.61~2.16 cmol·kg^-1之间,KX在1.06~2.14 cmol·kg^-1之间,PBC在6.20~7.76 cmol·kg^-1(mol·L^-1)-0.5之间,-ΔG在11.70~19.72 kJ·mol^-1之间。持续施钾土壤的ARe、-ΔK0较不施钾土壤显著增大,KL、KX、PBC、-ΔG较不施钾土壤显著减小。ARe、-ΔK0与Kav、Knex、KS、Kab呈极显著正相关,KL、Kx、PBC、-ΔG与Kav、Knex、KS、Kab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钾素Q/I曲线参数彼此之间显著相关。上述指标可被整合成一个主成分指标,不施钾肥土壤的主成分指标值显著大于施钾肥土壤。施钾肥土壤的活性钾主要保持在黏土矿物晶体的契形边缘点位,植物有效性较高,不施钾肥土壤的活性钾主要保持在黏土矿物晶体的层间点位,植物有效性降低。不施钾肥土壤的蛭石含量高于施钾土壤,而伊利石含量小于施钾土壤。综上,土壤钾素Q/I参数ARe、-ΔK0、KL、Kx、PBC和-ΔG可作为土壤供钾能力指标,土壤钾素表观平衡驱动了土壤钾素Q/I曲线形状与参数分异、土壤供钾能力分异及土壤黏土矿物变化,施钾肥量越大、土壤钾素盈余越大,土壤供钾能力越强。长期钾素亏缺下,矿物钾转化为专性活性钾的速率大于专性活性钾释放成非专性活性钾的速率。长期钾素亏缺导致伊利石向蛭石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油菜轮作 长期施钾定位实验 山原红壤 钾素Q/I关系 供钾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