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长期刈割对羽茅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 1
-
-
作者
徐亚飞
呼格吉勒图
宝音陶格涛
-
机构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4,共7页
-
基金
“科技兴蒙”重点专项(2020-科技兴蒙-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2)
人工混播草地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2021GG0415)。
-
文摘
刈割是典型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探究长期刈割背景下草原优势物种密度和生物量的年际变化,可为典型草原明确优良牧草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典型草原的长期刈割试验(1982~2022年),设置连年刈割(留茬6 cm)和对照(不刈割)两种处理,探究典型草原优势物种羽茅密度和生物量对长期刈割的年际响应动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连年刈割降低了羽茅的密度和生物量且年际间波动较大,其生物量在第20年(2001年)时开始显著降低(P<0.05),而到第30年(2011年)则达到极显著降低(P<0.01)。总体看来,羽茅前期为耐刈割物种,由于长期刈割产生的累加效应,使其生物量产生波动下降趋势,而后期羽茅转变为不耐刈割物种。羽茅生长对长期刈割的规律可为典型草原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
关键词
典型草原
长期刈割
羽茅
种群生物量
-
Keywords
Typical steppe
Long-term mowing
Achnatherum sibiricum
Population biomass
-
分类号
S54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长期刈割及围栏封育方式对大油芒种群构件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 2
-
-
作者
盛军
朱瑶
李海燕
杨允菲
-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5-550,共6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0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471
+1 种基金
31670427)
吉林省科技厅(20170101150JC)资助
-
文摘
对松嫩平原长期刈割和围栏封育利用方式下的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种群构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利用方式下,大油芒种群分株由2~3个龄级构成,根茎由3~4个龄级构成,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长期刈割方式下,潜在种群由苗和芽组成,而围栏封育方式下仅存在芽构件。在2种利用方式下,分株生产力、根茎贮藏力、分株和根茎的营养繁殖力均以年轻龄级最高。相对于围栏封育方式,长期刈割促进了苗的输出,增加了根茎营养繁殖力,但整体上使大油芒种群分株数量和生物量、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分株生产力和总芽数显著降低。因此,长期刈割对大油芒种群的维持和更新产生不利影响。
-
关键词
大油芒种群
长期刈割
围栏封育
分株
根茎
潜在种群
-
Keywords
Spodiopogonsibiricus population
Long term mowing
Enclosure
Ramets
Rhizomes
Potential population
-
分类号
Q945
[生物学—植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