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层序样式的控制 被引量:29
1
作者 廖计华 王华 +8 位作者 孙志鹏 张道军 肖军 孙鸣 李彦丽 任桂媛 罗青 梅宾博 汪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121-3132,共12页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长昌凹陷的3条典型地震测线进行平衡复原,揭示长昌凹陷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古构造格架,通过对凹陷内次级古构造单元及其演化类型的识别,综合分析构造演化对层序样式的控制,构建研究区沉积...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长昌凹陷的3条典型地震测线进行平衡复原,揭示长昌凹陷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古构造格架,通过对凹陷内次级古构造单元及其演化类型的识别,综合分析构造演化对层序样式的控制,构建研究区沉积层序综合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昌凹陷的构造格局依次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期、晚渐新世断坳转换期和新近纪坳陷期3个发展阶段,由此产生了3个具有不同古构造格架背景的盆地原型相互叠加。在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主要发育上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多级陡坡断阶带层序样式,而裂陷Ⅲ幕发育下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多级缓坡断阶带层序样式,在裂后热沉降阶段主要发育断裂型挠曲带层序样式以及少量下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则发育简单挠曲带层序样式。与断坡带和挠曲带相关的大型低位三角洲、低位扇以及下切谷充填是长昌凹陷构造岩性或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长昌凹陷 层序样式 深水勘探 南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火成岩侵入体对温度场及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唐晓音 张功成 +3 位作者 梁建设 杨树春 饶松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最新地震资料显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内部分布着多个火成岩侵入体,单个侵入体的面积可超过300km2,高(厚)度约为10km.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二维剖面地温场模拟,分析了研究区位于同一条地震测线上的三个不同规模侵入体对温度场的影... 最新地震资料显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内部分布着多个火成岩侵入体,单个侵入体的面积可超过300km2,高(厚)度约为10km.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二维剖面地温场模拟,分析了研究区位于同一条地震测线上的三个不同规模侵入体对温度场的影响,并结合热史恢复方法及Easy%Ro模型,定量评价了侵入体对距其2km及5km处人工井崖城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Ro的影响.结果表明,凹陷内火成岩侵入体对温度场有显著影响的时限不超过1Ma,5Ma以后影响非常微弱,10Ma以后侵入体温度与围岩温度基本一致;侵入体对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随侵入体的规模、距侵入体的距离不同而不同,规模最大侵入体对距其2km处崖城组烃源岩成熟度Ro的影响可达1.6%,而对距其5km处的烃源岩成熟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昌凹陷 火成岩侵入体 温度场 热史 烃源岩成熟度 二维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渐新统崖城组沉积充填及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义娜 张功成 +1 位作者 梁建设 杨海长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5期7-14,共8页
根据古生物化石资料,结合岩性资料以及古构造、古地貌等,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沉积时期,中央坳陷古生物呈间歇—较连续性出现,丰度与分异度较高,为局限滨海—浅海环境,据此得到位... 根据古生物化石资料,结合岩性资料以及古构造、古地貌等,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沉积时期,中央坳陷古生物呈间歇—较连续性出现,丰度与分异度较高,为局限滨海—浅海环境,据此得到位于该一级构造单元的长昌凹陷崖城组时期为局限滨海—浅海环境。根据平面沉积充填特征、典型地震剖面,结合前人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聚煤环境的研究结果,总结了长昌凹陷地堑式烃源岩发育模式,即烃源岩为凹陷边缘的扇三角洲、滨海沼泽、海岸平原煤系及凹陷中央的浅海相泥岩或泥炭层。其中,崖三段与崖一段成煤面积相对较大,更有利于煤系烃源岩的发育,崖一段近平衡浅海环境具较充足的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来源,也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有利于炭质泥岩烃源岩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沉积充填 崖城组 长昌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章稳 孙珍 +3 位作者 邱宁 刘见宝 王振峰 孙志鹏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8期7-17,共11页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向东通过西沙海槽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相通,其近东西向的展布形态明显异于深水区其他凹陷的NE—NEE向形态,为了弄清其地壳结构,从而更好地分析凹陷的结构和演化机制,这里根据深反射地震资料、VSP资料和...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向东通过西沙海槽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相通,其近东西向的展布形态明显异于深水区其他凹陷的NE—NEE向形态,为了弄清其地壳结构,从而更好地分析凹陷的结构和演化机制,这里根据深反射地震资料、VSP资料和最新重力资料对长昌凹陷的地壳结构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模拟。结果显示:长昌凹陷北侧地壳厚度为22~24km,南侧地壳厚度约20~22km,从两侧向长昌凹陷中央地壳厚度逐渐减薄,最薄处只有2.8km;莫霍面深度与沉积基底呈镜像关系,沉积基底最深的地方莫霍面深度最浅,最浅深度距海平面13.8km;凹陷中央东部存在一层厚约4km的下地壳高速层,该层在地震剖面和层速度剖面上均可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昌凹陷 地壳结构 下地壳高速层 综合地球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三维地震区中新统微观构造成因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于俊峰 《海相油气地质》 2011年第2期66-72,共7页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方差体顺层切片技术,在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中新统首次发现高密度小断裂,它们近SN走向,断距6~28m,长0.5~4km,倾角约60°。这些小断裂既不是渐新统继承性断裂,也不是近期热点讨论的多边形断层,...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方差体顺层切片技术,在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中新统首次发现高密度小断裂,它们近SN走向,断距6~28m,长0.5~4km,倾角约60°。这些小断裂既不是渐新统继承性断裂,也不是近期热点讨论的多边形断层,而是在中新世特定地质条件下由局部引张形成的微观构造。其成因为:1)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处于坳陷阶段,仅控盆断层有微弱活动,长昌凹陷内一般不发育断裂;2)研究区不存在EW向的应力场,无法形成近SN向的微观断裂;3)中新统和渐新统断裂是两套断裂体系,渐新统断裂总体呈NW向,空间分布规律差异较大,主要受控于古近纪构造格局,而中新统小断裂为近SN向,与渐新统断裂无继承性;4)多边形断层往往边数不一,边界形状分布不规则,与中新统规则的SN向小断裂有显著区别。这种高密度小断裂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长昌凹陷 中新统 微观构造 构造成因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勘探潜力 被引量:9
6
作者 程光华 王丽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4期28-32,共5页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坳陷东部,是深水勘探新区。通过对凹陷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长昌凹陷供烃充足;存在三角洲砂岩、滨海相砂岩、海底扇及水道砂岩等4种类型储层,且储盖组合发育;发育多层系构造圈闭,面积普遍较大;油气成藏条...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坳陷东部,是深水勘探新区。通过对凹陷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长昌凹陷供烃充足;存在三角洲砂岩、滨海相砂岩、海底扇及水道砂岩等4种类型储层,且储盖组合发育;发育多层系构造圈闭,面积普遍较大;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长昌凹陷A、B、C、D、E 5个次一级洼陷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认为长昌环A洼成藏特征好,发育大型有利目标。落实万宁X-1、万宁X-2、长昌X-1等多个大中型"构造+岩性"圈闭,圈闭含油气信息好,潜在资源量大,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下步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长昌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中部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飞跃 杨海长 +4 位作者 杨东升 郭帅 孙瑞 纪沫 赵钊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268,共6页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长昌凹陷中部复杂断裂的精细解释。根据断裂发育位置、组合形态、构造样式,结合区域应力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凹陷中部发育2条NWW向的伸展-走...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长昌凹陷中部复杂断裂的精细解释。根据断裂发育位置、组合形态、构造样式,结合区域应力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凹陷中部发育2条NWW向的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早渐新世,受NW-SE向区域拉张应力的作用,发育主干伸展断裂;晚渐新世早期,受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扩张的影响,区域张应力发生顺时针旋转,由NW-SE向转变为SN向,开始产生右旋走滑作用,导致形成一系列次级断裂;晚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长昌凹陷内基底断裂持续活动,同时受凹陷北部、南部2个刚性隆起阻碍作用增强的影响,走滑作用更加强烈,产生了大量的负花状构造。北部断裂带具有右行左阶的走滑性质,断裂带内发育挤压应力环境,断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南部断裂带具有右行右阶的走滑性质,断裂带内发育拉张应力环境,有利于油气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伸展-走滑复合断裂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长昌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岩浆侵入事件对长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小宇 郭明刚 +3 位作者 朱继田 熊小峰 段亮 彭俊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9-716,共8页
最新研究表明长昌凹陷发育多期岩浆侵入事件。针对多期岩浆侵入事件对长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文章依据最新地震、地化、钻井等资料,利用地震相技术在凹陷内识别出9个四期岩浆侵入体;在此基础上,运用三维盆地模拟技... 最新研究表明长昌凹陷发育多期岩浆侵入事件。针对多期岩浆侵入事件对长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文章依据最新地震、地化、钻井等资料,利用地震相技术在凹陷内识别出9个四期岩浆侵入体;在此基础上,运用三维盆地模拟技术对岩浆侵入事件进行热模拟,定量评价多期岩浆侵入事件对凹陷内烃源岩热演化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岩浆侵入体对烃源岩热演化有促进,但影响范围有限,岩浆体规模与其影响范围有如下规律:岩浆体直径小于2 km,对烃源岩热演化影响范围的半径小于2 km;岩浆体直径大于2 km而小于5 km,影响范围半径小于5 km;岩浆体直径大于10 km而小于20 km,影响范围半径小于16 km。因此长昌凹陷烃源岩主体热演化基本不受岩浆侵入事件的影响,且其可能带来非烃充注风险。结合岩浆侵入体对研究区两口钻井影响的分析,厘定长昌凹陷生烃门限为海底以下2300~2500 m。这些研究为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侵入事件 成熟度 热模拟 长昌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系沉积—构造耦合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宋爽 朱筱敏 +5 位作者 于福生 葛家旺 史亚会 贺敬聪 袁立忠 刘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2-235,共14页
长昌—鹤山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NE—SW走向的凹陷,是珠江口盆地继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突破之后的又一个深水战略性勘探区块,目前无钻井,属于勘探新区,因此基础地质研究尤为重要。通过断层解释和地层厚度分析,认为文昌组和恩平组... 长昌—鹤山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NE—SW走向的凹陷,是珠江口盆地继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突破之后的又一个深水战略性勘探区块,目前无钻井,属于勘探新区,因此基础地质研究尤为重要。通过断层解释和地层厚度分析,认为文昌组和恩平组分别对应早期强裂陷阶段和晚期弱裂陷阶段,并识别多种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区二维地震资料追踪闭合,将长昌—鹤山凹陷文昌组—恩平组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在三级层序格架内,根据地震相特征结合经典的地震相—沉积相转换关系,重建了研究区沉积充填演化过程。通过平面断层组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两个级别(Ⅰ级和Ⅱ级)、六种类型(同向未叠覆型、同向叠覆型、同向平行型、同向共线型、对向叠覆型和背向叠覆型)构造变换带。断陷活动的强弱控制着层序和沉积体系的发育,构造变换带、坡折带类型控制着砂体的分布与规模。针对研究区是深水勘探新区,可通过该思路从构造与沉积耦合度高的区域进行有利区带的预测,为低勘探程度深水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体系 构造变换带 —鹤山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长昌—鹤山凹陷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地震响应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筱敏 葛家旺 +3 位作者 宋爽 汪瑞良 袁立忠 刘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7-380,共14页
位于现今大陆斜坡之上的长昌—鹤山凹陷是继中国南海北部白云和荔湾深水区油气勘探突破之后的又一个深水战略性勘探区块。根据地震反射上超、下超和顶超等典型反射终止关系、地震相组合以及旋回特征,将渐新统珠海组自下向上划分为ZHSQ1... 位于现今大陆斜坡之上的长昌—鹤山凹陷是继中国南海北部白云和荔湾深水区油气勘探突破之后的又一个深水战略性勘探区块。根据地震反射上超、下超和顶超等典型反射终止关系、地震相组合以及旋回特征,将渐新统珠海组自下向上划分为ZHSQ1—ZHSQ6共6套三级层序,并在层序格架中,识别出陆架弱—中振幅高连续席状、陆架斜坡变振幅中连续S型—斜交前积楔形、盆地斜坡变振幅中连续丘形双向上超等6种地震相类型,其中大型斜交S型前积和陆坡丘形双向超覆地震反射分别代表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沉积。研究表明,随着构造活动、海平面等地质条件的变化,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深水扇发育特征发生了相应变化。在珠海组ZHSQ1和ZHSQ2沉积时期,断层继承性活动,陆架坡折类型为断控型,沉积体系以局限浅海和近源的三角洲沉积组合为特征。在珠海组ZHSQ3—ZHSQ6沉积时期,盆地进入拗陷阶段,陆架坡折类型为沉积型坡折;在古珠江稳定充裕的供源作用下,陆架坡折带不断向海迁移且范围逐渐变大;伴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大套的前积体不断向前推进,最大前积距离近20km,且前积角度不断增大;同期深水扇自下而上出现频率增高,且位置更靠近陆架边缘三角洲,规模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深水扇 地震相 珠海组 —鹤山凹陷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古近系幕式构造活动与沉积耦合关系——以长昌—鹤山凹陷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保青 于福生 +3 位作者 朱筱敏 葛家旺 李震 吴艳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278,共6页
长昌—鹤山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断裂幕式活动、构造沉降阶段性演化以及古构造格架变化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纪构造具有分期异向多幕式裂陷特征,且在不同构造幕,地层... 长昌—鹤山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断裂幕式活动、构造沉降阶段性演化以及古构造格架变化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纪构造具有分期异向多幕式裂陷特征,且在不同构造幕,地层沉积受断裂控制作用不同,形成的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早期裂陷幕,沉积地层完全受断层控制,断陷活动强烈,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物源;晚期裂陷幕,断陷活动大大减弱,主要发育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且该时期圈闭较发育;断拗转换幕,沉积地层分层发育,早期地层完全受断层控制,主要发育浅海三角洲,晚期沉积部分受断层控制,开始接受海相沉积,陆架边缘三角洲伴随陆架不断向海迁移,陆坡的坡度逐渐变陡,开始发育重力流深水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幕式裂陷 构造与沉积耦合关系 古近系 珠江口盆地 —鹤山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结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纪沫 张功成 +2 位作者 杨海长 杨东升 李春雷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9期26-35,共10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即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东端。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38条主要断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平面上表现为近EW向展布的平行四边形,剖面...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即松南—宝岛—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东端。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38条主要断层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平面上表现为近EW向展布的平行四边形,剖面结构表现为自西向东由半地堑—不对称的地堑—半地堑有规律变化。(2)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断裂系统可划分控制凹陷边界断层、控制洼陷沉积中心断层和调节性断层3类。(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古近纪时期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海海盆扩张的双重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NW—SE→SN转变。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32Ma,应力场以区域性NW—SE向伸展为主,断裂系统以NE—SW向为主,控制凹陷边界;32~26Ma,以南海海盆近SN向拉张应力场为主,断裂系统以NWW—SEE向为主,断层活动控制凹陷沉积中心;26~Ma,区域性伸展与南海海盆扩张应力均逐渐减弱,NE—SW向和NWW—SEE向断裂继承性发育。(4)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凹陷带内部主要断层在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时期活动速率快,地形高差大、沉积水体深、沉积厚度大,控制了崖城组和陵水组的大规模沉积,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圈闭以受断层控制的断鼻和断块为主,长昌主洼凹中隆起带发育2个最为理想的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凹陷 松南-宝岛-长昌凹陷 断裂活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构造拉张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及在琼东南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迎朝 汪伟 +6 位作者 甘军 尹宏伟 朱继田 张佳星 熊小峰 贾东 郭明刚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0-740,共11页
文章将三种以面积平衡为原理的几何学方法应用在物理模拟拉张实验中,对比三种方法的结果与模型设计参数间的误差,讨论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其中层长守恒方法需要假设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层长保持不变,通过曲线拉直可以恢复构造... 文章将三种以面积平衡为原理的几何学方法应用在物理模拟拉张实验中,对比三种方法的结果与模型设计参数间的误差,讨论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其中层长守恒方法需要假设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层长保持不变,通过曲线拉直可以恢复构造各阶段拉张量和拉张总量。利用面积守恒可以计算拉张构造中滑脱层深度,面积深度法允许构造变形过程中层长和层厚的变化,多个构造前沉积地层的面积深度拟合直线可以反映构造整体拉张量和滑脱层深度。面积守恒法在已知构造滑脱层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同构造沉积地层可以计算出拉张活动不同阶段拉张量变化和拉张总量。结合琼东南长昌凹陷剖面特征,面积守恒法是计算其拉张量变化最准确又有效的方法,面积守恒法应用结果确定过长昌凹陷剖面在岭头组、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阶段的拉张量分别为13.8km、15km和21.4km,拉张总量为50.2km,拉张率为42.7%。三种方法在物理模拟实验和琼东南盆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伸张构造中由于剪切变形作用,基于面积守恒的方法优于层长守恒的方法。面积深度法利用构造前沉积地层的几何形态来预测构造整体拉张量和滑脱层深度,面积守恒法可以利用同构造沉积地层和已知的滑脱层位置来预测拉张构造整体的拉张量和不同阶段的拉张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恒 面积深度 面积守恒 拉张量 长昌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