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南盆地长宁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成藏动力学过程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文平 周政 +6 位作者 吴娟 罗超 吴伟 姜磊 焦堃 叶玥豪 邓宾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3-404,共12页
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及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基于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原理,结合量化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学和盆地... 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及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基于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原理,结合量化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学和盆地数值模拟等研究,以多期构造变形过程中五峰组-龙马溪组生烃动力学及其压力体系变化特征为载体,实现对其成藏过程的模拟表征和再现.以川南长宁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流体包裹体测试揭示其均一温度呈双峰分布特征,分别为120~140℃和160~180℃,捕获压力压力系数为1.0~1.1和1.1~1.3;低温热年代学定年和热史模拟揭示该区新生代地表抬升剥蚀量达2.0~2.5 km,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热史模拟表明,中志留纪-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以来烃源岩分别进入低成熟、中等成熟、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压力模拟结果显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系早期长时间属于常压系统,至晚侏罗世地层持续埋深增温导致五峰组-龙马溪组生气速率达到高峰,地层压力剧增,逐步形成超压,早-中白垩世埋深达到最大,地层压力系数达2.0左右,新生代地表虽然遭受抬升剥蚀作用,但五峰组-龙马溪组超压被保存下来,现今压力系数仍有1.9.因此,川南地区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田具有早期有限聚集、中晚期富集-保存超压型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过程 五峰组-龙马溪组 长宁页岩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 被引量:393
2
作者 邹才能 董大忠 +16 位作者 王玉满 李新景 黄金亮 王淑芳 管全中 张晨晨 王红岩 刘洪林 拜文华 梁峰 吝文 赵群 刘德勋 杨智 梁萍萍 孙莎莎 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9-701,共13页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积速率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重要沉积模式,确定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早期持续发育的大型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有利于黑色页岩发育,优质页岩厚20~80 m、TOC值为2.0%~8.4%。对比分析焦石坝、长宁、威远3大页岩气田,指出规模储集层主要受富生物硅质与钙质页岩、适中热演化程度、高基质孔隙与丰富的裂缝控制。五峰组—龙马溪组总孔隙度为3.0%~8.4%、渗透率为0.000 2×10-3~0.500 0×10-3μm2,基质孔隙体积及其构成区域稳定,裂缝孔隙发育特征在不同构造区、同一构造的不同井区和不同层段差异较大。筇竹寺组受有机质炭化、黏土矿物结晶度高和生物碎屑粒内孔后期充填等因素影响,物性普遍较差,总孔隙度为1.5%~2.9%、渗透率为0.001′10-3~0.010′10-3μm2。明确了页岩气富集高产受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孔缝发育程度、构造保存等"四大因素"控制,且特殊性在于高演化(Ro值:2.0%~3.5%)、超高压(压力系数:1.3~2.1),从而建立了"构造型甜点"和"连续型甜点区"两种页岩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富有机质页岩 沉积模式 储集层表征 “甜点区” 焦石坝页岩气田 长宁页岩气田 威远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表征页岩天然裂缝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管全中 董大忠 +3 位作者 张华玲 张素荣 吕修祥 王玉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64,共9页
为了给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长宁、涪陵2个页岩气田的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利用氦气法、X射线衍射、真密度测试等方法,借助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定量表征了龙马溪组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并探讨了... 为了给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长宁、涪陵2个页岩气田的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利用氦气法、X射线衍射、真密度测试等方法,借助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定量表征了龙马溪组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并探讨了天然裂缝的发育类型、成因机制以及对页岩气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运用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可以精确刻画长宁页岩气田页岩孔隙系统,拟合度达0.74;②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具有区域控制因素的差异性,其中长宁页岩气田裂缝局部限制发育,钙质充填,裂缝孔隙平均值为0.15%,由基底逆冲断层、滑脱层和内部褶皱作用控制,而涪陵页岩气田裂缝则普遍较发育,硅质未充填或半充填,裂缝孔隙平均值为1.30%,主要受控于逆断层和滑脱作用;③地层条件下,天然裂缝的开启性存在着差异,长宁页岩气田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渗流能力弱,而涪陵页岩气田则处于相对开启状态、渗流能力强;④天然裂缝影响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内部以游离气为主体,页岩气井的初始产气量相对较高。结论认为:①引进回归系数计算现今实际的总有机质含量,使得改进的岩石物理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刻画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②四川盆地页岩产层段中天然裂缝发育对页岩气富集与开采相对有利,但原始地层条件下会削弱天然裂缝的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页岩气田 涪陵页岩气田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岩石物理模型 回归系数 天然裂缝 游离气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两相渗流规律及返排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谢维扬 朱怡晖 +1 位作者 刘沙 岳圣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51-59,共9页
页岩气水平井在生产过程中会长时间处于气水两相流动状态,初期返排数据对掌握页岩气井生产动态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均较少。为了进一步掌握页岩气井初期返排阶段气水两相的流动规律,针对页岩气井... 页岩气水平井在生产过程中会长时间处于气水两相流动状态,初期返排数据对掌握页岩气井生产动态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均较少。为了进一步掌握页岩气井初期返排阶段气水两相的流动规律,针对页岩气井特殊地质工程条件,建立了水平井气水两相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开展了返排主控因素敏感性分析,建立了根据初期返排数据进行产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四川盆地南部长宁页岩气田返排井实际返排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储层条件和压裂改造参数影响,页岩气人工裂缝气水两相流动在初期敏感性最强,返排阶段结束时的瞬时气量、压降程度、气水比和日排液量可以有效表征气井生产效果。基于前述研究成果,结合川南中深层和深层页岩气田返排数据资料,探索性地提出了通过初期返排测试数据预测页岩气井产能的方法。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能够较准确地在早期排采测试阶段评价页岩气井产能,明确该区域页岩气藏生产潜力,可以为页岩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水平井 气水两相流动 静/动态资料 返排 评价指标 开发方案 四川盆地南部长宁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