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中代表输入条件 被引量:9
1
作者 任杰 吴超羽 贾良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8-282,共5页
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是模拟长时间尺度地形演变过程的一种过程模型,其代表性输入条件是模型输入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给出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中合适的代表性输入条件,采用比较代表条件与真实条件下泥沙输运率近似的方法,确定合理的代表潮... 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是模拟长时间尺度地形演变过程的一种过程模型,其代表性输入条件是模型输入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给出长周期动力地形模型中合适的代表性输入条件,采用比较代表条件与真实条件下泥沙输运率近似的方法,确定合理的代表潮,通过计算分析,地形复杂的古珠江河口湾宜采用大于平均潮差约12.5%的3个代表潮为输入条件,这样,代表潮与真实潮产生的泥沙平均输运率,无论大小还是方向误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动力地形模型 代表潮 输入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系统演变长周期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谢东风 高抒 潘存鸿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40,共7页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及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和预测海岸系统地貌演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长周期数值模型是海岸系统演变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介绍了海岸系统演变的长周期数值模型的计算... 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及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和预测海岸系统地貌演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长周期数值模型是海岸系统演变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介绍了海岸系统演变的长周期数值模型的计算原理、信息约减和地貌加速等关键技术、时空尺度及其验证方法。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长周期模型在海岸系统演变的过程与机制和长期演变的数值模拟及预测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引起的海岸系统长期演变等方面的应用与最新进展,并对长周期模型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系统 地貌演变 周期数值模型 沉积物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到百年尺度动力形态模型在珠江磨刀门河口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邱立国 韦惺 +2 位作者 莫文渊 吴超羽 包芸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5-146,共12页
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磨刀门河口演变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过程。建立了一个以过程模拟为主的10~100a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10)用于模拟磨刀门河口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该模型建... 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磨刀门河口演变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过程。建立了一个以过程模拟为主的10~100a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10)用于模拟磨刀门河口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该模型建立在水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并包含了用于评价和量化人类活动的抛石促淤模块和航道疏浚模块。应用该模型较真实地模拟了磨刀门河口在1977-1988年的动力地形演变过程,并且通过模拟结果和情景分析,合理地分离了人类各种工程活动的长期影响和自然因素在河口演变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治理工程对河口自然发展趋势造成了较大的改造,淤积强度表现为西侧大于东侧。抛石和围垦工程使横洲水道主槽逐年冲刷,深槽外移,而龙屎窟深槽上端则表现为严重淤积,深槽不断缩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长周期模型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沉积体与河网干流河道的形成发育 被引量:10
4
作者 韦惺 吴超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78,共13页
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拉格朗日拟序结构理论对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及河网干道的形成演变进行了地貌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受曲折岸线和复杂地形的影响,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水... 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拉格朗日拟序结构理论对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及河网干道的形成演变进行了地貌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受曲折岸线和复杂地形的影响,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水动力随时空高度变化,形成了7个具有不同运动特性的条带区域,并产生了许多不同尺度且相对独立的沉积动力结构,形成了众多的沉积体。这些沉积体成为了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基本建构单元。三角洲的主体沉积可概括为受原始地形分隔的若干相对独立的充填过程,干流河道的形成和发育往往是若干相邻沉积体发育和延伸的结果,而三角洲河网干道的总体分布格局则受这些动力区域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河网 沉积体 发育演变 长周期模型 拉格朗日拟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珠江河口湾岸线与水下地形重建
5
作者 任杰 曾学智 +2 位作者 吴超羽 莫文渊 韦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根据现代地形图的等高线与大量测年钻孔资料,考虑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格局、海平面变化、沉积压实、构造沉降等影响因素,对6 000 aBP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岸线进行了重建;同时,利用修订的古水深计算公式和kriging插值方法,恢复这一时期... 根据现代地形图的等高线与大量测年钻孔资料,考虑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格局、海平面变化、沉积压实、构造沉降等影响因素,对6 000 aBP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岸线进行了重建;同时,利用修订的古水深计算公式和kriging插值方法,恢复这一时期的古珠江河口湾水下地形。论文讨论了影响岸线与水深重建的局部地形变化、山麓入水坡度、上游河床坡降等诸多误差因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形结构是古珠江河口湾岸线与水下地形合理重建的基础,重建后的地形分为内、外河口湾两部分,内湾岛丘众多,周缘水深相对较浅,分布有数条古西、北江切割深槽;外湾等深线大致与岸线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珠江河口湾 岸线 水下地形 长周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演变模拟与动力地貌过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斌 吕海滨 +2 位作者 吴超羽 包芸 任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80,共6页
使用长周期动力地貌模型(long-term morphodynamic model),再现了磨刀门河口1964—1977年的演变过程,并从水动力、地形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系统分析了长周期地貌演变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1964—1977年磨刀门河口鹤州至交杯沙浅... 使用长周期动力地貌模型(long-term morphodynamic model),再现了磨刀门河口1964—1977年的演变过程,并从水动力、地形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等角度系统分析了长周期地貌演变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1964—1977年磨刀门河口鹤州至交杯沙浅滩和上沟快速淤积,13a的平均淤积厚度均在40cm以上,与之相反,横洲水道杧州至大井角段和上沟东部深槽冲刷明显。磨刀门河口演变季节性特征明显。在洪季浅滩淤积,深槽冲刷;在枯季滩槽都处于淤积状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基岩岛屿使动力结构和演变规律呈现多元化,同时人类活动对整个区域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长周期模型 地形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海鸥沙形成过程的地貌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莫文渊 韦惺 吴超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8,共11页
海鸥沙是珠江三角洲一个极富特色的沉积砂体。本文基于钻孔资料并结合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从沉积学和地貌动力学角度对全新世以来海鸥沙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海欧沙在全新世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河流相、河口湾浅... 海鸥沙是珠江三角洲一个极富特色的沉积砂体。本文基于钻孔资料并结合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从沉积学和地貌动力学角度对全新世以来海鸥沙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海欧沙在全新世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河流相、河口湾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虎门涨潮射流和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是影响海鸥沙形成演变的主要动力。6000—2500a BP,受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的影响,海鸥沙中北部地区一直处于冲刷无沉积状态,由虎门涨潮射流带来的泥沙主要在海鸥沙南部沉积,沉积速率约为0.67mm·a^-1;2500—1700a BP,随着番禺平原的发育,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逐渐消弱,海鸥沙进入一个快速沉积期,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mm·a^-1,沉积由两端向中间发展;1700—600a BP,随着沙湾水道的形成,海鸥沙中部迅速发展,至600a BP 左右,海鸥沙基本形成并出露水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海鸥沙 全新世 演变 长周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