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群记忆”与“镜像表达”——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现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91,共3页
呈现多元文化形态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描绘了绚烂的少数民族"族群记忆"。"原生态"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意象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策略。在与"他"民族的文化对视中,少... 呈现多元文化形态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描绘了绚烂的少数民族"族群记忆"。"原生态"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意象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策略。在与"他"民族的文化对视中,少数民族文化往往陷入"被想象"和失语状态。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解读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现象,发掘文明表象下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原生态 族群记忆 镜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现实的镜像表达——浅谈八集人物电视专题片《刘海粟》的创作
2
作者 晓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6-147,122,共3页
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和江苏电视台播出的八集人物专题片《刘海粟》,引起社会剧烈的反响,此专题片运用口述体的创作方式,从细节中见真实,运用诗化的影像语言,再现了刘海粟先生丰富而传奇的人生。
关键词 镜像表达 专题片 《刘海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象席地而坐》中底层情感的镜像表达
3
作者 刘琪 孙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36,共3页
2018年,胡波执导的《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影片关注了学生、老年人、混混等一些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胡波在影片中采用减法法则,景深镜头减少不必要的分切镜头,自然光线弱化五彩斑斓的世界,简化的人物避免复杂的情节设置,影... 2018年,胡波执导的《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影片关注了学生、老年人、混混等一些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胡波在影片中采用减法法则,景深镜头减少不必要的分切镜头,自然光线弱化五彩斑斓的世界,简化的人物避免复杂的情节设置,影片呈现出来的是压抑的、无望的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本文将从底层空间的镜像表达角度出发对《大象席地而坐》如何构建底层人物的生存镜像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象席地而坐》 小人物 底层空间 镜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速备战》的底层形象审美表达
4
作者 韩志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148,共3页
电影《疾速备战》是动作片《疾速追杀》中的第三部,在叙事审美上就已经点明整个故事主题,约翰·威克认为要想获得和平就必须以战止战,阐述了约翰·威克因为一条狗反杀大批杀手的故事。此文从直观叙事的角度出发对电影中塑造的... 电影《疾速备战》是动作片《疾速追杀》中的第三部,在叙事审美上就已经点明整个故事主题,约翰·威克认为要想获得和平就必须以战止战,阐述了约翰·威克因为一条狗反杀大批杀手的故事。此文从直观叙事的角度出发对电影中塑造的底层审美形象进行研究,表明:底层审美叙事逻辑在审美上是含混美学,其底层形象审美表达实质上是对底层人性不断的真实揭露,彻底还原他们现实的审美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表达 底层人设 叙事性 含混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言的缠绕特征及其非工具现象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广林 尹铁超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6-158,共3页
语言中有很多人们没有意识到的自我缠绕现象,但在自然语言中多重自我缠绕现象中并不存在实际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缠绕是人类思维和语言自然的属性,人类思维赖以存在的语言具有自然越层的关系和能力,所以,思维与语言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语... 语言中有很多人们没有意识到的自我缠绕现象,但在自然语言中多重自我缠绕现象中并不存在实际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缠绕是人类思维和语言自然的属性,人类思维赖以存在的语言具有自然越层的关系和能力,所以,思维与语言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语用逻辑能够自然破解缠绕的层次跳跃。然而,人类创造的工具却不具有自我破解缠绕的特性。语言不是工具,而是思维的自然镜像表达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绕 自指 他指 非工具 自然镜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席慕蓉诗歌中的蒙古书写与族群文化记忆 被引量:2
6
作者 唐光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62,共4页
席慕蓉的诗歌创作与其蒙古族裔身份有着密切联系,但从其诗歌创作的前后期转变和自我建构的视角来考察其蒙古书写以及族群文化记忆,则历来被学界所忽视。战争离散经验下诗人身份和语言的"异质性",引发诗人自我认同的危机,构成... 席慕蓉的诗歌创作与其蒙古族裔身份有着密切联系,但从其诗歌创作的前后期转变和自我建构的视角来考察其蒙古书写以及族群文化记忆,则历来被学界所忽视。战争离散经验下诗人身份和语言的"异质性",引发诗人自我认同的危机,构成席慕蓉早期诗歌文本中的镜像表达以及内在风格张力;后期"返乡"的多重时空体验,促使诗人在对蒙古在地景观的审美化书写中,将想象的原乡提升到文化原乡和心灵原乡的高度,诗人分裂的自我形象也在蒙古书写的审美体认中得以重塑。在对蒙古游牧文化和族群生存境遇的关照思考下,诗人着力批判了现代性视域中蒙古少数民族的心灵隐痛,以"史诗性"诗歌创作重构蒙古族群的文化记忆,表现出诗人游移于双乡之间"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慕蓉 蒙古书写 镜像表达 审美体认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题旨·范式·格调:奥斯卡经典《雨人》的三重观照
7
作者 李璐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5-108,共4页
由巴瑞·莱文森执导的电影《雨人》(1988),是一部深受全球影迷喜爱的好莱坞经典之作。导演用充满温情的镜像表达,将原本的两个陌路人即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和精明的汽车销售商弟弟查理,通过短短6天的公路之旅,将他们兄弟间的故事,... 由巴瑞·莱文森执导的电影《雨人》(1988),是一部深受全球影迷喜爱的好莱坞经典之作。导演用充满温情的镜像表达,将原本的两个陌路人即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和精明的汽车销售商弟弟查理,通过短短6天的公路之旅,将他们兄弟间的故事,及旅途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娓娓道来。本片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的桎梏,以及点滴入心的保守主义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人》 镜像表达 社会现实问题 自闭症 保守主义 莱文森 情感体验 奥斯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