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好氧堆肥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吸附Cd^(2+)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婷 王守红 +6 位作者 马林杰 张诚信 寇祥明 张家宏 杨军 袁秦 徐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生物炭可作为畜禽粪污好氧堆肥中去除重金属的功能材料,但堆体内部复杂的环境变化会影响生物炭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其对重金属吸附的稳定性。将普通秸秆生物炭(BC)和磁性秸秆生物炭(FBC)置于牛粪中进行30 d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两种生物炭... 生物炭可作为畜禽粪污好氧堆肥中去除重金属的功能材料,但堆体内部复杂的环境变化会影响生物炭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其对重金属吸附的稳定性。将普通秸秆生物炭(BC)和磁性秸秆生物炭(FBC)置于牛粪中进行30 d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两种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及对Cd^(2+)吸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处理使BC和FBC的比表面积分别增加20.56%和76.64%,总孔容分别下降2.36%和3.70%,平均孔径分别下降19.17%和46.54%,表面官能团发生变化,FBC的饱和磁化强度下降43.67%。堆肥后,饱和吸附Cd^(2+)的两种生物炭BC和FBC的TCLP提取态Cd(TCLP-Cd)占比和TCLP提取液pH(TCLP-pH)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CLP-Cd占比分别从28.31%和22.85%显著下降至26.76%和13.85%(P<0.05),TCLP-pH分别从3.66和3.29显著下降至3.51和3.14。综上,堆肥老化改变了两种生物炭的理化性质,降低了其酸可提取态Cd的含量,提高了其吸附Cd 2+的稳定性,且FBC中Cd^(2+)的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Cd^(2+)) 堆肥 吸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镉离子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与慢性毒性影响
2
作者 白永安 刘芳 +5 位作者 孙忠正 田静 马民 席文秋 耿丹 孙娜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3期254-259,共6页
为探究重金属镉(Cd^(2+))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生长阶段的毒性效应,该研究以盘锦地区幼蟹(体重0.8 g~1.0 g)和成蟹(体重10 g~11 g)为对象,通过急性与慢性毒性实验评估镉的生态风险。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半流水法,设置梯度... 为探究重金属镉(Cd^(2+))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生长阶段的毒性效应,该研究以盘锦地区幼蟹(体重0.8 g~1.0 g)和成蟹(体重10 g~11 g)为对象,通过急性与慢性毒性实验评估镉的生态风险。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半流水法,设置梯度镉浓度(幼蟹:0、2.1、4.6、9.8、20.9、44.7、 95.5 mg/L;成蟹:0、2.5、6.3、15.8、39.8、100、251.2 mg/L),观察24 h~96 h内死亡率及中毒症状;慢性毒性实验聚焦摄食行为与长期存活,设置0.16 mg/L、0.25 mg/L、0.5 mg/L浓度梯度,持续监测15 d。结果显示,镉对幼蟹的毒性显著高于成蟹,48 h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4.69 mg/L和7.58 mg/L;随时间延长,LC_(50)逐步降低,96 h幼蟹LC_(50)仅为2.01 mg/L,而成蟹为3.89 mg/L。高浓度镉(≥20.9 mg/L)暴露48 h可致幼蟹全死亡。成蟹在39.8 mg/L时48 h内全部死亡。慢性毒性实验中,0.5 mg/L镉浓度下成蟹摄食量显著下降,15 d后完全停食并伴随活力丧失与死亡,而≤0.16 mg/L组摄食与存活相对稳定。基于LC_(50)×0.01的安全浓度公式,提出养殖水体镉浓度需控制在0.5 mg/L以下。研究证实,镉不仅通过急性致死效应威胁中华绒螯蟹存活,其慢性暴露还可抑制摄食与生长,且幼蟹对镉更为敏感。该结果为中华绒螯蟹的健康养殖水质管理及镉污染风险防控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LC_(50))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黍糠、菜籽饼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镉(Cd2+)的吸附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倩 柳超颖 +2 位作者 范子皙 牛东媛 李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4-670,共7页
利用黍糠、菜籽饼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生物炭,以确定最佳制备温度及最佳吸附材料。结果表明,2种生物炭对镉(Cd^2+)的吸附效果随制备温度上升而升高,黍糠生物炭的吸附效果更好。综合考虑产出率、吸附效果与能耗,得到最佳生物炭材料为黍糠... 利用黍糠、菜籽饼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生物炭,以确定最佳制备温度及最佳吸附材料。结果表明,2种生物炭对镉(Cd^2+)的吸附效果随制备温度上升而升高,黍糠生物炭的吸附效果更好。综合考虑产出率、吸附效果与能耗,得到最佳生物炭材料为黍糠,最佳制备温度为600℃。经2种生物炭吸附后,Cd^2+溶液的pH值均呈上升趋势,而黍糠生物炭调节pH值的能力更强。2种生物炭清洗后的吸附效果均有下降,表面沉淀是未清洗的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吸附作用的机理之一。600℃黍糠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表明黍糠生物炭对Cd^2+的吸附为单分子层的吸附,且吸附剂表面均匀。使用扫描电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多通道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BET,Multi-channel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analyze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和综合热分析仪(STA,Synchronous Thermal Analyzer)对黍糠生物炭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黍糠原材料具有丰富的官能团,随热解温度升高,脂肪族官能团逐渐弱化消失,而芳香性结构与官能团逐渐凸显出来,因而能更多地吸附重金属Cd^2+。黍糠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不主要依赖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而是多种化学作用的结果,如表面沉淀、与官能团络合和阳离子-π键吸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炭 黍糠 吸附 (C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Cd^(2+)对酿酒酵母的毒害作用研究
4
作者 王锐诚 向兴 +1 位作者 胡婷 张圆圆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97,共6页
以"模式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载体,通过测定酵母细胞的生物量、活细胞/死细胞的计数比值以及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Cd2+浓度分别为0.0mg/L、0.1mg/L、0.5mg/L、1.0mg/L、2.0m... 以"模式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载体,通过测定酵母细胞的生物量、活细胞/死细胞的计数比值以及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Cd2+浓度分别为0.0mg/L、0.1mg/L、0.5mg/L、1.0mg/L、2.0mg/L、8.0mg/L)对酿酒酵母的毒害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当Cd2+浓度小于或等于0.1mg/L时,活细胞/死细胞的计数比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别降低了7.86和8.37,在0.5 mg/L、1.0 mg/L和2.0mg/L的Cd2+浓度下,活细胞/死细胞的计数比值则分别上升了3.35、5.64和0.89,8.0mg/L浓度的Cd2+则会完全抑制酵母细胞的增殖,活细胞/死细胞的计数比值波动在0.86~1.11之间;同时,随着Cd2+浓度的上升,酵母细胞的生物量会逐渐减少,0.1mg/L浓度的Cd2+对酵母细胞生物量无明显影响,0.5~8.0mg/L浓度的Cd2+可使酵母细胞生物量比不含Cd2+的培养基分别下降了7.01%、35.14%、59.89%和96.86%;此外,0.5 mg/L和1.0mg/L浓度的Cd2+能显著刺激酵母细胞分泌更多的EPS,增幅分别为20.26%和7.54%。上述结果表明酵母细胞在一定的Cd2+浓度下可以通过提高EPS的产量来抵御Cd2+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离子(Cd^2+) 生物量 胞外聚合物(EPS) 毒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芬琴 李晓利 +1 位作者 马斌山 李彩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7-569,共3页
采用砂培法研究了水杨酸(SA)对不同浓度的镉(Cd2+)处理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处理下,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外源SA对Cd2+的影响有抵抗作用,暗示S... 采用砂培法研究了水杨酸(SA)对不同浓度的镉(Cd2+)处理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处理下,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外源SA对Cd2+的影响有抵抗作用,暗示SA对玉米幼苗Cd2+毒害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 (Cd^2+) 玉米幼苗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郑世英 刘红英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4-706,共3页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胁迫对两个玉米品种幼苗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根系活力、细胞膜透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 mg·L-1、1.0 mg·L-1 Cd2+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Cd2...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胁迫对两个玉米品种幼苗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根系活力、细胞膜透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 mg·L-1、1.0 mg·L-1 Cd2+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Cd2+浓度的提高,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上升。低浓度的Cd2+胁迫对根系活力有刺激作用,随着Cd2+浓度的提高,根系活力逐渐降低。细胞膜透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均随着Cd2+胁迫浓度的提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玉米 蛋白质 脯氨酸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典型微塑料对镉离子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春乐 刘雅慧 田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81-2089,共9页
选取环境中5种典型微塑料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研究其对重金属镉离子(Cd^(2+))的吸附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塑料对Cd^(2+)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平... 选取环境中5种典型微塑料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研究其对重金属镉离子(Cd^(2+))的吸附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塑料对Cd^(2+)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平衡时的吸附量由大到小顺序为PVC、PP、PS、PET、PE。微塑料比表面积与Cd^(2+)吸附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比表面积是影响Cd^(2+)吸附的重要性质,而微塑料的其他性质(如结晶度、特殊官能团)也会对Cd^(2+)吸附产生影响。弗伦德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模型均能较好拟合这几种微塑料对Cd^(2+)的等温吸附行为,对Cd^(2+)存在着单层和多层吸附且是非均质吸附过程。环境因素pH值、温度和共存重金属离子均会对吸附过程产生影响,pH值在3.0~7.0时,微塑料对Cd^(2+)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少,PS微塑料在pH值为5.0时吸附量最大,其他微塑料pH值为6.0时吸附量最大;微塑料对Cd^(2+)的吸附属于吸热过程,随吸附体系温度增加(15~35℃)吸附量也增加;共存重金属铅离子(Pb^(2+))或铜离子(Cu^(2+))会与Cd^(2+)产生竞争吸附而减少微塑料对Cd^(2+)的吸附,Pb^(2+)的竞争吸附作用要大于Cu^(2+)。静电引力作用是这5种微塑料吸附Cd^(2+)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微塑料 吸附 离子(Cd^(2+)) 重金属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暂养添加物对Cd2+胁迫的紫贻贝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邱愚蘅 孙孟辉 +1 位作者 王欣 张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0-16,共7页
为探讨镉(Cd2^+)胁迫的紫贻贝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方法,在暂养海水中添加亚硒酸钠、硒化卡拉胶及卡拉胶寡糖进行饲喂试验,评价紫贻贝内脏团和血淋巴中各抗氧化酶的活力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饲喂添加物对紫贻贝不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 为探讨镉(Cd2^+)胁迫的紫贻贝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方法,在暂养海水中添加亚硒酸钠、硒化卡拉胶及卡拉胶寡糖进行饲喂试验,评价紫贻贝内脏团和血淋巴中各抗氧化酶的活力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饲喂添加物对紫贻贝不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有着不同影响。在0~15 d暂养期间,相比于Cd^2+胁迫和正常紫贻贝处理组,60和120 mg/L硒化卡拉胶和卡拉胶寡糖饲喂处理,对紫贻贝内脏团、血淋巴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和酚氧化酶(PO)活力,具有明显的改善提升作用。硒化卡拉胶和卡拉胶寡糖可作为紫贻贝暂养饲喂添加物,用于维持及提升暂养紫贻贝的生理活力,也可为紫贻贝暂养过程中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技术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紫贻贝 暂养添加物 抗氧化酶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和聚苯乙烯微球对卤虫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明兴 王莹 +2 位作者 王立军 张微微 王菊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5,共7页
微塑料是一类重要的海洋污染物,由于其性质稳定、难以降解,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危害。微塑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吸附海洋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产生二次危害,因此研究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复合毒性效应对于正确评价微塑料的生态风险... 微塑料是一类重要的海洋污染物,由于其性质稳定、难以降解,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危害。微塑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吸附海洋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产生二次危害,因此研究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复合毒性效应对于正确评价微塑料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10μm聚苯乙烯微球与2种重金属(Cu^2+和Cd^2+)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单一及复合急性毒性。同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卤虫体内Cu^2+和Cd^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比较分析了聚苯乙烯微球对重金属在卤虫体内富集的影响。研究发现,Cu^2+和Cd^2+单一暴露时对卤虫无节幼体的24h半数致死浓度(24h-LC50)分别为(1.26±0.15)mg·L^-1和(164.5±27.3)mg·L^-1,与聚苯乙烯微球共同作用时24h-LC50分别为(1.38±0.23)mg·L^-1和(178.3±36.4)mg·L^-1,聚苯乙烯微球的存在显著促进了卤虫对Cu^2+和Cd^2+的摄入和排出,但并未影响二者急性毒性。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Cu^2+) (Cd^2+) 聚苯乙烯微球 卤虫 复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