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
作者 时胜男 姚兰 冯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7-869,共3页
目的比较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择期行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两组在BIS监... 目的比较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择期行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两组在BIS监测下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E组根据ANI调节阿片类药物用量;C组根据HR、BP调节阿片类药物用量。观察并记录HR>基础值120%发生率、MAP>基础值120%或<基础值80%发生率、艾司洛尔、阿托品、尼卡地平、复方乳酸钠和麻黄碱使用情况。记录停药后睁眼时间与拔出喉罩时间。观察拔除喉罩即刻、术后1、2hVAS评分;记录哌替啶、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有无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E组HR>基础值120%发生率、艾司洛尔、阿托品和复方乳酸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而术中MAP>基础值120%或<基础值80%的发生率、尼地卡平和麻黄碱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用量明显降低、睁眼时间和拔出喉罩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拔除喉罩后即刻、术后1、2h的VAS评分,哌替啶、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未发生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比较经验用药,能有效减少循环波动,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心率变异性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凭静脉麻醉下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对于腹腔镜手术疼痛刺激评估的有效性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军 黄婉 +1 位作者 王卓丹 黎尚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3-406,411,共5页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后,腹腔镜手术戳卡置入时,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从而评估ANI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临床研究。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84例,患者入室后,完善监护,应用靶控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后,腹腔镜手术戳卡置入时,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从而评估ANI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临床研究。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84例,患者入室后,完善监护,应用靶控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完善动脉穿刺,后采取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麻醉维持。记录入室、第一个戳卡完成时及戳卡完成后5 min的ANI数值、动脉收缩压、心率值(研究过程采用电子数据连续记录所需数值)。观察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从入室到所有戳卡置入完成后5 min的ANI数值及收缩压(SBP)及心率(HR)变化情况,从而评估ANI指数评估腹腔镜戳卡置入时引起的疼痛的有效性。结果 (1)在切皮-完成所有戳卡后5min的研究时间段内,ANI曲线下面积与SBP、HR曲线下面积呈现正相关性(P <0.05)。(2)在切皮-第一个戳卡置入完成时,ANI与SBP、HR呈负相关性(P <0.001)。结论 ANI的变化与镇痛与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相一致,与SBP、HR的变化呈负性相关,ANI可以准确的评估戳卡置入时疼痛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监测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靶控输注 全身麻醉 瑞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期间不同强度伤害性刺激下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魏滨 易端 +1 位作者 郭向阳 张利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1-633,共3页
目的 评价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作为一种全新的反映伤害性刺激的监测指标在全麻期间在不同强度伤害性刺激下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拟行择期全麻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成年患者37例,ASAⅠ或Ⅱ级。采用丙泊酚及瑞芬... 目的 评价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作为一种全新的反映伤害性刺激的监测指标在全麻期间在不同强度伤害性刺激下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拟行择期全麻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成年患者37例,ASAⅠ或Ⅱ级。采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双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在40-60,依据循环变化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记录特定时点(麻醉诱导后无刺激点、切皮、神经根牵拉)的SBP、HR和ANI等相关数据。ANI、SBP及HR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ANI、SBP和HR与伤害性刺激强度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价ANI与SBP及HR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完成研究。切皮及神经根牵拉时ANI下降,SBP明显升高(P〈0.05),而HR无显著变化。ANI与伤害性刺激水平的相关性较SBP和HR高(r=-0.866vs r=0.717、0.056);ANI与H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ANI与SBP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563,P〈0.01)。结论 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ANI能够较为准确可靠地反映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变化,且与伤害性刺激强度具备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的相关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易端 魏滨 +1 位作者 郭向阳 张利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25-128,132,共5页
目的:研究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的相关变化。方法 :选取拟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采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浓度做相应调整以... 目的:研究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的相关变化。方法 :选取拟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采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浓度做相应调整以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在40-60范围,且防止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舒芬太尼0.15μg.kg^-1。记录并分析特定点(麻醉诱导、切皮、神经根牵拉、静注舒芬太尼)前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和ANI等数据。结果:共30人完成试验,诱导时SBP、HR快速下降同时ANI值显著上升(P〈0.01);切皮时SBP和HR相对稳定,而ANI值显著下降(P〈0.01);神经根牵拉时SBP及HR上升,而ANI值进一步下降(P〈0.01);静注舒芬太尼5 min后,SBP和HR均下降,而ANI值上升(P〈0.01)。切皮前后与神经根牵拉前后的ANI差值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ANI的变化与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与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相一致,且ANI变化程度可能可以反映不同水平的伤害性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心率变异性 脑电双频谱指数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I:基于分析心率变异性的评估镇痛—伤害性刺激的新指标 被引量:9
5
作者 易端 张利萍 魏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0-353,共4页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是一种通过实时在线分析心率变异性中的高频成分来测定自主神经活性从而反映镇痛-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的全新指标。前期临床研究表明ANI对于术中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比心率、血压等...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是一种通过实时在线分析心率变异性中的高频成分来测定自主神经活性从而反映镇痛-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的全新指标。前期临床研究表明ANI对于术中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比心率、血压等指标更敏感,并可用于辅助鉴别诊断术中应用止血带时发生高血流动力学波动原因,对于指导术中镇痛药物的合理个体化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术中伤害性刺激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陈黎明 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1-275,共5页
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 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数、瞳孔直径。该文主要介绍目前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这些监测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但尚无一个理想的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可以推荐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刺激监测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皮肤导电性 外科容积指数 瞳孔直径 脑电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指数监测麻醉镇痛的有效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宋小星 陶国荣 +1 位作者 彭章龙 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6-439,共4页
目的评价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与反映伤害性刺激的效应。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5例,按照静注芬太尼剂量随机分为A组(1μg/kg)、B组(3μg/kg)和C组(5μg/kg)(n=15)。诱导开始先给予不同剂量芬太尼,3 min后靶控输注技术输注异丙酚,当... 目的评价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与反映伤害性刺激的效应。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5例,按照静注芬太尼剂量随机分为A组(1μg/kg)、B组(3μg/kg)和C组(5μg/kg)(n=15)。诱导开始先给予不同剂量芬太尼,3 min后靶控输注技术输注异丙酚,当其效应室浓度(CE)达3.5μg/mL时行气管插管,维持此浓度输注至切皮后5 min。记录静注芬太尼前及注射后2、3 min,异丙酚CE达1、2.5、3.5μg/mL时插管前、插管时及插管后1、3、5 min,切皮前及切皮后0.5、1、3、5 min各时点的反应熵(RE)、状态熵(SE)、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给芬太尼3 min后,三组RE和SE均较各自基础值减小,且均值随芬太尼剂量增大而减小;在插管时和切皮后0.5 min,三组RE和SE都明显升高,但插管后1 min与切皮后5 min均回落到刺激前水平;三组间RE和SE的波动在异丙酚CE达1.0μg/mL后已无差别。结论熵指数可以准确监测麻醉的镇静程度,但不能有效反映芬太尼对伤害性刺激的抑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指数 伤害性刺激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