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故障树理论和eCASH理念的ICU患者镇静镇痛管理策略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霞 邓娟 +5 位作者 熊杰 黄素芳 肖琦 储备 邹灯秀 刘俊雅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3,共5页
目的基于故障树理论构建ICU患者镇静镇痛管理策略,并进行应用。方法通过故障树分析法明确镇静镇痛的现存问题,基于eCASH镇静模式,构建了统一评估工具与方法、严密监测镇静效果与再评估、加强相关培训与考核、落实镇静镇痛护理措施、镇... 目的基于故障树理论构建ICU患者镇静镇痛管理策略,并进行应用。方法通过故障树分析法明确镇静镇痛的现存问题,基于eCASH镇静模式,构建了统一评估工具与方法、严密监测镇静效果与再评估、加强相关培训与考核、落实镇静镇痛护理措施、镇静镇痛追踪的综合管理策略,通过半年的临床应用,明确ICU镇静镇痛管理策略的效果。结果通过实施镇静镇痛综合管理策略,ICU机械通气患者浅镇静率达57.98%,谵妄发生率降至26.67%,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由7.63 d降至6.57 d,ICU平均住院时间由8.94 d降至7.25 d,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CASH镇静镇痛管理原则指导下,基于故障树理论构建的ICU镇静镇痛管理策略,能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树理论 ICU eCASH 镇静管理 镇痛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用于术后患者镇痛管理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何苗 冯艺 +1 位作者 陈杰 张海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8-313,共6页
目的:探讨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82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远程管理组39例,传统管理组43例;远程管理组采用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进行术后... 目的:探讨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82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远程管理组39例,传统管理组43例;远程管理组采用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进行术后PCIA (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analgesia,PCIA)镇痛管理,传统管理组采用传统PCIA镇痛管理;两组镇痛药物配方均为舒芬太尼(1μg/ml);传统管理组术后常规每日床旁随访患者,患者出现疼痛强度评分≥4分时,由护士通知麻醉科会诊,再由研究者补救镇痛;远程管理组在常规随访基础上,远程监控PCIA泵按压次数及疼痛评分,研究者根据监控结果主动到床旁评估患者疼痛强度并补救镇痛.结果: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与PCIA泵的数据记录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66~1;与传统管理组相比,远程管理组患者术后第二日24 h平均疼痛评分较低(2.4±0.7 vs 3.0±1.0,P<0.01),术后第一日3 PM和术后第二日9AM活动时疼痛评分较低(3.0±1.5 vs 3.8±1.7,P<0.05; 3.0±1.0 vs 3.7±1.7,P<0.05);远程管理组患者和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高于传统管理组.结论: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用于术后镇痛管理,安全可行,能改善镇痛效果,有助于为患者实施个体化镇痛管理,提高患者及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肺叶切除术 术后疼痛 镇痛管理 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前镇痛管理缓解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疼痛的效果 被引量:7
3
作者 胡杏平 彭苑妮 +1 位作者 张庆霞 何春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2-664,共3页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管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个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分组单盲法将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管理治疗组(帕瑞昔布组)和安慰剂治疗组...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管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个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分组单盲法将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管理治疗组(帕瑞昔布组)和安慰剂治疗组(安慰剂组),以VAS评分法记录患者疼痛情况。分别用帕瑞昔布和安慰剂在患者入手术室前30 min静脉推注,记录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最高值为准。同时记录穿刺前及手术结束患者转为平卧位回到病房后共2个时点时,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评定患者对手术前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于手术后48 h内观察记录患者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评定患者对手术前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前及手术结束患者转为平卧位回病房后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比较帕瑞昔布组均优于安慰剂组。结论:术前常规疼痛护理干预加静脉推注帕瑞昔布可发挥超前镇痛效应,能减轻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降低疼痛评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患者住院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镇痛管理 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线镇痛管理系统的术后智能化自控镇痛效果的回顾性调查 被引量:7
4
作者 时佳琪 王宜庭 +3 位作者 邹圣强 吴中义 吴进 蒋鹏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无线镇痛管理系统下患者术后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管理期间的应用数据,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在镇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全麻术后PCA患者517例,采用SPSS 26.0统计分析患者术后... 目的分析无线镇痛管理系统下患者术后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管理期间的应用数据,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在镇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全麻术后PCA患者517例,采用SPSS 26.0统计分析患者术后24 h镇痛泵使用情况、术后疼痛管理质量指标、不良反应发生及镇痛泵故障处理情况等数据。结果调查患者中妇产科手术127例、胸外科手术120例、骨科手术122例、胃肠外科手术148例。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31%,以恶心、呕吐最高(χ^(2)=23.529,P<0.05);患者药液使用量、夹闭例数、疼痛对患者睡眠、咳嗽及镇痛满意度的影响、医护人员对镇痛泵故障处理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术后PCA期间镇痛效果欠佳,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术后镇痛期间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镇痛管理系统 麻醉护理 自控镇痛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多模式镇痛管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40
5
作者 杨一兰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038-3041,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多模式镇痛管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病人给予临床常规镇痛管理及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多模式镇痛管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病人给予临床常规镇痛管理及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论的多模式镇痛管理及快速康复护理。记录两组病人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由镇痛不全导致术后镇痛药物追加次数、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两组病人术后6h、12h、24h、48h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病人镇痛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镇痛药物追加次数、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6h、12h、24h、48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5.56%)明显低于对照组(37.78%),病人镇痛满意度(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P<0.05)。[结论]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论的多模式镇痛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干预后病人下床时间早,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病人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快速康复外科 多模式镇痛管理 腹腔镜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DCA循环对妇科肿瘤术后实施镇痛管理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孙亚楠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1期546-547,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实施镇痛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的11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输注泵定量镇痛,观察组58例患者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镇痛;比较2组镇痛效果。结...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实施镇痛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的11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输注泵定量镇痛,观察组58例患者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镇痛;比较2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6.5%,对照组为84.5%,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实施PDCA后循环法管理镇痛,明显优于常规输注泵定量镇痛,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提高了患者的耐受力,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实现镇痛管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妇科肿瘤术 镇痛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管理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在小儿脊髓栓系手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立 王君璐 +1 位作者 顾志清 肖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麻醉用于小儿脊髓栓系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麻醉用于小儿脊髓栓系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9例脊髓栓系患儿临床资料。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40例为常规组,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39例为ERAS+ESPB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3 d内疼痛程度、各项临床功能转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儿术后24 h、48 h、72 h的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时间因素与组别因素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566,P<0.001)。进一步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和组别的单独效应,发现常规组术后24 h、术后48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术后72 h疼痛评分较术后24 h、术后48 h明显降低(P<0.001);ERAS+ESPB组疼痛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01);术后24 h、48 h、72 h三个时间点ERAS+ESPB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1)。在术后临床功能转归中,ERAS+ESPB组住院天数较常规组明显减少[(9.23±1.13)d比(13.85±2.9)d,t=4.683,P=0.022]、按压镇痛泵次数较常规组明显减少[(5.67±1.94)次比(9.18±2.65)次,t=3.818,P=0.031]、下肢功能锻炼开始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4.62±0.66)d比(7.75±0.54)d,t=8.689,P=0.006];两组拔除导尿管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0.84)d比(6.51±0.72)d,t=1.665,P=0.249]。ERAS+ESP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7.7%(3/39)比25%(10/40),χ^(2)=4.302,P=0.038]。结论对于脊髓栓系患儿实施ERAS理念联合ESPB麻醉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术后早期疼痛,加快临床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 儿童 脊髓栓系 镇痛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ICU镇静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伍小霞 周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1119-1124,共6页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镇静镇痛管理中的效果及对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静脉血氧含量(CjvO_(2))、炎症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92例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镇静镇痛管理中的效果及对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静脉血氧含量(CjvO_(2))、炎症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92例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46例。两组均予以术后镇静镇痛管理,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治疗,观察组使用瑞芬太尼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统计两组镇静镇痛效果、生命体征、炎症刺激[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相关指标、血清皮质醇、β-内啡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给药后2 h、4 h、12 h镇静镇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给药后6 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低于对照组,给药后12 h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6 h、12 h,观察组CRP、TNF-α、IL-6、IL-10、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CjvO_(2)、β-内啡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术后镇静镇痛管理中,可有效提高镇静镇痛效果,降低炎症刺激,调节皮质醇、β-内啡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 镇静镇痛管理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炎症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