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镇痛监测: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ANI)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时胜男 冯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426,共3页
此文综述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概况。文章认为ANI可安全有效地监测镇痛水平,同时对于手术中的伤害性刺激具有一定的探测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与传统的镇痛监测方... 此文综述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概况。文章认为ANI可安全有效地监测镇痛水平,同时对于手术中的伤害性刺激具有一定的探测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与传统的镇痛监测方法相比较,ANI具有显著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伤害性刺激 监测 AN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2
作者 时胜男 姚兰 冯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7-869,共3页
目的比较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择期行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两组在BIS监... 目的比较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择期行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两组在BIS监测下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E组根据ANI调节阿片类药物用量;C组根据HR、BP调节阿片类药物用量。观察并记录HR>基础值120%发生率、MAP>基础值120%或<基础值80%发生率、艾司洛尔、阿托品、尼卡地平、复方乳酸钠和麻黄碱使用情况。记录停药后睁眼时间与拔出喉罩时间。观察拔除喉罩即刻、术后1、2hVAS评分;记录哌替啶、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有无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E组HR>基础值120%发生率、艾司洛尔、阿托品和复方乳酸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而术中MAP>基础值120%或<基础值80%的发生率、尼地卡平和麻黄碱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用量明显降低、睁眼时间和拔出喉罩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拔除喉罩后即刻、术后1、2h的VAS评分,哌替啶、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未发生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比较经验用药,能有效减少循环波动,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心率变异性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凭静脉麻醉下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对于腹腔镜手术疼痛刺激评估的有效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军 黄婉 +1 位作者 王卓丹 黎尚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3-406,411,共5页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后,腹腔镜手术戳卡置入时,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从而评估ANI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临床研究。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84例,患者入室后,完善监护,应用靶控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后,腹腔镜手术戳卡置入时,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从而评估ANI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临床研究。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84例,患者入室后,完善监护,应用靶控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完善动脉穿刺,后采取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麻醉维持。记录入室、第一个戳卡完成时及戳卡完成后5 min的ANI数值、动脉收缩压、心率值(研究过程采用电子数据连续记录所需数值)。观察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从入室到所有戳卡置入完成后5 min的ANI数值及收缩压(SBP)及心率(HR)变化情况,从而评估ANI指数评估腹腔镜戳卡置入时引起的疼痛的有效性。结果 (1)在切皮-完成所有戳卡后5min的研究时间段内,ANI曲线下面积与SBP、HR曲线下面积呈现正相关性(P <0.05)。(2)在切皮-第一个戳卡置入完成时,ANI与SBP、HR呈负相关性(P <0.001)。结论 ANI的变化与镇痛与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相一致,与SBP、HR的变化呈负性相关,ANI可以准确的评估戳卡置入时疼痛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监测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靶控输注 全身麻醉 瑞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期间不同强度伤害性刺激下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魏滨 易端 +1 位作者 郭向阳 张利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1-633,共3页
目的 评价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作为一种全新的反映伤害性刺激的监测指标在全麻期间在不同强度伤害性刺激下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拟行择期全麻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成年患者37例,ASAⅠ或Ⅱ级。采用丙泊酚及瑞芬... 目的 评价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作为一种全新的反映伤害性刺激的监测指标在全麻期间在不同强度伤害性刺激下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拟行择期全麻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成年患者37例,ASAⅠ或Ⅱ级。采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双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在40-60,依据循环变化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记录特定时点(麻醉诱导后无刺激点、切皮、神经根牵拉)的SBP、HR和ANI等相关数据。ANI、SBP及HR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ANI、SBP和HR与伤害性刺激强度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价ANI与SBP及HR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完成研究。切皮及神经根牵拉时ANI下降,SBP明显升高(P〈0.05),而HR无显著变化。ANI与伤害性刺激水平的相关性较SBP和HR高(r=-0.866vs r=0.717、0.056);ANI与H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ANI与SBP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563,P〈0.01)。结论 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ANI能够较为准确可靠地反映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变化,且与伤害性刺激强度具备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的相关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易端 魏滨 +1 位作者 郭向阳 张利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25-128,132,共5页
目的:研究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的相关变化。方法 :选取拟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采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浓度做相应调整以... 目的:研究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的相关变化。方法 :选取拟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采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浓度做相应调整以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在40-60范围,且防止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舒芬太尼0.15μg.kg^-1。记录并分析特定点(麻醉诱导、切皮、神经根牵拉、静注舒芬太尼)前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和ANI等数据。结果:共30人完成试验,诱导时SBP、HR快速下降同时ANI值显著上升(P〈0.01);切皮时SBP和HR相对稳定,而ANI值显著下降(P〈0.01);神经根牵拉时SBP及HR上升,而ANI值进一步下降(P〈0.01);静注舒芬太尼5 min后,SBP和HR均下降,而ANI值上升(P〈0.01)。切皮前后与神经根牵拉前后的ANI差值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ANI的变化与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与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相一致,且ANI变化程度可能可以反映不同水平的伤害性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心率变异性 脑电双频谱指数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痛/伤害刺激指数与宫腔镜腰麻后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贵亭 郭向阳 +2 位作者 陶立元 赵一鸣 吴长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镇痛/伤害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与宫腔镜手术患者腰麻(spinal anesthesia,SA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宫腔... 目的探讨镇痛/伤害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与宫腔镜手术患者腰麻(spinal anesthesia,SA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宫腔镜手术的患者,入室后平静5 min,检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心率(heart rate,HR),应用MetroDoloris监测仪监测ANI,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10 ml/kg后实施腰麻,腰麻用药为重比重布比卡因12. 5 mg(身高<160 cm)或15 mg(身高≥160 cm)。记录入室后基础值、腰麻后即刻及腰麻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和30 min时SBP、DBP和ANI,并计算各时点SBP与基础值的差值。根据腰麻后SBP下降幅度是否大于20%分为低血压组(SBP下降幅度> 20%)和非低血压组(SBP下降幅度≤20%)。通过logistic回归拟合ANI与低血压发生率的剂量-反应关系,探讨麻醉前ANI数值与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低血压组麻醉前ANI明显低于非低血压组(P<0.01);剂量-反应曲线显示,随着腰麻前ANI数值增加,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下降; 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术前ANI低于50的宫腔镜腰麻患者为腰麻后发生低血压的高危患者,高于60为低危患者,50~59为中危患者。结论腰麻前ANI数值与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随着腰麻前ANI数值增加,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刺激指数 腰麻 低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伤害性刺激及镇痛水平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孔昊 张鸿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2-615,共4页
全身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可逆的意识消失、无痛和肌肉松弛状态。临床上通常认为全身麻醉分为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三部分。术中镇静深度和肌松状态的监测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然而对于术中伤害性刺激及镇痛水平的监测还停留在临床... 全身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可逆的意识消失、无痛和肌肉松弛状态。临床上通常认为全身麻醉分为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三部分。术中镇静深度和肌松状态的监测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然而对于术中伤害性刺激及镇痛水平的监测还停留在临床征象(如:HR、BP、流泪、体动等)是唯一标准的阶段。目前缺乏一种相对准确且客观的监测、判断术中伤害性刺激和镇痛水平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征象 伤害性刺激 肌肉松弛 全身麻醉 意识消失 药物诱导 镇痛 水平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指数用于评价全身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薛照静 权翔 +1 位作者 赵晶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 评价熵指数(RE/SE)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8~65岁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全身麻醉患者60例,根据麻醉诱导时瑞芬太尼的不同输注浓度随机分为两... 目的 评价熵指数(RE/SE)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全身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8~65岁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全身麻醉患者60例,根据麻醉诱导时瑞芬太尼的不同输注浓度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浓度在气管插管前由0 ng/ml变为1 ng/ml(A组)和瑞芬太尼浓度始终维持在3 ng/ml(B组).在指定时间先后给予80 mA强直电刺激(T2)、气管插管刺激(T12)及切皮刺激(T12').分别比较反应熵(RE)和状态熵(SE)在3种不同程度刺激前后的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而退出本研究,A组实验对象为28例,B组实验对象20例.强直电刺激前后,RE和SE在两组内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气管插管后,B组RE和SE较插管前明显升高(P均<0.05),A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切皮刺激后,两组RE和SE较切皮前均明显升高(P均<0.05).同一刺激条件下,RE和SE在不同瑞芬太尼药物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伤害性刺激可导致RE和SE不同程度的增高,RE/SE可作为全身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反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刺激 指数 全身麻醉 刺激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灌注指数监测小儿全身麻醉期间伤害性刺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配配 郑吉建 +2 位作者 白洁 张马忠 孙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观察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期间牵拉刺激下的变化,探讨PI监... 目的·观察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期间牵拉刺激下的变化,探讨PI监测应激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股沟斜疝修复术的患儿30例。应用芬太尼、丙泊酚诱导,插入喉罩后七氟醚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_0)、牵拉疝囊前(T_1)、牵拉即刻(T_2)、牵拉后1 min(T_3)和牵拉后5 min(T_4)共5个时点的PI、BIS、HR、SBP和RR。结果·与T_0时点相比,T_1、T_3和T_4时点PI增高(P=0.000,P=0.033,P=0.000),T_1至T_4时点的BIS、HR、SBP降低(均P=0.000)。与T_1时点比较,T_2和T_3时点PI下降(P=0.000,P=0.025),T_2时点HR增快(P=0.033),T_3和T_4时点SBP增高(P=0.000,P=0.011),T_2、T_3时点RR增快(均P=0.000)。以PI标准判断应激反应阳性的构成比(93.3%)高于HR(33.3%)、SBP(10.0%)和RR(43.3%)增幅为阳性的构成比(均P=0.000)。结论·PI可迅速、灵敏地反映牵拉疝囊引起的伤害性刺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指数 脑电双频指数 伤害性刺激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I:基于分析心率变异性的评估镇痛—伤害性刺激的新指标 被引量:9
10
作者 易端 张利萍 魏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0-353,共4页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是一种通过实时在线分析心率变异性中的高频成分来测定自主神经活性从而反映镇痛-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的全新指标。前期临床研究表明ANI对于术中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比心率、血压等...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是一种通过实时在线分析心率变异性中的高频成分来测定自主神经活性从而反映镇痛-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的全新指标。前期临床研究表明ANI对于术中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比心率、血压等指标更敏感,并可用于辅助鉴别诊断术中应用止血带时发生高血流动力学波动原因,对于指导术中镇痛药物的合理个体化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体积描记指数监测全凭静脉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华为 陈凤 +6 位作者 丁锦屏 陈勤 左都坤 任玉坤 彭滔滔 段振馨 李洪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757-1763,共7页
目的探讨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urgical pleth index,SPI)监测全凭静脉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的准确性以及对伤害性刺激心血管反应的预测性。方法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102例,年龄18~65岁,ASAⅠ~Ⅱ级,BMI 18.5~30 kg/m^(2)。每例患者均采用静脉... 目的探讨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urgical pleth index,SPI)监测全凭静脉麻醉患者伤害性刺激的准确性以及对伤害性刺激心血管反应的预测性。方法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102例,年龄18~65岁,ASAⅠ~Ⅱ级,BMI 18.5~30 kg/m^(2)。每例患者均采用静脉麻醉诱导,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采用SPI行镇痛深度监测。记录患者伤害性刺激前2 min和伤害性刺激时SPI、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绝对值以及伤害性刺激后2 min内SPI、HR、MAP的最大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SPI、HR、MAP监测伤害性刺激的准确性以及SPI对伤害性刺激心血管反应的预测性进行分析。结果根据ROC曲线分析,在监测气管插管刺激准确性方面,SP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0.931,最佳截断值=30]优于HR(AUC=0.804,最佳截断值=68)、MAP(AUC=0.759,最佳截断值=80),ΔSPI(AUC=0.990,最佳截断值=4)优于ΔHR(AUC=0.972,最佳截断值=3)、ΔMAP(AUC=0.854,最佳截断值=3),ΔSPI优于SPI,ΔHR优于HR,ΔMAP优于MAP,以上AU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监测切皮刺激准确性方面,SPI(AUC=0.925,最佳截断值=43)优于HR(AUC=0.587,最佳截断值=65)、MAP(AUC=0.804,最佳截断值=76),ΔSPI(AUC=0.998,最佳截断值=7)优于ΔHR(AUC=0.833,最佳截断值=1)、ΔMAP(AUC=0.943,最佳截断值=3),ΔSPI优于SPI,ΔHR优于HR,ΔMAP优于MAP,以上AU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I对气管插管刺激心血管反应具有预测意义(AUC=0.662,最佳截断值=17,P<0.05),但对切皮刺激心血管反应不具有预测意义(P>0.05)。结论SPI绝对值与变化差值在监测伤害性刺激准确性方面均较优于传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能对术中伤害性刺激进行更准确地监测;SPI对气管插管刺激心血管反应具有预测价值,对判断合适的插管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体积描记指数 伤害性刺激 全凭静脉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术中伤害性刺激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黎明 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1-275,共5页
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 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数、瞳孔直径。该文主要介绍目前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这些监测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但尚无一个理想的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可以推荐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刺激监测 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 皮肤导电性 外科容积指数 瞳孔直径 脑电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奋苍白球对束旁核神经元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国冀 陈正秋 石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用电生理学的方法 ,探讨苍白球 (GP)是否参与镇痛 ,及该作用是否通过脚内核产生。结果 :以谷氨酸兴奋苍白球 ,可以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与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脚内核微量注射神... 目的 :用电生理学的方法 ,探讨苍白球 (GP)是否参与镇痛 ,及该作用是否通过脚内核产生。结果 :以谷氨酸兴奋苍白球 ,可以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与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脚内核微量注射神经毒红藻氨酸 7日后 ,兴奋苍白球对丘脑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与注射红藻酸前兴奋苍白球产生的抑制作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脚内核微量注射生理盐水 7日后 ,兴奋苍白球对束旁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明显的抑制作用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兴奋苍白球可通过脚内核抑制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苍白球 脚内核 镇痛 束旁核 电生理学 神经元伤害性刺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指数监测麻醉镇痛的有效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宋小星 陶国荣 +1 位作者 彭章龙 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6-439,共4页
目的评价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与反映伤害性刺激的效应。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5例,按照静注芬太尼剂量随机分为A组(1μg/kg)、B组(3μg/kg)和C组(5μg/kg)(n=15)。诱导开始先给予不同剂量芬太尼,3 min后靶控输注技术输注异丙酚,当... 目的评价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与反映伤害性刺激的效应。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5例,按照静注芬太尼剂量随机分为A组(1μg/kg)、B组(3μg/kg)和C组(5μg/kg)(n=15)。诱导开始先给予不同剂量芬太尼,3 min后靶控输注技术输注异丙酚,当其效应室浓度(CE)达3.5μg/mL时行气管插管,维持此浓度输注至切皮后5 min。记录静注芬太尼前及注射后2、3 min,异丙酚CE达1、2.5、3.5μg/mL时插管前、插管时及插管后1、3、5 min,切皮前及切皮后0.5、1、3、5 min各时点的反应熵(RE)、状态熵(SE)、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给芬太尼3 min后,三组RE和SE均较各自基础值减小,且均值随芬太尼剂量增大而减小;在插管时和切皮后0.5 min,三组RE和SE都明显升高,但插管后1 min与切皮后5 min均回落到刺激前水平;三组间RE和SE的波动在异丙酚CE达1.0μg/mL后已无差别。结论熵指数可以准确监测麻醉的镇静程度,但不能有效反映芬太尼对伤害性刺激的抑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指数 伤害性刺激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感觉神经元STING通过IFN-Ⅰ信号通路控制伤害性感受
15
作者 周斌(译) 韩清见(校) +2 位作者 Donnelly CR Jiang C Andriessen AS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6-248,共3页
天然免疫调节因子STING是机体响应自身和病原微生物DNA的关键感受器,能够通过诱导IFN-I和其他细胞因子来促进机体免疫细胞对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进行清除,因此STING激动剂已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辅剂。疼痛由外周伤害性神经元传导,能够提醒... 天然免疫调节因子STING是机体响应自身和病原微生物DNA的关键感受器,能够通过诱导IFN-I和其他细胞因子来促进机体免疫细胞对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进行清除,因此STING激动剂已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辅剂。疼痛由外周伤害性神经元传导,能够提醒机体潜在伤害性刺激(包括病原微生物和癌细胞)的存在,促使机体提前采取防御措施。杜克大学纪如荣教授团队研究发现STING是伤害性感受的关键调控因子,主要通过调节伤害性感受器中的IFN-I信号来发挥功能。缺失STING或者IFN-I信号的小鼠有痛敏反应,并且伤害性感受器的兴奋性增强。相反,在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鞘内激活STING能产生强烈的镇痛作用,并快速抑制小鼠、猴子和人类伤害性感受器的兴奋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TING的镇痛作用受IFN-Is控制。该研究揭示了STING-IFN-I信号轴是生理条件下伤害性感受形成的关键因素,并有望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 免疫调节因子 镇痛作用 伤害性刺激 灵长类动物 杜克大学 慢性疼痛 生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A_A受体部分介导丙泊酚在大鼠脊髓水平的抗伤害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擒云 杨建平 +1 位作者 戴体俊 张慧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研究丙泊酚在脊髓水平对大鼠伤害性感受的影响及GABAA受体在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组,丙泊酚(Propofol,Pro)和荷包牡丹碱(B icucu lline,B ic)采用鞘内注射(ith)。行为学实验采用热板法和福尔马林实... 目的研究丙泊酚在脊髓水平对大鼠伤害性感受的影响及GABAA受体在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组,丙泊酚(Propofol,Pro)和荷包牡丹碱(B icucu lline,B ic)采用鞘内注射(ith)。行为学实验采用热板法和福尔马林实验,分别以舔后爪潜伏时间(Hot-p latelatency,HPL)和疼痛(累计)评分为指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丙泊酚鞘内给药对福尔马林单侧足底皮下注射诱发的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行为学部分:在两种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丙泊酚(10 g.L-1)产生镇痛作用(P<0.01)。在热板法实验中,鞘内注射丙泊酚(10 g.L-1)产生的镇痛作用在10、20、30和40 min时间点可被鞘内给予Bic(0.01 g.L-1)分别拮抗81%、55%、81%和97%(均P<0.01)。在福尔马林实验中,鞘内注射丙泊酚(10 g.L-1)减少的福尔马林疼痛评分在30 min时间点可被Bic(0.01 g.L-1)相同部位注射拮抗67%(P<0.01)。免疫组化部分:鞘内注射丙泊酚(10 g.L-1)明显减少福尔马林单侧足底皮下注射引起的大鼠同侧腰段脊髓背角各层Fos免疫反应样神经元(Fos-like immunoreactivity,FLI)阳性细胞数(P<0.01);鞘内注射丙泊酚(10 g.L-1)产生的效应可被鞘内注射Bic(0.01 g.L-1)部分拮抗(P<0.01)。结论鞘内注射丙泊酚在大鼠可产生镇痛作用;GABAA受体部分介导了丙泊酚的以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GABAA受体 荷包牡丹碱 热板法 福尔马 林试验 伤害性刺激 FOS蛋白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月球 马家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88-,共1页
关键词 氟哌利多 小儿 抗精神病药 镇静评分 药物配方 镇痛评分 芬太尼 解热镇痛 伤害性刺激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合并围手术期心理支持疗法用于胸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涛 杨轩 韩哲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心理支持疗法 胸腔镜手术 氟比洛芬酯 临床观察 围手术期 超前镇痛 术后疼痛 伤害性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镇痛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建文 王保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2-304,共3页
全身麻醉由镇静、镇痛/抗伤害性刺激和肌肉松弛三要素组成,只有同时使全身麻醉的三要素都达到合适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麻醉深度,但由于全身麻醉的三要素产生的机制不同,目前没有一种技术或参数能够同时监测全身麻醉的三个要素,所以麻醉... 全身麻醉由镇静、镇痛/抗伤害性刺激和肌肉松弛三要素组成,只有同时使全身麻醉的三要素都达到合适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麻醉深度,但由于全身麻醉的三要素产生的机制不同,目前没有一种技术或参数能够同时监测全身麻醉的三个要素,所以麻醉深度仍采用对不同要素分别监测。当前已有标准的麻醉镇静深度和麻醉肌松深度的监测,但麻醉镇痛深度的监测仍在探索阶段,现将近年来麻醉镇痛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镇痛 深度监测 全身麻醉 麻醉深度 镇静深度 伤害性刺激 肌肉松弛 同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托啡诺滴鼻用于首次剖宫产产妇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静 孙传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77-978,共2页
预防性镇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开始前利用药物或其他方法,阻断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从而减少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在预防术后疼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麻醉镇痛药可有效降低中枢敏化,单纯阿片μ受体激动剂类不是预防性镇痛的理想用药,尤其是... 预防性镇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开始前利用药物或其他方法,阻断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从而减少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在预防术后疼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麻醉镇痛药可有效降低中枢敏化,单纯阿片μ受体激动剂类不是预防性镇痛的理想用药,尤其是单次给药法[2],且易通过胎盘,在剖宫产术的预防性镇痛上受到限制。布托啡诺为一种混合型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其对κ∶μ∶δ受体的作用强度为25∶4∶1,静脉给予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性镇痛效果确切[3-4]。本研究拟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后切皮前经鼻滴入布托啡诺1 mg应用于首次剖宫产产妇预防性镇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预防性镇痛 麻醉镇痛 单次给药 中枢敏化 伤害性刺激 拮抗药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