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秋时期镀锡青铜器镀层结构和耐腐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清林 苏伯民 +2 位作者 胡之德 李最雄 陈庚龄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7-72,共6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 光谱(SEMEDS)、X 光电子能谱(XPS) 、X 射线衍射谱(XRD) 以及X 荧光光谱(XRF) 对甘肃礼县、天水一带出土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 镀锡青铜器进行了...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 光谱(SEMEDS)、X 光电子能谱(XPS) 、X 射线衍射谱(XRD) 以及X 荧光光谱(XRF) 对甘肃礼县、天水一带出土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 镀锡青铜器进行了分析,首次从镀锡层结构、成分以及物相等方面揭示了古代热镀锡金相学工艺特征和耐腐蚀特性,并证实了“诗经·秦风·小戎”篇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 耐腐蚀 中代 春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甘肃地区春秋战国时期镀锡青铜板带錾刻纹饰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敏 李延祥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74,共10页
在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西方文明其实已经接触和交流,这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中国西北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早期孕育之地,因此,研究此地区出土文物以及他们所携带和涵盖的文化因素,对在"一带一路&qu... 在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西方文明其实已经接触和交流,这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中国西北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早期孕育之地,因此,研究此地区出土文物以及他们所携带和涵盖的文化因素,对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促进文物保护与当代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一批春秋战国时期刻纹镀锡青铜板带,其板体轻薄,在变化丰富的几何形纹饰之上施以镀锡层,形成银白色表面。为探讨出土镀锡青铜板带纹饰制作技术,本工作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三件甘肃天水地区采集镀锡青铜板带表面纹饰后发现,板带表面纹饰由四种饰线组合而成。其中一件具有典型性纹饰板带样品的金相组织显示,板带基体主要为铸态组织,在靠近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下方金相组织显示有明显的加工退火痕迹,而宽凹槽饰线下方的基体为铸态组织。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宽凹槽纹饰表面微痕观察测试后,判定镀锡青铜板带表面短直线、长直线、曲线三种饰线为錾制,錾制工具为V形刃口錾刀,而宽凹槽饰线为刻制,刻制工具则为砣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铜器 錾刻 砣轮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周原贺家遗址出土车马器工艺调查及数字化复原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晓娟 严静 +4 位作者 范娟娟 杜冠博 陈刚 王占奎 王丽琴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7-806,共10页
采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X光照相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周原贺家遗址出土的青铜车马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成分分析、工艺痕迹调查,以及绿松石镶嵌工艺痕迹观察。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扫描、高清照相、数字建模等技术对周原出土的... 采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X光照相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周原贺家遗址出土的青铜车马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成分分析、工艺痕迹调查,以及绿松石镶嵌工艺痕迹观察。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扫描、高清照相、数字建模等技术对周原出土的镀锡铜车马器进行了详细的信息采集,使出土时残损的器物原貌得到了完整复原。同时,结合车马坑遗迹实验室清理的数字化信息,对整个马车及各镀锡铜饰件的装饰位置进行了数字化复原,使西周“第一豪车”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锡铜器 镶嵌工艺 数字化复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