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电导率低粗糙度铜镀层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邓光洋 谢久男 +2 位作者 凌惠琴 胡安民 李明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5,共8页
高频高速信息传输需求的增加对高速背板连接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高频高速状态下的信号完整性问题。高频信号传输损耗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趋肤效应。趋肤效应使得信号主要集中于导体表面传输,因此表面镀层的表面粗糙度以... 高频高速信息传输需求的增加对高速背板连接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高频高速状态下的信号完整性问题。高频信号传输损耗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趋肤效应。趋肤效应使得信号主要集中于导体表面传输,因此表面镀层的表面粗糙度以及电导率对传输损耗影响将被放大。为此,本文集中于信号传输层的纯铜镀层,探究了不同添加剂对纯铜镀层表面粗糙度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定添加剂组合能够有效降低纯铜镀层的表面粗糙度、提高导电性,有利于降低连接器镀层的传输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层电沉积 高速背板连接器 信号完整性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电沉积铝及铝合金镀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江 阚洪敏 王文鑫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8,共10页
近些年来离子液体中电沉积制备铝及铝合金镀层的电沉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工艺而备受关注,且铝及铝合金镀层在航空航天、电子、汽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具有导电性高、电化学窗口宽等优点,采用离子液体电沉积... 近些年来离子液体中电沉积制备铝及铝合金镀层的电沉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工艺而备受关注,且铝及铝合金镀层在航空航天、电子、汽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具有导电性高、电化学窗口宽等优点,采用离子液体电沉积铝及铝合金镀层能够有效提升镀层的耐蚀性、强度和硬度等一系列性能,这为一些耐蚀性低、力学性能差的材料的加强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方法。本文系统综述了近些年来不同离子液体体系电沉积铝及铝合金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不同类型离子液体电沉积铝及其合金的现状和优势,并针对其缺点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AlCl_(3)型离子液体存在稳定性较低、合成工艺复杂等缺陷,限制了其工业方面的应用;加入适量添加剂可以弥补液体稳定性不足、制备工艺复杂、制备原料昂贵等缺点,但还存在黏度大、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多功能性离子液体正在成为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预计离子液体将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镀层电沉积 铝合金 添加剂 低共熔溶剂型离子液体 多功能性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纳米压痕法研究拉伸变形对电沉积镍镀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增胜 龙士国 +2 位作者 韩海生 潘勇 周益春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20,51,共4页
用纳米压痕法对受不同程度拉伸变形后的电沉积镍镀层试样的硬度、弹性模量和蠕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从零增加到28.3%,镍镀层的硬度及其弹性模量都有明显降低,硬度从9.37 GPa下降到6.13 GPa,弹性模量从242.51 GPa下降到... 用纳米压痕法对受不同程度拉伸变形后的电沉积镍镀层试样的硬度、弹性模量和蠕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从零增加到28.3%,镍镀层的硬度及其弹性模量都有明显降低,硬度从9.37 GPa下降到6.13 GPa,弹性模量从242.51 GPa下降到116.23 GPa;而蠕变位移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从未拉伸试样的1.25 mm增加到伸长率为28.3%试样的4.5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镀层 拉伸变形 纳米压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纳米压痕法测量电沉积镍镀层残余应力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章莎 周益春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应用纳米压痕法测量残余应力的2种理论模型对5种电沉积镍镀层中的残余应力在不同压痕深度处进行了测量,并与X射线衍射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压深位于薄膜/基底界面处的2种压痕法测量结果与X射线衍射法的测量结果相近,且Yun-... 应用纳米压痕法测量残余应力的2种理论模型对5种电沉积镍镀层中的残余应力在不同压痕深度处进行了测量,并与X射线衍射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压深位于薄膜/基底界面处的2种压痕法测量结果与X射线衍射法的测量结果相近,且Yun-Hee模型与其符合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法 沉积镀层 残余应力 X射线衍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电沉积Ni-TiB2复合镀层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丁小艳 程俊 丁德林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24,共5页
以获得高硬度Ni-TiB2复合镀层为目标,将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对电沉积Ni-TiB2复合镀层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选择超声波功率、颗粒添加量、镀液温度、镀液pH值和电流密度作为因素,并以硬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L16(45)正交表安排实验获取... 以获得高硬度Ni-TiB2复合镀层为目标,将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对电沉积Ni-TiB2复合镀层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选择超声波功率、颗粒添加量、镀液温度、镀液pH值和电流密度作为因素,并以硬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L16(45)正交表安排实验获取了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构建了5-7-1型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和验证后可以比较准确的表达工艺参数与硬度之间的关系。用遗传算法对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进行寻优,搜索到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160 W、颗粒添加量5.0 g/L、镀液温度55℃、镀液pH值4.0、电流密度5 A/dm2。重复实验验证了寻优得到的工艺参数是准确的,采用寻优工艺参数获得的Ni-TiB2复合镀层晶粒更细小且均匀性较好,平均晶粒尺寸为14.6 nm,硬度达到495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参数优化 沉积Ni-TiB2复合镀层 硬度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的结构及其耐磨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马叙 姚素薇 +1 位作者 张卫国 王宏智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86,共4页
利用复合电沉积工艺制备了Fe-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镜及附带的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Fe-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仍呈非晶态,Al_2O_3纳米... 利用复合电沉积工艺制备了Fe-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镜及附带的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Fe-W-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仍呈非晶态,Al_2O_3纳米粒子在复合镀层中分布均匀,镀层组织致密;Al_2O_3纳米粒子的添加提高了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室温下该复合镀层的耐磨性是Fe-W合金镀层的2倍,并且有效减轻了镀层的内应力,避免了镀层裂纹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W合金 沉积复合镀层 非晶态合金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对镍镀层纳米压痕尺寸效应的影响及预测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增胜 龙士国 +2 位作者 韩海生 潘勇 周益春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22,49,共4页
为了研究拉伸变形对电沉积镍镀层硬度尺寸效应的影响,用纳米压痕仪对变形前后的镍镀层进行了测试,并通过两种模型对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对于镀态和经过10%拉伸变形的镍镀层,压痕硬度随着压痕深度的降低而增加;试验结果能够很好地通... 为了研究拉伸变形对电沉积镍镀层硬度尺寸效应的影响,用纳米压痕仪对变形前后的镍镀层进行了测试,并通过两种模型对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对于镀态和经过10%拉伸变形的镍镀层,压痕硬度随着压痕深度的降低而增加;试验结果能够很好地通过GCV模型来拟合,而Nix-Gao模型只有在压痕深度>100 nm时才能和试验结果相吻合;纳米压痕硬度尺寸效应对于经过拉伸变形10%的试样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镀层 纳米压痕 尺寸效应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ystal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i-W-P composite coatings reinforced by CeO_2 and SiO_2 nano-particles 被引量:2
8
作者 徐瑞东 翟大成 章俞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424-4431,共8页
Ni-W-P composite coatings reinforced by Ce O2 and Si O2 nano-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common carbon steels, were prepared by double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The crystallization course was characterized by phase str... Ni-W-P composite coatings reinforced by Ce O2 and Si O2 nano-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common carbon steels, were prepared by double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The crystallization course was characterized by phase structures, crystallinity, grain sizes and microstructur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deposited composite coating is amorphous. Whereas it turns into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with 98.25% crystallinity, and Ni3 P, Ni2 P and Ni5P2 alloy phases precipitate from structures at 400 °C. Thereafter, Ni2 P and Ni5P2 metastable alloy phases turn into Ni3 P stable alloy phase at 500 °C. The crystallization course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has finished when being heat-treated at 700 °C. The average sizes of Ni grains increase with the rise of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from400 °C to 700 °C. Ce O2 and Si O2 nano-particles deposited into Ni-W-P alloys can delay the crystallization course and habit the growth of alloy ph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coating double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Ni-W-P nano-particles crystal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