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岚 霍春亮 +1 位作者 赵春明 吕坐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5,111,共4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的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多级性,以及较难开发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古潜山岩性分布特征、储集空间分类及裂缝发育状况,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多学... 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的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多级性,以及较难开发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古潜山岩性分布特征、储集空间分类及裂缝发育状况,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多学科资料,进行单井常规测井和成像资料的对比标定,对古潜山岩性进行识别,并根据储层成像测井响应特征,将储层自上而下分为残积带、风化壳、缝洞裂缝带、内幕斜交高角度裂缝带和致密结晶带,重点对储层裂缝发育区和裂缝发育方向进行描述和预测;进而建立了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三维地质模型,落实了研究区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提出高效合理的开发方案。实钻开发井表明,建立的潜山裂缝地质模型较好地预测了储层裂缝发育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界 变质岩 潜山 裂缝 地质建模 锦州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锦州南油田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宗宾 程奇 +2 位作者 吕坐彬 房娜 王双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9-839,共11页
为了掌握锦州南强非均质性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模式,基于钻井取心、薄片、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斜长片麻岩、二长片麻岩、碎裂岩以及辉绿岩等多种岩性,其中片麻岩以及碎... 为了掌握锦州南强非均质性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模式,基于钻井取心、薄片、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斜长片麻岩、二长片麻岩、碎裂岩以及辉绿岩等多种岩性,其中片麻岩以及碎裂岩是储层发育的主要岩性;构造裂缝、破碎粒间孔、溶蚀孔构成了多样性的储集空间,其中尤以构造裂缝占主导.(2)岩性、构造以及风化作用对优质储层分布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脆性矿物体积分数高的花岗片麻岩储层发育程度优于中基性侵入体,多期断裂叠加部位储层厚度大,古地貌高部位受风化改造强,对先期裂缝扩溶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提升了储层的品质.基于上述分析建立了古构造主导下的储层发育模式,即平台区储层发育稳定,高斜坡区域储层发育较厚,凸起区储层厚度变化最大,低斜坡储层发育较薄,凹陷区储层发育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宇 变质岩潜山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发育模式 渤海海域 锦州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南油田潜山裂缝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明君 夏庆龙 +1 位作者 周东红 王建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1期60-64,共5页
锦州南油田的主要开发层系为太古宇潜山,裂缝储层预测准确性直接影响潜山油藏的开发效果。为了实现裂缝储层的准确预测,重点开展了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采集方式下中高角度裂缝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研究,结合研究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深... 锦州南油田的主要开发层系为太古宇潜山,裂缝储层预测准确性直接影响潜山油藏的开发效果。为了实现裂缝储层的准确预测,重点开展了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采集方式下中高角度裂缝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研究,结合研究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深入研究了窄方位角采集方式下裂缝发育程度与地震响应特征的定量关系,进而开展了对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技术、远近偏移距地震差异裂缝预测技术、叠前应力场裂缝预测技术的适用性分析及预测研究,最后对3种方法预测成果进行多信息融合处理,实现了对潜山裂缝储层多方法综合预测,降低了单一方法预测的多解性,准确预测了潜山裂缝储层的发育特征,开发井证实预测吻合程度在80%以上,为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同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海上地震资料的裂缝预测技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方位角 方位各向异性 应力场 裂缝检测 锦州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锦州南变质岩潜山油田储层分类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双龙 岳宝林 +2 位作者 祝晓林 郑炀 赵兴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99,I0006,共12页
渤海锦州南油田为变质岩潜山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油井见水规律多样,剩余油分布复杂,稳油控水难度日益增大。根据取心、测井、薄片、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三维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划分储层类型,讨论不同储层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 渤海锦州南油田为变质岩潜山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油井见水规律多样,剩余油分布复杂,稳油控水难度日益增大。根据取心、测井、薄片、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三维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划分储层类型,讨论不同储层类型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锦州南变质岩潜山油田分为背斜型、半背斜型及掀斜抬升型3类储层,受不同类型储层裂缝开度、密度、连通关系,以及油、水井距离等因素影响;背斜型储层采油井无水采油期长,剩余油主要富集基质系统和构造高部位裂缝系统,提高基质系统的渗吸作用,加强剩余油动用;半背斜型储层采油井存在优势见水方向,剩余油主要富集非优势见水方向的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通过流场调控加强非优势见水方向的注水波及系数,提高剩余油动用;掀斜抬升型储层采油井易快速水淹,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剩余油大量富集,通过控制含水率上升提高剩余油动用。该结果对同类型潜山油田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潜山 裂缝性储层 储层分类 剩余油分布 锦州南油田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25-1南油田井壁稳定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强 魏子路 雷志永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5-100,共6页
为解决锦州25-1南油田ф311.15 mm井段因井壁失稳而引起的起下钻阻卡、倒划眼困难等问题,提出并采用了"适度抑制+活度平衡"的技术思路:应用KCl和CPI两种抑制剂达到适度抑制的效果,再利用活度平衡理论引入NaCl降低钻井液活度,... 为解决锦州25-1南油田ф311.15 mm井段因井壁失稳而引起的起下钻阻卡、倒划眼困难等问题,提出并采用了"适度抑制+活度平衡"的技术思路:应用KCl和CPI两种抑制剂达到适度抑制的效果,再利用活度平衡理论引入NaCl降低钻井液活度,提高膜效应,阻止滤液进入地层,降低泥岩的活性,合理控制钻井液体系的抑制性能,达到稳定井壁的效果。该项井壁稳定技术的成功应用,既解决了锦州25-1南油田馆陶组、东营组上段因K+过多造成井壁硬化而引起的阻卡问题,又解决了东营组下段、沙河街组因钻井液抑制性不够而导致的井壁坍塌问题,对渤海其他油田保障钻井安全、优快钻井、降低钻井工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州25-1油田 井壁失稳 起下钻阻卡 倒划眼困难 钻井液 适度抑制 活度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潜山储层结构及其生产动态响应--以渤海锦州251南油田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程奇 刘宗宾 +2 位作者 王建立 王刚 王树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5,I0003,共11页
锦州251南油田为渤海首个投入开发的大型变质岩潜山油田,发育孔隙裂缝型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生产动态规律复杂。根据钻井取心、薄片、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建立储层结构模式,讨论储层结构对油田生产的... 锦州251南油田为渤海首个投入开发的大型变质岩潜山油田,发育孔隙裂缝型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生产动态规律复杂。根据钻井取心、薄片、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建立储层结构模式,讨论储层结构对油田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锦州251南油田潜山储层以构造裂缝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张性裂缝、剪切裂缝及亚断裂带(大裂缝)。潜山储层发育受褶皱作用和断裂活动影响,褶皱作用控制裂缝储层的发育,分别在核部和翼部形成张性裂缝与剪切裂缝;断裂活动主要于沙三段和东营组沉积时期派生大量亚断裂带(大裂缝)。研究区发育凸起带、高斜坡带及近断层低斜坡带三类储层结构模式,其中凸起带核部储层张性裂缝发育,采油井无水采油期最长,开发效果好;高斜坡带及凸起带翼部剪切裂缝较发育,开发效果次之;大裂缝的沟通导致近断层低斜坡带采油井易发生暴性水淹。该结果对同类型潜山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宇 变质岩 褶皱作用 断裂活动 储层结构 生产动态 锦州251油田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潜山油藏渗流特征及不稳定注水策略——以渤海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苏彦春 朱志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85,共8页
裂缝性潜山油藏渗流特征复杂,实际开发过程中油井水窜严重,并且有效控水难度大。以渤海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为对象,开展了不同裂缝倾角岩心的应力敏感实验和基质岩心渗吸实验,准确获取了影响该类油藏渗流特征的2个关键参数,即裂缝的... 裂缝性潜山油藏渗流特征复杂,实际开发过程中油井水窜严重,并且有效控水难度大。以渤海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为对象,开展了不同裂缝倾角岩心的应力敏感实验和基质岩心渗吸实验,准确获取了影响该类油藏渗流特征的2个关键参数,即裂缝的应力敏感程度和基质的渗吸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Eclipse软件建立了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型,通过示踪剂追踪技术定量刻画出裂缝性油藏的渗流特征。结果表明基质和裂缝渗流特征差异大,裂缝以初期供油为主,基质则是后期产量接替的关键;根据基质渗吸特征将其渗流进一步划分为蛰伏、发轫、旺汲渗和平息等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相似油田开发经验,构建了裂缝性潜山油藏不稳定注水策略,即初期降压开采、低含水阶段脉冲注水、中含水阶段周期注水和高含水阶段异步注采等,并在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开展了矿场试验,控水稳油效果显著,可为类似油藏注水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潜山油藏 应力敏感 基质渗吸 渗流特征 不稳定注水策略 锦州25-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测资料在变质岩潜山裂缝有效性评价及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双龙 吕坐彬 +2 位作者 韩雪芳 程奇 房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0-77,共8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变质岩潜山裂缝油藏裂缝有效性评价及水淹层识别难题,综合运用岩心、气测录井资料、生产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了运用气测判别因子R定量评价裂缝储层有效裂缝和识别水淹层(在开发早期用于判别裂缝储层的有效... 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变质岩潜山裂缝油藏裂缝有效性评价及水淹层识别难题,综合运用岩心、气测录井资料、生产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了运用气测判别因子R定量评价裂缝储层有效裂缝和识别水淹层(在开发早期用于判别裂缝储层的有效性,在开发中、后期用于判别裂缝储层水淹状况)。结果表明:基于裂缝储层解释结果,在开发早期,当判别因子R≥0. 1时,裂缝储层为有效储层,具有产能,进一步结合裂缝参数将有效储层分为3类,I类储层单位厚度的产能大于5 m3/(d·m),Ⅱ类储层单位厚度的产能为2~5 m3/(d·m),Ⅲ类储层单位厚度的产能小于2 m3/(d·m);在开发中、后期,当判别因子R≥0. 2时,且与井深成离散关系,储层为未水淹层,当判别因子R接近于0. 0时,且储层深度浅于原始油水界面,储层为水淹层。该方法在渤海锦州南油田潜山油藏应用10余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该类复杂类型潜山油藏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类似潜山油田裂缝有效性评价及水淹层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潜山 气测录井 气测判别因子 裂缝有效性 水淹层识别 锦州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庆红 童凯军 +2 位作者 张迎春 葛丽珍 程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317,共5页
针对直井开发气顶油藏初期产能低、易气窜水锥的状况,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水平段长度、延伸方向及纵向位置,水平井采油速度及开发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锦州25-1南油田Es3-I油藏水平井开... 针对直井开发气顶油藏初期产能低、易气窜水锥的状况,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水平段长度、延伸方向及纵向位置,水平井采油速度及开发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锦州25-1南油田Es3-I油藏水平井开采实践表明,油环带部署的4口水平井的开发效果较好,单井日产油量在150~450 m3,说明水平井在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潜力,能够显著增加海上油田的经济效益,可为其他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大气顶 窄油环 水平井 数值模拟 锦州25-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潜山裂缝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宪波 李云鹏 +4 位作者 葛丽珍 朱志强 张琳琳 郑浩 吕坐彬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1-96,共6页
以渤海潜山锦州25-1南油田为研究区,通过多专业结合建立了一套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资料,利用叠前横波阻抗和不同方位角各向异性差异等属性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上... 以渤海潜山锦州25-1南油田为研究区,通过多专业结合建立了一套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及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资料,利用叠前横波阻抗和不同方位角各向异性差异等属性对潜山裂缝储层进行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上整合多尺度信息建立油田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潜山油藏开发井型、井位及注采参数优化,形成海上变质岩潜山水平井顶底交错注采开发模式;在油田的实际生产中总结见水规律,形成潜山油藏基于见水诊断的稳油控水技术。通过一系列技术的应用,锦州25-1南油田潜山油藏累增油量达到179.4万m^3,预计采收率可达到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锦州25-1油田 潜山裂缝油藏 储层预测 高效开发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化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业华 肖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4-426,共3页
我国近海特别是渤海海域的石油开发模式已从大中型油田的"独立"开发、油田群的"联合"开发,发展到目前的区域性"联动"开发(简称区域化开发)。区域化开发模式通过工程设施资源共享实现了区域内油气田开发... 我国近海特别是渤海海域的石油开发模式已从大中型油田的"独立"开发、油田群的"联合"开发,发展到目前的区域性"联动"开发(简称区域化开发)。区域化开发模式通过工程设施资源共享实现了区域内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最大化,但同时也给海洋石油开发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风险因素。针对区域化开发模式对海洋石油开发工程建设风险控制的影响,通过锦州25-1南油田群开发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与控制实践,总结提出了一种适应区域化开发模式下风险管理与控制要求的动态关联风险控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州25-1油田 区域化开发 风险管理 动态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