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任意扫描轨迹下的锥束射线投影数据计算机仿真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民 朗田 魏英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7-441,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扫描方式下的CT重建算法,必须首先获取该扫描方式下投影数据。介绍了一种利用解析几何和求解二次方程仿真任意扫描轨迹下的锥束射线投影数据算法,该方法基于单色射线贯穿物体的衰减理论,通过数学建模与计算机仿真,给出了椭... 为了研究不同扫描方式下的CT重建算法,必须首先获取该扫描方式下投影数据。介绍了一种利用解析几何和求解二次方程仿真任意扫描轨迹下的锥束射线投影数据算法,该方法基于单色射线贯穿物体的衰减理论,通过数学建模与计算机仿真,给出了椭球、圆柱两种典型模型分别在单圆、螺旋线扫描轨迹下的投影数据仿真结果,并利用FDK和PI线重建算法进行验证,证明了该种数值仿真方法的正确性。从而为不同扫描方式下的CT重建方法研究提供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 计算机仿真 投影数据 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生成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正中矢状面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斯维 黎敏 +3 位作者 杨慧芳 赵一姣 王勇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0-335,共6页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 目的:比较迭代最近点法(interactive closet point,ICP)、普氏分析法(Procrustes analysis,PA)和点构法在确定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正中矢状面(mid-sagittal plane,MSP)的准确性,为大视野锥形束CT空间坐标系的建立和对称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面部基本对称正畸患者进行大视野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输出,在Mimics10.0下完成数据分割获取数字化三维头颅,将所生成数字化头颅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对原始数据进行左右镜像,将原始和镜像后的三维头颅数据分别以ICP和PA进行配准,分别求得颅面结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1、S2。点构法是在In Vivo Dental 5.0软件下以蝶鞍点(sella,S)、鼻根点(nasion,N)、颅底点(basion,Ba)3点确定正中矢状参考平面S3,分别测量计算9对对称解剖标志点到上述3个参考平面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种方法生成正中矢状面的差异,并以LS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在正位截图下观察,3种方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均可用于临床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2,P=0.001),LSD检验显示迭代最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普氏分析算法与点构法生成M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基于迭代最近点算法和普式分析算法计算可构建三维头颅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对于面部基本对称个体,迭代最近点算法与传统点构法所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矢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束扫描三维CT的逆求技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民 路宏年 路远 《工程图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27-32,共6页
对于内外结构复杂的实物原型,难以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如三坐标测量机(CMM)、激光扫描等手段获取内外表面完整的点云数据以逆求实物原型的CAD模型。基于此种问题,介绍了ICT(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辅助逆求工程技术。通过对三维... 对于内外结构复杂的实物原型,难以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如三坐标测量机(CMM)、激光扫描等手段获取内外表面完整的点云数据以逆求实物原型的CAD模型。基于此种问题,介绍了ICT(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辅助逆求工程技术。通过对三维ICT图像进行相应的图像、图形处理,获取实物内外表面轮廓矢量数据,并将其输入Pro/E软件,逆求出实物原型的CAD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逆求工程技术 扫描 CT重建 CAD模型 计算机辅助设计 图象处理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斜孔散射校正板的锥束X射线CT散射校正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成龙 倪培君 +1 位作者 齐子诚 付康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4,共9页
锥束X射线CT和二维扇束、平行束CT系统相比具有扫描速度快、射线利用率高、重建图像轴向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一致等优点,是当前工业CT技术发展的重点。然而,由于散射线的存在,其成像质量受到影响。为了减小散射线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提出... 锥束X射线CT和二维扇束、平行束CT系统相比具有扫描速度快、射线利用率高、重建图像轴向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一致等优点,是当前工业CT技术发展的重点。然而,由于散射线的存在,其成像质量受到影响。为了减小散射线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斜孔散射校正板的散射校正方法,对该方法的原理和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获取原始扫描数据以及斜孔散射校正板后的扫描数据,利用插值和平滑处理的方法获得散射场数据。然后,通过将原始数据减去散射场数据后进行重建,即可得到无散射的CT图像。通过与光栅式散射校正板校正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涡轮叶片的锥束CT扫描结果校正,典型区域(叶片内冷却通道及叶片内壁)对比度噪声比分别提升了14.2%和56.8%,而光栅式散射校正板校正后,同一位置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仅提升了5.6%和27.6%,验证了基于斜孔散射校正板散射校正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计算机断层扫描 散射校正 伪像 斜孔散射校正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束X射线CT投影的蒙特卡罗仿真 被引量:8
5
作者 闫浩 牟轩沁 +1 位作者 罗涛 汤少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4-417,422,共5页
提出了一种锥束X射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投影的蒙特卡罗计算方法,对X光子逐次抽样并以随机步长跟踪,将探测器区域内的沉积能量转化为投影信号,使用蒙特卡罗计算工具EGSnrc执行后台批处理计算,得到符合成像物理学的仿真投影.经过合理加... 提出了一种锥束X射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投影的蒙特卡罗计算方法,对X光子逐次抽样并以随机步长跟踪,将探测器区域内的沉积能量转化为投影信号,使用蒙特卡罗计算工具EGSnrc执行后台批处理计算,得到符合成像物理学的仿真投影.经过合理加速和参数优化,计算量较通用默认设置降低了2个数量级.对生成的锥束投影进行重建,结果显示出预期的射束硬化和散射伪影.该方法易于进行二次开发,贴近真实设备,是锥束X射线CT原型机散射校正的基础.将仿真投影与真实的物理设备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平均误差为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罗仿真 投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束CT混合检测样本建模与投影仿真 被引量:4
6
作者 黄魁东 张定华 毛海鹏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6-369,共4页
根据锥束CT仿真原理,设计了仿真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数据模型,提出并实现了混合检测样本的建模方法和装配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射线与混合检测样本求交的一般算法,并给出了一个验证实例。实验结果表明,该锥束CT仿真系统具备对多零件、多... 根据锥束CT仿真原理,设计了仿真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数据模型,提出并实现了混合检测样本的建模方法和装配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射线与混合检测样本求交的一般算法,并给出了一个验证实例。实验结果表明,该锥束CT仿真系统具备对多零件、多材质、多类型的混合检测样本进行投影仿真的能力,可以满足面向复杂工业零部件的锥束CT仿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混合检测样本 投影仿真 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伟 谢晓艳 +3 位作者 王兴 王晓霞 傅开元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9-833,共5页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最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最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mm、(2.47±0.89)mm、(3.07±0.85)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Le FORT 下颌骨髁 错[牙合] 安氏Ⅲ类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鳞癌容积CT灌注参数的测量稳定性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董瑞彤 董越 +3 位作者 罗娅红 胡启云 王菲菲 于韬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5-459,461,共6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容积CT灌注参数的测量稳定性和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对43例宫颈鳞癌患者行全子宫容积CT灌注扫描,2名医师分别对灌注图像的宫颈鳞癌和正常宫体动脉血流量(AF)、血容量(BV)、表面渗透性(PS)、髂外动脉AF、臀大肌AF、臀大...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容积CT灌注参数的测量稳定性和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对43例宫颈鳞癌患者行全子宫容积CT灌注扫描,2名医师分别对灌注图像的宫颈鳞癌和正常宫体动脉血流量(AF)、血容量(BV)、表面渗透性(PS)、髂外动脉AF、臀大肌AF、臀大肌CT和臀部脂肪层CT值进行测量,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鳞癌与宫体各参数值的差异以及未绝经与绝经患者间鳞癌和宫体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宫颈鳞癌灌注参数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名医师间各参数测量结果的ICC值为0.759~0.988,一致性良好;鳞癌AF[(179.4±51.8)ml/(min·100 g)]高于宫体AF值[(151.2±48.7)ml/(min·100 g)];除鳞癌BV值外,宫颈鳞癌及宫体各参数值在未绝经与绝经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宫颈鳞癌BV值外,宫颈鳞癌及正常宫体各灌注参数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550^-0.424,P<0.05);宫颈鳞癌AF值与正常宫体AF值呈正相关(r=0.520,P<0.05)。结论容积CT灌注成像参数评价宫颈鳞癌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宫颈鳞癌血流量较宫体丰富;年龄、月经状态是影响鳞癌及宫体血供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细胞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血液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测量不同骨面型患者下颌骨结构特征和磨牙后间隙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孙芸芸 姚玉光 +2 位作者 张晗 黎涵懿 朱宪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1568,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骨面型患者磨牙后间隙的影响因素,分析下颌骨结构特征和磨牙后间隙与颅面部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除第三磨牙外下颌牙列完整且拥挤量<5 mm的成年正畸患者200例,分为骨性Ⅰ类低角组、骨性Ⅰ类均角组、骨性Ⅰ类高角组... 目的:探讨不同骨面型患者磨牙后间隙的影响因素,分析下颌骨结构特征和磨牙后间隙与颅面部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除第三磨牙外下颌牙列完整且拥挤量<5 mm的成年正畸患者200例,分为骨性Ⅰ类低角组、骨性Ⅰ类均角组、骨性Ⅰ类高角组、骨性Ⅱ类均角组和骨性Ⅲ类均角组。测量各组患者蝶窦A点角(SNA)、蝶窦B点角(SNB)、上下齿槽座角(ANB)、下颌平面角(SN-MP)、面高指数(FHI)、下颌升支长度(Go-Co)和下颌体长度(Go-Gn)。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测量在水平面上与牙尖线平行的下颌[牙合]平面及其根方2 mm平面下颌第二磨牙至下颌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C0和C2,釉牙骨质界根方2、4、6、8和10 mm平面的牙根至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R2、R4、R6、R8和R10,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骨性Ⅰ类低角组比较,骨性Ⅰ类均角组和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SN-MP均明显增大(P<0.01),FHI均明显减小(P<0.01)。与骨性Ⅰ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SN-MP明显增大(P<0.01),FHI明显减小(P<0.01)。与骨性Ⅰ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Ⅱ类均角组患者ANB明显增大(P<0.01),骨性Ⅲ类均角组患者ANB明显减小(P<0.01)。与骨性Ⅱ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Ⅲ类均角组患者ANB明显减小(P<0.01)。在C2、R2、R4、R6、R8、R10平面下和Go-Co及Go-Gn中,与骨性Ⅰ类低角组比较,骨性Ⅰ类均角组和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明显减小(P<0.01);与骨性Ⅰ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明显减小(P<0.01)。在C0平面下,与骨性Ⅰ类低角组和骨性Ⅰ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明显减小(P<0.01)。在C0、R2、R4、R6、R8和R10平面下,与骨性Ⅰ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Ⅱ类均角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明显减小(P<0.01),骨性Ⅲ类均角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明显增大(P<0.01);与骨性Ⅱ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Ⅲ类均角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明显增大(P<0.01)。在C2平面下和Go-Co及Go-Gn中,与骨性Ⅰ类均角组和骨性Ⅱ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Ⅲ类均角组患者下颌磨牙后间隙明显增大(P<0.01)。骨性Ⅰ类低角组、骨性Ⅰ类均角组和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在各平面下颌磨牙后间隙及Go-Co和Go-Gn与SNB和FHI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SN-MP呈负相关关系(P<0.01);各平面下颌磨牙后间隙与Go-Co呈正相关关系(P<0.01);除C2平面,其余各平面下颌磨牙后间隙与Go-Gn呈正相关关系(P<0.01);Go-Co与Go-Gn呈正相关关系(P<0.01);Go-Gn与ANB呈负相关关系(P<0.01)。骨性Ⅰ类均角组、骨性Ⅱ类均角组和骨性Ⅲ类均角组患者在各平面下颌磨牙后间隙及Go-Co和Go-Gn与SNB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各平面下颌磨牙后间隙与Go-Co和Go-Gn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Go-Co与Go-Gn呈正相关关系(P<0.01);Go-Co与FHI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骨面型是影响下颌磨牙后间隙的重要因素,在正畸制订磨牙远移方案时应参考患者的骨面型,采用CBCT以评估下颌磨牙远移的可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间隙 磨牙远移 垂直骨面型 骨面型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