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的RC空间边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1
作者 李振宝 郝娜 +1 位作者 崔燕伟 宋坤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实际地震作用是多维的、随机的,框架节点在2个方向同时受力,其抗震能力相比于单向地震作用会降低。目前,对节点核心区在2个方向同时受力时抗剪承载力的研究尚未完善。在双向受力下,节点核心区2个方向传来的剪力形成合剪力作用面,在节点... 实际地震作用是多维的、随机的,框架节点在2个方向同时受力,其抗震能力相比于单向地震作用会降低。目前,对节点核心区在2个方向同时受力时抗剪承载力的研究尚未完善。在双向受力下,节点核心区2个方向传来的剪力形成合剪力作用面,在节点核心区内部形成不同于单向受力下的斜向斜压杆。本文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针对水平双向受力相同的空间边节点,在合剪力作用面内建立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确定空间边节点核心区斜压杆以及钢筋拉杆的计算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参数空间边节点模型,并收集部分空间节点试验数据,将剪力计算值与模拟值或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建立的双向受力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其边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值与模拟值或试验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边节点 双向受力 抗剪承载力 软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体施工桥梁桩基内力的非均匀性及调控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广潮 李前名 +1 位作者 龙俊贤 杨奇志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5-69,共5页
为研究转体工况下桥梁承台处于单点受力模式时群桩桩基内力分配非均匀性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跨襄北编组站转体施工斜拉桥为例,建立弹性支撑拉压杆模型计算桩基反力,分析承台厚度对桩基内力分配非均匀性的影响。建立承台-桩基有限元模型... 为研究转体工况下桥梁承台处于单点受力模式时群桩桩基内力分配非均匀性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跨襄北编组站转体施工斜拉桥为例,建立弹性支撑拉压杆模型计算桩基反力,分析承台厚度对桩基内力分配非均匀性的影响。建立承台-桩基有限元模型计算转体工况下桩基内力及分布规律,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柔性承台施加预应力对桩基内力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台相对刚度系数大于4时,满足刚性承台要求,群桩内力相对均匀分布;当承台相对刚度系数小于等于4时,为半刚性或柔性承台,群桩内力表现为中心桩大于四周桩的非均匀性,且相对刚度系数越小,非均匀性越显著;对半刚性及柔性承台合理施加纵横向预应力,能够有效改善群桩内力分配不均匀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体承台 空间模型 理论计算 数值模拟 群桩基础 预应力 内力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杭高铁1.68万吨转体拱桥承台设计分析方法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景全 张琪峰 +1 位作者 钱桂枫 程飞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5,共7页
为解决沪杭高铁16 800t转体拱桥承台设计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转体施工群桩承台计算的新方法——锥形面空间拉压杆模型:基于拉压杆构型理论,以承台顶面荷载作用点为中心,将处于不同半径上的桩分组,形成若干构形简单的锥形面空间拉压杆模... 为解决沪杭高铁16 800t转体拱桥承台设计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转体施工群桩承台计算的新方法——锥形面空间拉压杆模型:基于拉压杆构型理论,以承台顶面荷载作用点为中心,将处于不同半径上的桩分组,形成若干构形简单的锥形面空间拉压杆模型。根据桩基反力随承台相对变化的一般规律,推导了不同锥形面之间荷载分配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承台破坏模式及承载能力预测的方法。将该计算方法与4个缩尺比例为1∶10的九桩钢筋混凝土承台模型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沪杭高铁大吨位转体拱桥承台设计,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构形简单、计算方便、适用性强的特点,且计算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桥 拱桥 转体施工 群桩承台 锥形面空间拉压杆模型 设计计算 计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浇板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宁宁 屈文俊 朱鹏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3-189,共7页
以现浇板对空间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了空间框架结构的水平低周反复抗震试验.对框架结构的破坏情况、滞回曲线,以及现浇板纵向钢筋应变、梁端弯矩和现浇板受拉有效翼缘宽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现浇板参... 以现浇板对空间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了空间框架结构的水平低周反复抗震试验.对框架结构的破坏情况、滞回曲线,以及现浇板纵向钢筋应变、梁端弯矩和现浇板受拉有效翼缘宽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现浇板参与工作,框架无法形成"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现浇板框架结构的耗能能力较好;现浇板纵筋应变随层间侧移角的增大而增大,表明板参与框架结构受力的程度逐步增强;现浇板的参与使得框架梁端弯矩提高.最后利用拉压杆模型对现浇板受拉有效翼缘宽度进行推导,所得公式与实际情况符合良好,能够有效反映现浇板参与结构抗震工作的情况,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 现浇板 有效翼缘宽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