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锡电极嵌锂过程的交流阻抗谱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剑华 王宇 +1 位作者 周小静 郭玉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32-1339,共8页
采用交流阻抗谱研究锡电极的首次嵌锂和第二次嵌锂过程,对比锡纳米阵列电极、锡薄膜电极和锡箔3种不同材料微观结构对电极交流阻抗谱特征的影响。用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交流阻抗谱,得到嵌锂过程电化学特征参数与电位关系。结果表明:锡纳... 采用交流阻抗谱研究锡电极的首次嵌锂和第二次嵌锂过程,对比锡纳米阵列电极、锡薄膜电极和锡箔3种不同材料微观结构对电极交流阻抗谱特征的影响。用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交流阻抗谱,得到嵌锂过程电化学特征参数与电位关系。结果表明:锡纳米阵列电极与锡薄膜、锡箔电极具有不同交流阻抗谱特征,锡纳米阵列电极在中频区出现双电层阻抗;首次嵌锂时在1.6~0.8 V之间形成固体电解质膜(SEI);电极材料微观结构显著影响锡电极的SEI膜电阻、Warburg阻抗和锂离子扩散速率;锡纳米阵列电极上的SEI膜电阻和Warburg阻抗最小,锂离子扩散能力最强;锡纳米阵列电极上锂的扩散系数为4.4×10-15~1.4×10-11 cm2/s;锂扩散系数随电位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电极 纳米结构 锂离子 扩散 交流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沉积SnO_(2)-Sb电极的制备及其对苯酚的降解性能
2
作者 陈仕刚 于超凡 +2 位作者 张瑞滕 孔繁鑫 孙广东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1,共7页
采用脉冲电沉积(PED)法制备了锡锑(SnO_(2)-Sb)电极,考察了脉冲频率、脉冲电流密度和占空比对SnO_(2)-Sb电极结构特性、析氧电位和苯酚降解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电极制备工艺参数,并比较了该电极与直流电沉积(DCED)电极的·OH产生情况... 采用脉冲电沉积(PED)法制备了锡锑(SnO_(2)-Sb)电极,考察了脉冲频率、脉冲电流密度和占空比对SnO_(2)-Sb电极结构特性、析氧电位和苯酚降解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电极制备工艺参数,并比较了该电极与直流电沉积(DCED)电极的·OH产生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SnO_(2)-Sb电极制备工艺为脉冲频率50 Hz、脉冲电流密度62.5 mA/cm^(2)和占空比0.1,在该条件下所制备的SnO_(2)-Sb电极晶粒尺寸理想、析氧电位较高,具有优异的苯酚降解性能,反应3 h后,苯酚去除率为83.5%;与DCED法制备的SnO_(2)-Sb电极相比,PED法所制备的SnO_(2)-Sb电极产生·OH的速率更快、数量更多、性能更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电极 羟基自由基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蓄电池用锡基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程新群 史鹏飞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5期172-174,共3页
使用锡和锡锑合金镀层作为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循环伏安和充放电实验表明,锡电极表面在充电时也会有SEI膜的生成,而且由于电镀锡层在嵌锂后发生膨胀,导致活性物质层不断破裂,SEI膜的生成会在多次循环... 使用锡和锡锑合金镀层作为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循环伏安和充放电实验表明,锡电极表面在充电时也会有SEI膜的生成,而且由于电镀锡层在嵌锂后发生膨胀,导致活性物质层不断破裂,SEI膜的生成会在多次循环中存在。再次充电时,SEI膜在破裂后露出的新鲜表面上生成,进一步使活性层与基体失去电接触,电极嵌锂性能迅速衰退。经过热处理后的锡电极由于锡层与基体的结合得到增强,循环性能得到很大改进,锡锑合金层对锡的膨胀也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了电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蓄电池 电极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气体扩散电极上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制甲酸性能的稳定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启年 郑璐 +3 位作者 程庆宇 梁阿芳 孙晓文 孙庆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89-1195,共7页
研究了Sn气体扩散电极(SGDE)上电化学还原CO_2制甲酸(ERCF)性能的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和活性表面积测试等技术手段分别表征SGDE在电化学还原CO_2制甲酸过程前后的物相结构、表面形... 研究了Sn气体扩散电极(SGDE)上电化学还原CO_2制甲酸(ERCF)性能的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和活性表面积测试等技术手段分别表征SGDE在电化学还原CO_2制甲酸过程前后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和活性表面积。采用生成甲酸的法拉第效率(fHCOOH)评价SGDE上电化学还原CO_2制甲酸的性能。结果显示,fHCOOH随电解时间的延长急剧地降低,电解时间12 h的fHCOOH((36.6±1.6)%)比电解时间0.5 h时的fHCOOH((78.5±0.1)%)降低了53%。SGDE在12 h电还原反应后,表面沉积了微量Fe,而且Sn含量(质量分数)减少了66%,活性表面积降低了41%。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沉积的微量Fe对电化学还原CO_2制甲酸过程基本没有影响,Sn含量和活性表面积的降低可能是SGDE上电化学还原CO_2制甲酸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还原 二氧化碳 甲酸 气体扩散电极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解法制备锡锑电极及其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涛 姚颖悟 王枫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3,共3页
在钛基体上采用热分解法制备锡锑氧化物电极,考察了涂液浓度、锡锑比、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等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分别利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电极涂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电解甲基橙溶液考察了锡锑氧化物电极的性... 在钛基体上采用热分解法制备锡锑氧化物电极,考察了涂液浓度、锡锑比、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等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分别利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电极涂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电解甲基橙溶液考察了锡锑氧化物电极的性能。结果表明,当n(锡)∶n(锑)为9∶1,烧结θ为550℃,t为60 min时制得的电极表面颗粒均匀致密,用其电解甲基橙溶液时槽电压稳定,电催化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 电催化性能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溶剂对锡锑电极性能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周涛 姚颖悟 杜鹏程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11,共3页
利用热解法在钛基体上制备了锡锑氧化物电极,研究了前驱体对Ti/SnO2-Sb2O3电极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甲基橙降解实验考查了电极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醇作为前驱体溶液制... 利用热解法在钛基体上制备了锡锑氧化物电极,研究了前驱体对Ti/SnO2-Sb2O3电极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甲基橙降解实验考查了电极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醇作为前驱体溶液制备的锡锑电极,表面结构致密,在100 A/dm2电流密度下,强化寿命试验可达213min,超过了其他三种前驱体所制备的电极,电解甲基橙褪色率达到95.48%,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 前驱体 热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金属锡电沉积层的储锂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慧娟 方文斌 +4 位作者 王建明 万辉 沈宸 张鉴清 曹楚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5-1160,共6页
以铜箔为基体,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锡电沉积层,并将其制成锂离子电池用锡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分散分析、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等对锡电极的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调整电沉积时间可以有效地... 以铜箔为基体,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锡电沉积层,并将其制成锂离子电池用锡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分散分析、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等对锡电极的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调整电沉积时间可以有效地改变锡沉积层的表面形貌;电沉积5min获得的网状多孔结构的锡沉积层具有较大的不可逆容量和较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电沉积较长时间制得的致密颗粒状金属锡电沉积层具有相对较大的可逆储锂容量,但其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会出现容量衰退现象;锡颗粒尺寸的降低有利于改进颗粒状金属锡电沉积层的储锂性能;电沉积15min制得的锡沉积层由粒径较小的颗粒组成,经3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可逆储锂容量为400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电沉积 形貌 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在欠电位沉积Sn/Pt电极上催化氧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魏子栋 三木敦史 +1 位作者 大森唯义 大泽雅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20-1124,共5页
在欠电位沉积(upd)锡修饰的铂电极(upd-Sn/Pt)上,对甲醇电化学催化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Pt表面upd-Sn的覆盖率在20%附近时,对甲醇的催化氧化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在电位低于0.35V(vsRHE)时,甲醇在Pt与upd-Sn/Pt电极上氧化只进行到... 在欠电位沉积(upd)锡修饰的铂电极(upd-Sn/Pt)上,对甲醇电化学催化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当Pt表面upd-Sn的覆盖率在20%附近时,对甲醇的催化氧化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在电位低于0.35V(vsRHE)时,甲醇在Pt与upd-Sn/Pt电极上氧化只进行到脱氢生成CO的步骤;在0.35V以后,表面Sn-OH形成,反应Sn-OH+COads=Sn+CO2+H++e有利于表面CO的去除;而Pt电极上,只有0.6V以后,才有反应Pt-OH+COads=Pt+CO2+H++e发生.因此,Sn的存在有利于甲醇在较低的电位下氧化;Pt电极上CH3OH脱氢并释放出电子的过程是一个快速的过程,表面CO的去除是甲醇氧化过程的控制步骤;甲醇氧化产生的表面吸附态CO以线式吸附为主,少量的桥式吸附态CO在反应初期即达到吸附饱和;Pt表面上upd-Sn表现的催化增强作用,在光亮铂电极和在高分散铂黑电极上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t电极 催化氧化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甲醇 欠电位沉积 Pt-Sn合金 /铂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膏热解法制备钛基Sn、Sb氧化物电极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乃东 李宁 彭永臻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54-1158,共5页
研究了涂膏热解法制备Ti/Sn、Sb氧化物电极的新工艺,考察了SnCl4、SbCl3加入量和烧结温度对电极寿命和析氧电位的影响,并对电极进行了SEM、EDS、XRD测试.结果表明,在涂层厚度相近时,涂膏法制备的电极与热解法相比,具有表面氧化物分布均... 研究了涂膏热解法制备Ti/Sn、Sb氧化物电极的新工艺,考察了SnCl4、SbCl3加入量和烧结温度对电极寿命和析氧电位的影响,并对电极进行了SEM、EDS、XRD测试.结果表明,在涂层厚度相近时,涂膏法制备的电极与热解法相比,具有表面氧化物分布均匀和TiO2不易裸露的优点,从而提高了析氧电位,延长了电极寿命,使电极具有很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电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膏法 热解法 制备 钛基氧化物电极 钛基铅氧化物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在铂基Sb-Pb表面合金电极上的催化还原 被引量:6
10
作者 夏盛清 陈声培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将 Sb-Pb-Pt/GC表面合金电极应用于草酸的电催化还原,发现所制备的催化剂电极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草酸还原的起始电位约- 0.4 V,与通常使用的铅阴极相比,正移了大约 600 mV.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证实所研制的催化剂可在... 将 Sb-Pb-Pt/GC表面合金电极应用于草酸的电催化还原,发现所制备的催化剂电极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草酸还原的起始电位约- 0.4 V,与通常使用的铅阴极相比,正移了大约 600 mV.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证实所研制的催化剂可在较低的过电位下还原草酸生成乙醛酸,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对于所研制的表面合金电催化剂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 铂基铅表面合金电极 电催化活性 电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种新工艺制成的玻封二极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俊荣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8-31,共4页
本文根据玻璃成型和铅锡焊料在700℃时均处于熔融状态具有表面张力的道理,不会使器件发生断裂的大胆设想,首次在国内用铅锡电极工艺制成了玻封二极管.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论证了其可靠性及实用价值.
关键词 玻封二极管 锡电极 工艺
全文增补中
Redox-Active Monolayers on ITO Prepared by Post-Amidation and Direct Esterification and Their Spectro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12
作者 Takamasa Sagara Sae Nakai +1 位作者 Ryusuke Yofu Shota Kojin 《电化学(中英文)》 2025年第6期51-63,共13页
A redox-active monolayer on an optically transparent electrode constitutes a typical platform for spectroelectrochemical sensing.The necessity for its sophistication arises from the availability of multi-dimensional s... A redox-active monolayer on an optically transparent electrode constitutes a typical platform for spectroelectrochemical sensing.The necessity for its sophistication arises from the availability of multi-dimensional sensing signals.Simultaneous monitoring of the redox current and color change synchronized with the oxidation state change significantly enhances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This study aimed to elucidate the modification of an indium tin oxide(ITO)electrode with a viologen monolayer with an ordered orientation.Novel methods were developed to immobilize a viologen molecule bearing a car-boxyl group to form assembled monolayers through a condensation reaction using 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with N-hydroxy-succinimide(EDC/NHS).In the two methods of immobilization,one utilizes a two-step process to firstly form an aromatic siloxane base layer and subsequently attach the viologen derivative through an amide linkage by post-amidation.The other employs a direct ester linkage between the hydroxyl groups of the ITO surface and the car-boxyl group of the viologen derivative.The latter method was also applied to immobilize a ferrocenyl group at a very short distance from the ITO surface.Potential-modulated UV-visible transmission absorption spectral measurement techniques with oblique incidence of plane-polarized light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reduced form of the viologen.The frequency dependence data of the potential-modulated transmission absorption signals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electron transfer kinetics.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viologen-modified electrodes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an ITO modified by post-amidation to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ase layer prepared with 3-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ox-active monolayer ITO electrod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Molecular orientation EDC/N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