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高黎贡变质岩带南段淡色花岗岩脉年代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唐渊 王冬兵 +3 位作者 廖世勇 王保弟 尹福光 王立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47-2366,共20页
高黎贡构造带作为藏东三江地区大地构造上的一条重要构造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被认为是该地区发生"大陆逃逸"与地块旋转的西边界。本文以高黎贡构造带中的深变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黎贡变质... 高黎贡构造带作为藏东三江地区大地构造上的一条重要构造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被认为是该地区发生"大陆逃逸"与地块旋转的西边界。本文以高黎贡构造带中的深变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黎贡变质岩带南段进行详细地构造解析,发现其内部广泛发育一系列或顺岩石面理、或切割面理分布的淡色花岗岩脉;并选取了5个淡色花岗岩脉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这5个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主要分布于二个区间:68~40Ma和24~21Ma,并在45Ma左右形成一个巨大的峰值。基于锆石的晶形、晶内结构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等方面进行锆石成因学分析,认为本文所测试的5个淡色花岗岩脉样品的锆石为深熔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锆石;从而推测高黎贡变质岩带南段发生深熔作用并形成淡色花岗岩脉的时代主要集中于68~40Ma和24~21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变质岩 构造特征 淡色花岗岩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兴蒙造山带叠生成矿作用--以锡林浩特和额尔古纳地块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聂凤军 曹毅 +1 位作者 丁成武 刘翼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63-2080,共18页
兴蒙造山带前寒武纪变质岩中间地块分布广泛,其中锡林浩特和额尔古纳地块以出露范围广泛、岩性组合复杂、后期改造明显和找矿潜力巨大而为人们所关注。找矿勘查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和额尔古纳地块及邻区铜、铁、铅-锌和银矿床(点)星罗棋布... 兴蒙造山带前寒武纪变质岩中间地块分布广泛,其中锡林浩特和额尔古纳地块以出露范围广泛、岩性组合复杂、后期改造明显和找矿潜力巨大而为人们所关注。找矿勘查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和额尔古纳地块及邻区铜、铁、铅-锌和银矿床(点)星罗棋布,并且以含有大量锡、钨和钼为特征。这些矿床独特的成矿元素组合(如铜-锡、铁-锡、铜-锡-铅-锌-银、铜-银-锡和铁-钨-钼)及其与前寒武纪变质岩块体和显生宙花岗岩密切时空分布关系均表明,它们很可能是深源岩浆再造和古陆块体活化相互联动(叠生)作用的产物。所谓的叠生作用主要指地壳浅部构造形迹活化和地壳深部物质再造,前者为成岩(矿)物质的就位提供了空间条件,后者为岩(矿)体的形成的奠定了物质基础。钕和铪同位素数据表明,前寒武纪变质岩块体和显生宙含锡、钨和钼花岗岩分别具有完全不同的εNd(t)值和εHf(t)值,成岩(矿)物质分别属于壳源和幔源,其中后者对前者的叠加改造是导致铜-锡、铁-锡和铜-银-锡等多元素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叠生成矿作用概念的提出不仅很好地解释了兴蒙造山带含锡、钨和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而且为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钨和钼多金属矿床 再造 活化 叠生成矿作用 中生代花岗岩 锡林浩特地块 额尔古纳地块 兴蒙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含天河石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郑龙 薛怀宇 +2 位作者 郭娜 董树义 李志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195-196,共2页
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处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上,构造上处于兴蒙造山带内,是显生宙大陆地壳增生十分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该地花岗岩对于认识海西——印支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该区大地构造情况有两种不同观... 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处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上,构造上处于兴蒙造山带内,是显生宙大陆地壳增生十分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该地花岗岩对于认识海西——印支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该区大地构造情况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于晚泥盆世,认为其是造山后演化阶段,如施光海等(2004)在锡林浩特市南发现的A型花岗岩,侵位年龄为276 Ma,是造山后伸展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锡林浩特 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陆台北侧褶皱带构造发展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5
4
作者 唐克东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是古亚洲洋演化的结果。其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阶段从中元古代起在北部形成蒙古—鄂霍茨克洋,到寒武纪初封闭,形成兴凯褶皱带;晚期阶段从震旦—寒武纪初起在南部形成乌拉尔... 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是古亚洲洋演化的结果。其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阶段从中元古代起在北部形成蒙古—鄂霍茨克洋,到寒武纪初封闭,形成兴凯褶皱带;晚期阶段从震旦—寒武纪初起在南部形成乌拉尔—蒙古洋,到泥盆纪大洋封闭,形成早及中古生代褶皱带。这就是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边缘褶皱带发育不对称的原因。 乌拉尔—蒙古洋最后封闭的缝合带在内蒙古中部形成中古生代褶皱带。它包括贺根山蛇绿岩带,二道井—查干诺尔混杂体带和它们之间的锡林浩特花岗岩—变质岩带。后者是造山碰撞的中心,上泥盆统法门阶的磨拉石堆积主要沿此带分布。 石炭—二叠纪时,本区广泛兴起裂谷活动。这些裂谷发育在不同的基底之上,多数发生于不同时期构造带的界线上。它们在新增生的年青陆壳上形成,其特征不同于红海或东非型裂谷;其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使年青陆壳增厚并更加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洋 乌拉尔—蒙古洋 兴凯褶皱 锡林浩特花岗岩—变质岩带 晚古生代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区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金阳 廖群安 李德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4,共6页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隆起带中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高Si和K,低Ca、Fe和Mg,岩石富轻稀土元素及Rb、Ba和Th,贫Hf、Zr、Y和Yb,呈现S型花岗岩特征。基底副变质岩中广泛发...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隆起带中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高Si和K,低Ca、Fe和Mg,岩石富轻稀土元素及Rb、Ba和Th,贫Hf、Zr、Y和Yb,呈现S型花岗岩特征。基底副变质岩中广泛发育淡色花岗岩脉体,在副变质岩中的淡色花岗岩脉体内发现紫苏辉石暗色麻粒岩残留体,通过对淡色花岗岩与基底副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富K、Rb、Ba和Th,贫Hf、Zr、Y和Yb。认为基底副变质岩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源岩,其在快速隆升降压的条件下发生缺水熔融生成淡色花岗岩浆而残余麻粒岩残留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结地区 高喜马拉雅隆起 淡色花岗岩 变质岩 地球化学 岩浆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无量山逆冲推覆带山前飞来峰的构造成因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世锋 王二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7-322,共6页
印度板块相对于我国华南地块的向北运动在滇西三江地区造成许多地块发生大规模的顺时针旋转,其中,由于刚性度上的差异,临沧花岗岩基的旋转对邻近地块的影响最为明显,导致兰坪—思茅盆地的大规模缩短和无量山的隆升。无量山的隆升是一系... 印度板块相对于我国华南地块的向北运动在滇西三江地区造成许多地块发生大规模的顺时针旋转,其中,由于刚性度上的差异,临沧花岗岩基的旋转对邻近地块的影响最为明显,导致兰坪—思茅盆地的大规模缩短和无量山的隆升。无量山的隆升是一系列逆冲断片的叠置造成的,其中,古生界无量山群浅变质岩位于最上部,三叠系麦初箐组含煤砂板岩位于中部,侏罗-白垩系红层位于最下部。在无量山的北东山前散布有许多飞来峰,盖在侏罗-白垩系红层之上,由于这些飞来峰的岩性和无量山群及麦初箐组很相似,前人将其视为推覆体。近年来,笔者针对这些飞来峰的变形和地貌特征以及与无量山的构造关系开展系统研究,认为它们是在重力作用下从无量山滑覆下来的岩块,并在滑覆的过程中岩石发生了掀斜。无量山的顶部山峰大多位于同一高度,十分平坦,代表一次侵蚀夷平事件,这说明在推覆造山之后发生过大规模的侵蚀作用,在此之前无量山要高的多,因此造山带边缘的推覆岩片具有很大的势能,这是重力滑覆作用得以发生的条件。可以推测飞来峰的滑覆发生在造山期后,很可能发生在无量山大规模的侵蚀作用期间,因为在此时大气降水多,山体边坡稳定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量山 飞来峰 构造成因 逆冲 滇西 推覆 侏罗-白垩系 临沧花岗岩 侵蚀作用 顺时针旋转 边坡稳定性 三江地区 华南地块 印度板块 思茅盆地 变质岩 系统研究 构造关系 地貌特征 重力作用 造山期后 大气降水 规模 滑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代苏-鲁活动大陆边缘榴辉岩、煌斑岩、金矿及富集地幔间的成因联系 被引量:37
7
作者 胡受奚 孙景贵 +3 位作者 凌洪飞 叶瑛 翟建平 方长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海西期末形成的初始欧亚板块 ,从三叠纪 (2 5 0 Ma)开始 ,便与古太平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的挤压碰撞作用和俯冲作用 ,及由此引起的远距离效应使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从中生代开始成为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作用及构造环境的演化是控... 海西期末形成的初始欧亚板块 ,从三叠纪 (2 5 0 Ma)开始 ,便与古太平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的挤压碰撞作用和俯冲作用 ,及由此引起的远距离效应使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从中生代开始成为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作用及构造环境的演化是控制胶东地体等大多数中生代榴辉岩等变质岩类、花岗岩类、火山岩类、煌斑岩类以及金等矿床形成和使它们出露地表的重要因素。胶东地体中富钾的钙 -碱性煌斑岩类的特征与其它活动大陆边缘和造山带中金矿有关的煌斑岩很相似 ,例如呈脉状产出、晚期侵位、强烈的自变质、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 (L IL E)和挥发分、高的金含量、高的 L REE/ HREE和 87Sr/ 86 Sr比值、低的 1 43Nd/ 1 44 Nd比值、与花岗岩类、橄榄安粗岩、酸性脉岩以及热液金矿床的密切共生及它们之间与富集地幔楔的成因联系等 ,这些都表明它们与板块或板片俯冲过程中的去气、去碱、去 L IL E作用或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榴辉岩 富集地幔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 金矿床 A-型俯冲 中生代 火山岩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龙陵黄龙沟伟晶岩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8
8
作者 陶琰 邓贤泽 熊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44-345,共2页
保山地块南部伟晶岩稀有金属成矿区包括黄连沟、囊元、黄草坝、毛草寨等铍矿田,伟晶岩广泛分布于花岗岩体中及其内外接触带、变质岩内或其附近。伟晶岩中矿化以绿柱石为主,伴生有少量铌、钽等,黄连沟花岗伟晶岩型铍矿为其典型矿床。伟... 保山地块南部伟晶岩稀有金属成矿区包括黄连沟、囊元、黄草坝、毛草寨等铍矿田,伟晶岩广泛分布于花岗岩体中及其内外接触带、变质岩内或其附近。伟晶岩中矿化以绿柱石为主,伴生有少量铌、钽等,黄连沟花岗伟晶岩型铍矿为其典型矿床。伟晶岩脉产出与花岗岩体密切相关,但目前还缺乏对伟晶岩脉的精确定年,另外,伟晶岩交代现象比较明显,有关交代作用对矿床成因的意义尚有待探讨,本摘要概述我们对黄连沟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龄的结果及对矿床成因的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花岗岩 龙沟 交代作用 内外接触 变质岩 定年 成矿区 典型矿床 铁锂云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