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毒死蜱/环糊精在锌铝类水滑石中插层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洁翔 任纪辉 +4 位作者 赵乔 石婷静 刘志芳 罗诏 张晓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8-564,共7页
以层状锌铝类水滑石(ZAL)为主体,分别以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CD)和羧甲基-β-环糊精(CMCD)包结毒死蜱(CPF)为客体分子,分别在乙醇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条件下制备ZAL-SBECD-CPF和ZALCMCD-CPF插层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 以层状锌铝类水滑石(ZAL)为主体,分别以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CD)和羧甲基-β-环糊精(CMCD)包结毒死蜱(CPF)为客体分子,分别在乙醇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条件下制备ZAL-SBECD-CPF和ZALCMCD-CPF插层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PF/SBECD和CPF/CMCD均可成功在ZAL中插层,且在NMP溶剂条件下合成样品的衍射峰强度要强;插层CPF分子有较高热稳定性。此外,还对ZAL-SBECD-CPF和ZAL-CMCD-CPF在pH=5.0,6.8的环境条件下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和对比。结果发现,ZAL-SBECD-CPF样品几乎没有缓释性能,而ZAL-CMCD-CPF有一定的缓释性能,这与客体分子在层间排布方式不同有关。两种样品在pH=6.8条件下的释放百分率均高于pH=5.0,这与释放环境和环糊精(CD)分子结构密切相关。ZAL-CMCD-CPF的释放行为可很好的用二级动力学方程和parabolic diffusion模型来描述,说明药物客体分子释放主要受扩散过程控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发ZAL-CMCD-CPF在农药制剂方面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铝类水滑石 环糊精 毒死蜱 释放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铝类水滑石的复原及表征(英文)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蕾 莫丹 罗青松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6-260,235,共6页
本文采用焙烧复原法,在70℃以80%的乙醇溶液为分散介质,有机酸阴离子与煅烧后的锌铝类水滑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9的条件下,实现了苯甲酸及苯二甲酸异构阴离子与锌铝类水滑石的插层反应,同时,还进行了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锌铝类水滑石(... 本文采用焙烧复原法,在70℃以80%的乙醇溶液为分散介质,有机酸阴离子与煅烧后的锌铝类水滑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9的条件下,实现了苯甲酸及苯二甲酸异构阴离子与锌铝类水滑石的插层反应,同时,还进行了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锌铝类水滑石(1∶1∶9)的插层反应。利用XRD和IR测试技术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UV及HPLC对有机酸的反应量进行定量,并采用Gaussian鄄98软件包中abinitio分子轨道法(HF/6鄄31G)计算了各有机酸阴离子的分子结构,分析了其结构与插层行为的关系,并理论结合实验给出了各有机酸阴离子在锌铝类水滑石层间可能的空间构型。研究结果表明,苯甲酸及苯二甲酸异构阴离子在插层过程中表现出选择性,其优先进入锌铝类水滑石层间的顺序是: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苯甲酸,且锌铝类水滑石对对苯二甲酸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是环境友好的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阴离子 苯二甲酸阴离子 选择性插层 锌铝类水滑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铝类水滑石催化酯化高酸原油脱酸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延召 朱建华 +1 位作者 王艳艳 武本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7-150,156,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锌铝类水滑石,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BET比表面孔径测量及TG-DTA热分析对其表征,并考察其对高酸原油酯化脱酸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经过ZnAl-HTlc催化剂的作用,在原油与催化剂的质量比为...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锌铝类水滑石,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BET比表面孔径测量及TG-DTA热分析对其表征,并考察其对高酸原油酯化脱酸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经过ZnAl-HTlc催化剂的作用,在原油与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00、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250℃、乙醇与油的质量比为0.02的条件下,原油的酸值可以由3.61降到0.24;原油中的环烷酸与乙醇反应生成环烷酸乙酯,可有效降低原油的酸值并降低其对设备的腐蚀性,能够满足炼油厂在不进行材质升级条件下加工高酸原油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铝类水滑石 共沉淀法 高酸原油 脱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焙烧态锌铝类水滑石吸附腐殖酸与再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绍秀 杨玉和 +2 位作者 彭士城 王志红 李冬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76,共7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一步法制备了磁性锌铝类水滑石(M·Zn/Al LDHs),并经煅烧得到磁性焙烧态锌铝类水滑石(M·Zn/Al LDO),用以吸附去除水中腐殖酸。文章探讨了M·Zn/Al LDO去除腐殖酸的影响因素,研究了M·Zn/Al LDO吸附腐殖... 采用化学共沉淀一步法制备了磁性锌铝类水滑石(M·Zn/Al LDHs),并经煅烧得到磁性焙烧态锌铝类水滑石(M·Zn/Al LDO),用以吸附去除水中腐殖酸。文章探讨了M·Zn/Al LDO去除腐殖酸的影响因素,研究了M·Zn/Al LDO吸附腐殖酸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考察了吸附腐殖酸后M·Zn/Al LDO焙烧再生的条件。结果表明,当M·Zn/Al LDO投加量<0.2 g/L时腐殖酸去除率随着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大,腐殖酸的初始浓度增大时吸附量增大但去除率减小。在pH 4~8腐殖酸去除率较高,保持在97%以上。NO3-和F-对去除腐殖酸的影响甚微,而H2PO4-则影响较大。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与Langmuir吸附等温线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化学吸附为辅。吸附腐殖酸后的M·Zn/Al LDO通过煅烧恢复焙烧态锌铝类水滑石结构,腐殖酸分解,再生效果良好,且磁性未被破坏。可见,磁性焙烧态锌铝类水滑石是一种高效且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去除腐殖酸的水处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态磁性锌铝类水滑石 腐殖酸 吸附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气相色谱法测定锌镁铝类水滑石的表面性能
5
作者 周良芹 付大友 +2 位作者 袁东 范金龙 谭文渊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0,共5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HTLC),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ZnMgAl-HTLC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一系列非极性和极性分子为探针分子,采用反气相色谱法(IGC)研究了ZnMgAl-HTLC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XRD特征衍射峰窄、...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HTLC),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ZnMgAl-HTLC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一系列非极性和极性分子为探针分子,采用反气相色谱法(IGC)研究了ZnMgAl-HTLC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XRD特征衍射峰窄、尖、高,水热合成法能够制得纯度较高的ZnMgAl-HTLC;ZnMgAlHTLC表面吸附自由能小于零,表面色散自由能最大为6.02 mJ/m2,酸碱作用自由能最大为5.33 kJ/mol,吸附焓为43.6 kJ/mol,吸附熵为0.15 kJ/mol。本文的反气相色谱方法对研究锌镁铝类水滑石的表面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气相色谱 滑石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铝-铈三元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对PVC的热稳定效果测试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佳翰 郎春燕 陈小平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8,共3页
合成了锌-铝-铈三元类水滑石(Zn Al Ce-CO3-LDHs),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p H=8、Ce/Al=0.05,反应温度及陈化温度分布为40、100℃。将Zn Al Ce-CO3-LDHs改性后测试其作为PVC稳定剂的热稳定效果,结果表明:Zn Al CeCO3-LDHs是一种高效的PVC... 合成了锌-铝-铈三元类水滑石(Zn Al Ce-CO3-LDHs),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p H=8、Ce/Al=0.05,反应温度及陈化温度分布为40、100℃。将Zn Al Ce-CO3-LDHs改性后测试其作为PVC稳定剂的热稳定效果,结果表明:Zn Al CeCO3-LDHs是一种高效的PVC热稳定剂,改性后稳定效果更佳,在钙锌稳定剂中掺入少许Zn Al Ce-CO3-LDHs,能够大幅提高钙锌稳定剂稳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三元滑石 合成条件 改性 热稳定剂 热稳定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镁铝类水滑石负载碘氧化铋的制备与表征
7
作者 李佳祁 付大友 +1 位作者 袁东 徐菁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90,共8页
采用水热法将碘氧化铋(BiOI)负载到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HTLCs)上制备得到BiOI/ZnMgAlHTLCs可见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考察了BiOI负载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反... 采用水热法将碘氧化铋(BiOI)负载到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HTLCs)上制备得到BiOI/ZnMgAlHTLCs可见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考察了BiOI负载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加料顺序等因素对BiOI/ZnMgAl-HTLCs光催化剂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备BiOI/ZnMgAl-HTLCs材料中先加入锌镁铝类水滑石,负载质量分数为40%的BiOI,反应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24 h,可以得到结晶度高和形貌较好的BiOI/ZnMgAl-HTL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石 碘氧化铋 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水滑石的插层改性及其对沼液中磷的吸附分离 被引量:2
8
作者 郁强强 张志榕 +5 位作者 郑杨清 郑艳梅 王海涛 王远鹏 何宁 李清彪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0,共6页
通过恒定pH法成功合成了均苯四甲酸插层的锌铝类水滑石(Zn2Al-PMA-LDHs),考察了它的特征结构及组成通式,并对沼液中磷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n2Al-PMA-LDHs对四川遂宁沼气工程所产沼液中磷的吸附性能要大大优于未插层的锌铝类... 通过恒定pH法成功合成了均苯四甲酸插层的锌铝类水滑石(Zn2Al-PMA-LDHs),考察了它的特征结构及组成通式,并对沼液中磷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n2Al-PMA-LDHs对四川遂宁沼气工程所产沼液中磷的吸附性能要大大优于未插层的锌铝类水滑石(Zn2Al-Cl-LDHs).当吸附剂用量为0.1g/L时,Zn2Al-PMA-LDHs在4h内,对沼液中磷的吸附量由未插层前的11.58mg/g提高了约248%,达到40.31mg/g.同时该吸附剂对沼液中磷酸根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表现为Langmuir型.用0.1 mol/L NaOH溶液对吸附后的Zn2Al-PMALDHs进行解吸再生,经过4个循环周期,其对沼液中磷的吸附量仍能达到首次吸附量的7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铝类水滑石 均苯四甲酸 沼液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Al-CO_3 LDHs催化碳酸二苯酯与1,4-丁二醇酯交换合成聚碳酸酯二醇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丽苹 萧斌 +3 位作者 李建国 刘绍英 杨先贵 王公应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n(Zn)/n(Al)比的锌铝类水滑石(Zn-Al-CO3 LDHs),并用XRD、FT-IR和TG-DTA等方法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n(Zn)/n(Al)比的Zn-Al-CO3 LDHs对碳酸二苯酯(DPC)与1,4-丁二醇(1,4-BD)酯交换反应合成聚碳酸酯二醇(PC...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n(Zn)/n(Al)比的锌铝类水滑石(Zn-Al-CO3 LDHs),并用XRD、FT-IR和TG-DTA等方法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n(Zn)/n(Al)比的Zn-Al-CO3 LDHs对碳酸二苯酯(DPC)与1,4-丁二醇(1,4-BD)酯交换反应合成聚碳酸酯二醇(PCDL)的催化活性,并与镁铝水滑石(Mg-Al-CO3 LDHs)、乙醇钠和三乙烯二胺等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在酯交换过程中,以苯酚的收率表征催化剂的活性;在缩聚过程中,以产品的数均分子量Mn、羟基值表征催化剂的活性。结果显示,n(Zn)/n(Al)比为2.0的Zn-Al-CO3 LDH的催化活性较好。在优化反应条件下,获得了分子量分布较窄的PCDL,其数均分子量为1610,羟基值为69.7 mg KO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铝类水滑石 碳酸二苯酯 酯交换 聚碳酸酯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表面活性剂插层GO-LDH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洁翔 刘昌霞 +1 位作者 陈璐佳 张晓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4-854,共11页
以层状氧化石墨烯-锌铝类水滑石(GO-LDH)为主体,两性表面活性剂(ZS)(十二烷基羧基甜菜碱(DCB)、十二烷基磺基甜菜碱(DSB)和N-十二烷基-β-氨基丙酸钠(DAP))为客体,制备ZS/GO-LDH杂化物。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 以层状氧化石墨烯-锌铝类水滑石(GO-LDH)为主体,两性表面活性剂(ZS)(十二烷基羧基甜菜碱(DCB)、十二烷基磺基甜菜碱(DSB)和N-十二烷基-β-氨基丙酸钠(DAP))为客体,制备ZS/GO-LDH杂化物。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分析(TGA/DT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考察制备方法、表面活性剂用量、溶剂和反应时间等对杂化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离子交换法成功将DCB和DSB插层GO-LDH。以水为溶剂合成的DCB/GO-LDH和DSB/GO-LDH层间距分别为2.87~3.29、3.48 nm,比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制备的杂化物(1.25和1.31 nm)更大。另外,DCB/GO-LDH和DSB/GO-LDH的热分解行为与对应的DCB/GO和DSB/GO类似,但前者中DSB的燃烧温度比后者高45℃,这可能与其和层板相互作用强度有关。此外,研究了CPF-DCB/GO-LDH在pH=5.0和6.8的缓冲液中毒死蜱(CPF)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CPF-DCB/GO-LDH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释放行为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和抛物线扩散模型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铝类水滑石 氧化石墨烯 两性表面活性剂 杂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