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北下庄花岗岩体岩石成因与铀成矿关系:锆石微量元素和矿物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2
1
作者 陶继华 张泽凤 +7 位作者 任志 徐志添 孙俊杰 曹俊 苏献源 冷成彪 许德如 杨跃贵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56-1675,共20页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常常与U含量大于10×10^(-6)的富U花岗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了解这些富U产铀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有助于铀矿找矿勘探和铀成矿理论研究。本文以下庄富U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常常与U含量大于10×10^(-6)的富U花岗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了解这些富U产铀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有助于铀矿找矿勘探和铀成矿理论研究。本文以下庄富U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以及黑云母和绿泥石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下庄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36~234 Ma。下庄花岗岩来自古元古代沉积岩部分熔融,熔体具有高F含量特征,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随着岩浆演化,氧逸度逐渐降低,U元素不断富集,最终形成了含大量晶质铀矿、独居石、磷钇矿和钍石等富U副矿物的富U(>10×10^(-6))花岗岩。由于受到燕山期基性岩浆作用形成的相对酸性和低氧化性热液流体影响,下庄花岗岩中富U副矿物中的U元素被大量萃取,成为铀矿化作用的重要成矿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U花岗岩 花岗岩型铀矿床 锆石微量元素 矿物地球化学 下庄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晚二叠世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意义
2
作者 黄卓辉 夏小平 +1 位作者 徐健 莫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8,I0018-I0021,共15页
哀牢山构造带保留了大量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地质记录,是研究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然而,该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特别是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强烈改造,其演化历史存在诸多争议。前人针对哀牢山洋俯冲的地球化学研究,... 哀牢山构造带保留了大量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地质记录,是研究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然而,该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特别是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强烈改造,其演化历史存在诸多争议。前人针对哀牢山洋俯冲的地球化学研究,多基于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缺少更精细的单矿物研究,且全岩元素易受后期地质过程影响,难以得到准确结果。锆石作为酸性岩浆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更可靠的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在哀牢山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火山岩带采集了三件花岗岩样品,通过锆石微量元素探究哀牢山洋的俯冲作用。前人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样品均为晚二叠世S型花岗岩。本研究发现样品中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显著富集、明显的Ce正异常与Eu负异常等特征,大部分锆石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与世界其他典型俯冲带花岗岩相似,不同于碰撞/碰撞后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认为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支持哀牢山构造带两侧的花岗岩形成于哀牢山洋俯冲构造环境,而非哀牢山洋闭合后陆-陆碰撞阶段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哀牢山洋在晚二叠世处于俯冲消减阶段,且存在东向和西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哀牢山洋 锆石微量元素 俯冲作用 碰撞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拉萨地体当惹雍措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地壳厚度演化的指示
3
作者 刘晓惠 刘一珉 +4 位作者 丁林 郭晓玉 黄兴富 李蕙琳 高锐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366,共24页
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全球地壳厚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然而,拉萨地体地壳增厚的时间和过程仍存在一定争议。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受控于锆石与其他微量元素载体矿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即不同矿物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锆石微量元素可用... 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全球地壳厚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然而,拉萨地体地壳增厚的时间和过程仍存在一定争议。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受控于锆石与其他微量元素载体矿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即不同矿物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锆石微量元素可用于定量重建地壳厚度。本研究对来自中拉萨地体当惹雍措地区的岩浆岩和沉积岩中的锆石开展了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利用锆石的Eu异常对地壳厚度进行定量重建,结果显示,中拉萨地体在侏罗纪至新近纪期间,经历了两次地壳减薄(150~130和85~65 Ma)和两次地壳增厚(130~85和65~15 Ma)事件。在150~130 Ma期间,中拉萨地体地壳减薄主要与班公湖—怒江洋的板片回撤有关。在130~85 Ma期间,由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和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中拉萨地体发生了地壳增厚。在85~65 Ma期间,新特提斯洋的板片回撤和弧后拉张导致中拉萨地体再次发生地壳减薄。在65~15 Ma,印度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和后续挤压作用,导致中拉萨地体地壳再次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拉萨地体 地壳厚度 锆石U-PB年龄 锆石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火山岩盆地凹山铁矿床侵入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4
作者 段超 李延河 +2 位作者 毛景文 侯可军 袁顺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74-1884,共11页
凹山铁矿床是玢岩铁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矿床中发育有辉石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两类侵入岩。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类岩浆岩中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型相似,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较辉石闪长玢岩中锆石具有较高的U含量,较高的U/Y... 凹山铁矿床是玢岩铁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矿床中发育有辉石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两类侵入岩。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类岩浆岩中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型相似,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较辉石闪长玢岩中锆石具有较高的U含量,较高的U/Yb比值以及相似的Yb、Hf和Y含量,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两者的源区具有一致性,均源于富集地幔,并在其上涌就位过程中混染了壳源物质,其中花岗闪长斑岩混染了更多的壳源物质。花岗闪长斑岩中锆石的Ce(Ⅳ)/Ce(Ⅲ)比值集中于0~100,远低于斑岩铜矿成矿岩体Ce(Ⅳ)/Ce(Ⅲ)>300的特征,具有较弱的形成斑岩型铜金矿的特征,但在宁芜地区发育的这类花岗闪长斑岩是否具有形成铜金矿化的潜力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Ce(Ⅳ) Ce(Ⅲ)比值 凹山 玢岩铁矿 宁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杂岩清油河斜长角闪岩多期变质的证据--来自锆石微量元素和包裹体的启示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亚伟 刘良 +3 位作者 廖小莹 盖永升 杨文强 康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7-1492,共26页
北秦岭清油河地区广泛发育以透镜状、条带状或岩墙状赋存于秦岭杂岩石英二长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以及少量的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等。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不同微区矿物包裹体和稀土元素分析,以及不同性质锆石LA-... 北秦岭清油河地区广泛发育以透镜状、条带状或岩墙状赋存于秦岭杂岩石英二长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以及少量的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等。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不同微区矿物包裹体和稀土元素分析,以及不同性质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斜长角闪岩锆石成因十分复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锆石呈半自形-他形晶,阴极发光显示条带状分带,锆石稀土总量较高,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中重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记录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774±13Ma,代表了该岩石原岩形成时代;第二类锆石呈他形晶,为典型的变质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为扇状或面状分带,锆石稀土总量较低,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中重稀土相对平坦,没有Eu的负异常,表明该类锆石结晶时岩石中含有石榴子石,而没有长石,该类锆石矿物包裹体主要为Grt+Cpx+Q,可能代表榴辉岩相(榴辉岩或者石榴子石辉石岩)变质矿物组合,记录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493±5Ma;第三类锆石呈他形晶或构成第二类锆石的薄边,亦为典型变质锆石,阴极发光为面状分带,锆石稀土总量较低,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中重稀土平坦,具有Eu的异常,锆石包裹体矿物组合为Grt+Cpx+Pl+Amp+Q,应代表退变质矿物组合,记录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448±4Ma。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年龄(774±13Ma)、峰期变质年龄(493±5Ma)和后期退变质年龄(448±4Ma)与北秦岭已厘定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原岩年龄、峰期变质和退变质年龄非常吻合,说明该岩石可能是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一部分。据此,并结合清油河斜长角闪岩中发现残存金刚石的研究成果,可以推测现今秦岭杂岩中出露的一些低级变质相岩石峰期也可能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只是由于后期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而难于识别和辨认,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分布可能远比目前观察到的丰富。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清油河斜长角闪岩原岩具有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是陆壳岩石的一部分。这些资料为进一步论证北秦岭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岩石(包括榴辉岩、长英质片麻岩、石榴子石辉岩、榴闪岩和部分斜长角闪岩等)是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的产物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杂岩 斜长角闪岩 锆石微量元素 锆石包裹体 多期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多期变质作用:嘎洒地区变沉积岩锆石微量元素与U-Pb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5
6
作者 冀磊 刘福来 +4 位作者 王舫 蔡佳 王伟 田忠华 刘利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5-621,共17页
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云南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造山带,由扬子板块和印支板块于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碰撞拼合而成。杂岩带主要由各类副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构成,岩石发育强烈糜棱岩化和深熔作... 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云南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造山带,由扬子板块和印支板块于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碰撞拼合而成。杂岩带主要由各类副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构成,岩石发育强烈糜棱岩化和深熔作用。本文选取哀牢山北段新平嘎洒地区变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变沉积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矿物包裹体组合、表面形态和U-Pb年龄的综合研究,揭示出嘎洒地区哀牢山杂岩经历了两期变质事件:其中,含石榴子石斜长二云母片岩中30颗变质锆石获得了较为一致的206Pb/238U年龄215±6Ma^227±5Ma,加权平均年龄为222.3±1.2Ma(n=30,MSWD=0.27),这些锆石具有浑圆状或椭圆状形态、较为均匀的阴极发光图像、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Lu/Gd)N=0.73~4.08)和弱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与典型的高级变质岩中变质锆石相似,而锆石的Th/U比值较为分散为0.06~0.84,平均值为0.45,可能与变质过程中富Th矿物独居石分解有关。变质年龄与杂岩带中点苍山和元阳地区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变质年龄极为吻合,指示这期变质事件与中-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闭合-造山有关,标志着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为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古缝合线。此外,嘎洒地区夕线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的岩相学特征显示,岩石经历了石榴子石的转熔作用,除两颗锆石年龄为35.4Ma外,28颗锆石(增生边)给出了误差范围内较为一致的206Pb/238U年龄(27.3±0.5Ma^31.9±0.5Ma),加权平均年龄为29.4±0.53Ma(n=28,MSWD=2.0)。这些锆石的增生边中的矿物包裹体组合为夕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独居石,且具有较低的Th/U比值(0.01~0.1),平坦的重稀土(HREE)配分模式((Lu/Gd)N=0.45~7.59)和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指示该类锆石为典型的变质锆石。变质年龄与新生代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内大量发现的同剪切岩浆岩、变质岩的年龄较为一致,指示这期年轻的变质事件与岩石圈尺度大规模剪切运动有关。此外,两类变沉积岩中6颗继承性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范围为528~783Ma,这些锆石具有锥形的锆石形态,清晰的振荡环带,表面发育蚀痕和凹坑,较高的Th/U比(>0.1),陡倾的HREE配分曲线,表明这些锆石为经过剥蚀-搬运-沉积的岩浆锆石,具有继承性碎屑锆石的特征,说明哀牢山杂岩变沉积岩中至少应包含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沉积物源,指示研究区哀牢山杂岩带部分岩石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扬子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杂岩带 多期变质作用 U-PB定年 锆石微量 嘎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重结晶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与U-Pb年代学:以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赋矿片麻岩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钱烨 孙丰月 +2 位作者 李碧乐 霍亮 张雅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00-1509,共10页
利用CL和LA-ICP-MS技术,对红透山铜锌矿床赋矿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中的锆石开展了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分析和锆石微区定年。CL图像特征显示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分析认为核部为岩浆锆石,幔部为变质重结晶锆石;原位微量元素... 利用CL和LA-ICP-MS技术,对红透山铜锌矿床赋矿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中的锆石开展了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分析和锆石微区定年。CL图像特征显示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分析认为核部为岩浆锆石,幔部为变质重结晶锆石;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的结果显示核部和幔部锆石稀土元素组成存在异同点,相同之处表现在两者的稀土配分模式相似,表明微量元素组成方面变质重结晶锆石对岩浆锆石的继承性;差别之处体现在稀土总量和轻稀土上,幔部变质重结晶锆石的稀土总量和轻稀土量都明显低于核部岩浆锆石,显示变质重结晶过程中锆石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在此基础之上,对锆石U-Pb年龄进行合理解释,认为核部岩浆锆石年龄2 552Ma代表研究区海底火山岩的喷发时限,变质重结晶锆石较小年龄2 520 Ma代表区域变质事件的时限。既而限定红透山铜锌矿的成矿时代在2 552 Ma,变质变形时代2 52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重结晶锆石 锆石微量元素 锆石U-PB年代学 红透山铜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驱龙矿区中新世侵入岩锆石微量和Hf-O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秋耘 杨志明 +2 位作者 王瑞 孙茂妤 曲焕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3-1048,共26页
碰撞环境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但不同期次岩浆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成矿斑岩岩浆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约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发育多套中新世岩浆岩,包括成矿前的花岗闪长岩(又称荣木错拉岩... 碰撞环境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但不同期次岩浆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成矿斑岩岩浆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约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发育多套中新世岩浆岩,包括成矿前的花岗闪长岩(又称荣木错拉岩体)、成矿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P斑岩)和晚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X斑岩),以及成矿后的高镁闪长玢岩,且在花岗闪长岩中发现有闪长质包体。如此丰富的岩浆岩组合为系统研究碰撞环境下斑岩矿床成矿岩浆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驱龙矿区各类岩浆岩中的锆石微量元素及Hf-O同位素组成,并估算了驱龙矿区中新世岩浆氧化还原状态,约束了岩浆起源及演化过程,特别是成矿斑岩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荣木错拉岩体及闪长质包体中锆石具有高的Ce/Ce^(*)值(平均值分别为111、117)和相似的Hf-O同位素组成,其εHf(t)值主要变化于+7~+10及+7~+9之间,δ^(18)O值主要变化于+5.6‰~+7.1‰和+4.7‰~+7.0‰之间;而P斑岩中锆石具有类似的δ^(18)O值(+4.6‰~+6.4‰),但Ce/Ce;值(29~405,平均值149)及εHf(t)值(+5~+10)变化范围明显偏大;高镁闪长玢岩的锆石δ^(18)O值与P斑岩类似(+5.2‰~+6.3‰),但εHf(t)值(+3~+7)明显偏低,不过,其锆石Ce/Ce^(*)值(34~252,平均值159)也显示较大的变化范围。荣木错拉岩体及闪长岩包体正εHf(t)值、中等偏高的δ^(18)O值表明其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高镁闪长玢岩较低的εHf(t)及δ^(18)O值显示其起源于Hf同位素组分已被强烈改造的地幔;而P斑岩变化、且整体介于荣木错拉岩体和高镁闪长玢岩之间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其为荣木错拉岩体所代表的壳源岩浆与高镁闪长玢岩所代表的幔源岩浆混合的产物。驱龙中新世岩浆岩中高镁闪长玢岩中的锆石Ce/Ce^(*)值最高,表明高镁闪长玢岩所代表的岩浆氧逸度也最高,因此,P斑岩形成过程中幔源物质的加入不仅可以提供水,也可以抬升岩浆的氧逸度,促使饱和的硫化物发生分解进而被利用,这是P斑岩能够成矿的关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氧逸度 地幔熔体 锆石微量元素 HF-O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硅质火山岩浆系统的制约 被引量:20
9
作者 贺振宇 颜丽丽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9-951,共13页
大型硅质火山作用(喷发体积约102~10^(4)km^(3))的岩浆系统是地壳尺度的,经历了复杂的起源、运移、存储、补给和喷发等过程。揭示岩浆从起源到喷发过程中的结晶分异、堆晶、晶体-熔体分离、地壳混染、岩浆补给、晶粥活化等岩浆作用的细... 大型硅质火山作用(喷发体积约102~10^(4)km^(3))的岩浆系统是地壳尺度的,经历了复杂的起源、运移、存储、补给和喷发等过程。揭示岩浆从起源到喷发过程中的结晶分异、堆晶、晶体-熔体分离、地壳混染、岩浆补给、晶粥活化等岩浆作用的细节是认识硅质火山岩浆系统演化的关键。锆石中Th、U、Ti、Hf和REE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系统变化反映了锆石结晶熔体的成分、温度、氧逸度和水含量等以及共生的矿物相特征,对示踪火山岩浆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随着岩浆温度降低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的进行,锆石微量元素呈现出Hf含量升高、Ti含量降低以及Th/U、Eu/Eu^(*)和Zr/Hf等比值降低的趋势,这些元素含量和比值可以作为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指标。成矿斑岩中的锆石一般具有高的Ce^(4+)/Ce^(3+)和Eu/Eu^(*)值,反映了岩浆具有高的氧逸度和水含量。火山岩锆石可能经历多阶段结晶过程,因而形成复杂的核-边结构特征,核部具有熔蚀现象,边部CL较亮并具有低的Hf、U和高的Ti含量以及Eu/Eu^(*)值等,反映了岩浆补给作用和晶粥活化过程。由于锆石颗粒比较微小,在晶体-熔体分离过程可能随提取的熔体进入喷发岩浆房,从而可以连续记录岩浆成分的变化,或者残留在晶粥中记录晶体-熔体的分离。锆石微量元素结合高精度年代学分析,可以精细制约火山岩浆系统的多阶段演化过程及其时间尺度。在锆石微量元素数据的解释和筛选过程中,需注意扇形分区、锆石褪晶化和其他矿物包裹体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同时开展岩相学研究,结合锆石产状和共生矿物组合特征,为制约火山岩浆系统的演化过程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浆系统 结晶分异 晶体-熔体分离 岩浆补给 锆石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机器学习和锆石微量元素构建花岗岩成矿潜力判别图解:以东昆仑祁漫塔格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郭广慧 钟世华 +7 位作者 李三忠 丰成友 戴黎明 索艳慧 刘嘉情 牛警徽 黄宇 薛梓萌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70,共14页
由于锆石在中酸性岩中广泛存在且成分稳定、不易受到后期热液活动的扰动,因此锆石成分可以有效记录成矿岩浆信息。其中,锆石的Ce^(4+)/Ce^(3+)、Ce/Ce*、Eu/Eu*和Ce/Nd值可以反映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成矿信息,已被广泛用于花岗岩类成... 由于锆石在中酸性岩中广泛存在且成分稳定、不易受到后期热液活动的扰动,因此锆石成分可以有效记录成矿岩浆信息。其中,锆石的Ce^(4+)/Ce^(3+)、Ce/Ce*、Eu/Eu*和Ce/Nd值可以反映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成矿信息,已被广泛用于花岗岩类成矿潜力评价。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些地球化学指标并不完全具有普适性。此外,以往研究均是根据对成矿岩体的“已知认识”提出成矿潜力判别方法,但考虑到成矿过程的复杂性,许多反映岩浆成矿能力的地球化学信息可能均尚未被揭露。为此,笔者以东昆仑祁漫塔格成矿带为例,借助当前广泛应用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支持向量机,对来自该成矿带斑岩-矽卡岩Cu-Fe-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和全球非成矿岩体的锆石数据开展机器学习训练,目的在于挖掘能够反映岩浆成矿能力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从而构建花岗岩成矿潜力判别图解。模型训练结果显示,在21个常见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中,Gd、Dy、Yb、Y、Tm等5种元素特征对识别岩浆成矿能力最为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新建立了10个二元判别图解,它们在识别成矿岩体和非成矿岩体时的准确率均接近1。研究表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地质大数据,可以挖掘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发现的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和图解,这对深入认识矿床成因、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花岗岩 二元判别图解 机器学习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南川铝土矿物源分析:碎屑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示踪 被引量:7
11
作者 钟海仁 孙艳 +1 位作者 赵芝 王成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5-1524,共20页
重庆南川沉积型铝土矿主产于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的侵蚀面上,即赋矿层位为梁山组中下部(大竹园组),是黔北-渝南铝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铝土矿产于下伏上石炭统黄龙组或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间的侵蚀面... 重庆南川沉积型铝土矿主产于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的侵蚀面上,即赋矿层位为梁山组中下部(大竹园组),是黔北-渝南铝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铝土矿产于下伏上石炭统黄龙组或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间的侵蚀面上,即赋矿层位为梁山组中下部(大竹园组)。铝土矿中碎屑锆石丰富,具有典型振荡环带特征,应用LA-(MC)-ICP-MS方法分别对碎屑状和土状铝土矿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两件样品为陆壳的、与造山/弧作用相关的花岗岩类锆石,其U-Pb年龄分布从晚泥盆世到太古宙(406~3054Ma)均有出现,主要显示出4个年龄区间:410~630Ma、732~1251Ma、1405~1757Ma和2409~2553Ma,但高峰在732~1251 Ma,峰值年龄出现在800 Ma和1000 Ma,且锆石εHf(t)值主要分布在-15~10间。铝土矿和韩家店组、黄龙组一致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和沉积古地理环境暗示后两者是铝土矿最直接的母岩。通过对比华南板块不同地层的地质特征、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发现来自江南造山带西段和华夏陆块南岭-云开地块的中新元古代长英质岩石是碎屑锆石最主要的初始物源区,而扬子西缘和北缘贡献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铝土矿 碎屑锆石 U-Pb定年学 HF同位素 锆石微量元素 沉积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春盆地陂头面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伟 毛景文 +5 位作者 欧阳志侠 赵财胜 于晓飞 赵海杰 刘东宏 吴晓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71-2686,共16页
广东陂头面铜多金属矿位于云开地区的阳春盆地内,是一个与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形态不规则,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受NE和NNE向构造断裂控制。本文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 广东陂头面铜多金属矿位于云开地区的阳春盆地内,是一个与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形态不规则,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受NE和NNE向构造断裂控制。本文在详细了解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以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对陂头面矿床进行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等时线年龄为163. 5±0. 55Ma,4件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62. 9~163. 9Ma,加权平均值为163. 3±1. 1Ma,结果表明陂头面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基本同时发生于中侏罗世晚期,这也是阳春盆地首次报道的形成于该时期的多金属矿床。该矿床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变化于30. 5×10^(-6)~41. 7×10^(-6),表明其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本文对成矿岩体开展了锆石微量元素的详细研究,结果获得锆石CeⅣ/Ⅲ比值范围为198~987,表明其具有高的氧逸度和很好的成矿潜力;锆石Ti饱和温度为597~782℃,暗示可能形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构造环境。陂头面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的确定为下一步在阳春盆地及区域上开展150~170Ma左右的斑岩-矽卡岩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钦杭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陂头面铜多金属矿 LA-ICP-MS锆石U-PB定年 辉钼矿RE-OS定年 锆石微量元素 阳春盆地 钦杭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北豆乍山岩体和香草坪岩体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喻翔 孙立强 +2 位作者 欧阳平宁 陈琪 王凯兴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25-336,共12页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产铀花岗岩关系密切。对产铀的豆乍山岩体和无矿的香草坪岩体开展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微量元素分析,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来识别产铀花岗岩。结果表明,豆乍山岩体和香草坪岩体分别形成于(226±5)M...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产铀花岗岩关系密切。对产铀的豆乍山岩体和无矿的香草坪岩体开展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微量元素分析,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来识别产铀花岗岩。结果表明,豆乍山岩体和香草坪岩体分别形成于(226±5)Ma和(223±5)Ma。相较于香草坪岩体,豆乍山岩体的锆石具有较低的Ti饱和温度和较高的U、Th含量以及较低的锆石与全岩的U、REE、Y等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等。花岗岩中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受到岩体中矿物组合的影响,因此锆石与全岩的U、REE、Y等微量元素含量比值可以作为区分产铀花岗岩和无矿花岗岩的标志。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快速高效地圈定铀成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产铀潜力 豆乍山岩体 香草坪岩体 桂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分异过程的证据:锆石微量元素--以湘南三叠纪王仙岭花岗岩体研究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慢 段晓侠 +3 位作者 陈斌 王志强 陈彦交 黎训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5-685,共21页
本文以锆石微量元素为着眼点,结合野外勘查和锆石U-Pb测年及Nd-Hf同位素分析,精细研究南岭地区三叠纪王仙岭复式岩体的分离结晶过程。岩体主体部分的粗粒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237.8±3.5 Ma)、二云母花岗岩(236.6±5.0 Ma)、强... 本文以锆石微量元素为着眼点,结合野外勘查和锆石U-Pb测年及Nd-Hf同位素分析,精细研究南岭地区三叠纪王仙岭复式岩体的分离结晶过程。岩体主体部分的粗粒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237.8±3.5 Ma)、二云母花岗岩(236.6±5.0 Ma)、强蚀变电气石花岗岩(238.5±3.5 Ma)侵位时代一致,同属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对应的εHf(t)值分别为-11.8^-7.8、-17.8^-7.4、-16.1^-6.3,εNd(t)值分别为-9.9^-11.1、-10.8^-11.1、-9.2^-10.8;相近的εHf(t)和εNd(t)值说明这些岩浆岩来自同一源区的同一期岩浆事件。三叠纪花岗岩中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锆石Ce/Sm和Yb/Gd值同时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及低的P和Y含量指示存在磷灰石等富MREE和P、Y矿物的分离结晶。另一方面,二云母花岗岩相对亏损LREE和Th,指示锆石结晶之前熔体经历了褐帘石/独居石的分离结晶,而较高的P含量进一步确定了是褐帘石而非富P相独居石的分离结晶;其Nb、Ta含量低、Eu负异常更显著,说明受到金红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的影响。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虽然同期同源,但锆石微量元素变化精细的刻画出岩浆分离结晶过程的差别。本研究表明岩浆岩副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是揭示岩浆结晶过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结晶分异 Nd-Hf同位素 U-PB定年 王仙岭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阔库确科铁铜矿区成矿岩体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5
作者 顾枫华 章永梅 +1 位作者 彭义伟 王佳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9-1174,共16页
新疆西天山北缘的博罗科努晚古生代岛弧带出露大量中酸性侵入体,并发育一系列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对该岛弧带中部阔库确科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锆石开展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锆石成因、形成物理化学条... 新疆西天山北缘的博罗科努晚古生代岛弧带出露大量中酸性侵入体,并发育一系列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对该岛弧带中部阔库确科矽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锆石开展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锆石成因、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对成矿的启示意义等。数据显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正长花岗岩和闪长岩中锆石均表现为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正长花岗岩中锆石的∑REE介于(627~1625)×10^(-6),闪长岩中锆石的∑REE介于(345~1439)×10^(-6)。锆石Ti温度计显示正长花岗岩锆石的结晶温度集中在598~810℃;闪长岩锆石结晶温度为651~932℃,正长花岗岩的氧逸度(ΔFMQ+4.25)高于闪长岩(ΔFMQ-1.01)。成矿岩体锆石均形成于封闭的岩浆体系中,主要为岩浆锆石,少量闪长岩中的锆石可能在岩浆晚期遭受了富集轻稀土元素的热液改造。锆石形成构造背景属于大陆岛弧环境。成矿岩体锆石的Ce^(4+)/Ce^(3+)值明显高于区域内不成矿岩体的Ce^(4+)/Ce^(3+)值,其中正长花岗岩锆石中更高的Ce^(4+)/Ce^(3+)值表明,阔库确科矿区内志留系与正长花岗岩发生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中可能有更大的Cu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氧逸度 成矿岩体 博罗科努成矿带 新疆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龙门钾质岩浆结晶条件:矿物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的约束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宗源 李杰 +2 位作者 邓昌州 郑涵 刘少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70-1386,共17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发育的早白垩世钾质岩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幔源岩浆成因的天然样品,然而其成岩物理化学条件仍不明确。本文选取了涞源县龙门岩体中闪长岩和二长岩开展了矿物原位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以探讨矿物形成的温压...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发育的早白垩世钾质岩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幔源岩浆成因的天然样品,然而其成岩物理化学条件仍不明确。本文选取了涞源县龙门岩体中闪长岩和二长岩开展了矿物原位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以探讨矿物形成的温压条件及氧逸度与矿化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二长岩和闪长岩的锆石Th/U比值较高(>0.1),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具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特征,并具有明显的震荡环带,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龙门岩体中斜长石主要为中性斜长石,黑云母为原生镁质黑云母,角闪石主要为钙铁闪石。闪长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93~842℃,压力为0.50~0.75GPa,深度范围为19~28km,具有较低氧逸度(log f O 2为-12.21~-11.38)和高的含水量(8.5%~10.75%);二长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64~788℃,具有更低的氧逸度(log f O 2=-15.14~-14.54);闪长岩和二长岩中锆石结晶温度为770~978℃,具有较低的氧逸度(ΔFMQ=-0.37~+1.70)。矿物化学分析表明,角闪石和黑云母虽都在地壳开始结晶,但角闪石形成于比黑云母更深的岩浆房。龙门岩体中角闪石、黑云母和锆石的结晶主要受岩浆分异控制,其地球化学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浆上侵时减压熔融,进而引起岩浆氧逸度随岩浆演化而变化。随着岩浆上涌,闪长岩中角闪石随着温度降低和压力减少逐渐结晶,地幔交代作用导致二长岩中的黑云母具有较高的X Mg值,进而形成镁质黑云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古太平洋板块(伊佐奈琦板块)俯冲-后撤释放的流体交代上覆岩石圈地幔对中部造山带钾质岩(~141Ma)的形成有一定贡献,该过程导致了岩浆具有较高的含水量,但龙门岩体低的氧逸度和区域上较厚的岩石圈制约了成矿金属物质(Fe-Au等)的迁移和富集,因而不利于亲硫、亲铁元素聚集以及铁、金矿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岩体 锆石微量元素 矿物化学 氧逸度 中部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三江北段白马海印支期花岗岩地球化学、锆石微量特征及地质意义
17
作者 陶志华 马忠贤 +4 位作者 蔡成龙 于小亮 安朝 裴有生 张彬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12,共14页
白马海花岗岩位于青海三江北段下拉秀弧后前陆盆地内,侵位于早元古代宁多群(Pt_(1)N),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44.7~243.4 Ma。为探讨三江北段玉树地区的构造演化,本文对白马海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微量进行... 白马海花岗岩位于青海三江北段下拉秀弧后前陆盆地内,侵位于早元古代宁多群(Pt_(1)N),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44.7~243.4 Ma。为探讨三江北段玉树地区的构造演化,本文对白马海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微量进行测试分析。主量元素特征和岩石类型研究表明,白马海岩体岩石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分异指数和固结指数显示岩体具有较高分异程度,同时氧化物-lgSI值的相关关系表明岩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围岩混染;岩石地球化学和岩浆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相关判别图解显示岩体形成于俯冲汇聚环境下的大陆地壳重熔结晶。综合研究认为,在岩体形成时的中三叠世早期,金沙江洋盆的俯冲消减即将结束,“硬碰撞”造山随即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北段 白马海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微量元素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构造转换的新认识:来自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的证据
18
作者 王琦玮 张博文 +2 位作者 亚夏尔·亚力坤 展新忠 魏翔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9-72,共4页
岩浆岩锆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可以记录不同的构造背景,也可准确厘定区域构造转换过程,如岩浆锆石的Th/U值可能与构造应力状态(大陆的伸展与挤压)及岩浆环境有关。前人认为,卡拉麦里花岗岩带是准东缘晚古生代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硅质岩... 岩浆岩锆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可以记录不同的构造背景,也可准确厘定区域构造转换过程,如岩浆锆石的Th/U值可能与构造应力状态(大陆的伸展与挤压)及岩浆环境有关。前人认为,卡拉麦里花岗岩带是准东缘晚古生代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硅质岩浆活动的产物,并共识为A_(2)型花岗岩。结合以上科学认识,本课题组研究发现,该岩带东南部岩浆锆石表现出高Th/U值(极值1.22)且变异系数较大(极值45.23%)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构造转化 锆石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高家店岩体锆石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爱雪 吕水 +4 位作者 许曼 韦文国 刘海龙 吴再忠 安梦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3-524,共22页
高家店岩体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冀东地区,为早燕山期侵入的复式岩基,岩石类型主要包括闪长岩、石英正长岩、花岗岩及其间的过渡类型。岩体内部赋存有高家店热液脉型金矿床,花岗岩和闪长岩是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为精确厘定高家店岩体侵... 高家店岩体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冀东地区,为早燕山期侵入的复式岩基,岩石类型主要包括闪长岩、石英正长岩、花岗岩及其间的过渡类型。岩体内部赋存有高家店热液脉型金矿床,花岗岩和闪长岩是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为精确厘定高家店岩体侵入期次,以高家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对高家店岩体4件岩石样品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和锆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石英正长岩结晶年龄为(197.4±1.9)Ma,肉红色黑云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76.7±1.2)Ma,灰白色黑云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75.8±1.7)Ma,闪长玢岩结晶年龄为(175.3±1.9)Ma,表明高家店岩体的侵入时代为早—中侏罗世;花岗岩内见有闪长岩暗色包体,说明岩体可能为壳-幔混合成因,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下;所有样品锆石微量元素均表现出左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较强的Ce正异常和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锆石饱和温度介于682~824℃之间,代表了岩浆形成的初始温度;岩浆具有随时间的演化温度逐渐降低的特征,与区域岩浆锆石具有相同的配分模式和结晶温度范围,锆石Ce^(4+)/Ce^(3+)值较高,代表了相对较高的氧逸度,暗示高家店岩体较强的成矿潜力,尤其黑云二长花岗岩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家店金矿床 热液脉型 锆石U-PB定年 锆石微量元素 氧逸度 地球化学 高家店岩体 冀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白板地北部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20
作者 向浩予 刘松 +4 位作者 康波 陈昌军 邓伟 邓修林 陈浩如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1,共9页
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改则县境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花岗闪长岩呈岩脉状侵入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中,并在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蚀变和铜矿化,成矿潜力良好。但目前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开展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工... 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改则县境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花岗闪长岩呈岩脉状侵入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中,并在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蚀变和铜矿化,成矿潜力良好。但目前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开展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工作。笔者通过对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研究,以精细厘定成岩年龄,揭示成矿温度并分析成矿潜力。结果表明,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锆石均为岩浆成因锆石,17个测点获得的锆石^(206)Pb/^(208)U谐和年龄为(154.8±1.2)Ma(MSWD=1.7),岩体侵位于晚侏罗世。锆石ƩREE值为6.1×10^(−6)~24.04×10^(−6),平均值11.68×10^(−6),ƩLREEs和ƩHREE分别为0.41×10^(−6)~9.44×10^(−6)和4.93×10^(−6)~23.55×10^(−6),具有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的特征;δEu值为0.26~0.64,δCe值为0.91~5.03,呈现显著的负Eu异常和正Ce异常特征。锆石Ti元素含量为0.89×10^(−6)~1.43×10^(−6),估算的结晶温度为600.3~799.3℃,平均值为697.6℃,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花岗闪长岩的成岩温度范围。综合成岩年龄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的构造背景,为深入认识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岩 锆石微量元素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