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中白云山(广州‒博罗)片麻状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特征
1
作者 杨东生 傅斌 程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9-751,I0028,I0029,共15页
华南早古生加里东造山运动产生了大量的过铝质花岗岩,对这些花岗岩形成与壳幔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白云山地区是联系云开地体和武夷地体的重要枢纽,地表露头分布着众多加里东期片麻状花岗岩。本文对两个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LA-... 华南早古生加里东造山运动产生了大量的过铝质花岗岩,对这些花岗岩形成与壳幔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白云山地区是联系云开地体和武夷地体的重要枢纽,地表露头分布着众多加里东期片麻状花岗岩。本文对两个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O同位素分析,旨在明确有关岩体母岩浆的深部源区属性及地幔对成岩的物质贡献。广州帽峰山和博罗下峒的花岗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49.5±2.5 Ma和426.0±4.7 Ma,结合前人资料,白云山地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时间可大致约束在450~430 Ma之间,对应加里东造山带构造转换(约400 Ma)的前后时间段。下峒花岗岩中3个锆石捕虏晶的年龄为496±8.5 Ma,有关的岩浆活动或地壳深熔作用代表着华南早古生代郁南运动在白云山地区的响应。帽峰山花岗岩锆石ε_(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4.4~–0.9和3.58‰~7.26‰,反映其母岩浆衍生自区内中元古代中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下峒花岗岩中岩浆锆石ε_(Hf)(t)值和δ^(18)O值分别为–20.4~–1.8和8.32‰~11.2‰,且含丰富的残留锆石和少量捕虏晶锆石,表明其岩浆源区主体为新太古‒早中元古代地壳,但有更晚形成地壳物质的明显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加里东造山带 白云山 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HF-O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元古代片麻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对古老基底属性的指示
2
作者 程琦 刘彬 +4 位作者 郭晋威 黄晓松 唐贤君 蔡昊龙 朱正平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5-990,共16页
东海盆地是我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其基底被认为是华夏地块东部前寒武纪基底的延伸。为了探讨东海盆地基底在古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基底新发现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 东海盆地是我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其基底被认为是华夏地块东部前寒武纪基底的延伸。为了探讨东海盆地基底在古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基底新发现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1 864±6 Ma,证明东海盆地存在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准铝质片麻岩(SiO_(2)=59.77%~63.40%,A/CNK=0.86~0.9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具有高Sr/Y(17.99~32.58)和La/Yb(6.10~9.60)比值,指示其原岩为加厚下地壳角闪岩相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闪长岩。岩石学证据显示斜长石碎裂化与黑云母定向排列等塑性变形特征,结合区域对比揭示其与华夏地块东部1.89~1.83 Ga古元古代花岗岩具有岩浆同源性。研究表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基底在古元古代时期参与了华夏地块的碰撞造山事件,形成于造山带加厚地壳构造背景,证实了华夏地块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在古元古代时期的构造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片麻岩 前寒武纪基底 古元古代 东海盆地 华夏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Sepon斑岩型铜金钼矿集区Padan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赵光辉 徐林刚 +1 位作者 宋彦博 Meng LEE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7,共17页
老挝Sepon地区是东南亚Truongson褶皱带中重要的铜金钼矿集区,区内出露Thengkham、Khanong和Padan等多个英安斑岩岩体。以往针对Thengkham和Khanong两个成矿岩体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找矿勘查评价,基本厘定了成矿时代、蚀变类型、岩石地球... 老挝Sepon地区是东南亚Truongson褶皱带中重要的铜金钼矿集区,区内出露Thengkham、Khanong和Padan等多个英安斑岩岩体。以往针对Thengkham和Khanong两个成矿岩体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找矿勘查评价,基本厘定了成矿时代、蚀变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和成矿特征。Padan是矿集区内同一构造带中出露的又一个重要的英安斑岩岩体,但其成岩时代、蚀变特征以及岩浆岩属性还不清楚,制约了找矿勘查的部署。文章针对目前尚未获得找矿突破的Padan英安斑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锆石LAICP-MS U-Pb谐和年龄为(283.1±1.7)Ma(MSWD=0.006,n=10),代表了其结晶年龄。Padan英安斑岩的w(SiO_(2))为69.4%~74.0%,w(K_(2)O)为5.02%~5.46%,w(MgO)为0.45%~0.81%,具有高硅、富钾、低镁的特征。英安斑岩的A/CNK>1.1,为过铝质岩石;富集Rb、K、Ba、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δEu的变化范围在0.53~0.94,平均值为0.78。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Padan英安斑岩为钾玄岩系列至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岛弧花岗岩,母岩为受上地壳物质混染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基于Padan岩体与区内其他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成岩年龄、矿化蚀变组合、物质组成以及构造演化历史,文章认为Padan岩体具有良好的斑岩型矿床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安斑岩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Sepon铜金矿集区 老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南盐源盆地中—晚三叠世砂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朱民 陈汉林 孟立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67,共19页
三叠纪期间,作为扬子板块西缘研究古特提斯洋闭合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窗口,盐源盆地经历了由被动陆缘至前陆盆地的转换。通过对盐塘地区三个地质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砂岩镜下鉴定、古水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报道数据分析其... 三叠纪期间,作为扬子板块西缘研究古特提斯洋闭合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窗口,盐源盆地经历了由被动陆缘至前陆盆地的转换。通过对盐塘地区三个地质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砂岩镜下鉴定、古水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报道数据分析其岩相古地理特征,结果显示,盐源盆地中—晚三叠世砂岩碎屑组分以及碎屑锆石年龄谱构成具有差异性,揭示不同的物源体系: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盐源盆地沉积主要受扬子板块西部整体抬升影响,为扬子板内物源;而晚三叠世诺利期盆地开始接收来自西部羌塘多弧盆体系的物质,反映西部三江造山带开始影响盐源盆地的形成,扬子西部开始了全面盆山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盆地 中—晚三叠世砂岩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ICP-MS石榴子石U-Pb定年方法在异剥钙榴岩和矽卡岩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森 张拴宏 +3 位作者 蔡梦颖 申佳奇 张琪琪 杨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6-396,I0001-I0004,共15页
本文利用Coherent GeoLas HD型193 nm Ar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和Agilent 7900型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建立了LA-ICP-MS石榴子石U-Pb定年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采自冀北地区晚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混杂岩体中的异剥钙榴岩和闽西南... 本文利用Coherent GeoLas HD型193 nm Ar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和Agilent 7900型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建立了LA-ICP-MS石榴子石U-Pb定年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采自冀北地区晚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混杂岩体中的异剥钙榴岩和闽西南马坑式铁矿含矿石榴子石矽卡岩这两种岩石中的石榴子石开展U-Pb定年研究。在冀北地区晚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混杂岩体中的异剥钙榴岩中,获得石榴子石下交点年龄为(387.6±5.4) Ma (D496-1, MSWD=1.1, N=30)和(409.3±7.8) Ma (D493-1, MSWD=2.0, N=60),在马坑铁矿石榴子石矽卡岩中,获得石榴子石下交点年龄为(128.6±2.1) Ma (ZK7921-b24, MSWD=2.0, N=60)和(128.7±3.2)Ma(ZK7922-b1,用锆石91500校正,MSWD=1.8,N=42);在潘田铁矿的石榴子石矽卡岩中,获得石榴子石的下交点年龄为(128.7±1.7)Ma (PT-b1, MSWD=1.7, N=30)和(132.1±1.3) Ma(PT-b1样品,用锆石91500校正,MSWD=1.6,N=30)(除了指明使用锆石标样91500校正石榴子石未知样品外,其他皆用石榴子石标样Willsboro校正石榴子石未知样品的U/Pb分馏)。以上结果与Sm-Nd等时线年龄及前人报道的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马坑式铁矿石榴子石矽卡岩U-Pb定年结果表明,利用石榴子石标样Willsboro和锆石标样91500作为外标样校正同一样品中石榴子石U/Pb同位素分馏,获得的下交点年龄一致,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也一致,说明石榴子石与锆石之间的基体效应较小,在缺乏石榴子石标样时,可用锆石标样91500代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石榴子石U-Pb定年方法在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及异剥钙榴岩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认为石榴子石U-Pb定年方法在矽卡岩型矿床及异剥钙榴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推广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锆石 u-pb定年 LA-ICP-MS 异剥钙榴岩 矽卡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韩城地区延长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6
作者 刘旭东 张忠义 +4 位作者 彭恒 刘江燕 丰孝林 张晓磊 王建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1-754,共14页
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组物源演化,以盆地东南部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探讨了韩城地区延长期的物源特征。结果表明,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自下而上不同层段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峰特... 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组物源演化,以盆地东南部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探讨了韩城地区延长期的物源特征。结果表明,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自下而上不同层段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峰特征基本一致,峰值段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晚期(250~263 Ma)、古元古宙晚期(1 689~1 774 Ma, 1 867~1 885 Ma)和古元古宙早期(2 490~2 560 Ma),太古宙年龄仅零星分布,而中新元古宙和早古生代年龄均缺失。综合物源对比认为,韩城地区延长期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其东北部的华北克拉通内部及阴山造山带地区,而华北板块南缘及秦岭地区的南部物源特征不明显。这种物源特征与盆地西南部延长期物源复杂多变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期具有稳定的东北物源特征,推测其南地区在延长期仍存在分隔南部物源的深湖相沉积,该认识对探讨延长期湖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物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嗷唠山地区三叠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波 吴志雄 +3 位作者 胡俊杰 马立成 马寅生 施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8,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三叠纪有无沉积过程及其后期演化等关键地质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文章针对柴北缘西段嗷唠山三叠系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合岩石组合分析和区域地层对比,尝试为理清柴北缘三叠纪地层框架提供依据。根据嗷唠山T... 柴达木盆地三叠纪有无沉积过程及其后期演化等关键地质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文章针对柴北缘西段嗷唠山三叠系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合岩石组合分析和区域地层对比,尝试为理清柴北缘三叠纪地层框架提供依据。根据嗷唠山Tb段下部碎屑锆石中获得年轻锆石年龄平均值248 Ma,结合前人从下伏Ta段中获得的古生物资料,可以将嗷唠山三叠系的形成时代限定在早—中三叠世。文章所采集的嗷唠山样品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可分为5组,分布在(243~260 Ma)、(414~538 Ma)、(678~857 Ma)、(1064~1642 Ma)和(1700~2836 Ma),其主要物源分别对应于柴北缘地区分布的印支期岩浆岩、上泥盆统再旋回物质、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柳河群以及达肯达坂群。研究区与柴北缘东段怀头他拉地区三叠系具有相同的沉积特征,并且在岩性组合及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上明显区别于周缘祁连和西秦岭三叠纪地层分区,暗示柴北缘地区在三叠纪曾经发育一系列连续或断续分布的沉积地层。早三叠世,受宗务隆洋向南俯冲影响,柴北缘地区开始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在近源断陷处形成了冲/洪积相为主的沉积地层。中三叠世,周缘构造带的活动强度总体趋于稳定,柴北缘地区处于浅海陆棚-台地相沉积体系,发育厚层灰岩为主的沉积。至晚三叠世,伴随东昆仑—柴达木地体强烈的陆陆碰撞,柴达木盆地整体被迅速抬升,盆地内弱固结的三叠系被大面积剥蚀,部分向东搬运至共和盆地,仅在部分洼陷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嗷唠山 三叠系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天水地区志留纪利桥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的约束
8
作者 李国倩 周开 +4 位作者 李云帅 张建新 武亚威 郭祺 毛小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3,共14页
花岗岩在探讨大陆地壳生长与演化、造山带的形成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西秦岭天水地区利桥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锆石U-Pb年代学表明岩体结晶年龄为439±3 Ma。利桥花岗岩具有高硅... 花岗岩在探讨大陆地壳生长与演化、造山带的形成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西秦岭天水地区利桥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锆石U-Pb年代学表明岩体结晶年龄为439±3 Ma。利桥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其铝饱和指数A/CNK值介于1.01~1.16之间,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利桥花岗岩富集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a、Ce等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具有俯冲带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利桥花岗岩具有较低的Mg#值(25~41),且La/Yb-La、La/Sm-La图解显示该花岗岩在形成明显与部分熔融作用相关,此外岩体中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和正的锆石εHf(t)值,表明这些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有幔源物质的贡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利桥花岗岩是弧-陆碰撞前俯冲洋壳中先存的基性岩或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所致,当然也不排除其为大陆边缘弧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全岩地球化学 花岗岩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造山带黑尖山地区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来自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
9
作者 何碧 赵振琯 +2 位作者 刘海生 张文斌 陈红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620-10634,共15页
黑尖山花岗闪长岩位于东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弧盆系之小热泉子—大南湖古生代残留弧内,通过分析其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特征,探讨了其岩石成因、构造背景,为东天山地区古洋盆闭合、碰撞造山时限等洋-陆... 黑尖山花岗闪长岩位于东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弧盆系之小热泉子—大南湖古生代残留弧内,通过分析其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特征,探讨了其岩石成因、构造背景,为东天山地区古洋盆闭合、碰撞造山时限等洋-陆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研究提供新的基础信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黑尖山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373.0±3.0)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为112.82×10^(-6)~129.91×10^(-6),且轻/重稀土的比值变化范围为8.73~11.26(平均值为9.64),指示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弱Eu负异常(δEu=0.77~0.85);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K、U),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和Ti)及P、Ta、Nb负异常明显;显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形成于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和岩浆源区特征,黑尖山花岗闪长岩是东天山小热泉子—大南湖岛弧内晚古生代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的同期产物,表明东天山黑尖山地区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是古大洋(古北天山洋)板片向北俯冲的岛弧背景产物;进一步说明东天山黑尖山地区泥盆纪晚期古大洋仍未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造山带 黑尖山地区 花岗闪长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晚泥盆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物源示踪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广骅 陈旸 +1 位作者 许国强 梁定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626-6641,共16页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海砂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其物质来源却缺乏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为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和昌化江入海口1 471粒碎屑锆石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微区元素地球... 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海砂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对其物质来源却缺乏系统研究。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为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和昌化江入海口1 471粒碎屑锆石开展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年龄范围在3.45 Ga~82 Ma,具有99、241、252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以及113、155、325、357 Ma 4个次要年龄峰值;昌化江入海口具有2.3 Ga~96 Ma的年龄范围,存在101、244、254 Ma 3个主要年龄峰值,以及122、266、281、307、342 Ma 4个次要年龄峰值。结果表明: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以具有~99 Ma的显著年龄峰,并缺乏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年龄峰为识别标志,海南岛应是其主要物源区,区内丰富的海砂资源来源于海南岛内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风化剥蚀和搬运沉积;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与昌化江沉积物年龄峰值的差异,指示海南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并非单纯来源于近源昌化江输入,也在北部湾逆时针环流的作用下接受琼西南部河流的物源贡献;更新昌化江入海口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新识别出的380~310 Ma年龄群,可作为昌化江流域物源的识别标志;本次碎屑锆石年龄频谱特征与海南岛经历的多次重要地质事件相吻合,有助于了解海南岛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西部海域 海砂 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物源示踪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土窑地区古元古代辉石正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青松 王惠初 +4 位作者 赵华平 张家辉 初航 王兆进 杜润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20-3535,共16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一直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最后一期造山碰撞的性质,一直存在多种解释。本文对出露于黄土窑地区、侵入怀安片麻岩中的古元古代辉石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Nd-Hf同位素地球化...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一直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最后一期造山碰撞的性质,一直存在多种解释。本文对出露于黄土窑地区、侵入怀安片麻岩中的古元古代辉石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辉石正长岩侵位时代为~1830Ma,并捕获了围岩中~1.92Ga的变质锆石及~2.4Ga的岩浆锆石。辉石正长岩贫硅、高钠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无Eu异常,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Th、U、Nb、Ta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辉石正长岩εNd(t)-5.2~-5.9,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 DM)为2.56~2.61Ga,所有锆石的Hf同位素一阶模式年龄为~2.5Ga,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7Ga,其中~1824Ma岩浆锆石的Hf同位素相对富集(εHf(t)-11.3~-2.1)。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证据指示辉石正长岩源自与其围岩TTG源区类似的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较少受到地幔物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为限定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最后一期碰撞挤压-抬升的时限、规模及形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正长岩 古元古代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HF同位素 ND同位素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侏罗世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成因——以大兴安岭北段潮满林场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喜洹 崔锡彪 +5 位作者 陆胜 王野 李新鹏 孙江军 陈旭峰 温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1,I0002,I0003,共17页
以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潮满林场地区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分析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年代学等特征,探讨成因及构造环境... 以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潮满林场地区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分析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年代学等特征,探讨成因及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潮满林场地区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Ⅰ型花岗岩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SiO_(2)的质量分数为68.92%~72.44%,Na 2O的质量分数为4.65%~4.85%,K_(2)O的质量分数为3.33%~4.41%,Al_(2)O_(3)的质量分数为15.25%~16.75%,里特曼指数为0.95~2.84;稀土元素总量的质量分数为(101.24~152.40)×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其中富集Rb、Th、Ce、Zr等元素,相对亏损Ta、Nb、P、Ti等元素。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浆来源于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早侏罗世(192.1±1.6)Ma。研究区早侏罗世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环境为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该结果为研究大兴安岭北段潮满林场地区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构造背景和年代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早侏罗世 潮满林场地区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北缘米仓山地区新元古代早期沉积盆地演化:沉积序列与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奇 汪正江 +5 位作者 丛峰 宁括步 任光明 崔晓庄 熊国庆 刘家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54-3367,共14页
米仓山地区的火地垭群和正源-英萃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原后河岩群)是扬子陆块西北缘前寒武纪发育的重要地层单元,是研究其形成时期沉积盆地演化过程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关系的重要载体,然而其准确的演化时限及构造属性仍存在较大争... 米仓山地区的火地垭群和正源-英萃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原后河岩群)是扬子陆块西北缘前寒武纪发育的重要地层单元,是研究其形成时期沉积盆地演化过程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关系的重要载体,然而其准确的演化时限及构造属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典型地层剖面对火地垭群开展系统的沉积序列演化研究,对正源-英萃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开展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火地垭群是一套由碎屑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火山岩构成的复杂沉积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及其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表明,盆地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1)洋壳俯冲与弧盆开启;(2)弧后扩展与碳酸盐缓坡/台地建设;(3)盆地挠曲沉降与快速充填。正源-英萃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接受来自西北和东(南)部的双向物源供给,与火地垭群为同期异相地层,应是同一盆地不同部位的沉积产物,它们均为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在扬子陆块西北缘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西北缘 新元古代 沉积序列 锆石u-pb年代学 盆地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新元古代双峰式岩浆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14
作者 苏路路 魏月华 +3 位作者 杨朝 刘桂春 刘嵘 訾建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8-1166,共19页
分布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对研究华南陆块的前寒武纪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的关系意义重大,但由于该区域后期构造-热历史的复杂性,关于一些重要岩石单元的时代、属性和构造背景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聚焦哀牢山构造带南段... 分布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对研究华南陆块的前寒武纪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的关系意义重大,但由于该区域后期构造-热历史的复杂性,关于一些重要岩石单元的时代、属性和构造背景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聚焦哀牢山构造带南段的桃家寨岩体,报道了来自该岩体的一套变基性岩和钠长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组成,以期为解决现存争议提供新的证据和约束。SHRIMP原位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表明变基性岩和钠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756±9 Ma和763±23 Ma,表明二者为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其合并加权平均年龄759±7 Ma(MSWD=0.88,n=8)代表了岩浆事件年龄;同时,来自两件样品的锆石都记录了~730 Ma的岩浆后热扰动事件。变基性岩具有低碱(Na2O+K2O=0.17%~0.36%),高Mg#(76~79)的地球化学特征,略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并具有弱的Nb-Ta负异常和正的ε_(Nd)(t)值(+2.67~+3.10),表明其来自E-MORB型富集地幔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俯冲板片流体或者熔体的改造。钠长花岗岩显示高碱(Na_(2)O+K_(2)O=6.70%~8.30%)、富集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等特点,具有负的ε_(Nd)(t)值(-2.43~-1.26),表明其母岩浆可能源自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与基性熔体的混合。综合前人研究,发现桃家寨岩体的岩石组合具有双峰式特点,并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典型的弧-弧后盆地属性;岩浆作用峰期~760 Ma,指示其为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西缘的洋陆俯冲构造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为将华南陆块置于Rodinia外围的超大陆重建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构造带 桃家寨岩体 新元古代 双峰式岩浆岩 SHRIMP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祁漫塔格牛苦头铅锌矿床年代学与矿物微量元素特征研究
15
作者 王新雨 王书来 +6 位作者 刘明 祝新友 刘家军 杨新雨 王幻 王玉往 吴锦荣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6-344,共19页
青海省祁漫塔格牛苦头矿床是东昆仑地区近年来探明的大型夕卡岩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成矿时代和矿物成因研究方面存在争议。本文以牛苦头M1矿段西南侧斑状花岗岩和与该岩体相关的夕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研、LA-ICP-MS矿物U-Pb测年... 青海省祁漫塔格牛苦头矿床是东昆仑地区近年来探明的大型夕卡岩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成矿时代和矿物成因研究方面存在争议。本文以牛苦头M1矿段西南侧斑状花岗岩和与该岩体相关的夕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研、LA-ICP-MS矿物U-Pb测年、LA-ICP-MS矿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技术,试图厘定成矿岩体与夕卡岩矿物成岩成矿时代,揭示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进而查明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之间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牛苦头矿床M1采坑西南侧与夕卡岩化密切相关的斑状花岗岩形成于(222.7±2.2)Ma,与之相关的石榴子石结晶时代为219 Ma,二者耦合于印支期晚三叠世,表明牛苦头矿床M1采坑西南侧存在印支期成矿作用。根据野外综合研究和LA-ICP-MS矿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自成矿岩体向外,依次形成石榴子石夕卡岩带、钙铁辉石夕卡岩带、(黑柱石)锰钙铁辉石夕卡岩带和(锰质黑柱石)锰钙辉石夕卡岩带。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石榴子石等矿物稀土元素特征由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向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转变,其U、Nd等含量降低,指示成矿流体温度降低,氧逸度降低,pH增高;上述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导致靠近成矿岩体形成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和贫锰夕卡岩矿物组合,而远离成矿岩体形成闪锌矿、方铅矿和富锰夕卡岩矿物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成矿作用 锆石和石榴子石u-pb年代学 夕卡岩矿物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 祁漫塔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下石炭统物源和构造背景:来自碎屑岩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俊杰 施辉 +3 位作者 马立成 马寅生 王嘉琦 钟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6-1067,共12页
为查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早石炭世沉积物来源和构造背景,本次研究采集小赛什腾山怀头他拉组沉积岩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测试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平坦型,富Th、U、Hf,贫Co、Sc、Ni、V元素;... 为查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早石炭世沉积物来源和构造背景,本次研究采集小赛什腾山怀头他拉组沉积岩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测试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平坦型,富Th、U、Hf,贫Co、Sc、Ni、V元素;砂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有中等负Eu异常;Cr/Zr、Sm/Nd、Th/Sc及Th/U等微量元素比值和判别图版显示研究区怀头他拉组为上地壳长英质物源区。沉积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比值显示,研究区样品与大陆弧环境砂岩具有极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相关构造环境投图同样表明怀头他拉组沉积环境以大陆弧为主,兼有主动大陆边缘特征。怀头他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划分出3个年龄区间,480~402 Ma,1493~900 Ma和1908~1803 Ma。年龄谱呈早古生代单峰值特征,峰值年龄为414 Ma,反映物源区与柴北缘加里东期构造带内早古生代晚期的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结合前人区域上古地理、古水流证据,综合分析认为小赛什腾山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物源主要来自于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赛什腾山 怀头他拉组 地球化学特征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东部查夫‒萨尔希特铅锌多金属矿区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传军 张运迎 +6 位作者 张帅 范羽 张君伍 张义波 孟祥熙 汲鹏 田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8-436,I0021-I0023,共22页
为探讨蒙古国东部查夫‒萨尔希特铅锌多金属矿区含矿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文选取查夫、萨尔希特和曼顿三处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含矿岩体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年代学结果显示,查夫铅锌矿床含矿辉长闪长岩的年龄为19... 为探讨蒙古国东部查夫‒萨尔希特铅锌多金属矿区含矿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文选取查夫、萨尔希特和曼顿三处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含矿岩体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年代学结果显示,查夫铅锌矿床含矿辉长闪长岩的年龄为195.6±1.5 Ma(早侏罗世),萨尔希特和曼顿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262.3±1.8 Ma~256.8±1.5 Ma和253.2±1.7 Ma(中‒晚二叠世),形成时代早于其成矿年龄,因此含矿岩体主要作为矿体的含矿围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查夫、萨尔希特、曼顿等岩体均属于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岩石富钙、碱,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弱Eu负异常。此外,所有中酸性岩石富含角闪石,属于I型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中酸性岩浆主要起源于下地壳重熔,成岩作用发生于蒙古‒鄂霍茨克板块南向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 查夫‒萨尔希特矿区 含矿岩体 锆石u-pb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功山穹隆复式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04
18
作者 楼法生 沈渭洲 +4 位作者 王德滋 舒良树 吴富江 张芳荣 于津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6-644,共9页
采用锆石U-Pb法对武功山穹隆复式花岗岩中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开展精细定年研究,结果表明:山庄、张佳坊和武功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60.5±1.5 Ma、427.9±1.2 Ma和428.0±1.0-462.3±2.3 Ma,属早古生代晚期花岗... 采用锆石U-Pb法对武功山穹隆复式花岗岩中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开展精细定年研究,结果表明:山庄、张佳坊和武功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60.5±1.5 Ma、427.9±1.2 Ma和428.0±1.0-462.3±2.3 Ma,属早古生代晚期花岗岩;而雅山、温汤和明月山等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61.0±1.0 Ma、143.8±1.6 Ma和126.3±6.4.Ma,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因此认为武功山穹隆复式花岗岩中花岗岩分属早古生代晚期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从一个侧面说明华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可能存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一岩浆作用事件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事件,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结合前人在武功山地区花岗质片麻岩中白云母40Ar/39Ar法定年(225-233 Ma)资料,说明本区韧性变形形成于晚i叠世,可能意味着武功山伸展构造的启动时间,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浆的形成及向上运移,使周围的岩石软化乃至部分熔融,使得围岩环境更有利于伸展构造发展,并在早白垩世最终形成武功山花岗岩穹隆伸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石u-pb定年 花岗岩穹隆 伸展构造 武功山 花岗岩浆 锆石u-pb年代学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穹隆 复式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洲里地区灵泉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3
19
作者 孟恩 许文良 +3 位作者 杨德彬 邱昆峰 李长华 祝洪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09-1226,共18页
本文对满洲里地区灵泉盆地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岩石成因和区域构造演化给予制约。研究区内9个代表性火山岩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结合其... 本文对满洲里地区灵泉盆地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岩石成因和区域构造演化给予制约。研究区内9个代表性火山岩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结合其高的Th/U比值(0.25~7.78),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3期,分别以中侏罗世(约166Ma)塔木兰沟组玄武岩类、早白垩世早期(约142Ma)吉祥峰组流纹岩类和早白垩世晚期(约125Ma)上库力组流纹岩类和伊列克得组玄武岩类为代表。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具有富碱、高钾和高的La/Yb、La/Nb、Hf/Sm、Nb/U和Ce/Pb比值,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轻稀土元素(LREEs)和亏损Nb等特征,暗示其形成应与陆壳加厚之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早白垩世早期(吉祥峰组)火山岩具有高硅、富碱、富K、Rb、Th及低Al、Mg、Ca、Ni、Cr、Ti等特点,类似于A型流纹岩,揭示其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具双峰式组合特点,基性端元具有富碱、高钾、高度富集LILEs和LREEs,类似于钾玄质玄武岩,而酸性端元显示A型流纹岩特点,揭示该期火山岩应形成于一种与裂谷发育过程相似的强烈引张环境。结合区域中生代火山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认为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的形成应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而早白垩世晚期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应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中生代 火山岩 构造背景 灵泉盆地 满洲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地层火山岩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77
20
作者 郭丽爽 刘玉琳 +3 位作者 王政华 宋达 许发军 苏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1-477,共7页
包古图地区位于西准噶尔东南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为一套巨厚的半深海相-大陆坡相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地层层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导了包古图地区实测地... 包古图地区位于西准噶尔东南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为一套巨厚的半深海相-大陆坡相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地层层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导了包古图地区实测地层剖面,并从太勒古拉组玄武岩和包古图组及希贝库拉斯组凝灰岩中分别选出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7.5±5.4Ma、332.1±3.0Ma和336.3±2.5Ma。由此确定这套地层属于早石炭世的杜内阶到维宪阶,由下到上依次为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包古图 火山岩 锆石 u-pb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