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射电镜表征中锂-氧气电池放电产物的辐照损伤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彭丽聪 赵倪婕 +3 位作者 陈晓 肖东东 谷林 张志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13,共7页
本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锂-氧气电池相关放电产物Li2O2、Li2O、LiOH以及Li2CO3在电子束辐照下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Li2O2、Li2O、LiOH以及Li2CO3在电子束辐照下均存在辐照损伤现象;原位选区电子衍射和电子能量损... 本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锂-氧气电池相关放电产物Li2O2、Li2O、LiOH以及Li2CO3在电子束辐照下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Li2O2、Li2O、LiOH以及Li2CO3在电子束辐照下均存在辐照损伤现象;原位选区电子衍射和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表明在电子束辐照下Li2O的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而Li2O2、LiOH以及Li2CO3则向Li2O发生转变,各产物的稳定程度依次为Li2CO3≥LiOH≥Li2O2。且Li2CO3样品的电子束辐照具有取向依赖性,低指数[001]比高指数[103]带轴表现出更高的耐辐照损伤能力。随着辐照剂量增加,Li2CO3样品耐辐照时间缩短,损伤程度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氧气电池放电产物 辐照损伤 电子剂量 选区电子衍射 电子能量损失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电状态对锂离子电池在机械滥用条件下力学响应和失效行为的影响
2
作者 朱烨君 娄本杰 +2 位作者 邓先攀 孟康培 陈晓平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为厘清放电状态对锂离子电池动态力学响应和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系统地开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放电状态下的准静态压缩特性及其安全性的实验分析。通过预设电池至特定的放电电量,并在放电过程中、放电后静置1和24 h的时间节点上实施压... 为厘清放电状态对锂离子电池动态力学响应和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系统地开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放电状态下的准静态压缩特性及其安全性的实验分析。通过预设电池至特定的放电电量,并在放电过程中、放电后静置1和24 h的时间节点上实施压缩测试,深入探究了电池的力-位移响应特性、最大承载力及安全性表现。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状态,放电状态下的电池展现出较低的力-位移曲线,表明其刚度在静置之后相比于放电过程中有所提升。此外,放电状态下的电池展现出显著高于静置后状态的最大承载力,且在放电过程中进行压缩测试更容易使电池发生爆炸,而静置后的电池则表现出显著提升的安全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进一步确认了放电状态下电池内部电极颗粒的破损程度更剧烈,观测到的现象被归因于放电过程中产生的扩散诱导应力,该应力在电池内部累积,加剧了电池在机械压缩下的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状态 离子电池安全性 压缩测试 -位移曲线 扩散诱导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氧气电池中的水添加剂的关键作用:减少副产物和降低过电位
3
作者 庄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5-1076,共2页
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200—250Wh·kg-1)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锂-氧气/空气电池因具有比前者高出约十倍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约2000Wh·kg-1),从而吸引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锂-氧气... 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200—250Wh·kg-1)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锂-氧气/空气电池因具有比前者高出约十倍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约2000Wh·kg-1),从而吸引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锂-氧气/空气电池中的很多关键问题都还未得到解决,其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受限于电解液/电极面对超氧化物亲核攻击的稳定性,以及高充电电位下发生的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过电位 氧气 产物 添加剂 能量密度 空气电池 电动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及其衍生物在锂-氧气电池正极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贾林辉 盖泽嘉 +1 位作者 李沫汐 梁华根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3-510,共8页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及其衍生物因其灵活多变的化学组成和多孔结构等独特优点而成为锂-氧气(Li-O_(2))电池正极的候选催化剂。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了MOFs基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策略,重点介绍了MOFs热解衍生碳基材料、M...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及其衍生物因其灵活多变的化学组成和多孔结构等独特优点而成为锂-氧气(Li-O_(2))电池正极的候选催化剂。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了MOFs基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策略,重点介绍了MOFs热解衍生碳基材料、MOFs衍生单原子催化剂以及原始MOFs材料在Li-O_(2)电池中的应用,分析了MOFs及其衍生物对ORR/OER的催化机理。综合分析表明,构建具有高密度催化活性位点、结构稳定、孔隙率高、导电性良好的MOFs材料及其衍生物是今后开发高效Li-O_(2)电池正极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电池 正极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双功能催化剂 氧还原/氧析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锂-氧气电池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5
作者 张爽 杨成飞 +4 位作者 杨玉波 张昊 叶昕 冯宁宁 杨刚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2-15,64,共5页
采用碱洗煅烧法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得到含Ni、Co、Mn 3种过渡金属元素氧化物,并用作锂-氧气电池的正极催化剂.根据XRD和XPS结果,回收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与原始材料相比,回收的Spent 811材料表面存在较严重的锂镍混... 采用碱洗煅烧法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得到含Ni、Co、Mn 3种过渡金属元素氧化物,并用作锂-氧气电池的正极催化剂.根据XRD和XPS结果,回收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与原始材料相比,回收的Spent 811材料表面存在较严重的锂镍混排,具有较厚的氧化镍岩盐相.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基于Spent 811为正极催化剂的锂-氧气电池表现出较大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5307.5 mAh·g^(-1),且在限定容量800 mAh·g^(-1)下可以稳定循环80圈.本文认为回收的Spent 811材料在长循环后形成的氧化镍相与表面缺陷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大提升了Spent 811材料的催化活性,促进了放电产物的可逆形成与分解,从而改善锂-氧气电池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回收 -氧气电池 正极催化剂 过渡金属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限制型Li/SOCl_2电池过放电产物的热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肖以金 杨汉西 查全性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4-56,共3页
Li/SOCl_2电池体系以其高比能量和优异的放电性能引起了电源界的重视。有关该体系的不安全行为曾有一些研究。本文用DSC、EDAX、XPS等方法分析了电池的反应产物和热敏性,和模拟组分对比,以图找出引起电池热失控爆炸的原因。
关键词 亚硫铁氯 电池 放电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功率放电下锂离子电池的产热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甘云华 谭梅鲜 +3 位作者 梁嘉林 罗燕来 王建钦 何林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共8页
恒功率放电是电池实际运行工况中的典型放电方式,其放电过程中的产热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恒功率放电方式下电池的产热特性,首先建立了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分析了放电过程电... 恒功率放电是电池实际运行工况中的典型放电方式,其放电过程中的产热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恒功率放电方式下电池的产热特性,首先建立了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分析了放电过程电池内部集流体、正负极和隔膜各层的产热特性,讨论了放电功率和正极电极厚度对电池内部各层产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放电过程中负极产热率的变化程度最大;放电功率对各层产热量占总产热量的比值影响不大,其中正极产热量所占的比值最大(不同放电功率下的占比均在70%以上);增大正极电极厚度可降低电池的产热量,但随着电极厚度的增大,其影响效果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恒功率放电 产热特性 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放电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聚苯树脂炭化产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碳电极材料的研究 Ⅱ.炭化产物制备的电极材料组装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树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3,共4页
测试了对聚苯树脂碳电极组装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碳电极充放电不可逆性随炭化处理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 .1 0 0 0和 1 30 0℃炭化处理的样品与 6 2 0℃处理的样品相比不可逆性分别降低了 1 6 %和 2 0 % ,炭化温度高于 1 0 ... 测试了对聚苯树脂碳电极组装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碳电极充放电不可逆性随炭化处理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 .1 0 0 0和 1 30 0℃炭化处理的样品与 6 2 0℃处理的样品相比不可逆性分别降低了 1 6 %和 2 0 % ,炭化温度高于 1 0 0 0℃的样品不可逆性已低于 5 0 % .5 5 0~ 1 30 0℃范围内 ,树脂碳电极充放电容量随炭化处理温度升高而先增后减 .树脂炭化产物的比表面积越大 ,制备的碳电极充放电容量就越高 .碳电极充放电容量与充放电速率成负相关关系 ,对聚苯树脂碳电极在 1 .0 A/m2电流密度下的稳定充放电容量高达 5 80 A·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聚苯 碳化 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碳化产物 碳电极材料 充电容量 放电容量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空气电池电解液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洋 罗仲宽 +4 位作者 王芳 吴其兴 徐扬海 陈静 李豪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5,共8页
锂-空气电池作为比能量最高的电池,有望解决电动汽车及能量存储问题,近年来备受全世界瞩目。在影响其商业化的众多问题中,电解液不稳定,含氧量低及放电产物溶解度小等问题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针对上述限制条件,对非水体系电解液锂-空... 锂-空气电池作为比能量最高的电池,有望解决电动汽车及能量存储问题,近年来备受全世界瞩目。在影响其商业化的众多问题中,电解液不稳定,含氧量低及放电产物溶解度小等问题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针对上述限制条件,对非水体系电解液锂-空气电池的研究现状做了全面的阐述与剖析,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还对离子液体,有机混合电解液,水系、有机-水系及全固态电解液体系锂-空气电池的研究进展做了全面调研与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电池 电解液 放电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650三元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热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燕 郑莉莉 +3 位作者 戴作强 王栋 贾隆舟 尹涛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9-325,共7页
通过某18650型NCM锂离子电池在恒温箱温度为40℃、25℃时的0.5 C、1 C、2 C放电倍率实验与0℃、-25℃时0.5 C倍率的放电实验,得到不同温度与放电倍率下电池的电压与温度曲线,并验证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在25℃时模型精确度最高,... 通过某18650型NCM锂离子电池在恒温箱温度为40℃、25℃时的0.5 C、1 C、2 C放电倍率实验与0℃、-25℃时0.5 C倍率的放电实验,得到不同温度与放电倍率下电池的电压与温度曲线,并验证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在25℃时模型精确度最高,电压误差为0.07 V,温度误差为0.8℃,-25℃时精确度最低,电压误差为0.6 V,温度误差为1.5℃。借助模型进行25℃时电池的电极产热分析,并模拟25℃温度条件下2 C放电时的温度场分布,放电结束时电池正负极极耳处温度最高,具体数值为34.8℃,与气流正对的电池表面的温度最低,数值为34℃,在气流后侧距电池中心50 mm处的模型边界处受电池产热与气流的影响温度上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放电倍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的发热状况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楠 李振 +3 位作者 郝添翼 李雅泊 周喜超 张凯 《太阳能》 2022年第5期77-86,共10页
作为储能电站用储能电池,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下文简称为“锂离子电池”)的发热现象极易给储能电站造成运维安全隐患,分析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发热状况可有效减少其发热现象的产生。基于三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提出了产热速率压缩降... 作为储能电站用储能电池,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下文简称为“锂离子电池”)的发热现象极易给储能电站造成运维安全隐患,分析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发热状况可有效减少其发热现象的产生。基于三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提出了产热速率压缩降维方法,在保留电池表面温度不均衡特征的条件下进行了模型仿真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了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在单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表面温度值及温度分布变化,证明该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发热状况和温度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提高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性,并为后续储能电池模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热性能 有限元分析 放电循环 发热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条件下磷酸铁锂-石墨体系锂离子电池阻抗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萌 王跃 +3 位作者 邱景义 文越华 朱振威 孟闻捷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38-3544,共7页
锂离子电池因为其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在军、民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然而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会发生极大衰减,这阻碍了其在极端环境如极地、高原、太空等领域中的应用。本工作以常见的磷酸铁锂-人造石墨体... 锂离子电池因为其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在军、民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然而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会发生极大衰减,这阻碍了其在极端环境如极地、高原、太空等领域中的应用。本工作以常见的磷酸铁锂-人造石墨体系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软包三电极装置,研究了不同温度下(-20~25℃)电池的放电性能,结合电化学阻抗谱,分别独立研究电池正极和负极在低温条件下的放电行为和阻抗特征,分析了制约电池低温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进一步改善电池的低温性能提供了依据和途径。研究表明,负极的电荷转移阻抗是电池阻抗的主要来源,其电极极化是造成电池极化的主要原因,是电池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正极极化对电池极化的贡献增加,当温度降低到-10℃以下时,正极成为电池低温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磷酸铁-石墨体系 低温放电性能限制因素 三电极 电化学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纸产品用锂-二氧化锰电池性能研究
13
作者 孙佩玲 曹浪 祝媛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3年第3期72-75,80,共5页
为了研究锂-二氧化锰电池作为电子纸产品电源解决方案的适用性,基于锂-二氧化锰电池的原理、性能开展分析,梳理了放电性能、自放电率性能、存储性能及安全性能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锂-二氧化锰电池具有工作温度范围广、能量密度高、放... 为了研究锂-二氧化锰电池作为电子纸产品电源解决方案的适用性,基于锂-二氧化锰电池的原理、性能开展分析,梳理了放电性能、自放电率性能、存储性能及安全性能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锂-二氧化锰电池具有工作温度范围广、能量密度高、放电平台高、自放电率低、存储时间长、储存期间无需任何维护及安全性能高特点,验证了该特点满足电子纸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纸 -二氧化锰电池 安全性能 放电 存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维坤 王安邦 +1 位作者 曹高萍 杨裕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7-371,共5页
为克服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单质硫的导电性差、放电产物的部分溶解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在“主链导电、侧链储能”思路下,设计并探索了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通过元素分析、13CNMR谱、Raman光谱及热分析测试技术对含碳炔结构... 为克服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单质硫的导电性差、放电产物的部分溶解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在“主链导电、侧链储能”思路下,设计并探索了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通过元素分析、13CNMR谱、Raman光谱及热分析测试技术对含碳炔结构的碳材料与单质硫在不同温度下的共热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 300℃下所得产物中多数硫以多硫链的形式化合在sp2杂化的碳主链上,生成接近理想多硫化碳炔的结构。该材料的放电容量高,大电流性能好(400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773mA·h/g),循环性能较好(50次循环后,还具有350mA·h/g的容量),证明材料设计思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碳炔 硫化 电池 RAMAN光谱 制备 分析测试技术 sp^2杂化 放电比容量 电池性能 部分溶解 元素分析 ^13C NMR谱 放电容量 电流性能 电流密度 循环性能 设计思路 单质硫 导电性 产物 碳材料 近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气凝胶导电剂对Li-MnO_2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伟 陈胜洲 +3 位作者 薛建军 胡新发 夏信德 林维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41,共5页
以间苯二酚、甲醛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CO2超临界干燥、冷冻干燥、常压干燥制备碳气凝胶.采用N2低温吸脱附法、四探针法、扫描电镜对碳气凝胶的电导率、孔结构等进行考察,研究碳气凝胶作为导电剂材料对锂-二氧化锰电池大电流放... 以间苯二酚、甲醛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CO2超临界干燥、冷冻干燥、常压干燥制备碳气凝胶.采用N2低温吸脱附法、四探针法、扫描电镜对碳气凝胶的电导率、孔结构等进行考察,研究碳气凝胶作为导电剂材料对锂-二氧化锰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碳气凝胶电阻率相近,比表面积差异较大,CO2超临界干燥制备的碳气凝胶比表面积最大(1 017.85 m2/g);以CO2超临界干燥制备的碳气凝胶为导电剂的电池放电比容量最大,100 m A恒流放电比容量达到101 m Ah/g,其放电平台比常压干燥的碳气凝胶高80 m V左右,1 m A恒流放电比容量则差异较小.结果显示碳气凝胶导电剂比商业乙炔黑导电剂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电池 碳气凝胶 导电剂 大电流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硅酸盐所在空气正极结构设计和催化调控研究中获进展
16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2-272,共1页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团队在空气正极结构设计和催化调控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基于"金属纳米钻"技术制备出嵌合纳米金属钌的自支撑碳基空气正极。研究团队通过精确控制金属催化剂在碳载...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团队在空气正极结构设计和催化调控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基于"金属纳米钻"技术制备出嵌合纳米金属钌的自支撑碳基空气正极。研究团队通过精确控制金属催化剂在碳载体中的嵌入位置,可控调节了碳与金属催化剂的接触界面及嵌合催化剂的电子结构。研究通过同步辐射及第一性原理计算验证了碳微米管和钌颗粒间存在着明显的电荷转移,局部嵌入的纳米钌颗粒表现出梯度催化特性。将该材料用于锂氧气电池空气正极,可调控空气正极的放电产物形貌,在不同放电深度下得到纳米片及薄膜-环状产物复合的放电产物。此空气正极在3500mAh/g的大容量循环中实现了较高能量效率(≥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深度 氧气电池 金属催化剂 碳载体 放电产物 能源材料 接触界面 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