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的存储性能
1
作者 郭姿珠 张睿 +3 位作者 孙旦 王海燕 黄小兵 唐有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42,共8页
以Cu||NCM712软包电池为研究模型,通过SEM、XRD、cryo-TEM以及充放电测试等,揭示无负极锂金属电池(AF-LMBs)在存储过程中不可逆容量损失和可逆容量损失的原因和占比。研究结果表明:初始荷电态对Cu||NCM712电池在25℃下的存储性能(容量... 以Cu||NCM712软包电池为研究模型,通过SEM、XRD、cryo-TEM以及充放电测试等,揭示无负极锂金属电池(AF-LMBs)在存储过程中不可逆容量损失和可逆容量损失的原因和占比。研究结果表明:初始荷电态对Cu||NCM712电池在25℃下的存储性能(容量保持率和容量恢复率)无显著影响,而提高存储温度会加剧满电态电池的自放电,导致电池的可逆容量损失增加;相较于锂金属与电解液之间的化学腐蚀,锂金属与Cu集流体之间的电偶腐蚀是造成Cu||NCM712电池不可逆容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负极锂金属电池 可逆容量损失 不可逆容量损失 存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锰修饰氮掺杂碳管球的制备及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2
作者 江永明 李梦成 +1 位作者 范淑玲 叶方敏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为解决锂金属作为负极因锂枝晶生长而造成电池的安全隐患,以及锂枝晶脱落产生死锂而使电池性能变差的问题,采用水热法,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高锰酸钾反应,制备了二氧化锰(MnO_(2))修饰氮掺杂碳管球(NCNT@MnO_(2)球),对其微观形貌... 为解决锂金属作为负极因锂枝晶生长而造成电池的安全隐患,以及锂枝晶脱落产生死锂而使电池性能变差的问题,采用水热法,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高锰酸钾反应,制备了二氧化锰(MnO_(2))修饰氮掺杂碳管球(NCNT@MnO_(2)球),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将NCNT@MnO_(2)球作为存储锂的基底并通过电化学沉积制备了锂金属复合负极,并对该复合负极组装的对称电池、全电池进行了循环稳定性能和倍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氧、锰、氮元素均匀分布在NCNT@MnO_(2)球上,并形成有效亲锂梯度结构;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Li‖Li对称电池能稳定循环300 h,表明MnO_(2)和氮的修饰有利于锂的均匀沉积和稳定界面,并减少死锂的产生;全电池在5.0 C倍率下恒流充放电,比容量达117 mAh/g,大大超过无任何修饰的碳纳米管(CNT)所组装电池的比容量(仅65 mAh/g);在1.0 C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测试中,使用NCNT@MnO_(2)球复合负极的全电池初始容量高达153 mAh/g,并可稳定工作500次循环,平均库伦效率超过99.3%。该研究制备的NCNT@MnO_(2)球可以有效地保护锂金属负极,是延长锂金属电池寿命、提高电池比容量与库伦效率的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复合负极 循环寿命 高比容量 MnO_(2)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锡复合碳纤维骨架结构用于锂金属负极性能研究
3
作者 肖子纯 金若珊 唐伟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针对锂枝晶生长问题,设计了一种磷/锡复合碳纤维骨架结构,锡作为成核位点降低锂金属成核能垒,同时磷掺杂促进锂离子的快速传输,最终成功实现锂在骨架结构内部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的生长。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磷/锡复合碳纤维骨架结... 针对锂枝晶生长问题,设计了一种磷/锡复合碳纤维骨架结构,锡作为成核位点降低锂金属成核能垒,同时磷掺杂促进锂离子的快速传输,最终成功实现锂在骨架结构内部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的生长。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磷/锡复合碳纤维骨架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库仑效率和锂离子传质动力学,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1C倍率和N/P比为2.5的贫锂条件下全电池可以稳定循环250次,平均容量衰减率仅为0.14%。该结构设计思路可以为高性能锂金属负极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骨架结构 枝晶 锂金属负极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纳米化复合集流体构筑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泽宇 黄文泽 +6 位作者 肖阳 张俊东 孔伟进 武鹏 赵辰孜 陈爱兵 张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8,共9页
全固态无负极锂金属电池(AFSSLB)是一种通过初次充电形成金属锂负极的新型锂电池,它的负极与正极容量比为1,能使任意锂化正极系统达到最大能量密度。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引入使无负极锂金属体系兼具高安全性。然而,电池循环过程中的锂离子... 全固态无负极锂金属电池(AFSSLB)是一种通过初次充电形成金属锂负极的新型锂电池,它的负极与正极容量比为1,能使任意锂化正极系统达到最大能量密度。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引入使无负极锂金属体系兼具高安全性。然而,电池循环过程中的锂离子通量不均导致的界面接触损失和锂枝晶生长会不断加剧,从而造成电池循环容量迅速衰减。本文构筑了纳米化的银碳复合集流体,显著增强了全固态无负极锂金属电池中集流体-电解质界面的性能。使用该集流体的固态电池循环过程中接触良好,界面阻抗为~10Ω·cm^(-2)。从而实现了超过7.0mAh·cm^(-2)锂金属的均匀稳定沉积,并在0.25mA·cm^(-2)的电流条件下实现循环200次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电池 无负极锂金属二次电池 纳米集流体 界面接触 锂金属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多孔铜及表面修饰铋协同构筑无枝晶锂金属电极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帅 孙雨涵 +7 位作者 高欣 宋瑞 赵铭钦 卢垚 鲍晓冰 罗巧梅 苟蕾 樊小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7,共13页
以化学镀制备的具有微米级三维(3D)多孔结构的3D多孔铜为基底,在其表面电沉积铋修饰层,构建了3D Cu@Bi;将其作为锂金属电极集流体.孔径约5μm的3D多孔结构具有高表面积,有利于降低局部电流密度,电流密度分布更均匀,其大容纳空间可缓解... 以化学镀制备的具有微米级三维(3D)多孔结构的3D多孔铜为基底,在其表面电沉积铋修饰层,构建了3D Cu@Bi;将其作为锂金属电极集流体.孔径约5μm的3D多孔结构具有高表面积,有利于降低局部电流密度,电流密度分布更均匀,其大容纳空间可缓解体积变化和释放应力,抑制锂枝晶生长.Bi的亲锂性促进了界面动力学,降低了形核过电位,增强了锂沉积/剥离的可逆性.在3D多孔结构和铋修饰层的协同作用下,锂金属沉积容量>4 mA·h/cm^(2)时,电极表面仍保持平整、光滑;由其组装的半电池经过200次循环后,库仑效率(CE)可保持在98.5%以上;由其组装的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为0.5 mA/cm^(2),面容量为1 mA·h/cm^(2)时,可稳定循环1500 h以上,循环100次后电极表面仍光滑、无枝晶;以磷酸铁锂为正极组装的LFP||3D Cu@Bi@Li全电池在1.0C倍率下经过200次循环后,显示出132 mA·h/g的高容量和约87.2%的容量保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锂金属电极 三维多孔集流体 铋修饰层 枝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氟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化隔膜设计及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迪雄 肖迎波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6期985-991,共7页
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是满足先进储能系统需求日益增长的关键。锂金属电池因理论比容量高而备受关注,但不均匀的锂离子通量和锂枝晶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因此,采用氟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修饰聚... 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是满足先进储能系统需求日益增长的关键。锂金属电池因理论比容量高而备受关注,但不均匀的锂离子通量和锂枝晶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因此,采用氟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修饰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隔膜的新策略来克服上述挑战。通过合成氟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并将其涂覆在PP隔膜表面,成功制备出基于氟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化隔膜(MOF-4F@PP)。MOF-4F的电负性纳米孔道和均一多孔结构可限制溶液中阴离子的移动,并加速锂离子的传输。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改性的PP隔膜,MOF-4F@PP隔膜具有优异的电解液润湿性、高的离子电导率(0.96 mS·cm^(-1))和锂离子迁移数(0.62)。所以,MOF-4F@PP隔膜能实现更均匀的锂离子通量,形成更稳定的界面层,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电化学性能研究进一步表明,使用MOF-4F@PP隔膜组装的Li//Cu和Li//Li电池的循环寿命显著提升,实现了超过1 000 h的循环。MOF-4F@PP隔膜在锂沉积/剥离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为锂金属电池的长期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采用MOF-4F@PP隔膜组装的Li//LiFePO_(4)电池也呈现出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在1 C下经过20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高达125 mAh·g^(-1)。结果表明,氟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化隔膜对调控离子的传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升锂金属电池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聚丙烯 功能化隔膜 枝晶 锂金属负极 锂金属电池 多孔结构 离子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金属负极界面及体相稳定化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关旭泽 李杨 刘兴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随着信息化、电动化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便携电子、电动汽车和储能设施需要更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储能电池,但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正逐步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因此亟需发展更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体系。锂金属负极... 随着信息化、电动化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便携电子、电动汽车和储能设施需要更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储能电池,但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正逐步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因此亟需发展更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体系。锂金属负极具有极高的理论容量(3860 mAh·g^(-1))和最低的氧化还原电势(-3.04 V vs SHE),被认为是实现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材料。然而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锂金属电池较低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用化。本文从锂金属电池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锂金属负极反应活性高、锂枝晶、死锂和体积膨胀等问题及作用机理,并就上述问题分别从界面设计和体相设计方面综述应对策略,包括非原位/原位生成的界面层保护、合金化锂负极以及三维复合锂负极,最后针对实效电池的约束条件、电极串扰及大容量电池的失效机制等实用化锂负极未来发展进行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负极 二次电池 界面设计 体相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纳米片功能化PAN锂金属电池隔膜的制备及锂枝晶抑制作用
8
作者 董帮达 翟云云 +3 位作者 刘海清 黄振鹏 李祖光 李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3,共9页
引导锂离子流的均匀分布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形成-生长,推动锂金属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本文采用化学插层法制备出单层或少层、结构完整的MoS_(2)纳米片,将二维MoS_(2)纳米片喷涂到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纤维膜上,制得MoS_(2)@PAN复合隔膜.M... 引导锂离子流的均匀分布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形成-生长,推动锂金属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本文采用化学插层法制备出单层或少层、结构完整的MoS_(2)纳米片,将二维MoS_(2)纳米片喷涂到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纤维膜上,制得MoS_(2)@PAN复合隔膜.MoS_(2)涂层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离子电导率(1.02 mS/cm)、Li+迁移数(0.59)和电解液亲和性,而且降低了复合隔膜的孔径,使其孔径分布均一.这些特性协同作用,调控了通过MoS_(2)@PAN复合隔膜的Li+流分布,促进了Li+在锂金属表面的均匀沉积,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生长.因此,MoS_(2)@PAN复合隔膜组装的Li/Li电池在1 mA/cm^(2)电流密度下以14 mV的超低过电位可稳定循环长达500 h,循环后的锂金属表面没有明显的枝晶生长.此外,MoS_(2)@PAN复合隔膜组装的LiFePO_(4)/Li电池在2C倍率下循环550次后保持92%的初始容量,表现出更稳定的循环性能.通过隔膜调节Li+通量实现了锂的均匀沉积,为抑制锂枝晶的形成-生长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MoS_(2)纳米片 锂金属电池隔膜 调节Li+通量 抑制枝晶形成-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低温锂金属电池的固态电解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想 刘德重 +1 位作者 袁开 陈大鹏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27-2347,共21页
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理论上的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为下一代锂二次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由于低温下(≤0℃)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下降、电解质/电极界面处阻抗增加,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快速劣化,为推进固态锂金属电... 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理论上的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为下一代锂二次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由于低温下(≤0℃)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下降、电解质/电极界面处阻抗增加,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快速劣化,为推进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实用化进程,亟须提升固态电解质在低温下的性能。本文围绕固态电解质的先进新兴技术,从材料层面切入,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低温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固态锂金属电池的低温化学特性和失效机制,从本体离子传输、界面电荷转移、电极表面结构、锂金属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的固体电解质,对低温运行的先进金属锂电池的设计技术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了无机、聚合物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的设计原理、化学组成-性能关系及界面优化策略等。最后从新材料、新表征、新机理及新标准四个维度对低温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未来实用化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低温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解质 锂金属电池 低温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锂金属负极枝晶的电解液调控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敏 蒋鹏杰 +2 位作者 徐琛 贺鑫 梁宵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0-1634,共15页
锂金属负极因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g)与低氧化还原电位(-3.04 V vs.SHE)等优势,吸引了高比能电池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锂金属负极的实际应用仍面临着诸多难点与挑战,其中锂枝晶生长问题尤为突出。在众多解决策略中,电解液调控策略因... 锂金属负极因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g)与低氧化还原电位(-3.04 V vs.SHE)等优势,吸引了高比能电池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锂金属负极的实际应用仍面临着诸多难点与挑战,其中锂枝晶生长问题尤为突出。在众多解决策略中,电解液调控策略因工艺简便、系统兼容性强、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特性,被认为是抑制锂枝晶生长最具应用前景的策略之一。本文首先总结了几种锂枝晶生长模型,包括固体电解质界面扩散控制模型、表面形核生长扩散模型、电荷诱导模型和空间电荷模型等,着重讨论了电解液调控策略抑制枝晶生长的模型基础,结果说明了电极界面层(SEI)的物化性能决定了金属锂的沉积行为,而SEI层的组分、力学性能、脱溶剂化过程等受电解液组分影响。随后系统地归纳了电解液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成膜添加剂、溶剂化调控SEI型添加剂、电荷诱导型添加剂、合金型添加剂、高浓盐电解液和局部高浓盐电解液等,对比了各种策略的优缺点。最后,对电解液优化策略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负极 枝晶 电解液优化 生长模型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基改性醚类电解质赋能高比能LiCoO_(2) ‖锂金属电池
11
作者 李祖磊 孙颖 +1 位作者 纪官松 贺连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1,共8页
为改善醚类电解质和高压正极之间的界面兼容性,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350 W·h·kg^(-1)以上,本研究设计合成一种新型含硅烷基团的醚类电解质(Si-PEO),组装扣式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和微观组织形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电解... 为改善醚类电解质和高压正极之间的界面兼容性,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350 W·h·kg^(-1)以上,本研究设计合成一种新型含硅烷基团的醚类电解质(Si-PEO),组装扣式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和微观组织形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电解质中的醚链段用来解离锂盐和传导Li^(+),硅烷链段可以改善电解质的氧化稳定性,使其在室温下具有1.25×10^(-5) S·cm^(-1)的离子电导率和较高的电化学窗口(4.46 V)。LiCoO_(2)|Si-PEO|Li电池在室温下以0.5 C的倍率循环100圈后仍能保持160.12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高达96.45%。循环后LiCoO_(2)正极颗粒完整,无副反应产物堆积,表面生成一层均匀且富含无机成分的正极/电解质界面。此界面层可以使Si-PEO电解质和正极有着优异的热兼容性,改善了LiCoO_(2)‖Li电池的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醚类电解质 硅烷基 正极电解质界面 放电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集流体在锂金属负极中的改性和应用
12
作者 王晨阳 邓惠玲 +5 位作者 张祺 黄睿 张彩芸 李婧怡 严敏 张旗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4期65-75,共11页
碳基材料因低密度、高导电率以及高可调性等优势,成为锂金属负极的理想载体。依据最新研究进展,总结碳基集流体的亲锂改性策略,归纳碳基集流体应用于锂金属电池的技术瓶颈,有助于阐明碳基材料对负极界面调控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高效... 碳基材料因低密度、高导电率以及高可调性等优势,成为锂金属负极的理想载体。依据最新研究进展,总结碳基集流体的亲锂改性策略,归纳碳基集流体应用于锂金属电池的技术瓶颈,有助于阐明碳基材料对负极界面调控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高效的碳基集流体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目前,碳基集流体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锂金属电池的性能,但仍面临改性方法复杂、与电解液兼容性差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碳基材料的结构/组成设计及其对锂的存储-传输机制,同时考虑材料成本和规模化生产问题,以推动未来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锂金属电池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负极界面调控 碳基集流体 改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锂金属负极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昕钰 郝慧敏 +3 位作者 李爽 陈曦 陈建安 POTAPENKO Hanna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50,共12页
锂金属负极凭借高理论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一直被誉为最具潜力的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目前仍面临着锂枝晶不可控生长的风险,这严重影响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阻碍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目前,改善锂金属负极性能的研究... 锂金属负极凭借高理论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一直被誉为最具潜力的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目前仍面临着锂枝晶不可控生长的风险,这严重影响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阻碍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目前,改善锂金属负极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EI膜的调控、构建锂复合结构和引入固态电解质等3个方面。本文综述了多种策略在锂金属负极性能优化中的研究现状,展望了锂金属负极在未来储能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负极 SEI膜 合金 固态电解质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基固态电解质快离子导体的功能化设计及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14
作者 陈俊硕 欧阳远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6期1010-1015,共6页
固态电池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和液态电池相比,在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然而,现有的固态电解质在提升电导率和克服锂枝晶产生等问题时遇到不少挑战。为解决此问题,选用MIL-101(Cr)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 固态电池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和液态电池相比,在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然而,现有的固态电解质在提升电导率和克服锂枝晶产生等问题时遇到不少挑战。为解决此问题,选用MIL-101(Cr)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作为主体材料,将高电导率的有机单体1,3-二氧戊环(DOL)负载在MIL-101(Cr)上,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固态电解质。该方法不仅解决了DOL电化学稳定性差的问题,还充分利用了MIL-101(Cr)富含不饱和金属位点的特点,限制了阴离子的自由移动,加速了锂离子的解离过程,从而提升锂离子迁移数。结果表明,MIL-101(Cr)@DOL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离子电导率(0.92 mS·cm^(-1)),稳定的电化学窗口(4.65 V)和较高的锂离子迁移数(0.57)。此外,使用MIL-101(Cr)@DOL材料组装的Li//LiFePO_(4)电池也表现出了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在0.2 C下经过14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然维持在128.9 mAh·g^(-1),容量保持率达到82.9%。将有机单体DOL负载在MIL-101(Cr)上合成的新型固态电解质的方法,对于开发新型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和寻找新的离子传导机制起到了启发的作用,为提升锂金属电池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 3-二氧戊环 功能化设计 原位聚合 快离子导体 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池 锂金属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传输调控高性能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性
15
作者 王策 邵宗普 +1 位作者 刘亚飞 陈彦彬 《矿冶》 2024年第6期910-917,共8页
锂金属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和较高的工作电压,是下一代高容量电池的首选。然而,离子的无序传输和“电解液/负极”界面不稳定,导致的锂枝晶生长,严重制约着该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本文以磺酸基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磺酸基COF-1)为原料,采... 锂金属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和较高的工作电压,是下一代高容量电池的首选。然而,离子的无序传输和“电解液/负极”界面不稳定,导致的锂枝晶生长,严重制约着该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本文以磺酸基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磺酸基COF-1)为原料,采用真空自组装法对商用PP隔膜进行改性得到COF@PP复合隔膜,以调控锂离子在金属锂负极上的沉积和脱出。研究发现,磺酸基COF-1能够提高锂离子传输的选择性和快捷性,将锂离子的电导率从0.21 mS·cm^(-1)提升至0.44 mS·cm^(-1),迁移数从0.46提高到0.66。锂离子在负极稳定沉积、脱出超过250 h,无明显的锂枝晶形成。“Li|LiFePO 4”电池性能测试表明,COF@PP隔膜修饰减少了活性锂损失,在2.5~4.2 V的放电比容量超过150 mA·h·g^(-1),且1 C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4%,显著优于常规隔膜电池。该性能提升归因于PP微孔被COF覆盖形成了均匀的纳米通道,抑制了大半径的阴离子穿过。复合隔膜具有良好的电解液浸润性,内部孔道易吸液填充,为离子传输提供快速通道,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复合隔膜 “电解液/负极”界面 离子传输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助于稳定锂金属循环的富氟化位点框架结构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木钦 彭哲 +5 位作者 林欢 李振东 刘健 任重民 何海勇 王德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锂金属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它的应用仍然受制于较差的循环稳定性。近期,二维氟化界面被广泛用于改善锂金属负极的成核机制、沉积形貌和循环稳定性。本工作通过将体积缩小化的氟化石墨颗粒与锂离子传导网络结... 锂金属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它的应用仍然受制于较差的循环稳定性。近期,二维氟化界面被广泛用于改善锂金属负极的成核机制、沉积形貌和循环稳定性。本工作通过将体积缩小化的氟化石墨颗粒与锂离子传导网络结合,获得了一种富氟化位点的三维框架结构。实验结果证明此类三维氟化结构可显著提升锂金属负极在不同电流密度和容量下的循环稳定性,且优于二维氟化界面结构。通过本工作的研究,证明了相较于单纯的二维氟化界面,三维锂离子传导网络和富氟化位点的合理结合可以成为一种改进的界面结构用于锂金属负极保护,为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负极保护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负极 氟化石墨 固液界面 库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液化学保护锂金属电池负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珺 林元华 +7 位作者 廖丽 陈杨阳 冯炫杰 李佩 纪洪江 王明珊 陈俊臣 李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45,共11页
锂金属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之一,但是锂金属电池负极低库仑效率及不可控的枝晶生长等问题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在锂金属电池中,电解液会直接参与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的形成,对锂金属负极的库仑效率、枝晶生长等... 锂金属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之一,但是锂金属电池负极低库仑效率及不可控的枝晶生长等问题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在锂金属电池中,电解液会直接参与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的形成,对锂金属负极的库仑效率、枝晶生长等产生重要影响。传统LiPF_(6)基酯类电解液中,锂金属库仑效率低,且锂枝晶现象严重。近年来通过电解液添加剂、溶剂、锂盐以及锂盐浓度等途径调控电解液化学,在锂金属负极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采用与锂金属负极兼容性更佳的醚类溶剂,可以降低电解液与锂金属的反应性;采用多种添加剂与新型锂盐复配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形成;采用高浓度锂盐电解液,可以形成稳定SEI膜等。本文综述了锂枝晶的生长原理以及通过溶剂、锂盐、添加剂和高浓度电解液等策略调控电解液化学保护锂金属电池负极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各种途径的优势及局限性。并对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以激发新的策略面对锂金属电池后续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负极 库仑效率 枝晶 电解液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金属负极的挑战与改善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凡凡 张志文 +2 位作者 叶淑芬 姚雨 余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8,共26页
锂金属由于其高比容量和低电极电势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量电池体系中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然而由于锂金属的高活性,锂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枝晶,导致SEI(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破裂,并且枝晶增加了电极与电解液... 锂金属由于其高比容量和低电极电势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量电池体系中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然而由于锂金属的高活性,锂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枝晶,导致SEI(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破裂,并且枝晶增加了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使得副反应进一步增加。此外,脱落的枝晶形成死锂,从而降低电池的充放电库仑效率。并且不可控的锂枝晶持续生长会刺穿隔膜引发电池短路,伴随着电池热失控等安全问题。本综述基于锂负极存在的主要挑战,结合理解锂枝晶的成核生长模型等机理总结并深度分析近些年来在液态和固态电解质体系中改善锂金属负极的主要策略及其作用机理,为促进高比能量锂金属电池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负极 三维基体 电解液 添加剂 人造SEI 锂金属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改性锂金属电池界面策略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雨 曹盛玲 +3 位作者 宁靖 王康丽 蒋凯 周敏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91-2503,共13页
锂金属负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储能电池领域的“圣杯”,但负极表面枝晶的生长和锂金属的持续损耗使得锂金属电池无法稳定循环,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阻碍了其实际应用。为了解决枝晶生长和负极锂的损耗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界面改性... 锂金属负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储能电池领域的“圣杯”,但负极表面枝晶的生长和锂金属的持续损耗使得锂金属电池无法稳定循环,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阻碍了其实际应用。为了解决枝晶生长和负极锂的损耗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界面改性方法。其中有机聚合物具有官能团丰富和结构多样的特点,在诱导锂离子均匀沉积和缓解体积效应方面具备优势,在锂金属负极改性中受到研究者青睐。本文分别从集流体改性、隔膜改性以及人工SEI膜构建的角度,介绍了聚合物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界面修饰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关键科学问题;分析了用于界面修饰聚合物的结构设计准则,探讨了聚合物的界面修饰方法,阐明了聚合物界面抑制枝晶生长、缓解体积效应的机制,最后对金属锂负极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锂金属负极 枝晶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深度剖析技术研究可充锂金属负极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国瑞 向宇轩 杨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可充锂金属负极严重的界面不稳定性和安全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对于锂的沉积/溶出行为以及锂枝晶的成核生长机理的清楚认识将有利于更高效的可充锂金属负极改性研究。然而,由于锂金属的高反应活性所带来的产物复杂性及其形貌多... 可充锂金属负极严重的界面不稳定性和安全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对于锂的沉积/溶出行为以及锂枝晶的成核生长机理的清楚认识将有利于更高效的可充锂金属负极改性研究。然而,由于锂金属的高反应活性所带来的产物复杂性及其形貌多样性给原位谱学表征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中子深度剖析(Neutron Depth Profiling,NDP)技术由于其高穿透特性、定量非破坏性、且对锂的高灵敏性,在实时研究锂金属电池中锂的电化学行为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NDP技术的测试原理及提高其空间/时间分辨率的方法,同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NDP技术在液态/固态电池体系中锂金属负极研究的应用,并展望了NDP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负极 液相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 中子深度剖析技术 锂金属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