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基金属化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1
作者 涂泽坤 曹丽杰 黄雨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2,47,共6页
铁基化合物负极(阳极)材料是一种新兴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大,电导率高,环境污染小,制备成本低等特点。介绍了以铁硫和铁氧两种铁基化合物为主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设计,归纳了铁基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铁基化合物负极(阳极)材料是一种新兴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大,电导率高,环境污染小,制备成本低等特点。介绍了以铁硫和铁氧两种铁基化合物为主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设计,归纳了铁基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并分析了铁基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获得电化学性能优异的铁基化合物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铁基金属化合物 结构设计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锡/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红强 颜志雄 +2 位作者 李庆余 张安娜 代启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9,共2页
以煤焦油和SnCl2为原料,采用液相分散和碳热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锡/碳(Sn/C)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及TEM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金属锡以200nm大小的颗粒分散在碳材料中,复合... 以煤焦油和SnCl2为原料,采用液相分散和碳热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锡/碳(Sn/C)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及TEM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金属锡以200nm大小的颗粒分散在碳材料中,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在371mAh.g-1,循环50次后比容量维持在305mAh.g-1以上,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C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循环性能 碳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锂机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翟秀静 张爱黎 +1 位作者 符岩 储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1-623,共3页
 研究了将纳米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锂机理,包括纳米碳管的充放电容量、充放电前后碳纳米管的IR光谱、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过程中的XRD图谱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碳管具有比较高的放电容量,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49.4mA·...  研究了将纳米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锂机理,包括纳米碳管的充放电容量、充放电前后碳纳米管的IR光谱、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过程中的XRD图谱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碳管具有比较高的放电容量,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49.4mA·h/g,循环20次后充放电效率仍可达94.1%。IR光谱研究表明纳米碳管的充放电过程中在电极界面存在SEI膜;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碳纳米管负极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不可逆容量减少,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出更加可逆;XRD分析则说明在充放电过程中d002增大,有越层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管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剂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康晓红 江红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6,共4页
研究了乙炔黑、碳纤维和两者的混合物这3种导电剂及用量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大电流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导电剂的种类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影响较大.粒状乙炔黑表面积丰富但不利于导电网络的形成,电极的极化严重;线性导电剂... 研究了乙炔黑、碳纤维和两者的混合物这3种导电剂及用量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大电流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导电剂的种类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影响较大.粒状乙炔黑表面积丰富但不利于导电网络的形成,电极的极化严重;线性导电剂碳纤维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较高的长径比,但与活性物质接触面积小;线性导电剂碳纤维与粒状导电剂乙炔黑相配合,在电极中不但能够形成良好的导电网络,还与活性物质具有较大接触面积,减轻了电极的极化,提高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负极 导电剂 大电流充放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固体废弃物兰炭末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被引量:6
5
作者 江行国 程晓华 +1 位作者 文华 柳永宁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3-507,共5页
以固体废弃物兰炭焦末为原料,通过硼(B)掺杂及高温处理制备出改性兰炭粉末材料。研究B掺杂量对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B掺杂质量分数为8%时,经2 300℃高温处理,兰炭的电化学性能达到最佳,首次脱锂容量为361 m Ah/g,... 以固体废弃物兰炭焦末为原料,通过硼(B)掺杂及高温处理制备出改性兰炭粉末材料。研究B掺杂量对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B掺杂质量分数为8%时,经2 300℃高温处理,兰炭的电化学性能达到最佳,首次脱锂容量为361 m Ah/g,在1 C电流密度下经300次循环后,容量为314 m Ah/g,表现出较为优良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石墨 兰炭 掺杂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自组装方法合成的具有多孔三维网络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英文)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建华 刘宾虹 李洲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50-1658,共9页
采用静电自组装方法,分两步合成Fe(OH)3/GO前驱体(GO:氧化石墨烯),再通过水热反应和600°C高纯氮气气氛下煅烧,获得了Fe3O4/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拉曼(Raman)光谱等多种分析... 采用静电自组装方法,分两步合成Fe(OH)3/GO前驱体(GO:氧化石墨烯),再通过水热反应和600°C高纯氮气气氛下煅烧,获得了Fe3O4/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拉曼(Raman)光谱等多种分析,发现该复合材料具有三维多孔石墨烯网络结构.把合成的这种Fe3O4/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容量为1390 mAh·g-1,50次循环后容量为819 mAh·g-1.通过对比实验表明,三维石墨烯网络结构的形成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 石墨烯复合材料 自组装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循环稳定性 速度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杨梅单宁制备三维有序多孔碳内嵌纳米Cu_2O-CuO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奕 李会芳 +3 位作者 王晓玲 黄鑫 廖学品 石碧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0,17,共7页
本文以聚苯乙烯球为模板,杨梅单宁/Cu2+混合物为前驱体,制备了三维有序多孔碳内嵌纳米Cu_2O-CuO(3D Cu_2O-CuO@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3D Cu_2O-CuO@C结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3D Cu_2O-CuO@C在电流密度为1.0 A&#... 本文以聚苯乙烯球为模板,杨梅单宁/Cu2+混合物为前驱体,制备了三维有序多孔碳内嵌纳米Cu_2O-CuO(3D Cu_2O-CuO@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3D Cu_2O-CuO@C结构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3D Cu_2O-CuO@C在电流密度为1.0 A·g-1的循环性能测试中,500次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为635.8 m A·h·g^(-1),表现出了高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8.0 A·g-1的大电流条件下,其放电比容量仍维持在173.4 m A·h·g^(-1),表现出了优异的高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单宁 三维有序多孔碳 纳米Cu2O-CuO 高循环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硅钛合金的制备及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上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志辉 寇艳娜 +2 位作者 汪夏燕 夏定国 宿婷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7-1022,共6页
以钛掺杂介孔二氧化硅SBA-15为前驱体,用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硅钛合金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对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 以钛掺杂介孔二氧化硅SBA-15为前驱体,用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硅钛合金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对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孔结构为体积膨胀提供了缓冲空间,硅钛合金的存在起到支撑骨架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多孔硅/硅钛合金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0.1C循环50圈后可逆容量为801mAh/g,倍率性能也较单质硅材料大大提高,1C倍率下放电容量为618.9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硅钛合金 负极材料离子电池 循环稳定性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3VO_4/Ag及其制备方法
9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53,共1页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是将碳酸锂、五氧化二钒及六次甲基四胺分别溶解于装有去离子水的容器中,搅拌30 min后使其充分溶解;将得到的混合溶液转移到水热釜内衬中添加去离子水至其体积的80%,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负极 Li3VO4/Ag 制备方法 VO 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焦化工艺生产锂离子电池负极用石油焦研究
10
作者 田凌燕 张红艳 +2 位作者 王华 魏军 李荣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5年第9期42-48,共7页
低硫石油焦是生产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核心原料。随着锂离子电池需求的增长,锂离子电池负极用低硫石油焦的价值日益显现。以某石化企业减压渣油和脱油沥青为原料,采用延迟焦化工艺,通过调整原料配比生产了4种石油焦,考察原料组成对石油... 低硫石油焦是生产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核心原料。随着锂离子电池需求的增长,锂离子电池负极用低硫石油焦的价值日益显现。以某石化企业减压渣油和脱油沥青为原料,采用延迟焦化工艺,通过调整原料配比生产了4种石油焦,考察原料组成对石油焦收率、微观结构、石墨化性能和所生产负极材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中芳烃和胶质含量的增加,焦化蜡油和石油焦收率提高,汽柴油收率略有降低。原料组成对石油焦产品的微观结构有显著影响,原料中胶质质量分数由23.68%增加到48.61%时,石油焦中镶嵌型结构占比由36.2%增加到67.2%,并出现了少量的各向同性结构,不利于石油焦的石墨化。对4种石油焦石墨化后得到的负极材料进行电性能测试,发现以石油焦B生产的材料B的综合性能最优,其容量为341.35(mA•h)/g,首效为94.42%,在45℃下以1 C倍率进行放电循环8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5.2%,说明石油焦B可用于生产循环性能好且容量高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焦化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石油焦 石墨化 各向异性 广域型结构 流线型纤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玉龙 刘瑞峰 +3 位作者 周颖 郭宏毅 贺磊 邱介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36-241,共6页
碳负极材料是迄今为止综合性能最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对碳材料微观结构的设计,能够显著改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适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硬碳具有嵌锂容量高、倍率性... 碳负极材料是迄今为止综合性能最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对碳材料微观结构的设计,能够显著改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适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硬碳具有嵌锂容量高、倍率性能好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研究者通过改变碳源、优化制备工艺,相继制备了一系列结构独特性能优异的硬碳材料。基于硬碳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以不同碳源制备硬碳材料的研究工作,并简要分析了硬碳的微观结构对材料嵌锂性能的影响。最后总结并指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碳 锂离子电池负极 碳源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处理提高锂离子电池SiO/C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建涛 王耀 +4 位作者 黄斌 杨娟玉 谭翱 闫坤 卢世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通过用NaOH碱性溶液对经行星球磨和高温热解工艺得到的SiO/C复合负极材料进行处理,改善材料的首次循环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NaOH碱性溶液处理后的材料,SiO2的含量降低... 通过用NaOH碱性溶液对经行星球磨和高温热解工艺得到的SiO/C复合负极材料进行处理,改善材料的首次循环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NaOH碱性溶液处理后的材料,SiO2的含量降低。复合材料的电极电化学测试显示,经NaOH处理后的两种材料经40周循环后,比容量基本没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OH碱性溶液处理 SiO/C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漫 吴德威 +1 位作者 韩断非 肖文德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64-11169,共6页
采用流化床法,把硅烷和乙烯混合物作为原料气相沉积在导电碳黑的表面,然后固相烧结制备了循环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硅碳共包覆导电碳黑负极材料。利用流化床优化了硅烷与乙烯共沉积的工艺参数,得到硅烷与乙烯的进气料比,硅烷浓度,共沉... 采用流化床法,把硅烷和乙烯混合物作为原料气相沉积在导电碳黑的表面,然后固相烧结制备了循环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硅碳共包覆导电碳黑负极材料。利用流化床优化了硅烷与乙烯共沉积的工艺参数,得到硅烷与乙烯的进气料比,硅烷浓度,共沉积温度和固相烧结温度,并对样品物相和微观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测试表明,在硅烷和乙烯进料比为2∶1,共沉积温度为500℃,固相烧结温度为800℃时,共包覆导电碳黑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性能最优,其首圈充放电效率为88.19%,首圈充放电比容量达到2 205.0 mAh/g,在25圈循环后充放电比容量均在1010.0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法 气相沉积法 硅烷 乙烯 导电炭黑 锂离子电池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修饰碳布用于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鹏程 曹景超 +3 位作者 鞠博伟 曾鹏 涂飞跃 习小明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148,152,共5页
通过溶剂热法和高温煅烧法得到ZnO修饰的碳布,并以此作为负极支架,使用热熔融法合成了Li-ZnO/CC复合负极材料。结果表明,ZnO颗粒能够降低锂的成核过电位,选择性调控锂沉积位置,使锂的生长得到初步控制,从而达到改善电池循环性能的效果... 通过溶剂热法和高温煅烧法得到ZnO修饰的碳布,并以此作为负极支架,使用热熔融法合成了Li-ZnO/CC复合负极材料。结果表明,ZnO颗粒能够降低锂的成核过电位,选择性调控锂沉积位置,使锂的生长得到初步控制,从而达到改善电池循环性能的效果。在对称电池和NCM523全电池中,Li-ZnO/CC复合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都优于裸锂箔;在电流密度1 mA/cm^(2)条件下,Li-ZnO/CC对称电池能保持至少400 h以上的稳定循环,并且保持10 mV左右的过电位;NCM523|Li-ZnO/CC全电池在0.3C下经过305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有80.41%。Li-ZnO/CC复合负极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充电锂电池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碳布 氧化锌 修饰 循环稳定性 Li-ZnO/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用钛酸锂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君 盘毅 郑春满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4-148,共5页
钛酸锂(Li4Ti5O12)材料具有嵌锂过程中其晶型结构不发生改变的"零应变"特性,符合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更长、充电过程更快、安全性更高的要求。详细综述了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直接熔盐法、原位水解法、溶液沉积法... 钛酸锂(Li4Ti5O12)材料具有嵌锂过程中其晶型结构不发生改变的"零应变"特性,符合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更长、充电过程更快、安全性更高的要求。详细综述了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直接熔盐法、原位水解法、溶液沉积法和共沉淀法等液相法制备Li4Ti5O12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合笔者的研究探讨了Li4Ti5O12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4Ti5O12负极材料液相制备法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端基卤化Ti_(3)C_(2) MXene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电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美霞 李苗苗 +3 位作者 宋二红 宋海洋 李钊 毕佳颖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0-668,共9页
Mxenes以其优异的比表面积、高导电率和组分可调性而受到广泛研究,并用作高效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然而,其有限的存储容量以及锂离子扩散引起的剧烈晶格膨胀限制了MXenes作为电极材料的应用。本研究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MXene材料卤化(... Mxenes以其优异的比表面积、高导电率和组分可调性而受到广泛研究,并用作高效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然而,其有限的存储容量以及锂离子扩散引起的剧烈晶格膨胀限制了MXenes作为电极材料的应用。本研究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MXene材料卤化(氟化、氯化或溴化)-Ti_(3)C_(2)。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范德瓦耳斯修正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表面端基(T=F^(-)、Cl^(-)和Br^(-))修饰对锂离子电池中Ti_(3)C_(2)负极的原子结构、电学性质、力学性质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Ti_(3)C_(2)T_(2)单层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力学性质和导电性质。相比Ti_(3)C_(2)F_(2)和Ti_(3)C_(2)Br_(2),Ti_(3)C_(2)Cl_(2)单层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沿二维薄膜两个方向的弹性模量分别为321.70和329.43 N/m)、较低的锂离子扩散势垒(0.275 eV)、开路电压(0.54 V)和较大的理论存储容量(化学计量比为Ti_(3)C_(2)Cl_(2)Li_(6)时达674.21 mA·h/g),这表明Ti_(3)C_(2)Cl_(2)单层作为锂电池电极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和充放电速率。此外,端基氯化扩大了层间距,进而提高了Ti_(3)C_(2)Cl_(2)中锂离子的可穿透性和快速充放电速率。本研究表明,表面氯化的Ti_(3)C_(2)纳米薄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为其它的MXenes基电极材料设计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s Ti_(3)C_(2) 表面端基修饰 第一性原理计算 锂离子电池负极 层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硅碳复合薄膜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英文)
17
作者 赵中琴 吴中友 +2 位作者 杨武保 刘鑫 江卫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9-43,共5页
利用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SixCy层和C层相间的硅碳复合薄膜材料。XRD测试和Raman光谱测试表明,该硅碳复合薄膜材料具有纳米微晶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SixCy/C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较低的充放电平台(0·5V以下),对应的首次放电容量... 利用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SixCy层和C层相间的硅碳复合薄膜材料。XRD测试和Raman光谱测试表明,该硅碳复合薄膜材料具有纳米微晶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SixCy/C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较低的充放电平台(0·5V以下),对应的首次放电容量达1200mAh/g以上,经过2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高于85%。SixCy/C复合薄膜材料性能的改善,主要原因可能源于活性材料Si中的缓冲骨架以及碳的共同作用,它们的存在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也有效缓冲了在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组分Si所导致的体积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Cy/C复合薄膜材料 气相沉积 负极材料 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微弧氧化复合碳纳米管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8
作者 郝国栋 陈欣欣 +5 位作者 董宇彪 田雪 张涵 郭昊炎 秦树森 杜永欣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8-85,共8页
目的通过微弧氧化技术与碳纳米管复合改性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并系统研究它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原位制备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多孔膜层,将碳纳米管复合于二氧化钛表面,形成复合电极。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 目的通过微弧氧化技术与碳纳米管复合改性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并系统研究它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原位制备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多孔膜层,将碳纳米管复合于二氧化钛表面,形成复合电极。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进一步结合恒流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系统分析电极材料的储能性能、氧化还原反应特性及界面电荷传输动力学。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通过微弧氧化制备的TiO_(2)膜层呈多孔结构,孔径为2~50μm,在复合碳纳米管后,其表面形成了纳米纤维交织的导电网络。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电极在电流密度100 mA/g下,第2圈的比容量达到339.26 mA·h/g,在15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为74.3%,显著优于未复合的负极(其容量保持率为45.2%)。倍率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10 C倍率下复合负极仍保持着251.92 mA·h/g的比容量,是0.5 C时初始容量的74.3%。结论碳纳米管与二氧化钛多孔骨架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升电极的电子导电性,抑制体积的膨胀,并通过多级孔道优化了Li+传输动力学。该研究为负极-集流体一体化电极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碳纳米管分布均匀性,以提升长期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锂离子电池负极 碳纳米管 二氧化钛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丙烯腈包覆硒化钴/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9
作者 陈筱 于海宁 +3 位作者 郑楠 许传鹏 姜广宇 李永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1-348,共8页
硒化钴因具有良好的脱嵌锂能力而被认为是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由于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严重和导电性较差,限制了其电池性能。以钴基沸石咪唑骨架(ZIF)材料ZIF-67为前驱体,经过碳化和硒化处理得到硒化钴-碳复合物(CoSe2-C),再... 硒化钴因具有良好的脱嵌锂能力而被认为是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由于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严重和导电性较差,限制了其电池性能。以钴基沸石咪唑骨架(ZIF)材料ZIF-67为前驱体,经过碳化和硒化处理得到硒化钴-碳复合物(CoSe2-C),再经过聚丙烯腈(PAN)包覆和热处理得到环化聚丙烯腈(c-PAN)包覆的硒化钴/碳复合材料(CoSe2-C/c-PAN)。该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0.2 A/g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 440 mA·h/g,1.0 A/g条件下经过200次循环依然表现出高可逆比容量(653 mA·h/g)。这主要归因于环化聚丙烯腈链中的π键对材料中电子电导率和离子传输速率的提升效果,以及柔性高分子链的包覆有效缓解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化钴 聚丙烯腈 锂离子电池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锂电池Si@C负极材料的工艺优化研究
20
作者 陈思 郑淞生 +2 位作者 郑雷铭 张叶涵 王兆林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7-37,共11页
水热法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Si@C电极材料的一种制备方法,其反应条件是影响产物最终形貌和性能的重要因素,采取最佳的反应工艺可以大大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研究中,使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光伏切割废料硅为硅源,探究了水热法制备核... 水热法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Si@C电极材料的一种制备方法,其反应条件是影响产物最终形貌和性能的重要因素,采取最佳的反应工艺可以大大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研究中,使用葡萄糖作为碳源,光伏切割废料硅为硅源,探究了水热法制备核壳结构Si@C电极材料的最优工艺,分别研究了温度、原料浓度、反应时间和原料比例对产物的形貌、性能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在该条件下(葡萄糖浓度为0.5mol·L^(-1),硅与葡萄糖重量比为0.3:1,反应温度190~℃,反应时间9h),得到了包覆完整、粒径适中的Si@C电极材料(CS190-3),对以该样品为负极的扣式半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在655mA·g的电流密度下,其首圈放电比容量为3369.5mAh·g^(-1),经过500次循环剩余容量为1405.0mAh·g^(-1)。倍率测试中,在6550mA·g的电流密度下,其剩余容量为937.1mAh·g^(-1),当电流密度恢复至655mA·g时,电池放电比容量仍可恢复至1683.0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反应 核壳结构Si@C材料 葡萄糖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