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高性能双碳锂离子电容器的氮掺杂有序介孔碳的制备及其性能
1
作者 房海秋 曹林芳 +1 位作者 张燕 王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64,共9页
采用高温氨化法对有序介孔材料(CMK-3)进行氮掺杂,通过调控煅烧温度优化有序介孔材料(NC-T)的电子结构、氮掺杂量及类型。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700℃下制备的NC-700获得3.79%的氮掺杂量,包含1.38%的活性吡啶氮及0.96%的吡咯氮;以NC-700... 采用高温氨化法对有序介孔材料(CMK-3)进行氮掺杂,通过调控煅烧温度优化有序介孔材料(NC-T)的电子结构、氮掺杂量及类型。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700℃下制备的NC-700获得3.79%的氮掺杂量,包含1.38%的活性吡啶氮及0.96%的吡咯氮;以NC-700作锂离子电容器(LICs)正极材料时,较未掺杂的有序介孔碳材料CMK-3比容量提升了近60%;当将NC-700同时作为正负极材料组装成对称LICs时,可在230 W·kg^(-1)的功率密度下达到225 W·h·kg^(-1)的能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有序介孔碳 氮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容器正负极匹配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奕戈 韩亚露 +5 位作者 林杰欢 张惠荣 邸会芳 刘烨 郑建荣 王振兵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9,共7页
锂离子电容器的正、负极材料能量存储机制不同,导致容量和动力学差距较大。对正负极进行容量和动力学的匹配,实现比能量和比功率的平衡,是锂离子电容器研究的关键。从材料体系、工艺设计和电极结构等3方面详细综述近年来锂离子电容器在... 锂离子电容器的正、负极材料能量存储机制不同,导致容量和动力学差距较大。对正负极进行容量和动力学的匹配,实现比能量和比功率的平衡,是锂离子电容器研究的关键。从材料体系、工艺设计和电极结构等3方面详细综述近年来锂离子电容器在正负极匹配方面的进展,包括碳基正极材料比能量的提升策略、工艺设计对负极性能的影响以及电极结构设计对锂离子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锂离子电容器在正负极匹配方向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容量匹配 动力学匹配 材料体系 工艺设计 电极结构 能量存储 碳基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锂化对AC//Nb_(2)O_(5)型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范羚羚 刘中柱 杨重阳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13-2924,共12页
锂离子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可以填补高功率器件和高能量器件之间的技术空白。本工作以活性炭(AC)为正极,正交晶相五氧化二铌(T-Nb_(2)O_(5))为负极组装为软包装的锂离子电容器,研究预锂量对该种器件在不同正负极质量比下(P/N比... 锂离子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可以填补高功率器件和高能量器件之间的技术空白。本工作以活性炭(AC)为正极,正交晶相五氧化二铌(T-Nb_(2)O_(5))为负极组装为软包装的锂离子电容器,研究预锂量对该种器件在不同正负极质量比下(P/N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预锂化,可以有效提高该种器件的电化学性能,不论采用何种P/N比,预锂量提高至60%后,开路电位均可提高到1.5 V以上,首次库仑效率可提高至80%以上,在有效提高材料克容量的同时具备更小的内阻,循环伏安曲线具有典型的电容特征,常温搁置33天后电压保持能力仍有75%及以上,在100C大倍率条件下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5%以上,3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均高于90%。P/N比越高对该种器件性能更有利,具体表现为首次库仑效率更高,自放电中具有更高的电压保持能力,其中P/N比最大的锂离子电容器(P/N=1.1)预锂60%后,在103.2 W/kg的功率密度下可发挥30.4 Wh/kg的能量密度,在2098.1 W/kg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仍旧有29.4 Wh/kg,具有稳定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活性炭 五氧化二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衍生多孔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容器负极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孔妍妍 张熊 +4 位作者 安亚斌 李晨 孙现众 王凯 马衍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65-2678,共14页
锂离子电容器是一种兼具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两者特点的新型功率型储能器件。然而,锂离子电容器电池型负极的动力学要慢于电容器型正极,导致其功率密度低、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衍生多孔... 锂离子电容器是一种兼具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两者特点的新型功率型储能器件。然而,锂离子电容器电池型负极的动力学要慢于电容器型正极,导致其功率密度低、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衍生多孔碳基材料以其大比表面积的多孔结构,以及出色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成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分析了锂离子电容器电极材料面对的挑战,阐述了锂离子电容器的储能机制。随后分析了碳化温度、热处理时间等碳化工艺对MOF衍生多孔碳基材料理化性质的影响,并着重讨论了受碳化工艺影响制备得到的不同产物组分类型。随后总结了MOF衍生多孔碳基材料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进展,提出了与其他碳材料进行复合或掺杂改性是实现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的重要途径,最后对MOF衍生碳基电极材料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负极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 多孔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硒化物储能机理及其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魏文品 梁初 +3 位作者 孙现众 王凯 张熊 马衍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0,共9页
锂离子电容器(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是一种兼具锂离子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优点的新型功率型储能器件。然而,电池型负极的缓慢电化学动力学性能限制LICs的应用。金属硒化物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快速的反应动力学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 锂离子电容器(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是一种兼具锂离子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优点的新型功率型储能器件。然而,电池型负极的缓慢电化学动力学性能限制LICs的应用。金属硒化物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快速的反应动力学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点备受关注。本文对金属硒化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进行系统介绍,并重点讨论插层机制、转化机制和合金化机制的三种储能机制。最后,分析结构调控、碳材料协同和双金属硒化物构筑等改性方案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介绍由以上三种改性方法制备的结构稳定和高离子/电子传输能力的金属硒化物材料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负极材料 金属硒化物 材料结构 储能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嘉玲 宋焕巧 +1 位作者 何志宏 罗明生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锂离子电容器是弥补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缺陷的选择之一。锂离子电容器由电容型正极和电池型负极组成,但电池型负极材料较差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导致与电容型正极材料性能不匹配,阻碍了其应用。对负极材料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 锂离子电容器是弥补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缺陷的选择之一。锂离子电容器由电容型正极和电池型负极组成,但电池型负极材料较差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导致与电容型正极材料性能不匹配,阻碍了其应用。对负极材料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介绍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讨论锂离子电容器对负极材料的要求及转化型、合金型和插层型等3种负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对未来锂离子电容器负极材料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容量 能量密度 功率密度 循环稳定性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容器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展望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晓虎 孙现众 +4 位作者 张熊 安亚斌 王凯 韦统振 马衍伟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8-58,共11页
锂离子电容器(LIC)作为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具有超高功率密度、较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全寿命周期运行成本低、温度范围宽、易回收再利用等特点,成本介于锂离子电池(LIB)和双电层电容器(EDLC)之间,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价值... 锂离子电容器(LIC)作为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具有超高功率密度、较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全寿命周期运行成本低、温度范围宽、易回收再利用等特点,成本介于锂离子电池(LIB)和双电层电容器(EDLC)之间,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价值和竞争优势。本文阐述了锂离子电容器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发展历程,基于锂离子电容器作为功率型储能器件既可以单独使用,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储能器件(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铅蓄电池等)组成混合储能系统使用,本文重点分析了锂离子在微电网、电力调频、风电变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最后对锂离子电容器未来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电化学储能技术 功率型储能器件 混合储能系统 新能源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预锂化中间相碳微球为负极的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5
8
作者 平丽娜 郑嘉明 +1 位作者 时志强 王成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33-1738,共6页
以商品活性炭(AC)为正极,预锂化中间相碳微球(LMCMBs)为负极,组装成锂离子电容器(LICs).用X射线衍射(XRD)对LMCMB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预锂化量(PIC)小于200mAh·g-1时,LMCMB电极材料基本保持了原始的石墨晶体结构.... 以商品活性炭(AC)为正极,预锂化中间相碳微球(LMCMBs)为负极,组装成锂离子电容器(LICs).用X射线衍射(XRD)对LMCMB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预锂化量(PIC)小于200mAh·g-1时,LMCMB电极材料基本保持了原始的石墨晶体结构.利用三电极装置,测试了充放电过程中LICs的正、负极及整电容器的电压变化曲线.以LMCMB为电极,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的工作电压变低,并且电压曲线更加平坦,同时正极也可以利用到更低的电压区间.对比锂离子电容器MCMB/AC,LMCMB/AC在比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和库仑效率电化学性能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在电压区间2.0-3.8V下,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的保持率从74.8%增加到100%,库仑效率从95%增加到100%.LMCMB/AC电容器容量不衰退的直接原因是由于AC正极极化变小.在2.0-3.8V和1.5-3.8V电压区间内,LMCMB/AC锂离子电容器的比能量密度分别可达85.6和97.9Wh·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非对称电容器 中间相碳微球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极预嵌锂方式对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袁美蓉 刘伟强 +2 位作者 朱永法 徐永进 赵方辉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4-16,30,共4页
研究了不同负极嵌锂方式对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最佳的嵌锂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短路嵌锂情况下,负极嵌锂电位为0.05V时制备的电容器性能最好;外部恒电流嵌锂速率越小,即嵌锂时间越长,其负极的嵌锂量越大;嵌锂速率在0.05C、... 研究了不同负极嵌锂方式对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最佳的嵌锂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短路嵌锂情况下,负极嵌锂电位为0.05V时制备的电容器性能最好;外部恒电流嵌锂速率越小,即嵌锂时间越长,其负极的嵌锂量越大;嵌锂速率在0.05C、嵌锂最终电压为0.05V时电容器性能最好;相比于恒电流单次嵌锂,负极经3次脱嵌锂后制备的电容器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负极材料 硬炭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容器集流体用穿孔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启远 徐永进 +1 位作者 朱永法 姜冬冬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8-31,共4页
集流体用穿孔箔是锂离子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锂离子电容器电极预掺锂提供通道,使锂离子迅速、均匀地掺杂到整个电极中,而且还承载电极活性材料,并将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系统地介绍了穿孔箔的主要结构参数(孔径、孔隙率)对锂离... 集流体用穿孔箔是锂离子电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锂离子电容器电极预掺锂提供通道,使锂离子迅速、均匀地掺杂到整个电极中,而且还承载电极活性材料,并将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系统地介绍了穿孔箔的主要结构参数(孔径、孔隙率)对锂离子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并综述了锂离子电容器集流体用穿孔箔的制备方法,最后展望了穿孔箔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流体 穿孔箔 锂离子电容器 预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预锂化多壁碳纳米管为负极的锂离子电容器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满园 孙晓刚 +4 位作者 陈玮 邱治文 陈珑 刘珍红 聂艳艳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5-152,共8页
采用内部短路方式对多壁碳纳米管负极进行不同程度的预嵌锂处理,预嵌锂时间为5,30,60min,以预嵌锂多壁碳纳米管极片作为负极,活性炭极片作为正极,组装成锂离子电容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多壁碳纳米管及电... 采用内部短路方式对多壁碳纳米管负极进行不同程度的预嵌锂处理,预嵌锂时间为5,30,60min,以预嵌锂多壁碳纳米管极片作为负极,活性炭极片作为正极,组装成锂离子电容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多壁碳纳米管及电极极片进行表征分析,采用恒流充放电(GCD)和交流阻抗谱(EIS)研究预嵌锂多壁碳纳米管负极和未预嵌锂处理多壁碳纳米管负极锂离子电容器的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负极预嵌锂大幅提高了电容器充放电性能,对比未嵌锂多壁碳纳米管电容器,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下(100mA/g),能量密度提高400%。预嵌锂60min,电流密度100mA/g时,其比容量达到57F/g。在电流密度为100~3200mA/g范围内,其最高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分别达到90Wh/kg,4130W/kg。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维持在85%以上,表现出良好的超级电容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嵌 负极 多壁碳纳米管 活性炭 锂离子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锂离子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进 王静 时志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6年第6期807-815,共9页
新能源体系的建设和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对储能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其同时兼具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锂离子电容器(LIC)是一种基于锂离子电池(LIB)和超级电容器(EDLC)双重储能机制的储能器件,兼具超级电容器良好的功率特性... 新能源体系的建设和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对储能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其同时兼具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锂离子电容器(LIC)是一种基于锂离子电池(LIB)和超级电容器(EDLC)双重储能机制的储能器件,兼具超级电容器良好的功率特性和锂离子电池较高的能量密度,有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能源工程等领域。从锂离子电容器未来的产业化角度出发,炭材料因为资源丰富、制备简单和廉价易得是锂离子电容器的首选材料。本文综述了活性炭等正极炭材料、石墨等负极炭材料、电解液以及锂离子电容器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锂离子电容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炭基材料 工艺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锂离子电容器的48 V启停电源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鑫 赵也非 +2 位作者 郑俊生 秦楠 戴宁宁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159-1164,共6页
在自主开发的锂离子电容器基础上,基于AVL-Cruise建立了48 V启停电源系统汽车模型。结合安时法、开路电压法和扩展卡尔曼滤波法,设计了器件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模块,实现在线SOC估计。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基于模糊控... 在自主开发的锂离子电容器基础上,基于AVL-Cruise建立了48 V启停电源系统汽车模型。结合安时法、开路电压法和扩展卡尔曼滤波法,设计了器件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模块,实现在线SOC估计。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基于模糊控制的能量管理模型,实现发动机启停、纯电动驱动起步、制动能量回收以及主动滑行等功能。最后,根据新欧洲驾驶循环(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NEDC)工况对电源系统的SOC以及整车油耗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系统可实现误差10%以内的SOC估计,同时基于锂离子电容器的48 V启停电源系统具有很好燃油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48 V启停电源系统 SOC估计 模糊控制策略 AVL-Cruise MATLAB/Simuli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容器用氧化石墨正极材料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宗军 刁玉琦 +1 位作者 丁飞 刘兴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2-594,共3页
将振实密度较高的氧化石墨材料用作锂离子电容器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谱图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对材料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中丰富的官能团,使氧化石墨相对于活性炭和石墨有着较高... 将振实密度较高的氧化石墨材料用作锂离子电容器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谱图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对材料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中丰富的官能团,使氧化石墨相对于活性炭和石墨有着较高的可逆比容量,在50 mA/g下,可逆比容量能稳定在120 mAh/g;而在100 mA/g条件下,比容量稳定在85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氧化石墨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容器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基钢 王赫 郑俊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36,共9页
锂离子电容器是介于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两者之间的储能器件,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电能储存系统之一。本文总结近年来碳基和嵌锂型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碳基和嵌锂型电极材料的分类和改性方法。为... 锂离子电容器是介于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两者之间的储能器件,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电能储存系统之一。本文总结近年来碳基和嵌锂型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碳基和嵌锂型电极材料的分类和改性方法。为提高锂离子电容器的使用性能,通过微观结构调控、表面修饰、掺杂改性及复合材料等手段进一步优化正极材料,进行正负极动力学匹配,综合提高其电化学性能。最后梳理出未来锂离子电容器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正极材料微观结构的调控优化、元素掺杂和表面改性以及与其他材料复合等方面,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在于优化碳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克服倍率和循环性能的限制以及开发在高压下更稳定的正极材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型材料 锂离子电容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炭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研究及其低温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建华 韩鹏献 +1 位作者 韩晓琪 崔光磊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89,共3页
以硬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预嵌锂量硬炭负极对锂离子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充放电性能测试,分析了常温充放电、倍率性能、循环性能、比能量、比功率、常温充电低温放电以及低温充放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负极预嵌锂量截止比... 以硬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预嵌锂量硬炭负极对锂离子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充放电性能测试,分析了常温充放电、倍率性能、循环性能、比能量、比功率、常温充电低温放电以及低温充放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负极预嵌锂量截止比容量为300 m Ah/g时,由于提供了稳定的电位和足够的锂离子,锂离子电容器综合电化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炭 负极 锂离子电容器 预嵌 低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高富锂Li_2NiO_2/活性炭为正极的锂离子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斌 傅冠生 +3 位作者 丁升 王成扬 阮殿波 刘秋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兼具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和双电层电容器高功率特性的锂离子电容器成为了现今超级电容器性能提升的重点发展方向。本工作以高富锂金属氧化物Li_2NiO_2为锂离子电容器用负极锂源,将其与活性物复合组成正极电极,并制备出"无金属锂片... 兼具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和双电层电容器高功率特性的锂离子电容器成为了现今超级电容器性能提升的重点发展方向。本工作以高富锂金属氧化物Li_2NiO_2为锂离子电容器用负极锂源,将其与活性物复合组成正极电极,并制备出"无金属锂片"预嵌锂过程的300 F锂离子电容器,考察了金属氧化物Li_2NiO_2的理化性能与电化学特性、不同Li_2NiO_2添加量对锂离子电容器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Li_2NiO_2材料具有398m A·h/g的首次不可逆容量,首次放电不可逆率为94.8%。添加15%~20%Li_2NiO_2的样品在10 A电流下具有大于75%倍率特性以及91%的容量保持率。当Li_2NiO_2添加量为20%时,样品在1 A条件下具有400 F的容量,15.5W·h/kg的能量密度以及11.3 k W/kg的功率密度,是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性能优异的新型锂离子电容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高富金属氧化物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掺杂对钛酸锂型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马晓燕 陈安国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6-1017,1060,共3页
以活性炭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以掺杂不同比例活性炭(AC)的钛酸锂(LTO)材料作为负极,通过涂布、辊压和卷绕等一系列步骤制备得到了活性炭/钛酸锂@活性炭锂离子电容器(LIC)。通过对LTO材料进行不同比例的AC掺杂制备得到了多种LTO@AC极片... 以活性炭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以掺杂不同比例活性炭(AC)的钛酸锂(LTO)材料作为负极,通过涂布、辊压和卷绕等一系列步骤制备得到了活性炭/钛酸锂@活性炭锂离子电容器(LIC)。通过对LTO材料进行不同比例的AC掺杂制备得到了多种LTO@AC极片,对制备得到的LTO@AC极片组装的LIC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了LTO@AC极片对LIC比能量和比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TO中掺杂AC可以在不明显减小LIC比能量的同时,明显提升LIC的比功率;当LTO∶AC=1∶1(质量比)时,LIC达到了相对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其比能量达到46.06 Wh/kg,比功率可以达到6.5 k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钛酸 比功率 比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石墨烯/炭黑复合导电剂在锂离子电容器负极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钊 孙现众 +5 位作者 李晨 张熊 王凯 刘文杰 张澄 马衍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264-1272,共9页
将介孔石墨烯与炭黑的复合导电剂(G/SC)应用于硬碳负极材料,并与炭黑(SC)、石墨烯纳米片/碳纳米管/炭黑的导电浆料(GNC/SC)、碳纳米管/炭黑的导电浆料(CNC)3种导电剂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G、SC、GNC、CNC导电剂... 将介孔石墨烯与炭黑的复合导电剂(G/SC)应用于硬碳负极材料,并与炭黑(SC)、石墨烯纳米片/碳纳米管/炭黑的导电浆料(GNC/SC)、碳纳米管/炭黑的导电浆料(CNC)3种导电剂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G、SC、GNC、CNC导电剂和硬碳的形貌与结构。硬碳负极的电化学阻抗谱表明,G/SC导电剂可以降低电极电荷转移电阻和固态电解质界面电阻。相比于其它3种导电剂,添加G/SC的硬碳电极具有最高的比容量(155 mA·h/g)和最佳的倍率性能(在2 A/g时比容量为60 mA·h/g)。循环伏安曲线的分析表明,随着扫速的增大,锂离子在电极中的法拉第固相扩散转变为电极表面快速扩散,G/SC导电剂在硬碳负极中构筑了有效的"点-面"导电网络,促进了硬碳负极的电子转移和锂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快速扩散。基于添加G/SC的硬碳负极和活性炭正极制备出锂离子电容器,能量密度为81.1 W·h/kg,功率密度可达22.3 kW/kg,在20 C倍率下循环20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石墨烯 导电剂 硬碳 碳纳米管 离子扩散 锂离子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容器研究进展及示范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安仲勋 颜亮亮 +2 位作者 夏恒恒 徐甲强 华黎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28-536,544,共10页
锂离子电容器兼具双电层电容器的高功率密度与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特性,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电动公交车、节能电梯和有轨电车等的工况需求,成为近年来各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的研究热点。从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电极材料体系以及负极... 锂离子电容器兼具双电层电容器的高功率密度与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特性,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电动公交车、节能电梯和有轨电车等的工况需求,成为近年来各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的研究热点。从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电极材料体系以及负极预嵌锂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系统的介绍了作者课题组自主开发的能量密度大于20Wh kg-1的锂离子电容器在城市纯电动公交车上的示范应用。运行结果表明,锂离子电容器在固定线路电动公交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储能量大,实现20 km以下线路首站一次充电跑完全程;2先进的通讯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锂离子电容器运行情况,及早预判故障,提高运营安全;3先进的热管理系统,电容单体的最高温度仅比环境温度高3~4℃,完全能够承受高温天气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预嵌 电极材料 电动公交车 示范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