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曹景阳 刘丹丹 +2 位作者 陈永翀 刘昊 何颖源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6-652,共7页
锂离子扩散系数是衡量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倍率性能和进行电池电化学仿真建模必不可少的参数,受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将现有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分为电化学间接测定和物理直接测定两大类进行介绍,重点分析锂离子浓度、电... 锂离子扩散系数是衡量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倍率性能和进行电池电化学仿真建模必不可少的参数,受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将现有锂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分为电化学间接测定和物理直接测定两大类进行介绍,重点分析锂离子浓度、电子电导率、温度、电化学活性面积和脱嵌锂过程等内外部因素对锂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机制,并简述代表性研究进展。对各类方法的特点和锂离子扩散系数的评估进行了总结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锂离子扩散系数 电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昂萨格唯象关系估算嵌入型电极材料中锂离子表观扩散系数
2
作者 毛治宇 孙彦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2-465,486,共5页
锂离子嵌入型电极材料中锂离子和电子会在二者电化学位梯度的推动下流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涉及锂离子和电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过程。导出了用著名的昂萨格唯象关系估算的等温条件下锂离子表观扩散系数和电子表观电导率的计... 锂离子嵌入型电极材料中锂离子和电子会在二者电化学位梯度的推动下流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涉及锂离子和电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过程。导出了用著名的昂萨格唯象关系估算的等温条件下锂离子表观扩散系数和电子表观电导率的计算通式,并给出在磷酸铁锂(LixFe-PO4)正极中锂离子表观扩散系数D*1的估算实例。计算结果表明:D*1随嵌入度x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系统内部电场对浓度场的影响所造成的,而与离子流和电子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大。在x很小、电极材料组成接近FePO4相时D*1值很大,如在x=0.01处D*1的计算值为10-12cm^2.s^-1,但随着x的增加D*1值急剧下降;在x=0.1-1.0之间,D*1值下降趋缓,约为10-13-10^-14cm2.s^-1,其均值约为8×10-14cm2.s^-1;当x=1.0且电极材料组成为LiFePO4相时,D*1值最低,约为2×10^-14cm2.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昂萨格唯象关系 嵌入型电极 锂离子扩散系数 电导率 磷酸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制电解液或隔膜实现锂离子各向异性输运从而抑制枝晶生长:相场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亚捷 陈斌 +4 位作者 王依平 邢辉 赵伟 张更 施思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2,共2页
电池内部不可控的枝晶生长问题严重地影响着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这对于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尽管已有较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聚焦于电极间锂离子各向异性输运特性对枝晶形貌的影响,但仍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 电池内部不可控的枝晶生长问题严重地影响着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这对于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尽管已有较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聚焦于电极间锂离子各向异性输运特性对枝晶形貌的影响,但仍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如何将枝晶生长的动态演变与电解液性质、电势分布或隔膜多孔结构诱导的锂离子各向异性输运关联起来。我们通过将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系数(D_(L))表示为二阶张量的形式并进行相场模拟,发现D_(yy):D_(xx)比值的增加,以及电势诱导的电极/电解液界面锂离子快速扩散层均可以降低界面处锂离子浓度梯度和电势梯度,从而减弱枝晶生长的驱动力。我们还发现隔膜基体与y方向之间夹角的增大也会显著促进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各向异性输运特性,以利于抑制枝晶生长。籍此本文提出设计D_(yy):D_(xx)=10:1的电解液和基体倾斜角为arctan(0.5)的隔膜用于锂金属电池。该相场研究有望为设计具有抑制枝晶能力的电解质或隔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晶 相场模拟 电解质 隔膜 锂离子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湿法反应制备的LiV_3O_8的锂离子扩散特性(英文)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恩辉 李新海 +2 位作者 侯朝辉 何则强 邓凌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7-381,共5页
利用v2O5·nH2O湿凝胶和Li2CO3作原料,通过溶液反应和低温焙烧的方法合成了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LiV3O8.对其前驱体和产品分别进行DTA—TG、XRD表征.LiV3O8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活... 利用v2O5·nH2O湿凝胶和Li2CO3作原料,通过溶液反应和低温焙烧的方法合成了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LiV3O8.对其前驱体和产品分别进行DTA—TG、XRD表征.LiV3O8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活性材料LiV3O8具有较高的充放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Liv3O8电极的锂离子化学扩散系数由恒电位间歇滴定技术(PITT)来确定,其DLi+值依据Li1+xV3O8中x值的不同在10-8~10-10 cm2·s-1的变化范围内.获得的锂离子的扩散活化能为:Ea=25~42 kJ·mol-1(x=0.18.2.5).认为锂离子扩散的最大活化能是由锂离子在Li4V3O8相中的扩散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湿法反应 电化学性能 离子化学扩散系数 活化能 恒电位间歇滴定技术 钒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树信 殷恒波 王海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50-153,共4页
LiFePO4因具有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安全和无毒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LiFePO4电子电导率低、锂离子扩散系数小、低温性能差及振实密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导电剂包覆与掺杂... LiFePO4因具有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安全和无毒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LiFePO4电子电导率低、锂离子扩散系数小、低温性能差及振实密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导电剂包覆与掺杂、控制颗粒形状与粒度、颗粒纳米化、原子掺杂等方法,并展望了LiFePO4正极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磷酸铁 电子导电率 锂离子扩散系数 振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蓄电池碳负极材料的嵌锂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万红 岳敏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1-434,共4页
采用恒电位阶跃法研究了各种碳(石墨)电极的动力学性能,测定了锂离子在电极中扩散系数。结果表明,随着电极嵌锂程度的增加,锂离子在其中的固相扩散系数增大。锂离子在结晶度较好的球形天然石墨和改性天然石墨中的扩散系数较大,而对非晶... 采用恒电位阶跃法研究了各种碳(石墨)电极的动力学性能,测定了锂离子在电极中扩散系数。结果表明,随着电极嵌锂程度的增加,锂离子在其中的固相扩散系数增大。锂离子在结晶度较好的球形天然石墨和改性天然石墨中的扩散系数较大,而对非晶态的软炭和硬炭,锂离子在其中的扩散系数稍低,轴定向结构的碳纤维材料具有最低的锂离子扩散系数。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固相扩散过程主要受材料晶体结构、结晶度、微晶晶界及缺陷数量等的影响,结晶度低、晶界及晶体缺陷阻碍作用强的碳材料,锂离子在其中的扩散系数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负极 离子蓄电池 锂离子扩散系数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SnO_(3)的储锂性能及第一性原理研究
7
作者 陈俊杰 张瑞丹 陈越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66-11075,共10页
利用一种简单的水热技术合成锡酸镍(NiSnO_(3))纳米颗粒并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良好的可逆能力主要归因于NiSnO_(3)电极在首次放电形成的NiO、Sn和Li_(2)O可相互作为对方的缓冲基质,缓解了NiSnO_(3)电极在充放电反应过程中的... 利用一种简单的水热技术合成锡酸镍(NiSnO_(3))纳米颗粒并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良好的可逆能力主要归因于NiSnO_(3)电极在首次放电形成的NiO、Sn和Li_(2)O可相互作为对方的缓冲基质,缓解了NiSnO_(3)电极在充放电反应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通过恒流间歇滴定法(GITT)获得NiSnO_(3)纳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可知NiSnO_(3)纳米材料具备较快的充放电速率,这主要归因于NiSnO_(3)纳米颗粒具备较高的比表面积(94.40 m^(2)/g),同时较小的纳米颗粒尺寸(4~9 nm)有助于提高NiSnO_(3)电极表面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缩小了锂离子扩散的距离。通过第一性原理进一步探索锂离子在NiSnO_(3)表面的吸附能(-2.93 eV)、差分电荷密度、内在电荷转移(1.01 e)、扩散势垒(0.112 eV)和扩散系数(1.73×10^(-4) cm^(2)/s),结果均表明锂离子与NiSnO_(3)表面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和较快的充放电速率。通过实验和理论双重角度证明NiSnO_(3)具备作为一种有前途的LIBs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锡酸镍 纳米颗粒 锂离子扩散系数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脱嵌锂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禹筱元 余仕僖 +2 位作者 刘海峰 胡国荣 刘业翔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采用交流阻抗法对层状LiNi1/3Co1/3Mn1/3O2材料嵌/脱锂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材料的交换电流密度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均与嵌锂电位有关,交换电流密度在电位平台附近(3.9V)出现了最大值(1.03mA/cm2),而锂离子扩散系数却出... 采用交流阻抗法对层状LiNi1/3Co1/3Mn1/3O2材料嵌/脱锂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材料的交换电流密度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均与嵌锂电位有关,交换电流密度在电位平台附近(3.9V)出现了最大值(1.03mA/cm2),而锂离子扩散系数却出现了最小值(1.23×10-12c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1/3Co1/3Mn1/3O2材料 交流阻抗法 动力学 交换电流密度 锂离子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铁对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屈恋 李越珠 +3 位作者 李铭雅 王昭沛 陈燕玉 李意能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8-94,共7页
磷化铁(Fe_(2)P)作为磷酸铁锂生成过程中常见的副产物,其对磷酸铁锂(LiFePO_(4),LFP)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研究地还不够深入。通过球磨法在LFP中掺入不同比例的Fe_(2)P来探究其对LFP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入Fe_... 磷化铁(Fe_(2)P)作为磷酸铁锂生成过程中常见的副产物,其对磷酸铁锂(LiFePO_(4),LFP)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研究地还不够深入。通过球磨法在LFP中掺入不同比例的Fe_(2)P来探究其对LFP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入Fe_(2)P后,LFP材料的晶体结构无明显变化,颗粒形貌规整度较高,各主要元素分布均匀,并且LFP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当Fe_(2)P掺入量为0.5%(质量分数)时,在0.1C和0.5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了158.2、148.5 mA·h/g,相比纯LFP分别提升了8.90%和7.2%;CV曲线中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值(ΔE)仅为0.264 V,说明Fe_(2)P的引入有利于改善LFP材料的极化,且前3次CV曲线的重合度高,表明材料具有高度的可逆性;电荷转移电阻(R_(ct))仅为41.56Ω,相比纯LFP降低了76.49%;锂离子扩散系数为8.20×10^(-9)cm^(2)/s,相比纯LFP提升了89.4%,同时对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的改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 磷化铁 阻抗 锂离子扩散系数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MgO掺杂改善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节宾 徐友龙 +1 位作者 熊礼龙 王景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93-2599,共7页
将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的(Ni_(1/3)Co_(1/3)Mn_(1/3))(OH)_2在500℃热处理5 h得到具有尖晶石结构、纳米尺寸的氧化物M_3O_4(M=Ni_(1/3)Co_(1/3)Mn_(1/3)).将其与LiOH及不同量的纳米MgO混合均匀,并在850℃热处理24 h制备了Li(Ni_(1/3)Co... 将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的(Ni_(1/3)Co_(1/3)Mn_(1/3))(OH)_2在500℃热处理5 h得到具有尖晶石结构、纳米尺寸的氧化物M_3O_4(M=Ni_(1/3)Co_(1/3)Mn_(1/3)).将其与LiOH及不同量的纳米MgO混合均匀,并在850℃热处理24 h制备了Li(Ni_(1/3)Co_(1/3)Mn_(1/3))_(1/x)Mg_xO_2(x=0,0.01,0.02,0.03,0.04,0.05)正极村料.随着Mg掺杂量的增大,正极材料的晶胞参数增大;少量的Mg掺杂增大了锂离子的扩散系数,而过度掺杂却使锂离子扩散系数有所降低,其中Li(Ni_(1/3)Co_(1/3)Mn_(1/3))_(0.98)Mg_(0.02)O_2的锂离子扩散系数最大,其脱出和嵌入扩散系数分别为D_(Li-dein)=29.20×10^(-11)cm^2·S^(-1)和D_(Li-in)=4.760×10^(-11)cm^2·s^(-1);其以3C倍率充放电的平均放电比容量为139.3 mAh·g^(-1),比未掺杂的原粉约高9.5 mAh·g^(-1);另外其循环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1/3)Co(1/3)Mn(1/3)O2 Mg掺杂 锂离子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网状LiFePO_4/C和Li_(1-x)FePO_4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连亮 夏继平 +1 位作者 马培华 邓小川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82-1285,共4页
以酸化的Li2CO3为锂源,由水热法制得了部分外貌呈三维空间网状的LiFePO4/C纳米颗粒,在0.5C放电倍率下的最高放电比容量为143.4mAh/g,经100次循环后无衰减。用化学脱锂法制备了Li1-xFePO4(x=0、0.3、0.5、0.8、1)。用XRD和交流阻抗法对Li... 以酸化的Li2CO3为锂源,由水热法制得了部分外貌呈三维空间网状的LiFePO4/C纳米颗粒,在0.5C放电倍率下的最高放电比容量为143.4mAh/g,经100次循环后无衰减。用化学脱锂法制备了Li1-xFePO4(x=0、0.3、0.5、0.8、1)。用XRD和交流阻抗法对Li1-xFePO4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随着锂离子的脱出,存在LiFePO4/FePO4两相可逆变化,正负极表面阻抗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Li1-xFePO4 交流阻抗 锂离子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准球形掺Ti^(4+)-LiFePO_4/C纳米粉体及温度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丽 戴亚堂 +3 位作者 欧青海 王伟 张欢 陈玉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08-1212,1216,共6页
以(NH4)2FeSO4、LiOH、Ti(SO4)2以及H3PO4为原料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不同温度下掺Ti4+-LiFePO4,然后进行碳包覆。XRD和SEM表明,制备的样品为单一相的准球形纳米粉体;激光粒度分析表明,在160℃下合成的粉体平均粒径最小,约为140 nm;恒电... 以(NH4)2FeSO4、LiOH、Ti(SO4)2以及H3PO4为原料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不同温度下掺Ti4+-LiFePO4,然后进行碳包覆。XRD和SEM表明,制备的样品为单一相的准球形纳米粉体;激光粒度分析表明,在160℃下合成的粉体平均粒径最小,约为140 nm;恒电流充放电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材料电化学性能表明,在160℃下合成的掺Ti4+-LiFePO4/C材料充放电性能最好,0.1 C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60.97 mA·h/g,0.5 C倍率下经过50次放电,容量保留率为95.28%,通过电化学阻抗计算出锂离子扩散系数为1.78×10-12c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法 磷酸铁 纳米材料 锂离子扩散系数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首周充放电过程的结构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琴 周丽丽 +4 位作者 沈重亨 王琪 黄令 李君涛 孙世刚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2-318,共7页
以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尖晶石Li Ni0.5Mn1.5O4正极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材料结构与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该材料属于空间群的无序尖晶石Li Ni0.5Mn1.5O4材料,由八面体... 以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尖晶石Li Ni0.5Mn1.5O4正极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材料结构与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该材料属于空间群的无序尖晶石Li Ni0.5Mn1.5O4材料,由八面体粒子团聚成3~6μm的大粒子.恒电流充放电结果显示,材料在0.1C倍率下首周放电比容量为121.5 m Ah·g-1,经过150周充放电后,材料比容量无明显衰减,其容量保持率为99%.用PITT和原位XRD联用技术研究了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结构与锂离子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PITT法测得材料中锂离子的扩散系数为10-10~10-11cm2·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共沉淀方法 锂离子扩散系数 原位X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单颗粒电化学本征性能的快速精确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福庆 魏奕民 +6 位作者 苏育专 毛秉伟 吴凯 赵丰刚 陈春雷 李行璐 种晋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6-571,共6页
通常需要将电活性材料与导电剂、粘接剂等辅助物质混合后,制成复合电极来评测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但辅助物质和复合电极结构可能影响评测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单颗粒微电极可选取单一颗粒进行测试,无需加入添加剂材料,因此,采用单颗粒微电极... 通常需要将电活性材料与导电剂、粘接剂等辅助物质混合后,制成复合电极来评测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但辅助物质和复合电极结构可能影响评测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单颗粒微电极可选取单一颗粒进行测试,无需加入添加剂材料,因此,采用单颗粒微电极评测材料性能可以得到材料的本征性能.同时,单颗粒微电极还可以实现对材料的快速、精确评测.本文利用单颗粒微电极方法测试了球形LiFePO_4颗粒的循环伏安特性、循环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单颗粒微电极可以20 m V·s^(-1)的速率快速扫描、精确测试,测得锂离子在该颗粒中的扩散系数约为2.4~3.2×10^(-11)cm^2·s^(-1),电化学反应的控制步骤为锂离子的固相扩散控制.另外,LiFePO_4颗粒在该单颗粒微电极构成的电池中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些显示了单颗粒微电极在电极材料特性研究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4 单颗粒微电极 循环伏安曲线 锂离子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复合导电剂对LiNi_(0.5)Co_(0.2)Mn_(0.3)O_(2)动力学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夏鼎峰 周苗苗 +3 位作者 郭乾坤 胡顺 邹金 钟盛文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2,共8页
采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法对添加导电炭黑(SP)和导电炭黑复合石墨烯(SP+G)的两组不同导电剂,与LiNi_(0.5)Co_(0.2)Mn_(0.3)O_(2)组装成的电池进行锂离子脱嵌动力学研究,通过计算锂离子扩散系数探究不同导电剂对LiNi_(0.5)Co_(0.2)Mn_(0.... 采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法对添加导电炭黑(SP)和导电炭黑复合石墨烯(SP+G)的两组不同导电剂,与LiNi_(0.5)Co_(0.2)Mn_(0.3)O_(2)组装成的电池进行锂离子脱嵌动力学研究,通过计算锂离子扩散系数探究不同导电剂对LiNi_(0.5)Co_(0.2)Mn_(0.3)O_(2)锂离子脱嵌动力学的影响。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添加单一导电剂SP和复合导电剂SP+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6、184 mAh/g,添加复合导电剂SP+G的放电比容量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5)Co_(0.2)Mn_(0.3)O_(2) 锂离子扩散系数 石墨烯 导电炭黑 导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4-x)Cu_(x)Ti_(5)O_(12)电池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6
作者 庄晓东 李荣兴 +2 位作者 和晓才 徐庆鑫 谢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5-149,共5页
为改善Ti4Ti5O12的电化学性能,对Li_(4-x)Ti_(5)O_(12)进行Cu2+的Li位掺杂改性处理,制备出了Li_(4-x)Cu_(x)Ti_(5)O_(12)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表征;将材料制成电极并组装成扣式电池,... 为改善Ti4Ti5O12的电化学性能,对Li_(4-x)Ti_(5)O_(12)进行Cu2+的Li位掺杂改性处理,制备出了Li_(4-x)Cu_(x)Ti_(5)O_(12)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表征;将材料制成电极并组装成扣式电池,采用蓝电电池测试系统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Li_(4-x)Ti_(5)O_(12)进行Cu^(2+)的Li位掺杂可影响Li_(4-x)Ti_(5)O_(12)的晶型结构,降低颗粒大小,可明显提高Li_(4-x)Ti_(5)O_(12)的电化学性能。Li_(3.8)Cu_(0.2)Ti_(5)O_(12)在0.2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3.30mA/g,100次充放电的循环持率为96.64%,表现出了优异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铜 首次充放电 倍率循环 电化学 锂离子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动力学性能的单颗粒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奕民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8,共8页
镍钴锰三元材料LiNi_xCo_yMn_zO_2(x+y+z=1)在容量、倍率、循环及热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往往受到金属元素Ni、Co、Mn含量的显著影响.其中,增加元素Ni的含量有助于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因此,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和LiNi_(0.... 镍钴锰三元材料LiNi_xCo_yMn_zO_2(x+y+z=1)在容量、倍率、循环及热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往往受到金属元素Ni、Co、Mn含量的显著影响.其中,增加元素Ni的含量有助于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因此,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和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成为了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两种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但目前针对这两种材料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比容量、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方面,而对材料动力学性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材料本征动力学参数的表征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单颗粒微电极技术,以粒径相同的NCM622和NCM811颗粒为研究对象,排除导电剂、粘结剂和电极结构的影响,从材料本征动力学性能评估的角度出发,分析了Ni元素的含量对这两种材料的充放电性能、交流阻抗谱、锂离子固相扩散系数和倍率放电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CM622相比,随着Ni^(2+)和Ni^(3+)总含量的增加,NCM811表现出更高的充放电容量、锂离子固相扩散系数、电化学反应活性和倍率放电性能.以20 C放电,NCM811材料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仍可维持在80.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镍三元材料 单颗粒微电极 交流阻抗 锂离子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