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2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Al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卢普涛 谢维 苏玉长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92,共3页
采用金属铝片和金属锂片组装纽扣电池。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和充放电前后Al片的X射线衍射分析及SEM显微观察,表明在合适充放电条件下,Al与Li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和一定的循环性能。
关键词 离子电池 Al极片 负极材料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硅碳复合薄膜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英文)
2
作者 赵中琴 吴中友 +2 位作者 杨武保 刘鑫 江卫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9-43,共5页
利用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SixCy层和C层相间的硅碳复合薄膜材料。XRD测试和Raman光谱测试表明,该硅碳复合薄膜材料具有纳米微晶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SixCy/C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较低的充放电平台(0·5V以下),对应的首次放电容量... 利用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SixCy层和C层相间的硅碳复合薄膜材料。XRD测试和Raman光谱测试表明,该硅碳复合薄膜材料具有纳米微晶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SixCy/C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较低的充放电平台(0·5V以下),对应的首次放电容量达1200mAh/g以上,经过2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高于85%。SixCy/C复合薄膜材料性能的改善,主要原因可能源于活性材料Si中的缓冲骨架以及碳的共同作用,它们的存在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也有效缓冲了在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组分Si所导致的体积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Cy/C复合薄膜材料 气相沉积 负极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
3
作者 佟健 夏华 刘明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8期48-50,共3页
综述了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和进展。介绍了石墨,改性石墨,焦炭,热解碳和纳米级碳材料的研究,比较了各类碳材料的性质。也对锡基材料做了介绍,包括锡的氧化物,锡的复合氧化物和锡盐。同时还概述了其它的一些可以作为锂离子二次... 综述了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和进展。介绍了石墨,改性石墨,焦炭,热解碳和纳米级碳材料的研究,比较了各类碳材料的性质。也对锡基材料做了介绍,包括锡的氧化物,锡的复合氧化物和锡盐。同时还概述了其它的一些可以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材料 锡基材料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艾护民 赵海鹏 李江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1-23,共3页
总结了在碳材料、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等3个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的主导方向上的开发情况和它们各自特点,描述了目前的研究所面临难题,给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 材料 合金材料 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锡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倩 李常林 +4 位作者 王硕然 黄娜 王文培 马红周 翁雅青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535,共11页
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人们对清洁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开发新型储能材料刻不容缓。钠离子电池因钠资源丰富,在大规模储能方面成为继锂离子电池之后最具前景的二次电池。电池的负极材料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硫化锡... 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人们对清洁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开发新型储能材料刻不容缓。钠离子电池因钠资源丰富,在大规模储能方面成为继锂离子电池之后最具前景的二次电池。电池的负极材料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硫化锡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易于调控的形貌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等特点,引发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对二硫化锡的结构以及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钠化机理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一些方法,最后对二硫化锡负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硫化锡 钠化机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基ZnO/NiO@C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6
作者 李培枝 雷盼 +2 位作者 杨晓武 张康 王晨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3,共8页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和煅烧法制备了MOF衍生的ZnO/NiO@C多孔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元素组成,通过氮气吸附/脱附...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和煅烧法制备了MOF衍生的ZnO/NiO@C多孔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元素组成,通过氮气吸附/脱附实验测试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一定数量的介孔,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ZnO/NiO@C电极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89.7 mAh/g,循环400次后的可逆比容量为1078.0 mAh/g,容量保持率为72.4%。此外,通过不同倍率的充放电实验,电极的比容量可以恢复到初始倍率的75.28%,测试结果表明ZnO/NiO@C电极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较好的倍率性能,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是由于其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降低了电荷的传递阻力,促进了离子的扩散,提高了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MOF 金属有机骨架 多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Void@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丽萍 周德清 +5 位作者 郑锋华 潘齐常 胡思江 蒋永杰 王红强 李庆余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5-11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解决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严重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较差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具有中空结构的Si@Void@C复合材料,通过创新性设计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中采用Sb_(2)S_(3)作为硬模板,结... 本研究旨在解决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严重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较差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具有中空结构的Si@Void@C复合材料,通过创新性设计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中采用Sb_(2)S_(3)作为硬模板,结合机械球磨法制备了纳米级Si/Sb_(2)S_(3)颗粒。随后以间苯二酚-甲醛为碳源,通过碳热还原法构建出内部具有空隙的中空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碳壳包覆硅纳米颗粒,不仅有效避免了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还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同时,硅纳米颗粒与碳壳之间的空隙能够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引发的机械应力,进一步改善其循环稳定性。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复合材料在0.5A/g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691 mAh/g。在经过5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735.9 mAh/g的高可逆容量,展现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 Si/C复合材料 缓冲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自支撑碳负极材料PAN/CNCs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8
作者 史东 苏蕊颖 +3 位作者 毕淑敏 杨月茹 范业萌 贾清秀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9-113,共5页
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基材,添加纤维素纳米晶(CNCs),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AN/CNCs复合纤维膜,经预氧化及碳化处理得到自支撑碳化纤维膜,用其作为负极材料组装成锂离子半电池,并测试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充放电循环性能,分析了CNCs... 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基材,添加纤维素纳米晶(CNCs),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AN/CNCs复合纤维膜,经预氧化及碳化处理得到自支撑碳化纤维膜,用其作为负极材料组装成锂离子半电池,并测试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充放电循环性能,分析了CNCs的添加和碳化温度对自支撑碳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N/CNCs自支撑碳负极材料与电解液浸润性良好,较纯PAN自支撑碳负极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电池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极材料 离子电池 静电纺丝 自支撑 纤维素纳米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中锗基负极材料的构建及改性研究
9
作者 苟清懿 廖华 +5 位作者 陈凤阳 曾瑞林 刘慧哲 杨妮 侯彦青 谢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共11页
锂离子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特点在便携式电子器件和电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锗基负极材料以高理论比容量(约为碳的4倍)、低嵌锂电位以及良好的导电性(约为硅的104倍)等优点成为当前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 锂离子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特点在便携式电子器件和电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锗基负极材料以高理论比容量(约为碳的4倍)、低嵌锂电位以及良好的导电性(约为硅的104倍)等优点成为当前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其合成与改性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成功,然而锗基负极材料在循环稳定性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这主要因为锗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效应且界面不稳定。本文从低维度纳米化、多孔化、碳材料复合和合金化四种改性策略入手,介绍各类锗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形貌、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最后,讨论了锗基负极材料改性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基负极材料 离子电池 碳锗复合材料 纳米结构 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加速锂离子电池钒酸盐负极材料性能研发
10
作者 墨云鹤 曹卫刚 +1 位作者 靳嘉浩 蔡宗英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166,共7页
鉴于成本效益、高能量密度及资源丰富性,研发高储能锂离子电池钒酸盐(MVO)负极材料成为当前科研热点。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融合数据收集与特征筛选、相关性分析、多元模型构建与对比,特征贡献度解析等手段,旨在揭示决定钒酸盐负极材料... 鉴于成本效益、高能量密度及资源丰富性,研发高储能锂离子电池钒酸盐(MVO)负极材料成为当前科研热点。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融合数据收集与特征筛选、相关性分析、多元模型构建与对比,特征贡献度解析等手段,旨在揭示决定钒酸盐负极材料储能性能的关键因素。根据变量相关度分析可知,M元素离子电负性与首圈、稳定后放电比容量具有较强相关性。通过不同算法的综合比较,Adaboosting+决策树算法模型预测性能最为出色,决定系数分别高达0.89、0.81,shap分析显示离子电负性对该模型预测输出贡献度极高。经相关性研究与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综合判断,确证M元素离子电负性与储能能力呈较强正相关。基于数据驱动方式可以加速钒酸盐负极材料研发,并为其他领域新型材料研发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钒酸盐 负极材料 机器学习 离子电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负载棉花生物炭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白世伟 唐正芳 +6 位作者 蔡向兵 覃子皓 杨波 吴千惠 廖芝建 刘洁群 钟胜奎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184,190,共6页
采用改性酸刻蚀法和高温碳化法分别制备了MXene材料及棉花生物炭材料。通过SEM与XRD表征,筛选出MXene修饰棉花生物炭的适宜质量比,并进一步对材料进行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及交流阻抗测试,研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MXene材料... 采用改性酸刻蚀法和高温碳化法分别制备了MXene材料及棉花生物炭材料。通过SEM与XRD表征,筛选出MXene修饰棉花生物炭的适宜质量比,并进一步对材料进行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及交流阻抗测试,研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MXene材料在0.1 A/g电流密度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434.3 mAh/g,而MXene/棉花生物炭(质量比1∶3)复合材料在0.1 A/g电流密度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486.60 mAh/g,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倍率性能以及电导率,为MXene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MXene 生物炭材料 负极材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Fe-NC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张严 王群 朱远蹠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7-1455,共9页
红磷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体积膨胀,因此选用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碳载体上的氮配位铁原子(Fe-NC)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不仅为红磷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提供空间,还能有效减少磷的脱落和损失。此外,Fe原子能够促进气相磷以小分... 红磷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体积膨胀,因此选用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碳载体上的氮配位铁原子(Fe-NC)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不仅为红磷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提供空间,还能有效减少磷的脱落和损失。此外,Fe原子能够促进气相磷以小分子形式沉积在碳载体上的氮配位铁原子(Fe-NC)材料表面,从而使磷分子均匀地分布在碳基体上,避免了白磷的生成。基于这两方面的优势,制备了红磷和碳载体上的氮配位铁原子(Fe-NC)复合材料,在200 mA/g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获得的比容量为907.3 mAh/g,容量保持率达到90.8%。在高倍率(5000 mA/g)充放电条件下,材料比容量仍能保持在527.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蒸发冷凝法 多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基化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应用进展
13
作者 郑康 杨森 赵宁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1,共6页
介绍了常见钴基化合物晶体结构特征及近年来对常见钴基化合物储锂性能的改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纳米碳材料复合能够提高比表面积,有效缓解充放电时电极的体积膨胀;复合金属氧化物能够与钴基化合物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离子电导率;元素... 介绍了常见钴基化合物晶体结构特征及近年来对常见钴基化合物储锂性能的改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纳米碳材料复合能够提高比表面积,有效缓解充放电时电极的体积膨胀;复合金属氧化物能够与钴基化合物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离子电导率;元素掺杂能够改变材料的能带结构,提高离子传输速率;以金属有机骨架为原料能够提供大量活性位点,有利于提高储锂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基化合物 负极材料 离子电池 结构特征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菱化学子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锂离子二次电池专利技术许可协议
14
作者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16,共1页
5月15日,三菱化学公告称其子公司MU Ionic Solutions株式会社(下称“MUIS”)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CATL”)就MUIS持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关专利达成技术许可协议。MUIS长期着眼于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作用,成功开发... 5月15日,三菱化学公告称其子公司MU Ionic Solutions株式会社(下称“MUIS”)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CATL”)就MUIS持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关专利达成技术许可协议。MUIS长期着眼于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作用,成功开发出基于二氟磷酸盐的正极界面控制技术(MP1 Technology),并持有该技术相关的多项专利。此次,MUIS与CATL就MP1 Technology相关专利之技术许可事宜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可协议 专利技术 三菱化学 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金属化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15
作者 涂泽坤 曹丽杰 黄雨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2,47,共6页
铁基化合物负极(阳极)材料是一种新兴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大,电导率高,环境污染小,制备成本低等特点。介绍了以铁硫和铁氧两种铁基化合物为主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设计,归纳了铁基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铁基化合物负极(阳极)材料是一种新兴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大,电导率高,环境污染小,制备成本低等特点。介绍了以铁硫和铁氧两种铁基化合物为主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设计,归纳了铁基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并分析了铁基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获得电化学性能优异的铁基化合物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铁基金属化合物 结构设计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生物质衍生多孔碳构筑锂电池负极新材料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高 郑明珠 +1 位作者 毛诗钰 李晓慧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可再生资源,具有丰富的碳源和多孔通道优势。其通过炭化和活化等制备方法及其他复合改性方法可得到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多孔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方...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可再生资源,具有丰富的碳源和多孔通道优势。其通过炭化和活化等制备方法及其他复合改性方法可得到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多孔材料,该材料在储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方面,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具备可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容量和倍率性能等优势。该文对基于生物质构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主要介绍了稻壳、玉米秸秆、棉花和果壳等生物质衍生多孔碳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并探讨了目前生物质基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另外,还讨论了未来生物质在储能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化工新型碳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衍生多孔碳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农林废弃物 应用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二次电池碳负极材料的改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吴宇平 万春荣 +1 位作者 姜长印 李建军 《电化学》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86-292,共7页
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碳负极材料,其改性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引入非金属无素、引入金属元素、处理表面及其它方法.引入的非金属元素有硼、硅、氮、磷和硫.引入的金属元素有钾、铝、镓、和钒、镍、钴、铜、铁等过渡金属元素.表面... 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碳负极材料,其改性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引入非金属无素、引入金属元素、处理表面及其它方法.引入的非金属元素有硼、硅、氮、磷和硫.引入的金属元素有钾、铝、镓、和钒、镍、钴、铜、铁等过渡金属元素.表面处理的方法包括氧化、形成表面层等.这些方法之所以能提高碳材料的性能,主要是由于它们能影响碳材料的电子状态、晶体结构以及表面结构.另外对锂在碳材料中的储存机理也简要地加以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离子电池 负极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密堆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中离子宿住迁移与能量存蓄机制晶体化学新探索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叔全 郭珊 +4 位作者 何伟 曹鑫鑫 马君剑 周江 方国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9-1785,共17页
在二次电池电极材料中,有一类性能优良的材料具有阴离子密堆或近密堆方式构筑的晶体结构。宿住阳离子在密堆留下的空隙空间中宿住、迁移,从而实现能量转换与存储。相关过程微观机理的研究由于涉及原子尺度的微观结构辨析和电子层面的分... 在二次电池电极材料中,有一类性能优良的材料具有阴离子密堆或近密堆方式构筑的晶体结构。宿住阳离子在密堆留下的空隙空间中宿住、迁移,从而实现能量转换与存储。相关过程微观机理的研究由于涉及原子尺度的微观结构辨析和电子层面的分析,实验研究难度较大。因此,更多是通过晶体学理论分析与晶体场理论和量子力学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展开。已有的理论从过渡金属配位体晶体场分析展开,但宿住离子宿住迁移中电子相互作用关注相对不足。本文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在精准描述最具代表性的阴离子(氧离子)面心立方紧密堆积(FCC)结构中空隙空间准确形态和微分几何方法准确解析空腔真实体积的基础上,结合空隙空腔独特形态,对经典晶体学中Pauling第一规则的分析方法作了拓展。根据新的理解,提出了宿住阳离子在空隙空腔宿住和徒迁拓扑形变新模式,及其可能拥有的电子形态学新特征,提出了空隙空腔中宿住阳离子体积与密堆阴离子半径间的新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住宿离子电子形态特征,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获得了典型FCC结构LiMn_(2)O_(4)尖晶石中电子密度等势图,构造了锂离子宿住四面体空隙空腔的电子密度等势特征分布的三维形态,与晶体学分析中获得的电子形态新特征变化一致。通过夹在两个密排面间的{110}面族电子云密度分布分析,首次清晰地揭示了LiMn_(2)O_(4)中锂离子的“S”形徒迁途径,及其对附近锰离子配位多面体电子云密度分布的影响。依据宿住离子脱/嵌新特征,提出阴离子拓扑多面体晶体场对宿住阳离子电子云压缩发生拓扑变形实现能量转换储蓄的新思路,据此计算了典型紧密堆积构造的电极材料新的理论能量密度,并和传统方法计算的理论值进行了比较,二者十分接近,为从晶体学和量子力学理解二次电池能量储存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密堆积正极材料 离子迁移 能量存蓄机制 晶体化学分析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二次电池碳负极材料的改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宇平 方世壁 +1 位作者 江英彦 万春荣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通过热处理,得到了以密胺树脂为基体的掺杂有磷的碳材料,并用元素分析、XPS、XB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加入以后,对氮原子的含量影响不大,但其键合状态发生了变化,使有利于可逆容量提高的graphene氮的相对含量增加,导致碳材料... 通过热处理,得到了以密胺树脂为基体的掺杂有磷的碳材料,并用元素分析、XPS、XB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加入以后,对氮原子的含量影响不大,但其键合状态发生了变化,使有利于可逆容量提高的graphene氮的相对含量增加,导致碳材料的可逆容量随磷酸加入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 密胺树脂 磷酸 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D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雪荣 曹轲 +4 位作者 赵喜哲 王彦君 顾广安 刘见华 万烨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3,共11页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储能体系。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是当今电池科研领域的一项核心挑战。硅材料有着4200 mAh·g^(-1)的理论容量及低廉的成本,使其成为最有潜力的负极候选材料之一,...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能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储能体系。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是当今电池科研领域的一项核心挑战。硅材料有着4200 mAh·g^(-1)的理论容量及低廉的成本,使其成为最有潜力的负极候选材料之一,然而硅在充放电循环中高达近300%的体积膨胀严重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迄今为止,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已经历3次迭代。本综述介绍了CVD法在三代硅碳负极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并从材料结构设计、实验方法、反应过程机理、材料性能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总结了三代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的优势及劣势,并对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中硅碳负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复合材料 负极 化学气相沉积法 负极材料 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