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海芳 廖进民 +3 位作者 徐达传 王兴海 钟桂午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 :为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成人标本上 ,观测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结果 :锁骨上神经的血供近侧段 (颈丛根 )来源于颈升动脉神经支 ,起始处外径为 0 .8± 0 .3mm ;中段来源于... 目的 :为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成人标本上 ,观测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结果 :锁骨上神经的血供近侧段 (颈丛根 )来源于颈升动脉神经支 ,起始处外径为 0 .8± 0 .3mm ;中段来源于颈横动脉筋膜皮支 ,起点外径为 1.2± 0 .3mm ;远侧段来源于胸肩峰动脉肩峰支 ,起始处外径为 1.5± 0 .4m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和神经旁相互吻合成纵行血管网 ,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构成丰富的皮下筋膜血管网。结论 :以锁骨上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形成锁骨上神经筋膜皮瓣 ,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并有设计游离皮瓣的条件 ,可行皮瓣游离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上神经 颈升动脉 颈横动脉 胸肩峰动脉 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2
作者 廖进民 陈海芳 +2 位作者 徐达传 李忠华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为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成人标本上 ,观测颈丛皮神经的行程、长度、横径和血供情况。结果 :颈横神经和锁骨上内侧、中间和外侧神经的长度分别为 ( 6.9± 1.0 )cm、( 8.9± 1... 目的 :为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成人标本上 ,观测颈丛皮神经的行程、长度、横径和血供情况。结果 :颈横神经和锁骨上内侧、中间和外侧神经的长度分别为 ( 6.9± 1.0 )cm、( 8.9± 1.7)cm、( 8.2± 1.5 )cm和 ( 7.3± 1.7)cm ;横径分别为 ( 1.8± 0 .5 )mm、( 2 .0± 0 .5 )mm、( 1.9± 0 .9)mm、( 1.8± 0 .4)mm。颈横和锁骨上神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甲状腺上动脉、颈升动脉和颈横动脉的肌皮支。结论 :颈横和锁骨上神经可作为面神经移植的一个合适而易得的理想供体 ,行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或吻合血管神经移植用以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面神经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横神经 锁骨上神经 神经移植 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皮肤切口安放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和脱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世民 袁锋 +4 位作者 李海丰 李山珠 黄轶刚 王欣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7-689,共3页
目的:介绍应用纵形皮肤切口显露安放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20例患者采用纵向皮肤切口,前瞻性治疗NeerII型锁骨外端移位骨折(12例)和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8例),... 目的:介绍应用纵形皮肤切口显露安放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外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20例患者采用纵向皮肤切口,前瞻性治疗NeerII型锁骨外端移位骨折(12例)和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8例),术后平均随访13月,以有无锁骨上神经损伤症状和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法(满分35)评价效果。结果:20例患者均无切口刺痛和肩前胸上部麻木不适感觉。术后3月摄片骨折均已愈合。1例女性在术后1年取内固定时发现锁骨外端吸收呈锥状改变,但无任何症状。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月(20例)平均为25.3,3月(17例)提高至32.1,取内固定前(20例)为34.4,取内固定后3月(13例)为34.7。所有患者均获得优良的功能效果。结论:纵形皮肤切口能充分显露锁骨外端和肩锁关节,足以安放锁骨钩钢板,且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效果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外端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 锁骨上神经 纵形皮肤切口 锁骨钩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丛至下颌区的变异支
4
作者 王虹 焦路燕 +2 位作者 周超 王鹏 戴冀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7-517,521,共2页
关键词 下颌角 变异 颈丛 耳大神经 枕小神经 锁骨上神经 胸锁乳突肌 成年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手三里和天髎两穴对上肢工作能力及疲劳的影响
5
作者 梁述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65年第1期25-29,共5页
手三里穴又名上三里、鬼邪,属手阳胆大肠经.在桡骨之外侧,桡侧腕长伸肌之后绿,有桡动脉分支和支配该部肌肉的桡神经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主治:肘肩臂痛、牛身不遂及颜面神经麻庳〔1、2、3〕.天髎属手少阳三焦经,在屑胛骨上部岗上窝中... 手三里穴又名上三里、鬼邪,属手阳胆大肠经.在桡骨之外侧,桡侧腕长伸肌之后绿,有桡动脉分支和支配该部肌肉的桡神经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主治:肘肩臂痛、牛身不遂及颜面神经麻庳〔1、2、3〕.天髎属手少阳三焦经,在屑胛骨上部岗上窝中循肩胛上动脉分布有锁骨上神经和副神经.主治:屑背酸痛,颈塞热疼痛(4、5、6).De La FNYe〔7〕曾指出许多穴位可治疗疲劳,而手三里及天髎两穴可强壮上肢及肩部肌肉,但无具体材料记载.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能力 手三里穴 疲劳 针刺 上肢 工作次数 第二次 对照实验 锁骨上神经 手少阳三焦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