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链格孢菌毒素对莱茵藻光系统Ⅱ的多重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玉晓 龚丽丽 +2 位作者 刘芳 郭晶晶 许晓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4,共6页
链格孢菌毒素是从杂草紫茎泽兰中分离的天然致病真菌产生的植物毒素。以莱茵藻为实验材料,采用氧电极法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方法,研究链格孢菌毒素的作用位点。结果表明,该毒素对莱茵藻光系统Ⅱ有多重影响:(1)阻断受体侧QA到QB... 链格孢菌毒素是从杂草紫茎泽兰中分离的天然致病真菌产生的植物毒素。以莱茵藻为实验材料,采用氧电极法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方法,研究链格孢菌毒素的作用位点。结果表明,该毒素对莱茵藻光系统Ⅱ有多重影响:(1)阻断受体侧QA到QB的电子传递;(2)使反应中心失活;(3)降低光能转化效率;(4)破坏(或迁移)反应中心的部分天线色素;(5)降低活性与非活性反应中心的天线色素之间能量传递的协调性。研究证实链格孢菌毒素在莱茵藻光系统Ⅱ中存在多个作用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系统Ⅱ 链格孢菌毒素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 JIP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链格孢菌毒素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兵 安传福 +1 位作者 董云发 强胜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DA201,D101,HZ-803,1300及活性炭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毒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DA201对链格孢菌毒素吸附解吸效果最佳,吸附率最高,为72.88%,吸附后滤出液毒性最弱,解吸滤液毒性最强,适合用于... 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DA201,D101,HZ-803,1300及活性炭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毒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DA201对链格孢菌毒素吸附解吸效果最佳,吸附率最高,为72.88%,吸附后滤出液毒性最弱,解吸滤液毒性最强,适合用于链格孢菌毒素的分离纯化富集。并以DA201为吸附材料,对无菌滤液的上样量、pH值和洗脱液乙醇的体积分数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DA201对毒素吸附和解吸附的最优条件是:无菌滤液的上样量体积为树脂体积的60~70倍,pH4.12~4.62,洗脱液为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学 链格孢菌毒素 大孔吸附树脂 活性炭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枣中4种链格孢菌毒素的检测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3
作者 程家兴 黎明阳 +6 位作者 杨雨希 杨茜 袁涤 杨颉 王毅聪 张锐利 杜振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4-1338,共5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快速检测红枣中链格孢菌代谢产生的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A)、链格孢酚(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ME)和腾毒素(TEN) 4种链格孢菌毒素的方法。采用2. 0%甲酸-乙腈溶液超声提取,辅以0. 2 g ...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快速检测红枣中链格孢菌代谢产生的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A)、链格孢酚(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ME)和腾毒素(TEN) 4种链格孢菌毒素的方法。采用2. 0%甲酸-乙腈溶液超声提取,辅以0. 2 g Na Cl盐析,使用BEH C18色谱柱在6 min内快速分离毒素,并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红枣中的4种链格孢菌毒素。除了链格孢酚的线性范围为1. 0~100μg/L外,其他3种毒素的线性范围均为10~1 000μg/L,线性关系(r2)均大于0. 990,检出限为0. 5~12. 4μg/kg。4种毒素在空白基质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2. 8%~116%,相对标准偏差为0. 5%~11. 2%,可满足红枣中链格孢菌毒素的检测要求。运用毒理学软件理论计算得到成年人对4种毒素的允许每日暴露量(PDE)为19. 30~25. 65μ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链格孢菌毒素 红枣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周兵 强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2-576,共5页
细交链孢菌酮酸是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产生的主要毒素之一,在霉变的粮食、感病的植物和腐烂的水果中都能检测到,其具有较强的动物毒性,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分别在实验室和大田条件下对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 细交链孢菌酮酸是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产生的主要毒素之一,在霉变的粮食、感病的植物和腐烂的水果中都能检测到,其具有较强的动物毒性,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分别在实验室和大田条件下对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影响较大,光照的影响较弱,不灭菌条件下,其半衰期小于10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就大于50%;灭菌条件下,其半衰期大于30d,加药40d时,其降解率才超过50%。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和土壤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可促进其降解,土壤含水量为12.5% ̄50%,其半衰期为11.38 ̄5.14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为38.98% ̄62.14%,温度为20 ̄40℃时,其半衰期为14.26 ̄5.11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为36.94% ̄62.45%。田间研究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的半衰期约为3.22d,20d后就可完全降解。可认为细交链孢菌酮酸属于易降解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菌毒素 细交链酮酸 土壤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格孢菌毒素对中国月季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云仙 李永梅 +1 位作者 杨发忠 李靖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7,共7页
用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Te A)处理中国月季叶片后,用凯氏定氮法、烘干法、蒽酮比色法和电感偶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分别测定处理2、6、10、14、20 d后,处理部位叶片和位于处理叶片上方和下方的叶片中蛋白质、水分、可溶... 用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Te A)处理中国月季叶片后,用凯氏定氮法、烘干法、蒽酮比色法和电感偶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分别测定处理2、6、10、14、20 d后,处理部位叶片和位于处理叶片上方和下方的叶片中蛋白质、水分、可溶性糖和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健康叶片相比,用Te A处理后的叶片其蛋白质、水分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下降,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复杂,在处理6 d后,其含量显著增加,之后又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蛋白质含量从208.41 mg/g降低至45.09 mg/g;水分含量从77.36%下降到69.56%,下降了7.79%;可溶性糖含量从12.58 mg/g降低到8.45 mg/g。中国月季用链格孢菌毒素Te A处理后多种矿质元素含量发生变化,Ca、Mg、K、S、P、Zn等元素含量降低,Al、Cu、Mn、Na等元素含量升高。并且Te A处理具有空间效应,对位于处理部位上方和下方的叶片的营养元素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月季 链格孢菌毒素 水分 蛋白质 矿质元素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活乳酸菌去除柑橘汁中链格孢霉毒素TeA工艺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葛娜 彭帮柱 +1 位作者 徐晓云 潘思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56-262,共7页
柑橘果实易受链格孢霉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产生并积累链格孢霉毒素,其中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是毒性最强的一种链格孢霉毒素,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细胞毒性,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降低柑橘汁中TeA含量,本... 柑橘果实易受链格孢霉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产生并积累链格孢霉毒素,其中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是毒性最强的一种链格孢霉毒素,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细胞毒性,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降低柑橘汁中TeA含量,本研究利用灭活乳酸菌菌体细胞作为吸附剂,主要研究其吸附去除柑橘汁中TeA的工艺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灭活乳酸菌菌粉添加量、吸附时间、TeA初始质量浓度和pH值对TeA去除率的影响,然后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设计对吸附去除橙汁中TeA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灭活乳酸菌菌粉添加量1.20g/20mL、吸附时间11.43h、TeA初始质量浓度250μg/L、橙汁pH3.15,在此条件下,TeA去除率为86.98%。同时建立了TeA去除率与各影响因素间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程度高,预测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活乳酸 链格毒素细交链酮酸(TeA) 吸附 柑橘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