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性货币政策、社会信用平台与银行流动性创造——基于支小再贷款政策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红玉 陈明威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70,共16页
发展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支小再贷款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余额占比最大的政策工具,在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2018年6月支小再贷款额度大幅增加的政策冲击,探讨支... 发展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支小再贷款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余额占比最大的政策工具,在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2018年6月支小再贷款额度大幅增加的政策冲击,探讨支小再贷款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支小再贷款额度大幅增加后,地方性法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明显提升;支小再贷款政策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是降低地方性法人银行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激励渠道起作用,支小再贷款工具对资产质量较好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产生正向激励;在总量货币政策趋于紧缩的环境下和银行的信贷集中度更低时,支小再贷款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最后,支小再贷款与社会信用平台设立具有明显的政策协同效应,随着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信易贷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建立,支小再贷款的政策效果愈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货币政策 支小再贷款 社会信用平台 银行流动性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亚梅 周晔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84,共14页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冲击,中国已经在宏观层面构建形成可供操作的监管体系,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以2007-2020年193家商业银行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促使商业银行直接减少流动性创造;进...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冲击,中国已经在宏观层面构建形成可供操作的监管体系,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以2007-2020年193家商业银行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促使商业银行直接减少流动性创造;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证实了“宏观审慎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这一间接传导渠道;“双支柱”调控的协同影响最终表现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减少,充分发挥出宏观政策对银行微观个体的金融稳定效应;当考虑经济周期时,相比于经济下行期,上行期宏观审慎政策收紧对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符合逆周期调控的政策方向。研究结论为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对相关监管机构把握“双支柱”调控的监管力度有较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银行流动性创造 “双支柱”调控 经济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率市场化视角下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基于银行风险承担的中介效应检验 被引量:10
3
作者 邓向荣 张嘉明 +1 位作者 李宝伟 张云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8,共9页
运用1997-2015年中国186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即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 运用1997-2015年中国186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即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对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都会产生影响。采用四种货币政策度量指标、两种银行流动性创造度量指标和两种银行风险承担度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以上结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和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都会受到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即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会有所减弱,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也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市场化 银行风险承担 银行流动性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基于分支机构的银行竞争指标构建 被引量:24
4
作者 宋科 李振 尹李峰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7-100,共14页
市场竞争对于金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为维持银行业稳定需要考虑竞争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充足的流动性创造有助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而过剩或缺乏流动性均会迫使银行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流动... 市场竞争对于金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为维持银行业稳定需要考虑竞争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充足的流动性创造有助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而过剩或缺乏流动性均会迫使银行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本文使用2003—2017年我国176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分支机构和引力模型的银行竞争指标,来识别市场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银行资产端流动性创造的正向影响较大,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小,对资产负债表表外流动性创造没有影响。同时,受到正向影响的主体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则没有影响或具有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处在危机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或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银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均会创造更多流动性。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市场竞争通过刺激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扩大流动性信贷等中介机制促进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不仅丰富了银行竞争策略的经济效果分析,也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竞争 银行流动性创造 商业银行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关问题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吕守军 徐海霞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7,共11页
近年来多次大型的金融危机印证了银行危机的核心问题就是银行体系如何创造流动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一国金融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重中之重。新常态下我国货币... 近年来多次大型的金融危机印证了银行危机的核心问题就是银行体系如何创造流动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一国金融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重中之重。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仅仅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物价稳定,还包括有效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创造来维持金融稳定,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新时期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当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问题。笔者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含义、机制及测量方法入手,对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机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问题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基于此,笔者发现为了更加有效地调节与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货币当局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运用差异化的信贷审批来实现银行间的差异化结构发展模式,最后还提出了这一问题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流动性创造 货币政策 银行异质性 宏观审慎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是否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 被引量:1
6
作者 顾海峰 朱慧萍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8-76,共9页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17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17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资管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减缓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2)同业业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渠道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3)区分同业业务类型的渠道检验表明,相对于新兴同业业务渠道,传统同业业务渠道的中介效应占比更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更易通过传统同业业务渠道来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监管效率及防控流动性创造维度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金融机构 影子贷款 银行流动性创造 同业业务 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金融、存款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 被引量:6
7
作者 喻微锋 郑建峡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24,共19页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会通过存款竞争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存款竞争分为存款规模竞争与付息成本竞争两种。采用2007-2018年我国106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互联网金融→存款规模/...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会通过存款竞争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存款竞争分为存款规模竞争与付息成本竞争两种。采用2007-2018年我国106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互联网金融→存款规模/付息成本→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内在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挤压存款规模、抬高付息成本两种存款竞争中介渠道削弱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职能;相对于互联网渠道构筑业态,互联网支付结算业态、互联网资源配置业态、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挤压银行存款规模并抬高付息成本的存款竞争效应更为显著;在存款规模竞争方面,国有、较高资产规模和较高资本水平的商业银行被挤压的存款规模更大;在付息成本竞争方面,股份制及城市商业银行、较小资产规模和较低资本水平的商业银行付息成本被抬高得更多;互联网金融通过存款竞争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途径分表内和表外途径两种,存款规模竞争和付息成本竞争机制在这两种途径中都显著存在。因此,政府部门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扩张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管控,商业银行要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并不断优化金融生态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存款竞争 银行流动性创造 存款规模 付息成本 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央行抵押品框架的流动性创造效应
8
作者 耿广杰 陈明威 郭红玉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68,80,共12页
央行抵押品框架具有量化宽松或信贷宽松政策的基本功能,成为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等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金融稳定工具。本文通过构建内嵌抵押品折扣率和流动性创造的金融中介利润最大化模型,并基于人民银行信贷资... 央行抵押品框架具有量化宽松或信贷宽松政策的基本功能,成为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等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金融稳定工具。本文通过构建内嵌抵押品折扣率和流动性创造的金融中介利润最大化模型,并基于人民银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央行抵押品框架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因果影响。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央行抵押品框架扩容会显著提高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第二,央行抵押品框架扩容通过资产配置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货币当局通过央行抵押品框架促进流动性创造、增贷款促投资、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可能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行抵押品框架 银行流动性创造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创造、监管与系统性银行危机 被引量:1
9
作者 段月姣 李欣明 +1 位作者 刘澜飚 康润琦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5-58,共14页
本文使用1998—2011年期间93个国家和地区1043个观测值,运用Logit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模型探究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导致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以及银行监管是否会抑制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银行在创造流动性的过程中... 本文使用1998—2011年期间93个国家和地区1043个观测值,运用Logit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模型探究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导致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以及银行监管是否会抑制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银行在创造流动性的过程中会增加自身风险,从而增大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体而言,资产端创造过度的流动性以及表外业务创造的过度或过低的流动性均会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该结论在考虑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强资本监管可以适度降低因流动性创造而产生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据此,本文认为,在促发展、防风险的有机统一过程中,引导银行创造适度规模的流动性,并结合稳定的监管政策,是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银行危机 银行流动性创造 监管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创造、管理者能力与银行风险承担
10
作者 朱长明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0-63,共4页
文章研究了流动性创造、管理者能力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好,银行所能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管理能力越强,银行流动性创造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促进作用会得到加强;在危机期间,能力管理者所在的银行较缺失... 文章研究了流动性创造、管理者能力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好,银行所能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管理能力越强,银行流动性创造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促进作用会得到加强;在危机期间,能力管理者所在的银行较缺失能力管理者的银行,其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此外,非国有银行组与非上市银行组,能力管理者所在的银行,银行流动性创造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强于其他类型的银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流动性创造 银行风险承担 管理者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再检验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皓 张嘉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36-140,共5页
文章基于有向无环图(DAG)分析技术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并将银行流动性创造引入模型,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短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而传导至银行信贷,而... 文章基于有向无环图(DAG)分析技术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并将银行流动性创造引入模型,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短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而传导至银行信贷,而长期利率则直接影响银行信贷;中长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继续通过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银行信贷,同时也开始对长期利率发挥作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银行信贷的影响是即时的、非线性的,呈现"U"型特征,而对长期利率的影响是滞后的、线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有效性 传导机制 银行流动性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