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册制改革的风险治理溢出效应研究——基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瑶 陈雅宁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6,共12页
本文基于2016—2022年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实证检验了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作用。研究发现,注册制改革产生了学习效应和“鲶鱼效应”,提升了同行业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了行业内竞争... 本文基于2016—2022年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实证检验了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作用。研究发现,注册制改革产生了学习效应和“鲶鱼效应”,提升了同行业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了行业内竞争,从而抑制了同行业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水平和媒体关注度较低的情境下,注册制改革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治理效应更显著。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注册制改革能抑制同行业企业的影子银行化,有效降低同行业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治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风险、评估注册制改革的风险治理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册制改革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 学习效应 鲶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金融科技能发挥投资治理效应吗
2
作者 杨景陆 粟勤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50,共16页
基于企业的逐笔借款数据,构建企业层面的银行金融科技指标,识别银行金融科技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银行金融科技可显著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并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不变。第二,缓解融资约... 基于企业的逐笔借款数据,构建企业层面的银行金融科技指标,识别银行金融科技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银行金融科技可显著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并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不变。第二,缓解融资约束、强化外部治理和纠正金融错配是其中的作用机制。第三,从供给侧看,相较于国有银行信贷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抑制作用,国有银行金融科技能够发挥投资治理效应。在技术类型方面,业务应用领域金融科技的作用更强,银行金融科技相较于一般性科技影响更大。第四,从需求侧看,银行金融科技的“增效作用”集中于民营、银行融资依赖性较强和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研究结论为传统金融业通过金融科技助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金融科技 投资效率 融资约束 治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集聚到扩散:数字金融下银行网点的城乡分布格局及普惠效应研究
3
作者 刘自强 张飞 张一昊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9,共11页
基于2016—2022年银行网点数据,探究银行网点在城乡的分布特征及数字金融对网点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网点布局总体呈现从城市集聚向乡村扩散转变的特征。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城区银行网点密度产生了抑制作用,对乡村网点布局无显著影... 基于2016—2022年银行网点数据,探究银行网点在城乡的分布特征及数字金融对网点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网点布局总体呈现从城市集聚向乡村扩散转变的特征。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城区银行网点密度产生了抑制作用,对乡村网点布局无显著影响。数字金融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城区与乡村网点密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城区网点密度有抑制作用,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乡村网点密度有促进作用,对城市商业银行影响不明显。在数字金融的三个维度中,使用深度对城区网点密度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乡村影响不明显,数字化程度对城区与乡村网点密度均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金融能够通过影响银行网点布局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并缩小地区存贷差,且这一作用在乡村地区更明显,具有普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城乡 银行网点布局 普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融资约束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基于外溢效应的分析
4
作者 罗敏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9-72,79,共5页
本文以2011—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的外溢效应及其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存在外部性,会同时作用于污染型和清洁型的非金融企业。通过加紧融资约束、提升... 本文以2011—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的外溢效应及其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存在外部性,会同时作用于污染型和清洁型的非金融企业。通过加紧融资约束、提升融资成本、改变债务期限,促使二者均趋于减少实体投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进一步探究环境规制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溢出效应 融资约束 影子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效应
5
作者 李应一 赵金丽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0-1262,共13页
基于1996—2023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从内生扩张和外生扩张2个视角对其扩张规模、扩张路径和扩张网络的阶段性和异质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异地扩张规模和扩张距离对效益水... 基于1996—2023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从内生扩张和外生扩张2个视角对其扩张规模、扩张路径和扩张网络的阶段性和异质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异地扩张规模和扩张距离对效益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异质性。结果表明:1)在时序规律上,城市商业银行在扩张强度与扩张领域上均具有显著阶段性,其中内生扩张的强度和波动性更大,且不同类型、区位和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扩张规模和时序规律上存在显著异质性,外生扩张投资领域的重心和多元化水平亦有一定变化;2)在空间格局演变上,不同城市商业银行内生扩张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打破市际、省际和地区行政阻隔,总体形成以放射状网络和网状网络逐渐占主导的扩张网络,外生扩张受行政阻隔的影响相对较小;3)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数量和扩张地理距离对其效益水平的提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但该影响具有时间和规模异质性,发展初期相较中、后期,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相对中型城市商业银行,其效益水平受扩张规模和扩张距离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行政阻隔 扩张 时空特征 固定效应模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商品出口的增长效应分析——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蕾 李鸿磊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54,共3页
文章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世界市场进口需求的变动是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以来,竞争力效应逐渐增强,成为我国出口规模扩大的... 文章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世界市场进口需求的变动是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以来,竞争力效应逐渐增强,成为我国出口规模扩大的最重要的促进因素。一般增长效应则趋于弱化,表明世界市场需求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变小。商品构成效应和市场分布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较弱,但近年来有所增强。对竞争力效应的分解表明,我国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在欧盟、东盟、美国和香港四个国家和地区以及SITC7和SITC8两类商品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未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重点是提升商品竞争力,扩大出口的优势地域范围和优势商品种类,从而打造多元化出口市场和高端出口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出口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增长效应 竞争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处罚的信息溢出效应与实体经济效应——基于银企借贷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桂荷发 文杰 王伟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40,共18页
银行处罚既是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使用2009—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与原银保监会行政处罚的微观数据,考察了银行处罚对借款企业的信息溢出效应与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银行处罚可显著改善借款... 银行处罚既是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使用2009—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与原银保监会行政处罚的微观数据,考察了银行处罚对借款企业的信息溢出效应与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银行处罚可显著改善借款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即具有显著的信息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该溢出效应在非国有、对不确定性感知弱、对外部融资依赖度高以及地区法制化程度高的企业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银行处罚能够促进银企借贷关系合理化,进而改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银行处罚的信息溢出效应在稳定股市、增加实体投资以及缓解融资约束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即具有显著的实体经济效应。本文从银行处罚视角揭示了银行业强监管的信息溢出效应和实体经济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供了微观证据,对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处罚 信息披露质量 银企借贷关系 信息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补偿效应的银行转股型永续债优化设计与定价
8
作者 刘洋 秦学志 +1 位作者 尚勤 林先伟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2-1372,共11页
效应是衡量金融产品设计成败的重要依据。研究对永续债内蕴的风险补偿效应进行剖析与量化,并以风险补偿效应的控制为依据对转股条款进行优化设计:特别考虑了“部分转股”的情景,即在轻度财务困境时可实施部分转股,弥补了现有条款“一刀... 效应是衡量金融产品设计成败的重要依据。研究对永续债内蕴的风险补偿效应进行剖析与量化,并以风险补偿效应的控制为依据对转股条款进行优化设计:特别考虑了“部分转股”的情景,即在轻度财务困境时可实施部分转股,弥补了现有条款“一刀切”式的全部转股方式的弊端。进一步,给出了与所设计的转股条款相适宜的各利益方权益价值的结构化定价方法,并构建了可体现各利益方激励相容性的确定转股比例的约束优化模型,以充分体现发行方与投资者之间的“共建共享”特征。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转股条款设计可较好地控制风险补偿效应,既兼顾了永续债投资者的利益,又保护了发行银行股东的权益,且有利于提高发行银行的价值;所设计的转股条款在多种情景下均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进而有望为永续债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永续债 转股条款设计 风险补偿效应 激励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国红 何德旭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2-69,共8页
本文运用Panzar-Rosse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的H值及每年的Ht值,并以Ht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集中度(CR4)、外资银行机构数、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和市场不稳定程度(IIt)为解释变量,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 本文运用Panzar-Rosse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的H值及每年的Ht值,并以Ht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集中度(CR4)、外资银行机构数、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和市场不稳定程度(IIt)为解释变量,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外资银行进入强化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但作用有限;外资银行资产份额与市场竞争程度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机构数与竞争程度不相关;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竞争程度负相关,验证了SCP假说;市场稳定程度与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很弱的负相关。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加大引进外资银行的力度;提高国内银行业的创新能力;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性管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资银行 PANZAR-ROSSE模型 竞争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的动机释放与综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征 黄宪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70-173,共4页
根据实证结果的演化轨迹,跨国银行海外拓展的根本动机是逐步释放的,其进取型扩张战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和经济运行可能产生广泛影响。文章融合折衷理论的OLI范式与金融自由化(FL)理论,将跨国银行对新兴市场FDI的动机和效应纳入综合分析框... 根据实证结果的演化轨迹,跨国银行海外拓展的根本动机是逐步释放的,其进取型扩张战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和经济运行可能产生广泛影响。文章融合折衷理论的OLI范式与金融自由化(FL)理论,将跨国银行对新兴市场FDI的动机和效应纳入综合分析框架,基于FDI供给面与需求面的互动关系,剖析东道国金融自由化对跨国银行FDI时机和扩张路径的影响,以及跨国银行FDI对东道国金融改革和国家利益的影响,据此提出银行业对外开放策略安排的基本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银行 根本动机 综合效应 OLI范式 FL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市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及渠道识别研究 被引量:43
11
作者 方意 陈敏 杨嬿平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75,共18页
将银行业纳入到包含金融市场以及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框架下,从金融市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入手,刻画更加内生性的系统性风险。考虑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构造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其风险敏感性更强,能识别出样本期间的三... 将银行业纳入到包含金融市场以及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框架下,从金融市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入手,刻画更加内生性的系统性风险。考虑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构造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其风险敏感性更强,能识别出样本期间的三次系统性风险事件,并可以将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其中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溢出效应最高,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根据金融市场溢出效应的解析式进行溢出效应的渠道识别,发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自身较大的风险以及银行在这些市场的风险承担对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最后,为有效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出控制风险源波动、加强银行影子业务监控以及进一步完善逆周期监管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市场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溢出效应 ΔCoV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杠杆效应——基于GARCH族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俊 杨继旺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共3页
构建ARMA-GARCH族模型,对SHIBOR杠杆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损失函数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同业拆放利差波动具有正的杠杆效应,GED分布较T分布更好拟合拆放利差序列"尖峰厚尾"特征;当赋予偏低预测和偏高预测等... 构建ARMA-GARCH族模型,对SHIBOR杠杆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基于损失函数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同业拆放利差波动具有正的杠杆效应,GED分布较T分布更好拟合拆放利差序列"尖峰厚尾"特征;当赋予偏低预测和偏高预测等权重时,TGARCH、EGARCH、PARCH模型预测效果无显著区别,当赋予偏低预测较大权重时,TGARCH模型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GARCH族模型 杠杆效应 同业拆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培森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6-106,共11页
借助199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省际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空间相关性: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市场份额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空间效应;非国有经济发展... 借助199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省际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空间相关性: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市场份额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空间效应;非国有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作用,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匹配阻碍产业结构优化;金融效率、资本禀赋、对外开放、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效应,金融深化和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负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市场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率市场化、重组效应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基于中国47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琼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8,共11页
基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采用全国各省份38家未重组城市商业银行和9家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4年的数据,考察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效应及其经营绩效变化,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净利差缩窄和价格竞争加剧会降低城市商业银... 基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采用全国各省份38家未重组城市商业银行和9家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4年的数据,考察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效应及其经营绩效变化,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净利差缩窄和价格竞争加剧会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其风险承担也显著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短期内的规模扩张不会带来规模经济,重组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变化源于其重组效应而非规模经济;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短期内盈利能力不及未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但是前者的风险控制比后者更稳健;利率市场化对未重组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削弱和风险增大的效应十分显著,而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和重组效应的交互影响下经营绩效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率市场 城市商业银行 银行经营绩效 重组效应 盈利能力 风险承担 规模经济 净利差缩窄 价格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效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单豪杰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4-28,共5页
本文首先界定了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稳定性的内涵,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效应,接着简要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问题,最后就我国保持银行业稳定性与利率市场化的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认为当前实行恰当的利率控制... 本文首先界定了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稳定性的内涵,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效应,接着简要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问题,最后就我国保持银行业稳定性与利率市场化的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认为当前实行恰当的利率控制有利于维持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而利率的完全市场化还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率市场 银行业稳定性 冲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个体间互动视角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蕾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90,共16页
在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基础上,借助2014—2020年186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的存在性、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结果发现:第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 在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基础上,借助2014—2020年186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的存在性、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结果发现:第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焦点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表现与同省份、同类型其他同群银行显著正相关,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均保持不变;第二,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可能由商业银行的“被动模仿”和“主动学习”动机所驱动,即焦点银行对同群个体数字化转型行为的模仿可能是在行业竞争压力和社会期望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也可能是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的一种主动学习过程;第三,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受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从银行外部来看,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同群效应越明显;从银行内部来看,利润水平决定了数字化转型同群模仿的客观条件,利润水平高的银行表现出更强的同群模仿倾向。从经济后果看,商业银行通过模仿同群个体的转型经验,能够学习数字赋能业务经营的模式,以及数字化风控体系,由此降低转型成本、促进流动性创造、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改善经营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数字化转型 同群效应 竞争压力机制 社会压力机制 信息学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信贷对住房市场财富效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勇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24,共9页
本文在DSGE模型中引入商业银行部门,且考虑商业银行的融资约束,以研究银行信贷对住房市场财富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银行信贷的引入能使货币政策很好地实现稳定住房价格泡沫的目标,从而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二是银行信贷的... 本文在DSGE模型中引入商业银行部门,且考虑商业银行的融资约束,以研究银行信贷对住房市场财富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银行信贷的引入能使货币政策很好地实现稳定住房价格泡沫的目标,从而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二是银行信贷的引入会使外生冲击对住房市场的财富效应影响更不显著,从而不能有效防范经济硬着陆风险。三是银行信贷的引入使房价收入比对住房偏好冲击和通货膨胀冲击的脉冲响应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信贷 住房市场 财富效应 DS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18
作者 孙蕾 朱宇玙 《应用概率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5-302,共18页
本文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分析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首先用Granger因果模型验证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再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CoVaR模型(条件在险价值模型)量化股市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研究发现,国有银行自身的风险水... 本文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分析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首先用Granger因果模型验证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再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CoVaR模型(条件在险价值模型)量化股市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研究发现,国有银行自身的风险水平虽然相对最小,但是股票市场对其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股票市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居中,而股份制银行受到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整体较小.另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对股票市场的敏感度依次增强.论文最后为削弱股市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降低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外部的风险提供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股票市场 风险溢出效应 Co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溢出效应——基于“陆港通”的准自然实验
19
作者 刘程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2年第3期41-50,共10页
以“陆港通”制度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7—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银行信贷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放松了对标的... 以“陆港通”制度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7—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银行信贷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施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放松了对标的企业的贷款约束,发放数额更大、期限更长的银行贷款,且利率更低、贷款担保要求更为宽松。机制检验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从而影响银行信贷决策。扩展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之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和位于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作出积极的信贷决策调整。最后还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之后,对标的公司有较多贷款的商业银行,其经营绩效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银行信贷决策 陆港通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3
20
作者 郭妍 张立光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8-66,共9页
本文基于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3 家国内银行1993 年—2002 年的面板数据,在国内首次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盈利状况、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影响在90 年代前半期不甚明显,到1998年以后才... 本文基于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3 家国内银行1993 年—2002 年的面板数据,在国内首次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盈利状况、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影响在90 年代前半期不甚明显,到1998年以后才逐渐显著;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表明外资银行的“市场竞争效应”、“技术示范效应”、“金融稳定效应”在我国均有体现;此外,国内银行的盈利状况等还受自身资本充足率和费用率的影响较大。据此提出了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对策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资银行 实证研究 影响效应 银行 国内银行 盈利状况 2002年 1993年 抗风险能力 1998年 资本充足率 面板数据 经营水平 90年代 竞争效应 示范效应 金融稳定 费用率 代表性 利润率 收益率 准备率 利差 贷款 呆账 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