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聚壳聚糖与银杏叶聚戊烯醇配伍对辐射损伤小鼠微核率及p53、Gadd45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剑平 刘春卉 +2 位作者 王永利 魏锦萍 杨仲田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2,共5页
以低聚壳聚糖与不同浓度的银杏叶聚戊烯醇配伍,研究了其对受照小鼠30天存活率、存活时间、骨髓微核及脾脏p53、Gadd45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300 mg/kg低聚壳聚糖与5 mg/mg银杏叶聚戊烯醇配伍后能有效提高辐射损伤动物存活率和存活时间,... 以低聚壳聚糖与不同浓度的银杏叶聚戊烯醇配伍,研究了其对受照小鼠30天存活率、存活时间、骨髓微核及脾脏p53、Gadd45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300 mg/kg低聚壳聚糖与5 mg/mg银杏叶聚戊烯醇配伍后能有效提高辐射损伤动物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降低损伤动物的微核率以及p53、Gadd45蛋白表达。说明低聚壳聚糖与银杏叶聚戊烯醇配伍具有一定的辐射损伤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聚戊烯醇 配伍 辐射损伤 微核率 P53蛋白 Gadd45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移植性肉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凌 钱新华 +2 位作者 亢寿海 张能芳 张琴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2期2618-2620,共3页
采用抗移植性肿瘤实验方法研究银杏叶(Folium Ginkgo)的活性物质—聚戊烯醇(Polyprenols GP-1)对肉瘤S180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GP-1以20.0 mg/kg连续给药8天对S180的抑制率为47.35%,连续给药15天对S180抑制率可达62.57%;GP-1分别与化... 采用抗移植性肿瘤实验方法研究银杏叶(Folium Ginkgo)的活性物质—聚戊烯醇(Polyprenols GP-1)对肉瘤S180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GP-1以20.0 mg/kg连续给药8天对S180的抑制率为47.35%,连续给药15天对S180抑制率可达62.57%;GP-1分别与化疗药物CTX,PDD及5-Fu联合,对治疗S180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低剂量GP-1可增强S180荷瘤小鼠对60Co放射治疗的敏感性。GP-1对S180有良好的抗种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聚戊烯醇 抗肿瘤 S18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成章 叶建中 +2 位作者 原姣姣 李文君 张红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59-1265,共7页
本论文通过小鼠体内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属无毒级,最大给药量(21.5 g/kg)对小鼠增长、脏器系数和血... 本论文通过小鼠体内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属无毒级,最大给药量(21.5 g/kg)对小鼠增长、脏器系数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没有影响。Ames试验中,剂量达5000μg/皿,在加与不加S9的条件下,TA97、TA98、TA100、TA102的自发回变菌落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对标准测试菌TA97、TA98、TA100和TA102均未检出明显的诱变活性(P>0.05)。微核和畸变试验表明,GBP剂量达10 g/kg b·wt,雌雄小鼠嗜多染红细胞/正染红细胞的比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骨髓红细胞系统的增殖无明显受抑,对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观察无明显影响。GBP各剂量组间小鼠染色体畸变的初级精母细胞率与溶剂对照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雄性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无诱变活性。因此,银杏叶聚戊烯醇无毒、无致癌、无致畸和无突变作用,为GBP保健食品和新药的开发提供安全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聚戊烯醇 急性毒性 AMES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染色体畸变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聚戊烯醇亚急性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成章 原姣姣 +2 位作者 叶建中 李文君 张红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3-640,共8页
本文研究了银杏叶聚戊烯醇(GBP)的亚急性毒理实验,为GBP开发为保健食品或医药品提供基础。使用80只SD大鼠,雌雄各半,GBP药物随机分为417、833 mg/kg和1250 mg/kg三个剂量组(相当于推荐剂量的50、100和150倍)和阴性对照组,将GBP掺入基础... 本文研究了银杏叶聚戊烯醇(GBP)的亚急性毒理实验,为GBP开发为保健食品或医药品提供基础。使用80只SD大鼠,雌雄各半,GBP药物随机分为417、833 mg/kg和1250 mg/kg三个剂量组(相当于推荐剂量的50、100和150倍)和阴性对照组,将GBP掺入基础饲料中连续喂养30 d后,作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测定,同时取出肝、肾、脾、睾丸称重,并对肝、肾、脾、胃肠、睾丸、卵巢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GBP各剂量组给予大鼠喂养30 d,动物活性和生长正常;各剂量组体重、30 d食物利用率、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雌雄大鼠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计数分类中嗜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嗜酸性粒细胞(EO),嗜碱性粒细胞(BA)等血常规指标没有影响(P>0.05),对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BUN)、肌酐、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白蛋白及总蛋白等各项生化指标没有产生明显差异(P>0.05),对受检脏器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特异性病变。大鼠连续喂养30 d摄入1250 mg/kg剂量的GBP,未见该受试物明显的毒理效应,对机体未见不良影响。因此,可认为GBP服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聚戊烯醇 亚急性毒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聚戊烯醇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彦 王成章 李在均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6,共4页
以银杏叶聚戊烯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聚戊烯基季铵盐、聚戊烯基磷酸钠以及聚戊烯基乙酸酯,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银杏叶聚戊烯醇及其衍生物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抑菌圈直径,以... 以银杏叶聚戊烯醇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聚戊烯基季铵盐、聚戊烯基磷酸钠以及聚戊烯基乙酸酯,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银杏叶聚戊烯醇及其衍生物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的抑菌圈直径,以等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对其进行抗菌谱测试。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范围0.062 5~1 g/L,低于银杏叶聚戊烯醇的MIC值范围2~4 g/L,4种样品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银杏叶聚戊烯醇的抑菌活性较其衍生物略低,4种样品对于枯草芽孢菌和沙门氏菌亦有抑制作用,对于啤酒酵母菌和黑曲霉菌无明显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 银杏叶聚戊烯醇 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