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羟氯喹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生银屑病样皮损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成 胡华英 +2 位作者 周晓鸿 张佩莲 邓丹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92-594,共3页
报告1例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羟氯喹治疗后发生银屑病样皮损。患者男,63岁。面部、颈部、双手背、胸部V形区反复弥漫浸润性红斑丘疹10余年。2011年12月开始口服羟氯喹,2个月后躯干、四肢出现银屑病样皮损,结合皮损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慢... 报告1例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羟氯喹治疗后发生银屑病样皮损。患者男,63岁。面部、颈部、双手背、胸部V形区反复弥漫浸润性红斑丘疹10余年。2011年12月开始口服羟氯喹,2个月后躯干、四肢出现银屑病样皮损,结合皮损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慢性光化性皮炎和银屑病样皮损(药疹?寻常性银屑病?),停用羟氯喹2个月后躯干、四肢皮损消退,半年后无复发,银屑病样皮损考虑为服用羟氯喹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光化性皮炎 羟氯喹 银屑病样皮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燥止痒胶囊对银屑病样皮损大鼠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辉莹 胡银霞 +2 位作者 刘昌顺 苏小婷 戴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从肠道菌群和免疫炎症调控的角度,探讨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RZC)对银屑病样皮损的药效作用。方法研究RZC给药对银屑病样皮损模型大鼠的作用,检测血清中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IL-17和IL-10)水平,分析模型大鼠... 目的从肠道菌群和免疫炎症调控的角度,探讨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RZC)对银屑病样皮损的药效作用。方法研究RZC给药对银屑病样皮损模型大鼠的作用,检测血清中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IL-17和IL-10)水平,分析模型大鼠粪便重要菌落的数量。结果给药RZC两周后,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银屑病样皮损症状。RZC下调血清IL-6、TNF-α和IL-17含量,上调IL-10水平,提示对机体炎症反应的缓解作用。给药降低模型大鼠肠道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提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目。结论 RZC治疗银屑病样皮损可能与其调控肠道菌群结构,缓解宿主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燥止痒胶囊 银屑病样皮损 肠道菌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皮肤抗细菌感染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史航 刘洁 宋智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0-204,共5页
目的:观察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皮肤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方法:Balb/c小鼠,背部脱毛后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制作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取银屑病样小鼠及正常小鼠各10只,在其背部皮内分别注射1×10^(11)菌落形成单位(CFU)/L、1... 目的:观察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皮肤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方法:Balb/c小鼠,背部脱毛后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制作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取银屑病样小鼠及正常小鼠各10只,在其背部皮内分别注射1×10^(11)菌落形成单位(CFU)/L、1×10^(12)CFU/L金黄色葡萄球菌液及链球菌菌液各40μL,观察皮肤的红斑、脓肿等炎症反应程度,行组织病理检查及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检测组织荷菌量。结果:1×10^(11) CFU/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在正常小鼠皮肤造成直径3~8 mm的脓肿,银屑病样小鼠则无明显改变;1×10^(12) CFU/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在正常小鼠皮肤造成直径10~13 mm的巨大脓肿,在银屑病样小鼠皮肤造成直径2~5 mm的结痂;1×10^(11) CFU/L链球菌菌液在正常小鼠皮肤引发红色小丘疹,银屑病样小鼠无反应;1×10^(12) CFU/L链球菌菌液导致正常小鼠皮肤出现小脓点及结痂,4~7 d愈合,银屑病样小鼠皮肤出现红色小丘疹,持续存在,并逐渐隆起。银屑病样小鼠皮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的荷菌量显著少于正常小鼠。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急性感染的抵抗力显著增强,对链球菌存在迟发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样皮损 咪喹莫特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雷利珠单抗致皮肤不良反应
4
作者 石艾秀 曹双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3,共3页
报告1例替雷利珠单抗(PD-1抑制剂)靶向治疗后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男,63岁。使用PD-1抑制剂后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斑丘疹及斑块半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见泛发性暗紫红色斑块和斑片,表面呈蛎壳样外观,Auspitiz征(+);躯干... 报告1例替雷利珠单抗(PD-1抑制剂)靶向治疗后引起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男,63岁。使用PD-1抑制剂后躯干和四肢出现红斑、斑丘疹及斑块半年,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见泛发性暗紫红色斑块和斑片,表面呈蛎壳样外观,Auspitiz征(+);躯干部及双上肢散在分布红斑、丘疹及斑丘疹,部分中央溃疡及结痂;双侧手背见数片紫红斑块,表面见白色网状纹;右手掌心、左手大鱼际见胼胝样黄色斑块,呈衣领样外观。诊断:替雷利珠单抗致皮肤不良反应。治疗:PD-1继续治疗,对症处理后皮损明显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雷利珠单抗 皮肤不良反应 银屑病样皮损 扁平苔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