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卡鲁安矿区伟晶岩锆石U-Pb定年、铪同位素组成及其与哈龙花岗岩成因关系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马占龙 张辉 +3 位作者 唐勇 吕正航 张鑫 赵景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6,共18页
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技术,对卡鲁安-阿祖拜伟晶岩田中4条伟晶岩脉以及哈龙岩体中锆石U-Pb定年、铪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卡鲁安矿区805、806、807号脉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16.0±2.6)Ma、(223.7±1.8)Ma和(221... 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技术,对卡鲁安-阿祖拜伟晶岩田中4条伟晶岩脉以及哈龙岩体中锆石U-Pb定年、铪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卡鲁安矿区805、806、807号脉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16.0±2.6)Ma、(223.7±1.8)Ma和(221±15)Ma,属三叠纪岩浆活动的产物。对于库卡拉盖650号脉,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它由形成时代为(227.9±2.6)Ma的早期钠长石伟晶岩与形成时代为(211.3±2.4)Ma的晚期锂辉石-钠长石-锂云母伟晶岩2期伟晶岩构成。哈龙岩体形成时代为400.9~403.3 Ma,由于伟晶岩与哈龙岩体之间存在形成时代上的差异(170 Ma以上),预示着它们之间不具成因上的联系。卡鲁安矿区伟晶岩脉中锆石显示较小的正εHf(t)值(+0.65^+2.50)和较大的模式年龄TDM2(1090~1213 Ma),相似于可可托海3号脉、柯鲁木特112号脉中锆石的铪同位素组成,指示伟晶岩由陆-陆碰撞体制伸展背景下的加厚地壳物质减压熔融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锆石铪同位素 花岗岩 伟晶岩 阿尔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小黑山岩体成因及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龄和铪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2
2
作者 杨进辉 吴福元 +2 位作者 柳小明 谢烈文 杨岳衡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9-43,共15页
小黑山岩体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由变形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上述三类岩石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70~174Ma、174±1Ma和177±2Ma;后期花岗质伟晶岩脉的侵位时代为175±1Ma。这... 小黑山岩体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由变形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上述三类岩石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70~174Ma、174±1Ma和177±2Ma;后期花岗质伟晶岩脉的侵位时代为175±1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反映了小黑山岩体是一个侏罗纪侵位的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铪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小黑山岩体主要来源于高压下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慢源岩浆不仅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提供了热量,而且直接参与了花岗岩的成岩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小黑山岩体乃至华北东部侏罗纪花岗质岩浆作用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地壳增厚,进而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山岩体 钠质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锆石铪同位素 侏罗纪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龙岩大洋-莒舟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铪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森 张达 +6 位作者 Absai Vatuva 闫鹏程 马帅 冯海滨 宇腾达 白昱 狄永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0-468,共19页
为了揭示闽西南龙岩地区大洋、莒舟花岗岩体的成因、侵位时代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在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利用LA-MC-ICPMS锆石U-Pb、Lu-Hf同位素测试方法对上述岩体进行年龄测定及铪同位素示踪。岩石学特征表明大洋、莒舟岩体具... 为了揭示闽西南龙岩地区大洋、莒舟花岗岩体的成因、侵位时代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在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利用LA-MC-ICPMS锆石U-Pb、Lu-Hf同位素测试方法对上述岩体进行年龄测定及铪同位素示踪。岩石学特征表明大洋、莒舟岩体具有多期次侵入特征,岩性主要为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以及花岗闪长岩。大洋岩体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6.2±0.9)Ma,细粒花岗岩的年龄为(125.0±1.7)Ma,似斑状花岗岩的年龄为(132.0±0.2)Ma,菖舟似斑状花岗岩的年龄为(132.4±0.8)Ma。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硅、富铝、低钛、高钾钙碱性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Cs、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Ce、Ti等),微量元素表现出后造山伸展背景的特征。稀土含量较低,总稀土含量分别为92.76×10^-6-176.26×10^-6和116.63×10^-6-213.95×10^-6,具有显著的负铕异常(δEu=0.01-0.54)和稀土分布模式差异性特征。总体上具有较高的Na2O+K2O值、Ga/Al值及Rb含量,低Zr含量,具有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成因特征。两个代表性样品锆石铀εHf(t)值分别为-16.47--5.95和-11.05--3.35,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567~2221Ma和1400~1889Ma,来源于古元古一中元古代地壳物质重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讨论了两个岩体的成因及其所代表的构造环境,进而探讨了大洋、莒舟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 铪同位素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虏体麻粒岩锆石U-Pb年龄和铪同位素:华北地块下地壳的形成与再造 被引量:17
4
作者 郑建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16,共10页
利用激光剥蚀技术,在背散射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辽宁复县基性麻粒岩、河南信阳酸性麻粒岩以及河北汉诺坝中性麻粒岩捕虏体锆石U-Pb年龄和铪同位素。结果表明,复县基性麻粒岩锆石上、下交点年龄分别记录了2620-2430 Ma的岩浆结晶和1904-... 利用激光剥蚀技术,在背散射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辽宁复县基性麻粒岩、河南信阳酸性麻粒岩以及河北汉诺坝中性麻粒岩捕虏体锆石U-Pb年龄和铪同位素。结果表明,复县基性麻粒岩锆石上、下交点年龄分别记录了2620-2430 Ma的岩浆结晶和1904-1842 Ma的变质作用;1个样品有与变质作用相似的上交点年龄(1927 Ma)和605 Ma的下交点年龄(示锆石再生长)。老年龄锆石的εHf>0并有高达2.8 Ga的铪模式年龄;再生长锆石的εHf值和模式年龄分别是7.0-34.1和1.6-1.7 Ga。信阳酸性麻粒岩锆石的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3655-3670 Ma和1767-1981 Ma,有低的εHf值(0--41.1,平均-13)、很高的模式年龄(3.8-4.0 Ga);1个样品记录着2.5 Ga下地壳物质在2.1-1.9 Ga时的再熔融过程。汉诺坝中性麻粒岩除有2489-2447 Ma的年龄外,85%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为1842±40 Ma,εHf值多近于零,个别高达+9.2-+10.2。华北南缘与北部一样,也有早太古代的下地壳。3.6 Ga以上的下地壳的初始物质来自4.0 Ga前的原始地幔。华北自早太古代初始陆核形成以来,至少经历了3.8-3.6 Ga时的再熔融过程和2.7-2.5 Ga及1.9-1.8 Ga时有大量地慢物质加入的下地壳再生长阶段。600-700 Ma间下地壳的改造过程可能与软流圈上涌的热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锆石 麻粒岩 U—Pb年龄 铪同位素 太古代 软流圈 老年 再造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铜矿床锶、钕、铪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何阳阳 温春齐 刘显凡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探讨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动力学原理。选择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全岩、黄铁矿以及锆石样品,测试锶、钕、铪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多不杂铜矿床样品中的Sr初始值介于幔源镁铁质岩石Sr同位素的平均值和壳源硅... 探讨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动力学原理。选择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全岩、黄铁矿以及锆石样品,测试锶、钕、铪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多不杂铜矿床样品中的Sr初始值介于幔源镁铁质岩石Sr同位素的平均值和壳源硅铝质岩石Sr同位素的平均值之间,靠近幔源镁铁质岩石,暗示花岗闪长斑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地幔,在上升侵位时与硅铝质地壳物质发生交换,使其具有壳幔混染特征;花岗闪长斑岩具有相对高(^(87)Sr/^(86)Sr)i、低^(143) Nd/^(144) Nd的特征是交代富集地幔的反映,锶同位素的迁移行为与成矿元素相似,携带含矿物质的流体由斑岩体向围岩进行了迁移,并与围岩之间发生充填交代,导致变质砂岩含矿;锆石ε_(Hf)(t)值基本为正值,且变化范围较大,是有较多幔源组分参与成岩的标志,指示幔源岩浆作用过程中伴有地壳流体的混染。矿床成因综合研究初步揭示多不杂铜矿床是由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铷锶同位素 钐钕同位素 铪同位素 多不杂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铪同位素演化及其对大陆物源与洋流变化的启示
6
作者 胡镕 凌洪飞 陈天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71,共11页
尽管海洋铪(Hf)同位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报道,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它作为示踪陆源风化输入和洋流循环改变的新指标才越来越受到关注。综述了全球大洋Hf同位素现代分布以及新生代演化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现象是Nd-Hf... 尽管海洋铪(Hf)同位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报道,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它作为示踪陆源风化输入和洋流循环改变的新指标才越来越受到关注。综述了全球大洋Hf同位素现代分布以及新生代演化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现象是Nd-Hf同位素投影图上海水与岩石具有不一致的趋势线。在这些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围绕海洋Hf同位素物源争议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海洋热液系统、大陆差异风化、洋岛陆架沉积物溶解等对海洋Hf的贡献以及Hf,Nd存留时间不一致等对海洋Hf同位素的影响等。弄清Hf的海洋地球化学行为,对深入认识海洋Hf的循环以及古海洋演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铪同位素 同位素 铁锰结壳 大陆风化 洋流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和锰结核的铪同位素比值
7
作者 董贻平(摘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5期25-25,共1页
美国俄勒冈州大学海洋学院Willian M.White和亚利桑那大学地学系Jonathan Patchett报道了6个锰结核和15个其它沉积物(包括硅质软泥、红粘土和陆源沉积物)的铪(Hf)同位素比。全部的∈Hf为-19.8-+3.5,但在锰结核中∈Hf仅仅从+0.4-+3.5,印... 美国俄勒冈州大学海洋学院Willian M.White和亚利桑那大学地学系Jonathan Patchett报道了6个锰结核和15个其它沉积物(包括硅质软泥、红粘土和陆源沉积物)的铪(Hf)同位素比。全部的∈Hf为-19.8-+3.5,但在锰结核中∈Hf仅仅从+0.4-+3.5,印度洋和大西洋结核的∈Hf值为+0.4和+0.9,仅略低于太平洋结核的∈Hf值(+1.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铪同位素 硅质软泥 海洋沉积物 锰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威夷玄武岩源区深海沉积物的铪(Hf)同位素证据
8
作者 JBlichert-Toft 吕晓霞 《海洋地质动态》 2000年第1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玄武岩 深海沉积物 铪同位素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锰结壳的铪(Hf)同位素地层学
9
作者 Der-Chuen Lee 陈秀澄 《海洋地质动态》 2000年第4期9-11,共3页
关键词 铁锰结壳 铪同位素 地层学 海洋矿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5
10
作者 杨进辉 吴福元 +1 位作者 柳小明 谢烈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33-1644,共12页
密云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由环斑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是典型 A 型环斑花岗岩岩体之一。锆石的 LA-ICPMS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密云环斑花岗岩形成于1681±10Ma 和1679±10Ma,而围岩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2521±1... 密云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由环斑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是典型 A 型环斑花岗岩岩体之一。锆石的 LA-ICPMS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密云环斑花岗岩形成于1681±10Ma 和1679±10Ma,而围岩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2521±14Ma。锆石的 LA-MC-ICPMS Hf 同位素研究表明,太古代片麻岩来源于亏损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从而表明2.5 Ca 是华北克拉通地壳重要的生长期;环斑花岗岩中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为δ_(Hf)(t)=~-5,两阶段模式年龄为 T_(DM2)=2.6~2.8Ga,表明它们来源于太古代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密云环斑花岗岩侵位于华北克拉通大陆裂解、伸展环境,可能与全球古元古代未期Columbia 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花岗岩 锆石 U-PB年龄 铪同位素 古元古代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LAM-MC-ICPMS精确测定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李献华 梁细荣 +1 位作者 韦刚健 刘颖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90,共5页
在配备了NewWaveMerchantekLUV213型紫外激光探针进样系统的Isoprobe型MC-ICPMS上进行了溶液和锆石单矿物的Hf同位素比值测定,并对176Yb和176Lu对176Hf的同质异位素干扰校正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自然界Lu的丰度远远小于Yb,所以176H... 在配备了NewWaveMerchantekLUV213型紫外激光探针进样系统的Isoprobe型MC-ICPMS上进行了溶液和锆石单矿物的Hf同位素比值测定,并对176Yb和176Lu对176Hf的同质异位素干扰校正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自然界Lu的丰度远远小于Yb,所以176Hf的同质异位素干扰主要来自176Yb。当Yb/Hf较低时,可以通过同质异位素干扰校正直接准确测定出176Hf/177Hf比值;当Yb/Hf比值较高时,则需要进行同质异位素干扰校正和外部校正来获得准确的176Hf/177Hf比值。因此,用LAM-MC-ICPMS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石 铪同位素 激光原位分析 LAM-MC-ICPMS 离子探针 同质异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小张家口超基性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41
12
作者 田伟 陈斌 +1 位作者 刘超群 张华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3-590,共8页
采用离子探针(SHRIMPⅡ)测得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锆石主要有220±5Ma和491±7Ma两组年龄,以及一个很老的继承锆石年龄2453Ma。年龄为220±5Ma的一组锆石(A组)具有典型的岩浆型振荡环带,这组年龄应代表该岩体的侵位... 采用离子探针(SHRIMPⅡ)测得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锆石主要有220±5Ma和491±7Ma两组年龄,以及一个很老的继承锆石年龄2453Ma。年龄为220±5Ma的一组锆石(A组)具有典型的岩浆型振荡环带,这组年龄应代表该岩体的侵位年龄。A组锆石的^(176)H/^(177)Hf比值从0.282557到0.282690,ε_(Hf)(220Ma)=-2.9~+1.66。年龄为491±7Ma的一组锆石(B组)具有变质成因的蝴蝶结构(Butterfly structure)和熔蚀边,属于继承锆石。B组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从0.282239到0.282483,ε_(Hf)(491Ma)=-8.6~0.06。^(207)Pb/^(206)Pb年龄为2453Ma的锆石应该是岩浆侵位时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基底中捕获的锆石。A组锆石的Hf同位素数据表明,220Ma左右由于华北北缘岩石圈伸展,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流/熔体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并混合,这种混合地幔源区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岩体。B组锆石可能是小张家口岩体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获的来源于富集地幔或大陆下地壳的锆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铪同位素组成 小张家口超基性岩体 冀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早白垩世高镁埃达克岩成因及成矿关系——来自锆石O-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方跃 刘盛遨 +1 位作者 李曙光 何永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3-93,共1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大量发育的铜金矿床与早白垩世钙碱性岩体有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岩体具有高镁埃达克质岩特征。这些与铜金矿化相关的埃达克岩成因问题至今还存在较大争论。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大量发育的铜金矿床与早白垩世钙碱性岩体有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岩体具有高镁埃达克质岩特征。这些与铜金矿化相关的埃达克岩成因问题至今还存在较大争论。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的成因模型主要包括:1)拆沉下地壳熔融的产物(Wang et al.,20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早白垩世 铪同位素 高镁 锆石氧同位素 埃达克质岩 铜金矿床 地球化学研究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丰中子同位素^(186)Hf的分离与鉴别
14
作者 李宗伟 杨维凡 +6 位作者 袁双贵 何建军 马桃桃 方克明 沈水法 甘再国 徐岩冰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利用入射能量为 60 M e V/u 的丰中子18 O 轰击天然钨样品,通过快速放射化学分离( Ba Hf F6 沉淀)和 γ谱测量技术首次合成并鉴别了新丰中子核素186 Hf。使用递次衰变分析程度对测得的母子体生长衰变曲线进... 利用入射能量为 60 M e V/u 的丰中子18 O 轰击天然钨样品,通过快速放射化学分离( Ba Hf F6 沉淀)和 γ谱测量技术首次合成并鉴别了新丰中子核素186 Hf。使用递次衰变分析程度对测得的母子体生长衰变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了新丰中子同位素186 Hf 的半衰期为(26±12) m in。本流程中,元素 Hf的化学产额大于 60% ,对元素 Ta 的去污因子大于 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中子同位素 186 铪同位素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霍各乞海西期侵入岩形成时代、成因及其与铜矿体的关系 被引量:23
15
作者 皮桥辉 刘长征 +2 位作者 陈岳龙 李泳泉 李大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7-451,共15页
文章通过对狼山霍各乞矿区侵入岩中锆石U-Pb年代学和铪同位素组成、岩石化学及空间上毗邻铜矿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与铜矿体的关系。结果表明,岩体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岩体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具明显的振荡环带结构,Th/U... 文章通过对狼山霍各乞矿区侵入岩中锆石U-Pb年代学和铪同位素组成、岩石化学及空间上毗邻铜矿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与铜矿体的关系。结果表明,岩体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岩体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具明显的振荡环带结构,Th/U比值均大于0.1(0.20~0.77),指示岩浆成因特征;岩体中锆石加权平均206Pb/328U年龄为(273.9±1.2)Ma,表明岩体形成于海西晚期;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为-4.1^-10.0;Hf模式年龄分布于1.56~1.92 Ga之间,其峰值与Nd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一致,这说明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并非来自亏损地幔源区;铜矿体钕模式年龄变化比较大,变化范围为1.78~2.37 Ga,反映了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野外地质特征和爆裂测温数据表明铜矿体受后期改造,与海西期侵入岩有关。认为海西期辉长-闪长岩体应由太古代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混入少量幔源组分形成,该岩体对霍各乞铜矿床没有提供大量成矿物质,但岩体的形成对矿体局部有明显的富集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部分熔融 铪同位素 改造 海西晚期 内蒙古霍各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扬 杨坤光 +2 位作者 李日辉 侯方辉 秦亚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胶东牟平—即墨断裂以东的地区,其前寒武纪基底以出露新元古代的双峰式火成岩为主要特征,其主要岩石组合包括大量花岗片麻岩以及少量变(超)基性岩(榴辉岩)、变沉积岩。对花岗片麻岩、变质(超)基性岩的岩石组合、...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胶东牟平—即墨断裂以东的地区,其前寒武纪基底以出露新元古代的双峰式火成岩为主要特征,其主要岩石组合包括大量花岗片麻岩以及少量变(超)基性岩(榴辉岩)、变沉积岩。对花岗片麻岩、变质(超)基性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北苏鲁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残留地壳,经历了1.8~2.2 Ga期间的岩浆-火山-变质事件;新元古代中期(0.72~0.80 Ga)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相关的岩浆活动促使地壳的生长和再造,形成了北苏鲁的前寒武纪基底的主体;北苏鲁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一样,其前寒武纪基底是扬子板块北缘的一部分,苏鲁造山带的西北边界是五莲—烟台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片麻岩 榴辉岩 同位素 铪同位素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长岭尖花岗斑岩的形成年代、岩石成因及Rb成矿指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飞 张达玉 +5 位作者 翁望飞 韦导忠 王静 姜重任 侯舒雅 周涛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49-1673,共25页
前期勘探成果显示江南造山带东段长岭尖花岗斑岩具有富Rb特点,为研究该区岩浆岩相关Rb成矿机制提供了理想对象。本文在地质特征基础上,测得长岭尖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22.7±1.8Ma(n=14,MSWD=1.3),是江南造山带东段... 前期勘探成果显示江南造山带东段长岭尖花岗斑岩具有富Rb特点,为研究该区岩浆岩相关Rb成矿机制提供了理想对象。本文在地质特征基础上,测得长岭尖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22.7±1.8Ma(n=14,MSWD=1.3),是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期目前已知最晚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长岭尖花岗斑岩具有富SiO2(75.67%-76.71%)、碱(Na_(2)O+K_(2)O=7.12%-7.77%)、Rb(471×10^(-6)-512×10^(-6))和∑REE(501.0×10^(-6)-563.2×10^(-6)),同时具高分异指数(DI=91.8-92.8)、高Rb/Sr比(12.2-17.4)和强烈Eu负异常(δEu=0.07-0.08)的特点,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的A2型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长岭尖花岗斑岩呈弱负εNd(t)值(-2.3--2.1)和弱负至弱正的锆石εHf(t)值(-4.8-+4.5),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07-1091Ma。长岭尖花岗斑岩为经历早期熔体析离(初次熔融)的富含黑云母的残余富F麻粒岩基底在幔源混入再次熔融的产物,其上升侵位过程经历了显著的分离结晶作用。长岭尖花岗斑岩富Rb的有利条件包括:(1)富黑云母的变沉积岩基底的岩浆源区(经历早期岩浆析离);(2)富F;(3)贫水和(4)还原性。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期花岗岩类综合对比研究显示,该区燕山晚期(135-120Ma)与长岭尖花岗斑岩地球化学属性相似的岩浆岩具有Rb等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钕-铪同位素 Rb成矿岩体 江南造山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崤山地区后河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区域成矿潜力的启示 被引量:3
18
作者 齐楠 陈衍景 +3 位作者 王玭 吴艳爽 许晨 展恩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6-221,共16页
后河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崤山北部,岩体侵位于太古宙太华超群地层中,主要岩性是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1.0±1.8)Ma和(127.3±1.0)Ma。地球化学特... 后河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崤山北部,岩体侵位于太古宙太华超群地层中,主要岩性是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1.0±1.8)Ma和(127.3±1.0)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二者均具有富钾(K2O/Na2O=1.00~1.51)、过铝(A/CNK=1.12~1.17)、贫镁(Mg#=26~34)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Eu异常不明显(δEu=0.84~0.97),(La/Yb)N比值高。Hf同位素特征显示,εHf(t)具有明显的负值(-17.8^-9.5),TDM2主要集中在2.3~1.7Ga。综上所述,早白垩世后河岩体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地壳由挤压加厚向伸展减薄转换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河岩体 崤山 锆石U-PB年龄 锆石铪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威夷羽状物说明了什么
19
作者 朱佛宏 单连芳 《海洋地质动态》 2001年第2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夏威夷 羽状物 地球深部构造 海洋 火山群岛 铪同位素 熔岩 地幔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