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粒径对喷射沉积制备SiC颗粒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微 陈荐 +2 位作者 何建军 邱玮 任延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42,共5页
采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SiC颗粒粒径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于基体合金的,但是其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降低;挤压后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分... 采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SiC颗粒粒径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于基体合金的,但是其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降低;挤压后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分布有沿挤压方向排列的趋势,且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趋势更明显;与相同含量大粒径(20μm)颗粒相比,小粒径(4.5μm)颗粒间距小,颗粒承载能力大,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断裂方式以SiC颗粒与基体界面脱离为主,而颗粒的断裂是大粒径SiC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主要断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颗粒粒径 拉伸性能 显微组织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纤维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断口形貌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政 刘小梅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25,共4页
研究了挤压铸造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的凝固组织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 ,在复合材料中纤维分布均匀 ,氧化铝纤维可作为硅相非自发形核的衬底 ;氧化铝纤维与铝合金基体之间的界面对材料性能影响很大。改善制备工艺应从控制界... 研究了挤压铸造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的凝固组织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 ,在复合材料中纤维分布均匀 ,氧化铝纤维可作为硅相非自发形核的衬底 ;氧化铝纤维与铝合金基体之间的界面对材料性能影响很大。改善制备工艺应从控制界面反应和细化组织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增强 合金复合材料 组织 断口形貌 氧化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温损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晶 田庚 +1 位作者 王明超 刘家臣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34-2939,共6页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分析材料的热失重-差示扫描热、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热传导等特性,得出了复合材料高温损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相对于硅铝纤维,析晶温度可提高200℃;随...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分析材料的热失重-差示扫描热、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热传导等特性,得出了复合材料高温损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相对于硅铝纤维,析晶温度可提高200℃;随着热处理温度由900℃升至1200℃,复合材料的气孔率由55%升至75%,体积密度由0.85 g/cm3降至0.45g/cm3,导热系数由0.0767W/(m·K)增至0.0908W/(m·K),压缩回弹率由90%降至43%;当热处理温度达到1200℃,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损坏,主要原因是莫来石和方石英的析晶,以及硅凝胶与纤维之间的粘结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凝胶/纤维复合材料 压缩回弹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粉对SiO_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晶 田庚 刘家臣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99,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SiO_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研究Si粉质量分数为0%,0.2%,0.4%,0.6%和0.8%时,SiO_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体积密度、回弹率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Si粉质量分数低于0.6%时,其氧化产生的体积膨胀填补了纤维与... 采用浸渍法制备SiO_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研究Si粉质量分数为0%,0.2%,0.4%,0.6%和0.8%时,SiO_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体积密度、回弹率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Si粉质量分数低于0.6%时,其氧化产生的体积膨胀填补了纤维与凝胶间的裂纹,体积密度由0.468g/cm^3增大到0.723g/cm^3,回弹率由43.1%升高为59.6%,并且Si粉高温下的结晶化抑制了纤维析晶和促进了辉石的生成,这是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及高温损坏程度降低的重要原因;Si粉质量分数为0.8%时,高温下的Si粉产生了过分的体积膨胀,导致复合材料内部出现较大裂纹,压缩回弹率降低为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粉 SiO2凝胶/纤维复合材料 高温损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酸铝晶须增强铝硅基复合材料活塞烧蚀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秦朝举 张卫正 +1 位作者 原彦鹏 宋立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147,168,共6页
为了研究硼酸铝晶须增强铝硅基复合材料活塞的烧蚀性能,对硼酸铝晶须增强铝硅基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分析了该种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和烧蚀模型,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活塞的烧蚀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硼酸铝晶须增强铝硅基复合材料活塞的烧蚀性能,对硼酸铝晶须增强铝硅基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分析了该种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和烧蚀模型,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活塞的烧蚀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硼酸铝晶须增强铝硅基复合材料强度较大、结构密集,烧蚀量很小;材料的烧蚀是气流剥蚀和熔化烧蚀两方面的作用结果;建立的烧蚀模型及计算方法能够较好地完成对活塞的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证明硼酸铝晶须增强铝硅基复合材料在抗烧蚀方面是理想的活塞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硼酸晶须 试验 活塞 烧蚀 机理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含量对Al-50%Si_p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吴翔 王日初 +1 位作者 彭超群 蔡志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2,共7页
采用热压法制备添加0~6%铜含量(质量分数)的Al-50%Sip(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研究Cu含量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混合粉末进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试样的显微组织和相组成,并测... 采用热压法制备添加0~6%铜含量(质量分数)的Al-50%Sip(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研究Cu含量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混合粉末进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试样的显微组织和相组成,并测试复合材料的拉伸和抗弯性能。结果表明:单质Cu粉的加入降低混合粉末的熔点,有利于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实现材料的致密化。当Cu含量低于2%时,材料的组织均匀致密,Si颗粒未出现明显粗化;但当Cu含量高于2%时,组织均匀性随Cu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随着Cu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u含量为2%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268和423 MPa),较未添加Cu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66.5%和46.9%,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布氏硬度随Cu含量的增加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硅复合材料 Al-50%Sip合金 热压 显微组织 抗拉强度 抗弯强度 弹性模量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料比对Al-Si合金材料组织与热物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伏良 易丹青 +1 位作者 喻盈捷 李伟滋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7-280,共4页
为制备出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高硅铝合金电子封装材料,采用高能球磨对Al-Si合金粉末进行氧化预处理,结合包套热挤压制备了Al2O3与SiO2增强的弥散强化型铝硅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镜、金相显微镜及热物性测试仪,对材料显微组织、密度、气密... 为制备出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高硅铝合金电子封装材料,采用高能球磨对Al-Si合金粉末进行氧化预处理,结合包套热挤压制备了Al2O3与SiO2增强的弥散强化型铝硅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镜、金相显微镜及热物性测试仪,对材料显微组织、密度、气密性、热膨胀系数及热导率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球料比增加,材料内部组织不断细化;Al-Si合金粉末经24h球磨及挤压后,所制备材料的致密度均大于99%,气密性均达到了10-9数量级;材料在100℃的热膨胀系数均低于13×10-6K-1;热导率均在120W/(m·K)以上,当球料比为10∶1时,材料热导率达到最大值142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电子封装 高能球磨 铝硅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Si合金粉末的高能球磨及其表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杨伏良 易丹青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制备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高硅铝合金电子封装材料,采用高能球磨对Al-Si合金粉末进行氧化预处理,结合包套热挤压制备Al2O3与SiO2增强的弥散强化型铝硅复合材料,并利用粉末粒度分析仪、氧分析仪、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球磨粉末氧含量、... 为制备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高硅铝合金电子封装材料,采用高能球磨对Al-Si合金粉末进行氧化预处理,结合包套热挤压制备Al2O3与SiO2增强的弥散强化型铝硅复合材料,并利用粉末粒度分析仪、氧分析仪、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球磨粉末氧含量、粉末粒度及材料组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l-Si合金粉末经24 h球磨后,粉末粒度明显减小,部分粒径从3~5μm减小到0.1~0.2μm;球磨后粉末形状从原来的长条状转变为细小的球状;粉末氧含量随着球磨时间延长而增加,且与球磨时间接近于呈线性关系;粉末经高能球磨后,所制备材料晶粒更加细小,特别是硅粒子已明显细化,材料组织更均匀、更致密;随着粉末球磨时间延长,材料热导率增加,球磨32 h后,材料热导率高达145.5 W·m-1·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铝硅复合材料 电子封装 球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ar mechanism for spray deposited Al-Si/SiC_p composites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被引量:6
9
作者 滕杰 李华培 陈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875-2882,共8页
Al-Si/15%SiCp(volume fraction)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silicon contents were fabricated by spray deposition technique, and typical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 Dry slid... Al-Si/15%SiCp(volume fraction)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silicon contents were fabricated by spray deposition technique, and typical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optical microscopy(OM). Dry sliding wea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block-on-ring wear machin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ied load range of 10-220 N on the wear and friction behavior of these composites sliding against SAE 52100 grade bearing stee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is(EDAX) were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worn surface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ear characteristics and investigate the wear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 behavior of these composites is dependent on the silicon content in the matrix alloy and the applied load. Al-Si/15%SiCp composites with higher silicon content exhibit better wear resistance in the applied load range. Under lower loads, the major wear mechanisms are oxidation wear and abrasive wear for all tested composites. Under higher loads, severe adhesive wear becomes the main wear mechanisms for Al-7Si/15%SiCp and Al-13Si/15%SiCp composites, while Al-20Si/15%SiCp presents a compound wear mechanism, consisting of oxidation, abrasive wear and adhesion w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sliding wear wear mechanism Al-Si/SiC_p composites spray de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