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钢层合板球冠面激光弯曲机理及成形试验
1
作者 马国锐 王续跃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3,共6页
铜-钢层合板性能优异,激光扫描弯曲可对其进行多种形状的柔性成形,研究不同激光加工机理对其曲面成形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激光功率与离焦量两个对增厚机理影响较大的因素做了单因素试验,分析其对板件弯曲角度与增厚量的影响,... 铜-钢层合板性能优异,激光扫描弯曲可对其进行多种形状的柔性成形,研究不同激光加工机理对其曲面成形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激光功率与离焦量两个对增厚机理影响较大的因素做了单因素试验,分析其对板件弯曲角度与增厚量的影响,得到最适合增厚机理加工的激光参数组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层合板球冠面成形的单机理与双机理试验。球冠面成形试验证明采用温度梯度机理与增厚机理结合的扫描方式比采用单一温度梯度机理加工的扫描方式所成形球冠面成形幅度更大,且成形样貌更规整。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层合板三维曲面成形方案以及三维变形规律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层合板 激光弯曲 增厚机理 球冠面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甘氨酸溶液从铜-钢双金属废料中浸出铜 被引量:2
2
作者 邓维 谈定生 +4 位作者 陈灵丽 杨健 丁家杰 王俊杰 丁伟中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0-404,共5页
研究了用碱性甘氨酸溶液从铜-钢双金属废料中选择性浸出铜,考察了溶液初始Cu2+浓度、甘氨酸浓度、体系pH、温度、空气流量和搅拌速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50℃、初始Cu2+浓度0.20 mol/L、甘氨酸浓度4 mol/L、体系pH=10.60... 研究了用碱性甘氨酸溶液从铜-钢双金属废料中选择性浸出铜,考察了溶液初始Cu2+浓度、甘氨酸浓度、体系pH、温度、空气流量和搅拌速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50℃、初始Cu2+浓度0.20 mol/L、甘氨酸浓度4 mol/L、体系pH=10.60、空气流量1.0 L/min和搅拌速度300 r/min条件下,铜浸出效果较好;Cu2+浸出反应级数为0.46,表观反应活化能为47.7 kJ/mol,浸出速率受化学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双金属废料 甘氨酸 浸出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钢双金属杆的基本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健 韩建业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385-388,共4页
用电镀法制作了铜-钢双金属杆,并测试了它和45钢杆的基本力学性能(拉伸,压缩,冲击韧性),对双金属杆和45钢杆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铜-钢双金属杆 电镀 拉伸 压缩 冲击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用铜-钢复合冷却壁传热及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奇 程树森 +1 位作者 牛建平 刘东东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7-251,271,共6页
采用热力耦合方法研究了铜层厚度和冷却水道间距对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以1∶1比例铜-钢复合冷却壁进行了热态试验,测试了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分布,计算了热态试验条件下铜-钢复合冷却壁的温度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 采用热力耦合方法研究了铜层厚度和冷却水道间距对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以1∶1比例铜-钢复合冷却壁进行了热态试验,测试了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分布,计算了热态试验条件下铜-钢复合冷却壁的温度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计算结果显示,铜-钢复合冷却壁铜层厚度增加,壁体最高温度和最大等效应力减少,铜层厚度上限值为70mm;冷却水道间距减少可以降低壁体最高温度和最大等效应力,当冷却水道间距小于220mm时,减少冷却水道间距对降低壁体最高温度和最大等效应力作用较小.铜层厚度为60mm,冷却水道间距为220mm的铜-钢复合冷却壁在高炉热负荷较高区域工作不易发生塑性变形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复合冷却壁 温度场 热力耦合分析 高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钢电子束焊接材料的疲劳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雨 周根树 +7 位作者 詹腾 李成吉 华小明 张权明 付琴琴 刘昕杰 陈昆宇 张勤练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异种金属焊接构件的疲劳性能对于航天器的服役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探索了Cr0.8铜合金和1Cr21Ni5Ti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断裂机制,采用合理的电子束焊接工艺制备得到铜-钢复合板。利用金相显微镜表征和分析焊缝处的... 异种金属焊接构件的疲劳性能对于航天器的服役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探索了Cr0.8铜合金和1Cr21Ni5Ti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断裂机制,采用合理的电子束焊接工艺制备得到铜-钢复合板。利用金相显微镜表征和分析焊缝处的组织与成分,使用电子拉伸试验机和疲劳试验机对焊接接头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周次断裂下的疲劳断口。结果显示:两种金属整体冶金结合情况良好,但是钢侧局部熔合区面积较大且由钢基体伸入到焊缝中;铜-钢电子束焊接接头的拉伸试样均断裂于焊缝最小截面处,疲劳试样的平均疲劳极限值为48.04 MPa,且均起裂于焊缝最小截面处;高周疲劳试样在焊缝上表面端点处观察到单一裂纹源,低周疲劳试样观察到较多裂纹源分布于焊缝上下表面及内部,两者的最终断裂区均位于铜合金基体。可见在疲劳断裂过程中,焊接试样在高周和低周断裂下的裂纹源数量存在差异,但是裂纹均易萌生于焊缝最小截面处,且向铜合金基体进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复合板 电子束焊接 焊缝 疲劳性能 断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溶性纳米Cu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钢-铜摩擦体系中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3
6
作者 伏喜胜 张明 +2 位作者 王晓波 刘维民 薛群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95,共5页
实验室制备了油溶性纳米Cu润滑油添加剂,将其以1%的质量分数分散于SJ15W/40润滑油中,并以不加该剂的SJ15W/40润滑油作为参比油,采用端面试验机考察其在钢铜摩擦副体系中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所选定的摩擦时间、载荷、转速条... 实验室制备了油溶性纳米Cu润滑油添加剂,将其以1%的质量分数分散于SJ15W/40润滑油中,并以不加该剂的SJ15W/40润滑油作为参比油,采用端面试验机考察其在钢铜摩擦副体系中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所选定的摩擦时间、载荷、转速条件下,添加了油溶性纳米Cu的润滑体系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都小于参比油,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表面分析结果表明,油溶性纳米Cu添加剂能够降低摩擦表面的显微硬度,并显著改善磨损表面的形貌。在摩擦过程中,油溶性纳米Cu添加剂在摩擦面会形成低剪切的膜层,降低摩擦副间的横向剪切力并补偿了磨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磨损表面,表现出低摩擦、低磨损及改善磨损面形貌的性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添加剂 纳米 抗磨减摩 -摩擦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铜磨损过程中磨粒积聚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葛世荣 张晓云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在销 -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 45 #钢 -铜合金摩擦副的磨损性能 ,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磨损过程中积聚的金属磨粒 ,然后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粒径范围内的磨粒进行计数和分形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粒径的金属磨粒所对应的积聚数呈现明... 在销 -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 45 #钢 -铜合金摩擦副的磨损性能 ,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磨损过程中积聚的金属磨粒 ,然后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粒径范围内的磨粒进行计数和分形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粒径的金属磨粒所对应的积聚数呈现明显的分形特征 ,小磨粒积聚和大磨粒积聚表现出不同的分形特征 ,并具有双重分形现象 ;磨损过程中的磨粒积聚分形特征对应于某一粒径尺度的分形转折点 ,该分形转折点的坐标位置与磨损状态相关 ,因此确定分形转折点有助于甄别磨损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损 金属磨粒 积聚 分形 -摩擦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高氮钢复合板的爆炸焊接可行性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卞超 王凤英 +2 位作者 杨晓波 沈兆欣 弯天琪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226,共5页
针对高氮钢的高硬度、高耐磨性以及铜的耐腐蚀性,本文在爆炸焊接相关理论参数计算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研究,对铜与高氮钢进行了爆炸焊接试验,得到其最佳的工艺参数,即当基、复板间距为6 mm,单位面积装药高度为24 mm时,铜与高氮钢能够形成... 针对高氮钢的高硬度、高耐磨性以及铜的耐腐蚀性,本文在爆炸焊接相关理论参数计算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研究,对铜与高氮钢进行了爆炸焊接试验,得到其最佳的工艺参数,即当基、复板间距为6 mm,单位面积装药高度为24 mm时,铜与高氮钢能够形成良好的结合。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铜与高氮钢的爆炸焊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到了复板运动过程的位移云图,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复合板 爆炸焊接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铜摩擦副在边界润滑条件下的减摩抗磨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冯欣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9-214,共6页
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考察了聚α烯烃基础油含磷氮添加剂和两种含氟硅油添加剂在钢-铜摩擦副滑动下的摩擦学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观察并分析了铜磨斑表面形貌和磨斑表面主要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 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考察了聚α烯烃基础油含磷氮添加剂和两种含氟硅油添加剂在钢-铜摩擦副滑动下的摩擦学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观察并分析了铜磨斑表面形貌和磨斑表面主要元素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含磷氮添加剂和含氟硅油添加剂均具有优良的减摩和抗磨性能;磷、氮和氟等在摩擦表面生成的摩擦化学产物是提高摩擦副抗磨减摩性能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硅油 含氮磷添加剂 -摩擦副 摩擦磨损 摩擦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蜡作润滑添加剂改善钢-铜摩擦副的摩擦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秋雨 夏延秋 冯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54-59,共6页
为减少环境污染,寻找并研究环境友好型可降解润滑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文将小麦叶表蜡质提取物作为聚α烯烃(poly-α-olefin,PAO)润滑油添加剂,通过MFT-R4000型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该提取物作为添加剂对钢-铜摩擦副的摩擦学性... 为减少环境污染,寻找并研究环境友好型可降解润滑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文将小麦叶表蜡质提取物作为聚α烯烃(poly-α-olefin,PAO)润滑油添加剂,通过MFT-R4000型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该提取物作为添加剂对钢-铜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X射线能谱仪(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S)观察并分析了磨斑表面的形貌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相比于PAO,利用小麦叶表蜡质(wheat leafsurface wax,WLW)作为添加剂摩擦系数降低了25%,磨损体积减小约70%;其摩擦系数与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lybdenum dialkyl dithiocarbamate,Mo DTC)接近,较其他对比添加剂具有更优异的减摩性能;与丙三醇(glycerol,GLY)和硬脂酸(stearic acid,SA)复配后作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效果相当。EDS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小麦叶表蜡质的油样磨损表面与基础油相比富集了更多碳元素。另外,通过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小麦蜡质成分及含量,其中近60%为脂肪醇和脂肪酸。小麦叶表蜡质作添加剂显示出优异的摩擦性能归功于其在接触表面形成的保护吸附膜,提高了PAO的抗磨和减摩性能。该研究为从植物体中获取绿色可降解添加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植物叶片的经济利用提供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 润滑剂 植物 叶片蜡质 生物可降解 -摩擦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钢-铜副的润滑
11
作者 黄永庚 马先贵 +3 位作者 陈涛 潘丽伟 李云福 喻宝贵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59,共2页
通过对厚板厂主轧机万向接轴半圆铜瓦严重磨损原因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 ,论证了钢—铜副对润滑油品的不同要求 ,实践证明钢—铜副润滑油的主剂应当是磷氮剂 ,不宜使用硫剂。
关键词 润滑 - -氮剂 磨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铜与碳素钢薄板电阻点焊接头金相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泽东 王泽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7-209,213,共4页
以0.6 mm厚的T2紫铜板和1 mm厚的Q235钢板作为研究材料,采用电阻点焊的方法进行焊接试验,获得铜-钢焊接接头;通过对接头宏观及显微组织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铜-钢电阻点焊接头的熔核形成情况和金相组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焊接电流和... 以0.6 mm厚的T2紫铜板和1 mm厚的Q235钢板作为研究材料,采用电阻点焊的方法进行焊接试验,获得铜-钢焊接接头;通过对接头宏观及显微组织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铜-钢电阻点焊接头的熔核形成情况和金相组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焊接电流和焊接时间是影响焊点质量的主要因素,焊缝区组织以(α+ε)双相固溶体形式存在;同时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加、焊接高温停留时间延长,钢侧的晶粒逐渐粗化,而且晶界也逐渐宽化,越靠近焊缝,晶粒的尺寸变得更加粗大;铜侧的晶粒沿着温度梯度方向长大,焊缝区出现粗大的柱状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点焊 铜-钢接头 薄板 金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formability of stainless steel-copper composites during micro deep drawing
13
作者 QI Yan-yang MA Xiao-guang +6 位作者 JIANG Zheng-yi MA Li-nan WANG Zhi-hua ZHOU Cun-long HASAN Mahadi DOBRZAŃSKI Leszek A. ZHAO Jing-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4期1237-1251,共15页
In the present study,two-layered stainless steel-copper composites with a thickness of 50μm were initially subjected to annealing at 800,900 and 1000℃for 5 min,respectively,to achieve divers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 In the present study,two-layered stainless steel-copper composites with a thickness of 50μm were initially subjected to annealing at 800,900 and 1000℃for 5 min,respectively,to achieve divers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Then the influence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 on the formability of stainless steel-copper composites and the quality of micro composite cups manufactured by micro deep drawing(MDD)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was analyzed.Three finite element(FE)models,including basic FE model,Voronoi FE model and surface morphological FE model,were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forming performance of stainless steel-copper composites during MD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inless steel-copper composites annealed at 900℃possess the best plasticity owing to the homogeneous and refined microstructure in both stainless steel and copper matrixes,and the micro composite cup with specimen annealed at 900℃exhibits a uniform wall thickness as well as high surface quality with the fewest wrinkles.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surface morphological FE model considering material inhomogeneity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composites are the closest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basic and Voronoi FE model.During MDD process,the drawing force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annealing temperature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strength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deep drawing annealing temperature stainless steel-copper composites FORMABILITY WRINKL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钢推力室身部扩散钎焊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长寿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4-57,共4页
对铜─钢扩散钎焊的机理、焊接工艺参数、焊缝可达到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平板模盒、身部试验件的焊接及焊后试板的分析、试验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铜─钢推力室身部扩散针焊的工艺方法及工艺参数。为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与开... 对铜─钢扩散钎焊的机理、焊接工艺参数、焊缝可达到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平板模盒、身部试验件的焊接及焊后试板的分析、试验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铜─钢推力室身部扩散针焊的工艺方法及工艺参数。为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与开发提供导向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 推力室身部 钎焊 火箭推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of aluminum/copper clad composite fabricated by casting-cold extrusion forming 被引量:7
15
作者 骆俊廷 赵双敬 张春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013-1017,共5页
An aluminum/copper clad composite was fabricated by the casting-cold extrusion forming technology an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produc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aluminum grains at the interface ar... An aluminum/copper clad composite was fabricated by the casting-cold extrusion forming technology an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produc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aluminum grains at the interface are refined in the radial profiles of cone-shaped deformation zone,but the grains in the center maintain the original state and the grain size is non-uniform.A clear boundary presents between the refined area and center area.In contrast,the copper grains in the radial profil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refined.In the center area of the copper,the grains are bigger than those at the boundary.On the surface of the deformable body,the grain size is the smallest,but with irregular grain morphology.After the product is entirely extruded,all the copper and aluminum grains are refined with small and uniform morphology.In the center area,the average diameter of aluminum grains is smaller than 5 μm,and the copper grain on the surface is about 10 μm.At the interface,the grain size is very small,with a good combination of copper and aluminum.The thickness of interface is in the range of 10-15 μm.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shows that CuAl3 phase presents at the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copper clad composite CASTING cold extrusion MICRO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片式复合材料摩擦性能与表面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飞 杨亭亭 +1 位作者 符蓉 韩晓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1-328,共8页
粉末冶金材料摩擦面上多组分的混合以及第三体的存在,不利于澄清材料中不同组分对摩擦性能的贡献程度.本文采用机械组合方法制备了铜-钢-铝层片式摩擦材料,通过定速摩擦试验机,在干、湿两种条件下,观察了3种组分的摩擦表面微结构随摩擦... 粉末冶金材料摩擦面上多组分的混合以及第三体的存在,不利于澄清材料中不同组分对摩擦性能的贡献程度.本文采用机械组合方法制备了铜-钢-铝层片式摩擦材料,通过定速摩擦试验机,在干、湿两种条件下,观察了3种组分的摩擦表面微结构随摩擦速度的变化过程,测试了不同条件下的摩擦性能.结果表明:铜良好的塑性和焊合性,易形成与基体黏附性良好的第三体,使表面的粗糙程度增加;钢较高的强度及其氧化物的脆性,形成的第三体流动性好且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有限,容易发生开裂和脱落;铝形成的富氧化铝的第三体,其颗粒间较差的黏合程度易在表面弥散分布,使表面平整度好.在摩擦速度低于900 r/min条件下,水分的润滑作用使湿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系数低于干摩擦;摩擦速度高于900 r/min时,水分的冷却和清理微细第三体颗粒的作用,降低了材料的软化程度和第三体的流动性,使湿摩擦系数大于干摩擦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铝复合材料 第三体 摩擦磨损 摩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制备含氮磷硼酸酯添加剂及其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8
17
作者 熊桑 孙建林 +1 位作者 徐阳 严旭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1-1729,共9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MD)理论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含氮磷硼酸酯极压抗磨添加剂NBPE,分别采用元素分析仪和红外光谱仪(FTIR)对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热重分析法(TG)和饱和蒸汽法分别考察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与水解稳定性;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 利用分子动力学(MD)理论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含氮磷硼酸酯极压抗磨添加剂NBPE,分别采用元素分析仪和红外光谱仪(FTIR)对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热重分析法(TG)和饱和蒸汽法分别考察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与水解稳定性;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NBPE的含量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不同润滑条件下钢-铜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样表面磨痕形貌,利用能谱分析仪(EDS)分析磨斑表面附着物组成。结果表明:NBPE是一种具有良好热稳定性、水解稳定性和优异的极压、抗磨性的润滑油添加剂;添加剂在金属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摩擦化学产物是提高其极压、抗磨性能的根本原因;当润滑油中NBPE的含量为0.15%(质量分数)时,润滑油具有最佳的极压、抗磨性能,其油膜强度提高了148%,磨斑直径降低了23.2%;在钢-铜摩擦过程中,摩擦因数和铜磨损率分别降低了59.4%和45.2%,获得光洁度较好的铜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酸酯 摩擦 磨损 -摩擦副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油粘度对磨损自补偿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莫易敏 邹岚 +3 位作者 赵源 陈祥斌 俞宝良 李博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36,共3页
本文对两种载荷下钢—铜摩擦副在不同粘度的润滑介质(其中包括含有和未含自补偿剂SW_4)作用下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自补偿添加剂SW_4与常规润滑添加剂不同,基础油粘度越低,载荷越大,钢—铜摩擦副的磨损越小,其磨损自补偿性能越好... 本文对两种载荷下钢—铜摩擦副在不同粘度的润滑介质(其中包括含有和未含自补偿剂SW_4)作用下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自补偿添加剂SW_4与常规润滑添加剂不同,基础油粘度越低,载荷越大,钢—铜摩擦副的磨损越小,其磨损自补偿性能越好.因此,自补偿添加剂SW_4为油品的低粘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损自补偿 基础油粘度 添加剂 -/摩擦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补偿润滑油作用下丝杆螺母副表面硬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娥 莫易敏 李毅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89,共2页
为了研究目前钢厂轧机压下系统丝杆螺母副使用的硬度比是否合理,对在N150.SW4润滑作用下钢-铜摩擦副摩擦学特性与钢表面硬度及表面处理工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150.SW4润滑作用下,在硬度为HV320~800范围内,钢-铜摩擦副... 为了研究目前钢厂轧机压下系统丝杆螺母副使用的硬度比是否合理,对在N150.SW4润滑作用下钢-铜摩擦副摩擦学特性与钢表面硬度及表面处理工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150.SW4润滑作用下,在硬度为HV320~800范围内,钢-铜摩擦副的磨损随钢表面的硬度提高而下降,目前钢厂轧机压下系统丝杆螺母副丝杆表面硬度是不尽合理的,建议将丝杆表面硬度提高到HV 800左右和采用适当的表面处理工艺(如FM法或气体氮化),同时,提高丝杆表面的光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副 磨损自补偿刑 表面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