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 被引量:10
1
作者 肖燕雄 陈志光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52,共5页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研究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后发现,实名...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研究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后发现,实名网民理性、客观,而非实名网民表现出非理性、暴力的特点。非实名论坛中的两种身份识别的网民在行为上区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识别 网络暴力 铜须事件 实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暴力及其法律规治 被引量:2
2
作者 满洪杰 《信息网络安全》 2008年第7期66-67,共2页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最初引发网民表达愿望的,是对有关行为的不满而产生的朴素正义感。这种正义感,在虐猫事件中表现为对残害生灵的谴责,在铜须事件中表现为夫妻忠贞的道德要求,在后妈事件中表现为对虐待儿童者的愤怒。这种动机的...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最初引发网民表达愿望的,是对有关行为的不满而产生的朴素正义感。这种正义感,在虐猫事件中表现为对残害生灵的谴责,在铜须事件中表现为夫妻忠贞的道德要求,在后妈事件中表现为对虐待儿童者的愤怒。这种动机的朴素正义性,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可以控制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内,则其后果往往是肯定性的。如在孙志刚事件中,网上舆论的不断推动,对于促进我国有关法制的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大多数可以称得上网络暴力的事件中,这种动机的朴素正义性往往被扭曲、被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正义性 正义感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 网络暴力事件 侵权行为 侵权损害 法律行为 虐猫事件 铜须事件 虐待儿童 网络舆论 孙志刚事件 网络虚拟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