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群体培养体系中细菌群落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方道艳
施丽梅
+5 位作者
李朋富
蔡元锋
张民
史小丽
吴庆龙
于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60-1674,共15页
微囊藻藻际细菌影响微囊藻的生长及其水华的生消.然而特定微囊藻群体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仍不清楚.本文把一株从太湖分离得到的群体铜绿微囊藻,置于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进行培养,分析各培养体系中不同粒径...
微囊藻藻际细菌影响微囊藻的生长及其水华的生消.然而特定微囊藻群体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仍不清楚.本文把一株从太湖分离得到的群体铜绿微囊藻,置于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进行培养,分析各培养体系中不同粒径附生或游离细菌群落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微囊藻群体(>20μm)附生、单细胞小群体(3~20μm)附生和游离(0.2~3μm)细菌群落的组成(PERMANOVA,P<0.01),Sphingomonadales、Pseudomonadales和Cytophagales分别是3组细菌群落中的最优势菌目,相对丰度分别为21.35%、19.74%和33.44%.在3组细菌群落中都存在一些核心优势细菌类群,其丰度相对稳定,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其中在微囊藻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优势菌属Brevundimonas和OPB56在20~30℃之间培养时其相对丰度较为稳定;单细胞小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的核心优势菌属Mariniradius相对丰度也是在20~30℃之间较为稳定,而Gemmobacter相对丰度在4种温度下均较为一致;游离细菌群落中的核心优势菌属Porphyrobacter相对丰度在20~30℃之间时也相对稳定.另外,在15℃时,单细胞小群体附生和游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都达到最高,总体细菌群落物种相关性网络复杂度最高,但合作性关联最弱.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微囊藻群体的藻菌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群体
细菌群落
温度
附生细菌
游离细菌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群体生长与解散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
2
作者
刘佳音
方道艳
+5 位作者
张玉晴
王艺饶
蔡元锋
施丽梅
李朋富
吴庆龙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67,共16页
微囊藻藻际中生长着大量的细菌,它们影响微囊藻的生长以及藻群体的维持,在水华的生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囊藻的生长伴随着微囊藻群体的形成与解散,但在此过程中附生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仍然未知。本文针对一株从太湖中分离的群体...
微囊藻藻际中生长着大量的细菌,它们影响微囊藻的生长以及藻群体的维持,在水华的生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囊藻的生长伴随着微囊藻群体的形成与解散,但在此过程中附生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仍然未知。本文针对一株从太湖中分离的群体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监测其生长和解散过程,揭示与微囊藻群体密切相关的细菌类群。结果表明:在15~30℃,该群体微囊藻展示出差异化的生长周期,温度越高群体解散越快,微囊藻群体数目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随着D2群体的生长,> 20 μm的微囊藻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从以Pseudomonadales为主转变为以Sphingomonadales为主;3~20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及游离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均从Pseudomonadales转变为Cytophagales。Limnobacter只在游离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Roseococcus只在>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有较高的相对丰度;Porphyrobacter在游离细菌群落及3~20 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Mesorhizobium在3~20 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及>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有较高的相对丰度。对不同粒径及不同温度下的细菌群落进行Venn图及特异性—占有率(SPEC-OCCU)图分析发现,部分独有种及特化种只在15℃下出现,OTU669(Methylobacteriaceae)、OTU722(Brevundimonas sp.)和OTU682(Pseudoxanthobacter sp.)在所有温度下均为>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的特化种。网络分析结果表明,>20 μm的微囊藻群体的附生细菌网络中关键节点最多。本研究揭示了微囊藻群体生长过程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附生细菌在微囊藻群体维持及水华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
藻
水华
铜绿微囊藻群体
细菌群落结构
附着细菌
游离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群体培养体系中细菌群落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方道艳
施丽梅
李朋富
蔡元锋
张民
史小丽
吴庆龙
于洋
机构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60-1674,共15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8ZX07208-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449,31370509)联合资助.
文摘
微囊藻藻际细菌影响微囊藻的生长及其水华的生消.然而特定微囊藻群体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仍不清楚.本文把一株从太湖分离得到的群体铜绿微囊藻,置于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进行培养,分析各培养体系中不同粒径附生或游离细菌群落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微囊藻群体(>20μm)附生、单细胞小群体(3~20μm)附生和游离(0.2~3μm)细菌群落的组成(PERMANOVA,P<0.01),Sphingomonadales、Pseudomonadales和Cytophagales分别是3组细菌群落中的最优势菌目,相对丰度分别为21.35%、19.74%和33.44%.在3组细菌群落中都存在一些核心优势细菌类群,其丰度相对稳定,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其中在微囊藻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优势菌属Brevundimonas和OPB56在20~30℃之间培养时其相对丰度较为稳定;单细胞小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的核心优势菌属Mariniradius相对丰度也是在20~30℃之间较为稳定,而Gemmobacter相对丰度在4种温度下均较为一致;游离细菌群落中的核心优势菌属Porphyrobacter相对丰度在20~30℃之间时也相对稳定.另外,在15℃时,单细胞小群体附生和游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都达到最高,总体细菌群落物种相关性网络复杂度最高,但合作性关联最弱.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微囊藻群体的藻菌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群体
细菌群落
温度
附生细菌
游离细菌
太湖
Keyword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olony
bacterial community
temperature
attached bacteria
free-living bacteria
Lake Taihu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群体生长与解散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
2
作者
刘佳音
方道艳
张玉晴
王艺饶
蔡元锋
施丽梅
李朋富
吴庆龙
机构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出处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67,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71606,31971449)资助。
文摘
微囊藻藻际中生长着大量的细菌,它们影响微囊藻的生长以及藻群体的维持,在水华的生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囊藻的生长伴随着微囊藻群体的形成与解散,但在此过程中附生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仍然未知。本文针对一株从太湖中分离的群体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监测其生长和解散过程,揭示与微囊藻群体密切相关的细菌类群。结果表明:在15~30℃,该群体微囊藻展示出差异化的生长周期,温度越高群体解散越快,微囊藻群体数目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随着D2群体的生长,> 20 μm的微囊藻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从以Pseudomonadales为主转变为以Sphingomonadales为主;3~20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及游离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均从Pseudomonadales转变为Cytophagales。Limnobacter只在游离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Roseococcus只在>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有较高的相对丰度;Porphyrobacter在游离细菌群落及3~20 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Mesorhizobium在3~20 μm的单细胞—小群体微囊藻附生细菌群落及>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有较高的相对丰度。对不同粒径及不同温度下的细菌群落进行Venn图及特异性—占有率(SPEC-OCCU)图分析发现,部分独有种及特化种只在15℃下出现,OTU669(Methylobacteriaceae)、OTU722(Brevundimonas sp.)和OTU682(Pseudoxanthobacter sp.)在所有温度下均为>20 μm的D2群体附生细菌群落的特化种。网络分析结果表明,>20 μm的微囊藻群体的附生细菌网络中关键节点最多。本研究揭示了微囊藻群体生长过程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附生细菌在微囊藻群体维持及水华中的作用。
关键词
蓝
藻
水华
铜绿微囊藻群体
细菌群落结构
附着细菌
游离细菌
Keywords
Cyanobacterial bloo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olony
bacterial community
attached bacteria
free-living bacteria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群体培养体系中细菌群落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方道艳
施丽梅
李朋富
蔡元锋
张民
史小丽
吴庆龙
于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群体生长与解散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
刘佳音
方道艳
张玉晴
王艺饶
蔡元锋
施丽梅
李朋富
吴庆龙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