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
1
作者 王志刚 耿瀛洲 +4 位作者 王晓培 李昭 梁嫦娜 路万虹 吕晶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7,共7页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aeP)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院肾脏内科门诊随访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PaeP组和非PaeP组,分析Pae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铜绿...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aeP)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院肾脏内科门诊随访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PaeP组和非PaeP组,分析Pae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腹膜透析患者124例,发生腹膜炎164例次,PaeP组16例,非PaeP组14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1例,16例次,占PDAP患者的8.9%,其中4例患者伴腹膜透析置管隧道口感染,重现5例次,1例治愈,1例死亡,9例拔管。拔管患者中,1例停止透析,3例血液透析过渡后再次置管,5例永久转为血液透析(HD),技术失败率为54.5%。与非PaeP组比较,PaeP组患者透析时间较短(13.83±4.92 VS 38.53±35.77个月);感染期间C反应蛋白较高(96.61±66.17 VS 45.87±44.65 mg/L),清蛋白水平较低(25.62±4.42 VS 29.46±8.25 g/L);起始感染时腹膜透析液多核细胞比例较高;治疗第5天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转阴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eP组患者治愈率低于非PaeP组,技术失败率高于非Pae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eP患者临床表现较重,临床治疗效果差,重现率及拔管率高。对于反复重现的患者,拔管后重置并更换隧道,是降低技术失败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铜绿假单胞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铜绿假单胞菌 经验性治疗 技术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诱导脓毒症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
作者 刘薇 王静怡 +3 位作者 郑爔 韩悦 李文雄 张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2,共9页
目的建立可靠的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脓毒症模型,为该菌致病性、耐药机制以及感染炎症机制的探讨提供良好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 27853为实验菌株,将不同浓度的菌液涂抹在小鼠竖脊肌表面,涂抹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目的建立可靠的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脓毒症模型,为该菌致病性、耐药机制以及感染炎症机制的探讨提供良好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ATCC 27853为实验菌株,将不同浓度的菌液涂抹在小鼠竖脊肌表面,涂抹后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留取心、肺、肾组织标本和血标本,检测血清中肌酐、尿素氮、炎症因子以及肌钙蛋白Ⅰ浓度,观察心、肺、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0^(7)CFU/mL组、10^(8)CFU/mL、10^(9)CFU/mL及10~(10)CFU/mL组感染后24 h生存率分别为100%,93.3%和73.3%和26.7%。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的白细胞介素-6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0^(8)CFU/mL组及10^(9)CFU/mL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0^(8)CFU/mL组及10^(9)CFU/mL组左室射血分数较非感染组明显下降,感染组肌钙蛋白Ⅰ浓度较非感染组明显升高。与非感染组相比,仅10^(9)CFU/mL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他感染组未见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显示,10^(9)CFU/mL组小鼠心、肺、肾组织均受到炎性细胞明显浸润,实质细胞明显水肿,结构排列紊乱,肺泡间隔增厚,肾间质狭窄等。结论实验选取10^(9)CFU/mL细菌浓度成功建立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脓毒症模型,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探讨脓毒症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疾病提供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脓毒症 模型 感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通过TLR4/PI3K信号促进巨噬细胞吞噬铜绿假单胞菌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延南 赵慧双 +2 位作者 刘芳 彭忠禄 樊竑冶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1-386,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巨噬细胞吞噬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PS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APS对参与巨噬细胞吞噬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利用庆大霉素保护实验和流...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巨噬细胞吞噬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PS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APS对参与巨噬细胞吞噬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利用庆大霉素保护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APS对巨噬细胞吞噬P.aeruginosa的影响;分别利用TLR4、NF-κB、STAT3、MAPK以及PI3K抑制剂预处理巨噬细胞,初步判断APS影响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作用机制。结果:APS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并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对P.aeruginosa的吞噬。机制上,APS对巨噬细胞吞菌能力的促进作用被TLR4抑制剂(TAK242)和PI3K抑制剂(LY294002)显著抑制,而不受NF-κB、STAT3以及MAPK抑制剂影响。结论:APS对巨噬细胞无毒性,可促进巨噬细胞对P.aeruginosa的吞噬作用,其机制与TLR4/PI3K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巨噬细 铜绿假单胞菌 天然免疫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水污染引起的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调查
4
作者 廖丹 韦艳妮 +3 位作者 廖桂姨 梁文婷 马张杰 梁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1-556,共6页
目的分析某医疗机构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2024年5月26日—6月10日该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采样,推断铜绿假... 目的分析某医疗机构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2024年5月26日—6月10日该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采样,推断铜绿假单胞菌在NICU传播的原因,同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并持续观察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5例感染新生儿中,下呼吸道感染3例,下呼吸道合并血流感染2例;检出耐药谱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7株;感染新生儿为同一病室,具有空间和时间聚集性。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从NICU洗手池及水源相关的环境中(吸引连接管、床旁隔离衣)分离出与新生儿感染耐药谱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进洗手池消毒方式、强化接触隔离措施等,感染得以控制,环境中未再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本次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推断为病房洗手池遭到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进而污染吸引连接管,通过吸痰操作导致的新生儿感染蔓延。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要充分了解暴发感染病原学特性,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遏制新生儿感染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水槽 洗手池 医院感染暴发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接触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铜绿假单胞菌纳米疫苗在支气管扩张伴急性感染小鼠模型中的保护作用研究
5
作者 吴梓瑜 张月月 +8 位作者 张译文 闫金琼 朱自凡 伍美霖 王亚婷 崔红荣 顾江 王颖 邹全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49-1058,共10页
目的构建小鼠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伴急性感染模型,评价自组装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纳米颗粒疫苗rePO-FN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果。方法①将6~8周龄SPF级C57BL/6雌性小鼠(体质量为18~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6):生... 目的构建小鼠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伴急性感染模型,评价自组装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纳米颗粒疫苗rePO-FN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果。方法①将6~8周龄SPF级C57BL/6雌性小鼠(体质量为18~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6):生理盐水组、弹性蛋白酶低剂量组、弹性蛋白酶中剂量组和弹性蛋白酶高剂量组。采用气管内连续3 d滴注不同剂量弹性蛋白酶的方法构建小鼠支扩模型,生理盐水组气管内滴注30μL生理盐水,弹性蛋白酶低剂量组、弹性蛋白酶中剂量组和弹性蛋白酶高剂量组分别滴注30μL含有0.65、1.30及2.60 U弹性蛋白酶的生理盐水溶液。通过ELISA实验比较支扩造模第14、21天小鼠肺部IL-6浓度及肺部病理组织改变情况,判断是否造模成功。②构建携载编码rePO-FN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并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采用亲和层析纯化后对目标蛋白进行复性,从而得到目的蛋白。通过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实验、动态光散射实验、分子筛层析及透射电镜等方法对rePO-FN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③将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10):PBS组、rePO组、rePO-FN组和Ferritin组。rePO-FN、rePO、Ferritin组分别免疫100μL含有10μg rePO-FN、rePO或Ferritin蛋白的PBS缓冲液,PBS组免疫100μL PBS缓冲液。分别于第0、7、14天肌肉注射免疫,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末次免疫7天后使用PA急性感染模型,比较PBS组、rePO组和rePO-FN组生存率和细菌定植差异。将C57BL/6J小鼠滴注2.60 U弹性蛋白酶构建支气管扩张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10):支扩PBS组、支扩rePO组和支扩rePO-FN组,于支扩造模21天后进行免疫。末次免疫7天后使用PA急性感染模型,比较各组之间生存率和细菌定植差异。结果①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气管内滴注反复弹性蛋白酶可引起小鼠肺组织IL-6浓度升高(P<0.05),且可见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壁结构破坏、肺泡融合、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出血的变化,且随剂量增加严重程度增加,表明成功构建小鼠支扩模型。②成功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颗粒rePO-FN,平均粒径为91.28 nm,其Zeta电位约为-6.5 mV,粒径分布指数为0.306。分子筛层析测定rePO-FN蛋白的出峰体积为8.80 mL,计算得出rePO-FN颗粒的分子量约为1400 kDa。③rePO-FN组和支扩rePO-FN组免疫后在PA XN-1菌株急性感染下的生存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肺组织细菌定植量分别低于rePO组及支扩rePO组免疫后(P<0.05)。结论rePO-FN免疫能高效诱导高效的小鼠体液免疫应答,并且在支扩小鼠中有显著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支气管扩张 rePO-FN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抗菌药物筛选
6
作者 姚清 潘创业 +1 位作者 姚伦广 邱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7,共7页
为研究导致河南省某养殖场大口黑鲈皮肤溃烂并死亡的病因并从中分离优势感染菌株,从中获取大口黑鲈爆发该病的试验数据,达到预防与治疗的的目的。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排除寄生虫病和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排除之后在患病... 为研究导致河南省某养殖场大口黑鲈皮肤溃烂并死亡的病因并从中分离优势感染菌株,从中获取大口黑鲈爆发该病的试验数据,达到预防与治疗的的目的。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排除寄生虫病和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排除之后在患病大口黑鲈的肝脏和脾脏中,分离出1株优势菌株NY22101804,经过形态观察与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分析和检测菌液16SrDNA基因序列并比对构建进化树分析,确认菌株类型,再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验证致病性并通过纸片扩散法和牛津杯法测定了该菌对抗生素和中药单体的药物敏感性对药物进行筛选。结果显示,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株,通过人工回感试验发现,NY22101804对大口黑鲈具有急性致死效应,死亡率与浓度有依赖性呈正相关变化,通过药敏试验数据发现,菌液对妥布霉素、四环素等10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氨卡西林等9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在中药单体的测试中,黄芩素表现出最好的抑菌效果,其他如黄芩苷、柚皮素、芸香苷等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铜绿假单胞菌 药物敏感性 16SrRNA 中药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糖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材料富集-荧光法快速检测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徽 郭银利 +4 位作者 彭青枝 鲁振坦 王福燕 柳迪 张苗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基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糖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材料特异性识别和铜绿假单胞菌分泌明胶酶的特点,诱导负载GNP@FITC功能化纳米纤维膜上FITC的释放,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功能化纳米纤维膜的荧光强度,建立包装饮用... 基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糖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材料特异性识别和铜绿假单胞菌分泌明胶酶的特点,诱导负载GNP@FITC功能化纳米纤维膜上FITC的释放,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功能化纳米纤维膜的荧光强度,建立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糖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材料富集铜绿假单胞菌,250 mL饮用水中糖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材料的添加量为5.00 mg,糖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材料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佳共培养时间为6 h,负载GNP@FITC功能化纳米纤维膜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佳共培养时间为30 min,检验时间小于8 h,方法检出限为0.004 CFU/mL,特异性强。相较于GB 8538—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且检出限能够满足监管需要,可作为传统检测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糖基功能化 磁性纳米颗粒材料 富集 荧光 快速检测 包装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基因分析
8
作者 邓嫦姿 孙毓锴 +3 位作者 黄晓春 万玉香 林佳 马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1-888,共8页
目的了解上海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基因型,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中... 目的了解上海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基因型,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细菌耐药性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连续不重复CRPA菌株(共94株),统计分析CRPA的科室分布、样本来源等。采用 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 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扩增超广谱 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膜孔蛋白基因。采用基于k-mer算法的kSNP3软件对筛选菌株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并构建进化树,基于PubMLST数据库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型方案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94株CR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92.6%,87株)、美罗培南(87.2%,82株)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10.6%,10株)、庆大霉素(20.2%,19株)、妥布霉素(20.2%,19株)的耐药率较低。科室分布排名前3位的是急救监护室(9.6%,9株)、脑血管外科(8.5%,8株)和呼吸科(8.5%,8株)。PCR检出外膜蛋白D2(OprD2)基因缺失菌株47株(50.0%),13株(13.8%)blaKPC阳性菌,4株(4.3%)blaVIM阳性菌,2株(2.1%)blaIMP阳性菌,1株(1.1%)blaNDM阳性菌,12株(12.8%)blaTEM阳性菌,4株(4.3%)blaPER阳性菌,2株(2.1%)blaGES阳性菌,blaOXA-48、blaBIC、blaSIM、blaVEB、blaSHV等基因未检出。MLST分析鉴定出36种不同的序列类型(ST),其中最常见的是ST463和ST274,并首次发现了2种新的ST(ST4023和ST4024)。结论 临床分离的CRPA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同时耐药,其耐药主要与细菌携带blaKPC、blaVIM、blaTEM基因和缺失OprD2基因有关。临床应加强对CRPA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其在院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基因 耐药率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及其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
9
作者 刘岩 潘蓓珍 +4 位作者 杨继飞 张先宇 丁文博 宋伶俐 赵云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1-928,共8页
目的:探讨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阐明耐药性增加的机制。方法:收集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根据其耐药性将菌株分为多重耐药组和敏感组,微孔板法构建生物膜筛选最佳形成条件,采用光学显微... 目的:探讨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阐明耐药性增加的机制。方法:收集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根据其耐药性将菌株分为多重耐药组和敏感组,微孔板法构建生物膜筛选最佳形成条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检测2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C-3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试剂盒法提取2组铜绿假单胞菌的RNA,改良TRIzol法提取2组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组浮游态和生物膜态RN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2组以及加入C-30抑制剂前后铜绿假单胞菌中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结果: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中有56株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组),21株全敏感株(敏感组)。构建生物膜最佳条件,当铜绿假单胞菌浓度为1.5×10^(8)CFU·mL^(-1)、培养时间为48 h时生物膜形成量最多;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1%,其中生物膜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占16%、34%、41%及9%,多重耐药株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6%,且多重耐药组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敏感组(P<0.05)。当群体感应抑制剂C-30的浓度为8 mg·L^(-1)时,可抑制多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浮游态RNA和生物膜态RNA的吸光度(A)值在1.8~2.0。RT-qPCR法,与浮游态比较,生物膜态的铜绿假单胞菌重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未加抑制剂组比较,加入抑制剂组铜绿假单胞菌中生物膜态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高表达会促进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导致耐药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群体感应系统 实时荧光定量PCR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两种新疆低阶煤的最优工艺条件探究及产物分析
10
作者 刘娇阳 刘向荣 +2 位作者 木欣凯 李恒宇 段建政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0-638,共9页
利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新疆低阶煤储量丰富的乌东和大南湖矿区低阶煤进行微生物降解研究,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乌东和大南湖低阶煤的最优工艺条件煤浆浓度均为0.7 g/50 mL(培养基),菌液用量和降解时间分别为11 mL/50 mL,3... 利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新疆低阶煤储量丰富的乌东和大南湖矿区低阶煤进行微生物降解研究,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降解乌东和大南湖低阶煤的最优工艺条件煤浆浓度均为0.7 g/50 mL(培养基),菌液用量和降解时间分别为11 mL/50 mL,3 mL/50 mL和12,16 d,此时最大降解率分别为45.36%和39.43%。乌东低阶煤降解后的液相产物中酯类含量最多,为40.50%;大南湖低阶煤降解后的液相产物烷烃类含量最多,为53.50%。乌东低阶煤降解后,煤样含氧结构参数C′值和羰基基团的相对含量结构参数A(GL)/A_总值分别降低了78.05%和67.63%,大南湖低阶煤降解后,煤样脂肪族结构参数A(CH_(2))/A(CH_(3))值降低了53.95%,表明对于乌东低阶煤,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降解了其含氧基团,而对于大南湖低阶煤,主要降解了其烷基侧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低阶煤 铜绿假单胞菌 微生物降解 工艺条件 降解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谱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X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膜清除能力的研究
11
作者 谢萧屹 汪心婕 +4 位作者 戎誉 陈淑华 刘根焰 白莉 汤华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5-953,共9页
目的:分离纯化新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方法:从南京医科大学校园天元湖中分离得到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对纯化后的噬菌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和生物学性状解析、体外抑菌曲线绘制及生物膜清除实验。结果:分离出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将... 目的:分离纯化新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方法:从南京医科大学校园天元湖中分离得到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对纯化后的噬菌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和生物学性状解析、体外抑菌曲线绘制及生物膜清除实验。结果:分离出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将其命名为PAPX,基因组分析表明它与假单胞菌噬菌体Epa12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为98%),属于假单胞菌病毒家族Pbunavirus属分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它具有直径约90 nm的球形头部和长约50 nm、直径26 nm的收缩性尾部,是一种肌尾噬菌体。生物学性状分析表明,它能裂解24株临床菌株中的17株,表明其对宿主菌有很强的裂解作用。噬菌体的体外抑菌实验显示,该株噬菌体PAPX能在细菌增殖初期就表现出抑制菌株生长的能力。生物膜裂解实验,证明该噬菌体PAPX能有效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减少菌株定植。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纯化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X,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体外实验及生物膜清除实验的验证,揭示了其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体治疗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晓静 晏丹 +2 位作者 江珍玉 于志君 邓海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阴性机会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目前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PA的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菌株和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阴性机会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目前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PA的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菌株和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XDR)菌株不断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PA耐药机制复杂,膜相关蛋白、灭活酶及其调控蛋白、靶蛋白和双组份调节系统等基因的突变,以及位于可移动遗传元件上编码灭活和修饰抗生素的酶基因,靶标保护和修饰相关蛋白基因的水平转移等均可导致PA耐药性的产生。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基因突变和水平基因转移两个方面综述PA的获得性耐药机制,为PA感染的临床防治选药及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机制 基因突变 水平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其在菌体检测方面的应用
13
作者 李旭 成洋洋 +2 位作者 杨凯 刘本康 李成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2-328,共7页
为实现对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快速微量检测,本研究首先利用全细胞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筛选靶向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异性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ssDNA)适配体。经15轮富集后共获得30个ssDNA序列,比... 为实现对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快速微量检测,本研究首先利用全细胞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筛选靶向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异性单链DNA(single-stranded DNA,ssDNA)适配体。经15轮富集后共获得30个ssDNA序列,比较吉布斯自由能ΔG和解离常数Kd后,确定适配体Apt_(13)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最佳,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菌体形成的FITC-P.aeruginosa复合物具有荧光,适配体Apt_(13)的加入可猝灭其荧光,而反筛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溶壁微球菌不影响Apt_(13)对FITC-P.aeruginosa荧光的猝灭作用。基于此现象构建了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的荧光系统。通过适配体Apt_(13)对待测样本中荧光的猝灭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铜绿假单胞菌。在确定Apt_(13)最佳使用浓度及其与P.aeruginosa孵育的最优时间基础上,Apt_(13)猝灭的荧光强度与铜绿假单胞菌在10^(1)~10^(8)CFU/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 CFU/mL,检测可在2.0 h内完成,并可对水样中铜绿假单胞菌实现有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全细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 适配体 荧光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载体疫苗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
14
作者 张艳琪 胡基华 曲晓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86-91,101,共7页
[目的]构建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I的重组乳酸乳球菌载体疫苗,评价构建的载体疫苗免疫效果,为研发可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铜绿假单胞菌Opr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鉴定OprI基因,将OprI基因扩增... [目的]构建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I的重组乳酸乳球菌载体疫苗,评价构建的载体疫苗免疫效果,为研发可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铜绿假单胞菌OprI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鉴定OprI基因,将OprI基因扩增产物与pMG36c质粒双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MG36c-OprI;对乳酸乳球菌MG1363菌株感受态细胞制备和电转化方法优化,将重组质粒电转化MG1363感受态细胞,酶切和PCR反应及测序鉴定转化情况,SDS-PAGE电泳检测OprI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灌胃、皮下注射和鼻腔喷雾接种小鼠方式评价载体疫苗安全性和异常毒性,采用免疫小鼠、攻毒试验评价免疫效果。[结果]重组载体疫苗构建成功;感受态细胞制备和电转化优化条件:细菌OD_(600)=0.5,复壮时间3 h,质粒添加量100 ng和转化电压2.5 kV时,转化效率可达到425 CFU/μg DNA;载体疫苗安全性、异常毒性试验合格;载体疫苗对小鼠的保护率为76.67%;免疫后,小鼠血清抗体IgG和IgE水平显著高于免疫前(P<0.01),载体疫苗免疫组水平显著高于MG1363菌株免疫组(P<0.01)。[结论]构建了安全、无异常毒性、免疫效果较好的表达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I的乳酸乳球菌重组载体疫苗,为有效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蛋白I 乳酸乳球 重组载体疫苗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核糖体蛋白YggL的演化与功能分析
15
作者 杨帆 沈威 王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77-85,102,共10页
以公共数据库中15个原核模式生物的代表性菌株、假单胞菌属及其近缘属75个物种的代表性菌株以及708个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含有2个拷贝的核糖体蛋白YggL的基因,发现YggL可划分为2个分支(Clade),并探讨了其演化历程。... 以公共数据库中15个原核模式生物的代表性菌株、假单胞菌属及其近缘属75个物种的代表性菌株以及708个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含有2个拷贝的核糖体蛋白YggL的基因,发现YggL可划分为2个分支(Clade),并探讨了其演化历程。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相比于Clade Ⅰ YggL,Clade Ⅱ YggL在抗生素处理下表达量显著降低,且与同属于核糖体大亚基组成蛋白的Clade Ⅱ L31、Clade Ⅱ L36共同表达。与Clade Ⅱ YggL共表达的基因与膜蛋白紧密关联,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多拷贝现象可能通过影响核糖体状态,从而为膜蛋白折叠和转运提供更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基因演化分析 核糖体蛋白 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水标记拉曼光谱技术的铜绿假单胞菌快速药敏鉴定方法研究
16
作者 王凤婵 牛璐 +5 位作者 叶海燕 付晓婷 戴静 李远东 胡海波 陆学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53-2258,共6页
铜绿假单胞菌是导致临床肺炎产生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传统的基于培养法的药敏鉴定方法耗时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疗效。因此,临床亟需一种基于免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快速鉴定方法。据此,我们进行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结合重水标记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是导致临床肺炎产生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传统的基于培养法的药敏鉴定方法耗时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疗效。因此,临床亟需一种基于免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快速鉴定方法。据此,我们进行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结合重水标记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研究。通过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三种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和两株临床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拉曼光谱技术进行的药敏试验与肉汤稀释法获得的药敏鉴定结果高度一致(分类一致率100%,基本一致率88.9%),且能在4 h内准确判定菌株的药敏结果。因此,单细胞拉曼光谱结合重水标记技术有望成为临床病原菌药敏快速鉴定的理想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拉曼光谱 重水标记 药敏实验 MIC-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生元PostbioYDFF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其转录机制
17
作者 刘于倩 王铭 +5 位作者 袁伟 臧金红 赵金山 李兆杰 胡瑞艳 彭传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5-195,共11页
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后生元PostbioYDFF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生物膜的影响以及P.aeruginosa超微结构和转录组的变化,研究了其对P.aeruginosa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为了验证转录组数据,进行了qPCR验证。结果表明,后生元Po... 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后生元PostbioYDFF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生物膜的影响以及P.aeruginosa超微结构和转录组的变化,研究了其对P.aeruginosa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为了验证转录组数据,进行了qPCR验证。结果表明,后生元PostbioYDFF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形成的抑菌圈直径为28.9±0.3 mm,MIC值为100μL/mL。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后生元PostbioYDFF可以极显著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率达到64.96%(P<0.01),可以显著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膜,清除率达到30.66%(P<0.05)。还观察到后生元PostbioYDFF破坏了细菌结构并减弱了细菌运动性(游泳运动、集群运动和抽搐运动)。通过RNAseq结合qPCR验证,与对照组相比,后生元PostbioYDFF处理后共发现503个显著差异的基因,其中237个显著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RNA降解、氧化磷酸化等通路,266个显著下调的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双组分系统等通路。本研究为后生元PostbioYDFF防控铜绿假单胞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指出了在食品保鲜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后生元 转录组学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苹果多酚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
18
作者 郭世纪 何成洪 +2 位作者 刘政 郭可心 王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5-74,共10页
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苹果多酚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疾病的抑制机制。通过文献检索搜集苹果多酚的活性成分并通过TCMSP平台、PubChem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Swiss ADME网站获取成分靶点,通过Genecards、... 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苹果多酚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疾病的抑制机制。通过文献检索搜集苹果多酚的活性成分并通过TCMSP平台、PubChem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Swiss ADME网站获取成分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检索“Pseudomonas aeruginosa”获取相关靶点。使用“微生信”网站获取交集靶点。并使用STRING平台进行交集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并在DAVID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对实验进行验证。经过筛选得到8个植物活性成分和184个成分靶点,1103个抑制铜绿假单胞菌靶点,52个交集靶点。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推测包括EGFR、AKT1、BCL2、HIF1A等共51个关键靶点,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得387条目和93条通路与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有关,主要影响通路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PI3K/AKT和VEGF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表明,度值最高的4个活性成分均可以和靶点发生结合。整体实验结果表明苹果多酚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疾病的作用。该研究可为苹果多酚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多酚 铜绿假单胞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bla_(SPM)基因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9
作者 马玲 杨清 +5 位作者 韦珊珊 覃绍敏 许力士 韦珏 陈凤莲 林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共9页
旨在开展环境样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致病性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形态特征、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菌种,随后进行药敏试验、部分药物MIC测定、耐药基因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毒力因子检... 旨在开展环境样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致病性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形态特征、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菌种,随后进行药敏试验、部分药物MIC测定、耐药基因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毒力因子检测及细菌和胞外产物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PA/GX912;该菌对头孢噻呋钠和亚胺培南敏感,对美罗培南中介,对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脂肽类、单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菌株;PCR检测发现,菌株同时携带bla_(SPM-1)、bla_(OXA-48)和bla_(GIM-1)共3种碳青霉烯酶基因以及aph(3′)-Ⅱa、SulⅠ和norA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耐药表型一致;群体感应系统lasR基因检测阳性,rhlR基因阴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对4周龄昆明小鼠有一定致病性,LD_(50)为2.51×10^(8)CFU/mL,胞外产物对小鼠无致病性。结果表明,从养殖场环境中分离鉴定到1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该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lasR基因,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一定的致病性。研究结果为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及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耐药机制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酶 多重耐药 毒力因子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的Meta分析
20
作者 张郴燕 孙峥科 +2 位作者 梁文娟 龙文芳 黄海溶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71-785,共1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患者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搜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1日~2024年11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负责查找和...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患者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搜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1日~2024年11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负责查找和筛选文献、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再评价所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然后用R语言4.4.版本对所有纳入文献的具体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2个研究,共计2483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eta分析结果显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高的前3类抗生素分别为:氨曲南24%(95%CI 18%~29%)、环丙沙星23%(95%CI 17%~30%)、哌拉西林18%(95%CI 13%~24%);耐药率较低的三类抗生素为:亚胺培南7%(95%CI 3%~12%)、美罗培南6%(95%CI 2%~10%)、阿米卡星6%(95%CI 3%~9%)。对耐药率高的3类抗生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的耐药率普遍低于2011~2024年耐药率;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耐药率高于西南地区耐药率。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我国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相对敏感。不同时间、地区耐药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抗生素 耐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