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毛启新 张敏 +2 位作者 郝晓甍 张晟 张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拟评价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菌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开放、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乳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试验组加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评... 目的:拟评价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菌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开放、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乳腺癌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试验组加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Karnofsky评分,并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IFN-γ、IL-2、IL-4、IL-10)和其他指标(Caspase-3、VEGF、MMP-2、MMP-9)的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缓解率(RR)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试验组治疗后血清IFN-γ和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IL-4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aspase-3浓度升高,VEGF、MMP-2和MMP-9血清浓度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MP-9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乳腺癌可以提高总缓解率,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降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是乳腺癌患者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铜绿假单注射液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注射液联合PC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帅 姜伟 +2 位作者 曹志伟 胡靖 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08-1210,共3页
目的:评价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联合PC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60例肺腺癌初治患者应用PC方案化疗,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同时加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在治疗前后分... 目的:评价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联合PC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60例肺腺癌初治患者应用PC方案化疗,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同时加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NK)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疾病控制率66.7%(DCR)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体能状况明显改善;对照组化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NK)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较化疗前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与PC方案联合治疗晚期肺腺癌可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化疗后体力状况,明显提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对化疗导致的免疫功能损害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注射液 晚期肺腺癌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在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宋飞雪 裴霞霞 +3 位作者 金七妹 彭艳 赵军 谢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观察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A 29例,对照组B 30例。治疗组予以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对照组A和B分别予以胸腔注入顺铂和白介素-... 目的:观察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A 29例,对照组B 30例。治疗组予以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对照组A和B分别予以胸腔注入顺铂和白介素-2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6%,对照组A和对照组B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1.7%和56.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注射液恶性胸腔积液顺铂 白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结直肠癌术中使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长期疗效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林涛 宋纯 王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26-529,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自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83例入组,其中包括治疗组30例(姑息性手术切除加术中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10 mL),对照组53例(仅姑息...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自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83例入组,其中包括治疗组30例(姑息性手术切除加术中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10 mL),对照组53例(仅姑息切除肿瘤),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继续应用化疗和/或放疗。结果:79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随访率达95.2%。两组之间5年总生存时间无差异性(P=0.403),但是对照组5年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3.9±2.14)个月,而治疗组为(17.2±2.12)个月。结论: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可能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生存优势,但是长期疗效还有待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直肠癌 铜绿假单注射液 术中用药 五年生存率 中位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多种人恶性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义冰 胡大利 +2 位作者 周雨朦 黄绮玲 潘诗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94-697,共4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在体外对人恶性肿瘤细胞(肝癌BEL-7402、乳腺癌MDA-MB-231、胃癌MKN-45、肺癌A549和结肠癌SW620)生长状态的影响,并进行PA-MSHA药物敏感度的比较和分析。方法:将PA-MSHA(1.8×109/mL)进行梯度...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在体外对人恶性肿瘤细胞(肝癌BEL-7402、乳腺癌MDA-MB-231、胃癌MKN-45、肺癌A549和结肠癌SW620)生长状态的影响,并进行PA-MSHA药物敏感度的比较和分析。方法:将PA-MSHA(1.8×109/mL)进行梯度稀释,在体外分别与5种肿瘤细胞共同培养72 h,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和形态变化。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并计算IC50值。结果:镜下观察发现,PA-MSHA对5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MTT法检测显示,PA-MSHA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并呈现出明显的药物剂量相关性。PA-MSHA对BEL-7402、MDA-MB-231、MKN-45、A549和SW620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12×108/mL、1.95×108/mL、2.09×108/mL、1.59×108/mL和1.32×108/mL。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能够直接抑制人恶性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且对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具有广谱抑制作用。5种恶性肿瘤细胞对PA-MSHA的药物敏感性依次为:结肠癌SW620>肺癌A549>乳腺癌MDA-MB-231>胃癌MKN-45>肝癌BEL-7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注射液 人恶性肿瘤细 增殖 I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结直肠癌术中使用铜绿假单胞杆菌制剂的生存期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林涛 宋纯 王辉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39-641,共3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患者1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随机收入2006年9月到2008年3月期间晚期结直肠癌病例的83例,其中治疗组30例(姑息手术加术中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10ml),... 背景与目的研究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患者1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随机收入2006年9月到2008年3月期间晚期结直肠癌病例的83例,其中治疗组30例(姑息手术加术中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10ml),对照组53例(仅姑息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而对照组为12.5个月;治疗组1年生存率略优于对照组(71%vs57%),表现出有效的趋势。结论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这种治疗方法可能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生存优势,而对长期生存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直肠癌 铜绿假单胞杆菌注射液 术中用药 生存率 中位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胡龙华 贾坤如 +4 位作者 余方友 胡晓彦 叶倩 熊建球 桂炳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初筛,再经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法。结果2005年6月至2006年1...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初筛,再经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法。结果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分别检测到42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30株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占75.0%(54/72),其次为伤口分泌物8.3%(6/72)。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病区分布前4位的是呼吸内科(45.8%)、神经内科(23.6%)、血液内科(18.1%)和神经外科(9.7%)。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7种抗菌药物耐药率>50%的有11种,其中耐药率>90%的也有7种,分别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唑和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的有妥布霉素(11.9%)、阿米卡星(13.3%)和庆大霉素(21.7%)。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的17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最低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6.7%),对其余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80%。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严重,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在本文条件下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建议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建议选用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 铜绿假单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LipA)在枯草芽孢杆菌pab02中的整合表达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飞燕 何敏 +3 位作者 王振华 潘康成 冯杰 唐慧琴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0-205,共6页
对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Lip A)进行克隆,构建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并在枯草芽孢杆菌pab02中整合表达。根据铜绿假单胞菌Lip A基因设计引物,扩增Lip A基因,并进行测序,构建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转化枯草芽孢... 对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Lip A)进行克隆,构建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并在枯草芽孢杆菌pab02中整合表达。根据铜绿假单胞菌Lip A基因设计引物,扩增Lip A基因,并进行测序,构建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转化枯草芽孢杆菌pab02,并对转化后的阳性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成功从铜绿假单胞菌A05菌株中扩增到长1 092 bp的Lip A基因,该基因与铜绿假单胞菌Lip A基因(登录号为AB290342)的同源性高达98%;该基因共编码311个氨基酸(aa),包含26个aa组成的信号肽和285个aa组成的成熟肽;成功构建了整合表达质粒pHSG398–16S–lip A,并将Lip A整合到枯草芽孢杆菌pab02染色体上,获得了重组枯草芽孢杆菌pab02–lip A;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酶蛋白得到了有效表达,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7 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枯草芽孢杆菌 脂肪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崔伟历 王露霞 +1 位作者 林翠玲 邓婉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20-2222,共3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趋势。方法:分别应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与浓度梯度法(E-test)对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进行药敏测试和分析。结果: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的敏感性均...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趋势。方法:分别应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与浓度梯度法(E-test)对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进行药敏测试和分析。结果: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的敏感性均达80%以上,尤其是对不动杆菌属的敏感性达90%以上;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分别为69.1%、76.1%和63.1%,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的敏感性为58.7%。结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所致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不动杆菌 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 耐药性/耐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对眼部铜绿假单胞杆菌防突变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声桃 陈祖基 +3 位作者 丁行振 赵宇 岳娟 刘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药物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对眼部分离的铜绿假单胞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并比较MPC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液基法,应用含钙Muller Hinton肉汤培养基,测定环丙...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药物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对眼部分离的铜绿假单胞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并比较MPC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液基法,应用含钙Muller Hinton肉汤培养基,测定环丙沙星敏感的铜绿假单胞杆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以及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MIC值,细菌接种量104CFU;采用混菌法,菌接种量1010CFU,应用MHA培养基,药物与细菌和MHA混悬液1∶19,测定MPC值。结果环丙沙星的MIC50,为0·12mg/L,左氧氟沙星为0·25mg/L,氧氟沙星为1mg/L,妥布霉素为0·50mg/L,庆大霉素为2mg/L。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的MPC50和MPC90分别为4mg/L和8mg/L,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氧氟沙星均为8mg/L和32mg/L,妥布霉素分别为16mg/L和64mg/L,庆大霉素为32mg/L和128mg/L。结论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环丙沙星在预防铜绿假单胞杆菌产生耐药突变方面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杆菌 突变 氟喹诺酮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严重感染的防治策略 被引量:139
11
作者 汪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30-232,共3页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株 泛耐药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歧双歧杆菌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Bb-OprⅠ)疫苗免疫增强小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潇 李文桂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研究两歧双歧杆菌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Bb-OprⅠ)疫苗免疫及PA01株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后,小鼠肺细菌负荷和脾细胞的增殖、T细胞亚群分布及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5×10~9个菌落形成单位(CFU)疫苗灌胃接种BALB/c小鼠,每周3... 目的研究两歧双歧杆菌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Bb-OprⅠ)疫苗免疫及PA01株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后,小鼠肺细菌负荷和脾细胞的增殖、T细胞亚群分布及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5×10~9个菌落形成单位(CFU)疫苗灌胃接种BALB/c小鼠,每周3次,连续接种3周。在首次免疫后4周,用5×10~6个CFU的PA01株滴鼻攻击。在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取肺和脾脏,计数肺细菌负荷;MTT法检测脾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CD4^+T细胞亚群和CD8+T细胞亚群及脾细胞凋亡率。结果 Bb-OprⅠ疫苗免疫及PA01株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后,小鼠肺细菌菌落数减少,脾细胞增殖和CD4^+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重组Bb-OprⅠ疫苗灌胃接种可增加CD4^+T细胞比例,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两歧双歧杆菌 疫苗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27所医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欣 肖盟 +9 位作者 杨启文 窦红涛 郭莉娜 王贺 原英 王澎 赵颖 张琪 肖永红 徐英春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相关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MDR-PA)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相关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MDR-PA)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全国27所教学医院分离的医院感染相关MDR-AB及MDR-PA菌株。所有菌株均分离自有明确感染意义的临床标本,严格排除痰及筛查性拭子。菌株收集后统一在微生物实验室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同时用CLSI M100-S24及M100-S23/S21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碳青霉烯类新旧折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MDR-AB 664株,未发现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收集到MDR-PA 268株,其中有4株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科病房及ICU病房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主要来源。MDR-AB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为96.8%;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72.6%,其余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55%。MDR-PA对黏菌素的敏感率仅为72.4%,但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64.2%)明显高于MDR-AB(16.7%)。在CLSI折点改变后,MDR-AB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仅分别下降了1.3%和0.6%,但MDR-PA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下降了5.5%和8.6%。ICU病房来源的MDR-AB及MDR-PA对碳青霉烯酶类药物敏感率都明显低于外科及其他病房。不同地域来源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谱有所差异。结论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对MDR-AB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黏菌素及阿米卡星对MDR-PA抗菌活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 药物敏感性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结核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美玉 吴龙章 苏碧仪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576-578,共3页
目的 了解结核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探讨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临床住院结核病患者共649... 目的 了解结核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探讨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临床住院结核病患者共6493例的送检标本,标本包括痰液、支气管纤维镜冲洗液、胸或腹腔积液、伤口分泌物、血液等。以痰液标本为主,占77.91%(5059/6493);支气管冲洗液次之,占13.52%(878/6493),其他标本占8.56%(556/6493)。应用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菌群鉴定和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493例标本共分离出3612株临床分离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985例,占总微生物的27.27%(985/3612);鲍曼不动杆菌324例,占8.97%(324/361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的敏感率达100.00%(985/985)、妥布霉素敏感率也在94.52%(931/985),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为99.39%(979/985)。鲍曼不动杆菌除了对多黏菌素高度敏感(100.00%,324/324)外,对其余常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多种抗生素呈现耐受性,因此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假单 铜绿 鲍氏不动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蛤蚧铜绿色假单胞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混合感染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成坚 黄勇 +3 位作者 谷颖乐 徐永莉 张月云 李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2-54,50,共3页
从濒死蛤蚧的肝脏、肾脏分离出2株革兰阴性杆菌(L1,L2),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细菌基因组DNA均可扩增得到大小为1 450 bp的特异性片段,该序列与GenBank上已经登... 从濒死蛤蚧的肝脏、肾脏分离出2株革兰阴性杆菌(L1,L2),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细菌基因组DNA均可扩增得到大小为1 450 bp的特异性片段,该序列与GenBank上已经登录的铜绿色假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99%和98%。结合以上几种鉴定方法最终确定L1,L2为铜绿色假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动物毒性试验证明,其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体外药敏试验表明,铜绿色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蚧 铜绿假单 弗氏柠檬酸杆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对铜绿假单胞菌黏附肠上皮细胞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军 夏培元 肖光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641-1643,共3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培养上清(spentculturesupernatant,SCS)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黏附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肠上皮细胞黏附和侵袭模型,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和细胞裂解计数等技术观察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对铜绿假单胞菌黏...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培养上清(spentculturesupernatant,SCS)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黏附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肠上皮细胞黏附和侵袭模型,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和细胞裂解计数等技术观察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对铜绿假单胞菌黏附肠上皮后对细胞活力、黏附和侵入的影响。结果SCS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3h后铜绿假单胞菌黏附数和侵入数分别降低了71%和降低约87%,肠上皮细胞损伤害也有减轻。结论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袭,保护肠粘膜细胞,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完整,双歧杆菌培养上清中存在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黏附的保护性因子,该因子的性质及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培养上清 黏附 铜绿假单 肠上皮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貂铜绿假单胞杆菌的诊治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玉荣 沈国顺 +1 位作者 常爽 刘丽娜 《现代畜牧兽医》 2005年第12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假单杆菌 水貂 诊治 铜绿 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貂铜绿假单胞杆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18
作者 于守平 葛晨霞 +1 位作者 王光辉 万克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假单杆菌 混合感染 大肠杆菌 水貂 铜绿 诊治 病理剖检变化 呼吸困难 腹泻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脓杆菌螯铁蛋白分泌及其对铜绿假单胞菌NY3降解烃类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碧洁 聂麦茜 +3 位作者 聂红云 肖婷 蒋欣 赵元寿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6-82,共7页
为研究铜绿假单胞菌NY3胞外分泌物PCH对菌体自身及其对烃类降解的作用,对PCH影响烃类降解的效率及机理进行研究。分别以NY3菌降解烃类污染物的无机盐培养基和M9培养基为例,研究PCH含量对NY3菌降解十六烷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CH分泌量... 为研究铜绿假单胞菌NY3胞外分泌物PCH对菌体自身及其对烃类降解的作用,对PCH影响烃类降解的效率及机理进行研究。分别以NY3菌降解烃类污染物的无机盐培养基和M9培养基为例,研究PCH含量对NY3菌降解十六烷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CH分泌量与对NY3菌生长量及其对十六烷的比降解率呈负相关。将PCH加入到NY3菌降解十六烷体系中,发现少量PCH对NY3菌生长及其十六烷降解效率有促进作用,PCH浓度超过5.2 mg/L时,十六烷降解率及菌体的生长明显被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PCH浓度过高会对NY3菌自身造成一定损害,抑制NY3菌烷氧化酶活性,同时增强降解体系中自由基信号强度,从而导致细胞对十六烷降解能力下降,同时使细胞大量死亡。该研究结果表明,使用NY3菌修复石油烃污染物过程中应严格控制PCH分泌量,为NY3菌在石油烃修复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菌NY3 绿脓杆菌螯铁蛋白(PCH) 十六烷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化脓病病原菌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互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阳 李静 +4 位作者 张爱雪 林家富 褚以文 王欣荣 赵克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1-248,共8页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的种间关系以及优势菌转换机制很大程度上未知。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基因敲除菌株并结合平板距离培养实验,探讨了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种间互作关系。结果发现,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可以显著抑制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关键基因缺失菌株均表现出对化脓隐秘杆菌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与单突变菌株相比,lasR和rhlR双突变菌株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些发现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胞外产物来提高对化脓隐秘杆菌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为林麝化脓病过程中的优势病原菌的替换和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林麝化脓病病理的认识、治疗方案的改进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化脓病 化脓隐秘杆菌 铜绿假单 基因敲除 种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