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密度随激光功率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冯贤平 徐至展 赵世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1-53,57,共4页
一、引言 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LPX)诊断,是了解等离子体与激光相互作用的最基本手段,也是最早开始研究的课题。早在1968年,Jkunze等人利用类氦离子的组合线与共振线强度比与密度关系,第一次从θ-pinch中测出碳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
关键词 铜等离子体 电子温度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气压直流放电金属铜等离子体
2
作者 闫东潇 李占贤 +1 位作者 崔亚硕 于江涛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0-283,共4页
在原子蒸气激光同位素分离技术中用直流电源实现原子化和激发电离过程,低气压下使用焊锡短路阴、阳极得到了金属铜等离子体稳定射流。在气压10^(-3)Pa、功率0.9kW下,测得稳定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和光谱强度图。通过计算得到电子密度在10^... 在原子蒸气激光同位素分离技术中用直流电源实现原子化和激发电离过程,低气压下使用焊锡短路阴、阳极得到了金属铜等离子体稳定射流。在气压10^(-3)Pa、功率0.9kW下,测得稳定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和光谱强度图。通过计算得到电子密度在10^(9)cm^(-3)左右、电子温度在0.69eV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放电 蒸气等离子体 伏安特性曲线 光谱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激光激发Cu等离子体温度的玻耳兹曼方法测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靳丽红 杨经国 +3 位作者 哈元清 薛康 钟先琼 蒙建平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10-714,共5页
以YAG调Q脉冲激光为光源,使用CCD技术采集样品CU等离子体瞬态光谱,用玻耳兹曼分布法对激光等离子体的温度进行了测量。当激光脉冲能量为0.1J时,测量的Cu谱为原子激发谱,等离子体温度为14063K。作为对比,用同... 以YAG调Q脉冲激光为光源,使用CCD技术采集样品CU等离子体瞬态光谱,用玻耳兹曼分布法对激光等离子体的温度进行了测量。当激光脉冲能量为0.1J时,测量的Cu谱为原子激发谱,等离子体温度为14063K。作为对比,用同样方法测量了交流电弧激发的Cu等离子体温度。所建立的测温方法对于研究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 温度 玻耳兹曼分布 铜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溅射Cu等离子体与气相C_2H_5OH团簇的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牛冬梅 张树东 +1 位作者 张先 李海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14-1118,共5页
用激光溅射-分子束技术研究了气相中Cu的等离子体与乙醇分子团簇的反应.观察到三种团簇正离子Cu+(C2H5OH)n、CuO+(C2H5OH)n、H+(C2H5OH)n和三种团簇负离子(C2H5OH)nC2H5O-、(C2H5OH)n(H2O)OH-、(C2H5OH)n(H2O)2OH-(n≤12).详细考察了在... 用激光溅射-分子束技术研究了气相中Cu的等离子体与乙醇分子团簇的反应.观察到三种团簇正离子Cu+(C2H5OH)n、CuO+(C2H5OH)n、H+(C2H5OH)n和三种团簇负离子(C2H5OH)nC2H5O-、(C2H5OH)n(H2O)OH-、(C2H5OH)n(H2O)2OH-(n≤12).详细考察了在不同的载气压力下激光烧蚀等离子体作用于脉冲分子束,以及在一定的压力下等离子体作用于分子束不同位置时,对团簇产物种类和团簇尺寸大小的影响.分析了Cu+(C2H5OH)n、CuO+(C2H5OH)n、H+(C2H5OH)n、(C2H5OH)nC2H5O-、(C2H5OH)n(H2O)OH-、(C2H5OH)n(H2O)2OH-等团簇的产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溅射 Cu 铜等离子体 分子束 反应机理 C2H5OH 乙醇团簇 飞行时间质谱 气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无损检测在面向等离子体部件检测的应用
5
作者 刘文勇 刘雷雷 +1 位作者 佟立丽 曹学武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2,共6页
建立了主动式内热源激励的红外无损检测平台,并进行了不同缺陷大小的EAST W/Cu面向等离子体部件(PFC)的无损检测实验(NDT),得到试件表面的红外热图。通过最大温差值融合法消除由试件表面发射率不均匀引起的温度误差,通过快速离散傅里叶... 建立了主动式内热源激励的红外无损检测平台,并进行了不同缺陷大小的EAST W/Cu面向等离子体部件(PFC)的无损检测实验(NDT),得到试件表面的红外热图。通过最大温差值融合法消除由试件表面发射率不均匀引起的温度误差,通过快速离散傅里叶变换法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实现了对W/Cu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缺陷的分辨。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可能影响该检测技术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等离子体部件 红外热像法 图像处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