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阿吾拉勒西段早二叠世两类铜成矿作用
1
作者 王人可 薛春纪 +7 位作者 赵晓波 孙庆 赵云 褚海霞 马华东 朱炳玉 罗晖 朱婉菁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3-788,共16页
新疆阿吾拉勒是西天山重要的铁铜成矿带,其西段以早二叠世火山-侵入岩中广泛发育奴拉赛、群吉、穷布拉克等重要铜矿为特色。然而,目前对该地区铜成矿背景和矿床成因认识分歧较大,制约着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整体认识。文章通过系统野外调查... 新疆阿吾拉勒是西天山重要的铁铜成矿带,其西段以早二叠世火山-侵入岩中广泛发育奴拉赛、群吉、穷布拉克等重要铜矿为特色。然而,目前对该地区铜成矿背景和矿床成因认识分歧较大,制约着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整体认识。文章通过系统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认为早二叠世阿吾拉勒西段为北天山洋关闭后俯冲板片断离的动力学背景,识别出阿吾拉勒西段两类铜成矿作用。其中,第一类以奴拉赛铜矿为代表,辉铜矿大量发育,并呈现出上铜下铁的成矿特征;第二类以群吉铜矿为代表,早二叠世铜成矿后经历了多期叠加改造过程。阿吾拉勒西段两类铜矿化都与斑岩铜矿床显示一定的相似性,成矿物质主体来自早二叠世火山-侵入岩系,叠加复合改造是该区域铜成矿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铜成矿作用 奴拉赛 群吉 阿吾拉勒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动力变质成矿作用新认识 被引量:6
2
作者 汪礼明 王军 +4 位作者 王核 卜安 郭锐 王涌泉 朱沛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90-92,共3页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是广东省内已知的最重要的锡、铜多金属成矿带。其南西段是莲花山国家级锡铜多金属整装勘查区,区内共分布有北山嶂-九龙嶂、棉洋-双华、五指嶂-锅子嶂、梅陇-鲘门-观音山4个动力变质带,动力变质带是本区内重要含矿及...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是广东省内已知的最重要的锡、铜多金属成矿带。其南西段是莲花山国家级锡铜多金属整装勘查区,区内共分布有北山嶂-九龙嶂、棉洋-双华、五指嶂-锅子嶂、梅陇-鲘门-观音山4个动力变质带,动力变质带是本区内重要含矿及控矿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花山 整装勘查 铜成矿作用 动力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大型铜矿:海底喷流-沉积与矽卡岩化叠加复合成矿过程 被引量:40
3
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9 位作者 吕庆田 曾普胜 谢玉玲 蒙义峰 田世洪 徐文艺 李红阳 姜章平 王训成 姚孝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9-686,共28页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含铜矽卡岩透镜体、磁铁矿矿囊以及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组成。主矿体的底部为根植于上泥盆统砂岩建造内的层控脉状-网脉状矿,下部为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主体为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与上覆硬石膏层构成的三个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单元。该"双层结构"特征总体类似于VMS和SEDEX型矿床,但矿石结构构造表明,这些硫化物-硫酸盐沉积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后期热液-变质作用叠加改造。层控含铜矽卡岩通常发育于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之上,小型磁铁矿矿体或矿囊通常围绕陡倾的闪长岩株零星分布。这两类矿化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约137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株侵位密切相关。矿区可见两种蚀变作用:石英-绢云母蚀变与矽卡岩蚀变。前者在下盘砂岩中形成似整合蚀变带,包裹层控网脉状矿,其成因可解释为晚石炭世热液流体在海底之下砂岩透水层内发生侧向迁移、弥散排泄及金属卸载;后者由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岩侵位引起,形成两类矽卡岩,其中,镁质矽卡岩发育在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钙质矽卡岩形成层控含铜矽卡岩透镜体。冬瓜山矿床80件硫化物样品的硫同位素δ34S组成介于0.5‰~8.8‰之间,伴生的硬石膏δ34S介于14.8‰~20.5‰之间,暗示两者的热液S有不同的来源:弱变质的细粒层纹状硬石膏,硫同位素δ34S为20.5‰,表明S来源于晚石炭世海水硫酸盐;弱变质的胶状细粒黄铁矿,δ34S变化于1.3‰~5.5‰之间,反映了热液S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生物还原;热变质的晶质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随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的增加而升高(平均δ34S:4.4‰→5.3‰→5.7‰),暗示热液S可能部分来自矽卡岩-岩浆热液系统。冬瓜山矿床的矿化结构、矿体形态、结构构造、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热液蚀变带与铜矿体的空间分布表明,冬瓜山铜矿是两期成矿叠加复合的产物: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形成块状含铜硫化物矿化体,晚侏罗世岩浆侵位诱发矽卡岩-热液系统,叠加改造早期块状含铜硫化物和硫酸盐,形成以矽卡岩铜矿为主体的叠合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铜成矿作用 SEDEX型块状硫化物 热液叠加 扬子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兴大型铜金矿集区的研究进展和成矿模式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国光 倪培 +5 位作者 赵超 姚静 李利 赵丹蕾 朱安冬 胡金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4-3658,共15页
德兴大型铜金矿集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铜金产地之一。多年来,德兴矿集区的成矿过程和成因模式一直引起广大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在前期大量的野外工作观察和多年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德兴矿集区由两套成矿系统组成:新元... 德兴大型铜金矿集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铜金产地之一。多年来,德兴矿集区的成矿过程和成因模式一直引起广大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在前期大量的野外工作观察和多年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德兴矿集区由两套成矿系统组成:新元古代金山-水石坞-西蒋-渔塘-蛤蟆石-上洛造山型金成矿系统和燕山期德兴和银山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德兴矿集区的造山型金矿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系统,分别为对应于区域NW向推覆构造的NWW走向、缓倾斜的金山金矿田超糜棱岩型亚系统(约为840Ma),和对应于区域上NE向走滑剪切运动的NE走向、陡倾斜的蛤蟆石金矿田和金山金矿阳山矿段的石英脉型亚系统(约为750~710Ma)。造山型金矿的成矿物质来自富金的新元古代双桥山群基底地层,成矿流体主要为富CO2的变质流体。燕山期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形成时代为约170Ma,此时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华南大陆俯冲,导致赣东北深大断裂活化,引发新元古代形成的富铜金的初生地壳重熔再造,形成德兴Cu-Au-Mo矿和银山Cu-Au-Pb-Zn-Ag矿,成矿热液主要来自于岩浆流体来源的贫CO2的NaCl-H2O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斑岩-浅成低温型 造山型 德兴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永平铜矿花岗质岩石的岩石结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晓峰 Yasushi Watanabe 屈文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53-2365,共13页
江西永平铜矿位于华南怀玉山—北武夷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内,是赣东北地区除了德兴铜矿外的另一个大型铜矿基地。该矿区存在两种类型的花岗质岩石,一种是花岗岩;另一种是英安斑岩。英安斑岩具有典型斑状结构和石英眼结构,而花岗岩则具... 江西永平铜矿位于华南怀玉山—北武夷山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内,是赣东北地区除了德兴铜矿外的另一个大型铜矿基地。该矿区存在两种类型的花岗质岩石,一种是花岗岩;另一种是英安斑岩。英安斑岩具有典型斑状结构和石英眼结构,而花岗岩则具有单向固结结构。在化学成分上,两者属于高钾的钙碱性系列岩石,英安斑岩贫硅、富Al、Fe、Mg、Ca,以及具有较大的Na_2O/K_2O(0.02~0.64)等特点;而花岗岩富硅、贫Al、Ca,以及富碱和具有较小的Na_2O/K_2O(0.02~0.03)等特点。两种类型的岩石具有一致的REE配分曲线。它们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K),亏损高场强元素(Th、Nd、Ta、Ti)以及元素Sr和P,显示了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作用。在结构和化学成分上,花岗岩则类似于美国Climax斑岩钼(铜)矿成矿斑岩的性质(如具有单向固结结构、较高的分异指数、富Si、贫Al、Ca、富Na_2O+K_2O以及K_2O>Na_2O)。与英安斑岩有关的蚀变作用主要有夕卡岩化、黑云母化、白云母化、绿泥石化和萤石化,而与花岗岩有关的蚀变作用主要是白云母化和萤石化;相应地,与英安斑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为铜,而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则主要为钼。2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年龄分别为156.7±2.8Ma和155.7±3.6Ma,表明与花岗岩有关的钼成矿作用发生在156Ma左右。本文认为,永平铜钼矿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应是由挤压向伸展的转换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固结结构 岩石化学 岩浆-热液转换 成矿作用 构造体制转换 永平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萨亚克矿田成矿岩体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岩浆性质与成矿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安芳 王居里 +4 位作者 朱永峰 王建其 魏少妮 赖绍聪 SEITMURATOVA Eleonora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5-570,共16页
萨亚克大型铜矿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北巴尔喀什斑岩成矿带中部,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通过对矿区石英闪长岩的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石英闪长岩呈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其中的斜长石斑晶主要为中长石,角闪石斑晶为镁质普通... 萨亚克大型铜矿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北巴尔喀什斑岩成矿带中部,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通过对矿区石英闪长岩的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石英闪长岩呈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其中的斜长石斑晶主要为中长石,角闪石斑晶为镁质普通角闪石;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重稀土元素,高Sr/Y、La/Yb比值,与埃达克岩相似。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萨亚克矿区侵入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为矽卡岩-斑岩型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构造背景,岩石可能是岛弧玄武质岩浆在高压下经结晶分异而成。根据角闪石温压计及其成分与氧逸度和岩浆中水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萨亚克石英闪长玢岩中角闪石斑晶结晶时岩浆的温度为799~843℃、处于3.6~9.6km深度范围内(P=1.2~3.2kbar)、氧逸度logfO2=-11.5^-12.0(ΔFMQ=2.0~2.8)、平均水含量为1.2%,相对较高的氧逸度和水含量有利于形成富含挥发分和Cu、Au等成矿物质的岩浆,是最终演化形成大型岩浆-热液型铜矿田(斑岩型、矽卡岩型)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闪长玢岩 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岩浆性质 铜成矿作用 哈萨克斯坦萨亚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山东段银硐粱早古生代高镁埃达克岩:地球动力学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金荣 吴春俊 +3 位作者 蔡郑红 郭原生 吴继承 刘晓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55-2664,共10页
银硐粱早古生代花岗闪长岩分布在北祁连造山带东段屈吴山地区,侵入于原阴沟群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它与米家山、扁强沟、清凹山以及南华山花岗岩类共同构成长约220千米的构造—花岗岩带,沿 NW-NWW 向展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银硐... 银硐粱早古生代花岗闪长岩分布在北祁连造山带东段屈吴山地区,侵入于原阴沟群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它与米家山、扁强沟、清凹山以及南华山花岗岩类共同构成长约220千米的构造—花岗岩带,沿 NW-NWW 向展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银硐粱花岗闪长岩具有典型的高镁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具有富 Na 贫 K,SiO_2>56%,Al_2O_3>15%,Na_2O>4.0%(4.51%~4.92%),K_2O(1.96~2.77%),Na_2O/K_2O=1.63~2.40,属钙碱性侵入岩;高 Sr(599~691×10^(-6)),低 Y(6.3~8.1×10^(-6)),Sr/Y>40(81~94),Y/Yb>10(Yb<1.9×10^(-6)),La/Yh>20(22~45)以及相对于典型的埃达克岩,具有更高的 Mg~#(58~64,平均59)和相容元素 Ni(31~38×10^(-6))和 Cr(35~43×10^(-6))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La/Yb)_N>10(16~32),轻微负 Eu 异常(Eu/Eu*平均为0.94),∑REE(85~112)×10^(-6);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Nb-Ta 和 Ti 负异常,相对于 Ce 和 Nd,Sr 为正异常。由于银硐粱高镁埃达克岩是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它的存在表明,老虎山弧后洋盆在早古生代早期发生了向北的俯冲作用。银硐粱 Cu-Au 成矿作用与高镁埃达克岩关系密切,表明在北祁连构造带东段寻找与埃达克岩有关的 Cu-Au 矿床是一个新的找矿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硐粱 高镁埃达克岩 地球动力学 -金成矿作用 早古生代 北祁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