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陵铜尾矿废弃地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梅 赵秀侠 +3 位作者 詹婧 高毅 阳贵德 孙庆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886-6895,共10页
生物土壤结皮是生态系统原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在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表面广泛分布。以生长在铜陵杨山冲和铜官山2处铜尾矿废弃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培养方法和变性梯... 生物土壤结皮是生态系统原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在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表面广泛分布。以生长在铜陵杨山冲和铜官山2处铜尾矿废弃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培养方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不同群落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蓝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常规培养试验中主要蓝藻类群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和浮鞘丝藻属(Planktolyngbya),其中优势种类主要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断裂颤藻(Oscillatoria fracta)和细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subtilis);提取样品中微生物总DNA,对蓝藻16S rRNA进行PCR-DGGE分析,回收DGGE图谱中24个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近缘蓝藻的相似性系数均在93%以上,其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隶属于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裸地(YL)处和木贼群落下尾矿表面(YM)的生物土壤结皮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为微鞘藻属,而黄色真藓-藻类混合结皮(YT)和白茅群落(YB,TG)下的生物土壤结皮中的优势类群主要隶属于细鞘丝藻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废弃地 生物土壤结皮 蓝藻 多样性 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五公里铜尾矿废弃地的植被调查 被引量:18
2
作者 储玲 王友保 刘登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通过调查安徽铜陵五公里铜矿废弃地的植被及植物区系 ,结果显示 :该地定居植物 49种 ,隶属 2 2科 46属 ,其中禾本科 12种、菊科 8种、豆科 4科、蓼科 4种。废弃地据复垦情况分为复垦边缘区、复垦中心区和未复垦区 ,定居植物在三区内形... 通过调查安徽铜陵五公里铜矿废弃地的植被及植物区系 ,结果显示 :该地定居植物 49种 ,隶属 2 2科 46属 ,其中禾本科 12种、菊科 8种、豆科 4科、蓼科 4种。废弃地据复垦情况分为复垦边缘区、复垦中心区和未复垦区 ,定居植物在三区内形成 4种相对稳定的演替群落类型 :狗牙根 +白茅植物群落 ,白茅 +三叶草 +狗牙根植物群落 ,天蓝苜蓿 +三叶草植物群落和小飞蓬 +一年蓬植物群落。计算分析各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并计算综合优势比 ,找出群落的优势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铜尾矿废弃地 植被调查 植物区系 复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群落对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政 阳贵德 孙庆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89-2193,共5页
以铜尾矿废弃地为对象,研究了铜尾矿废弃地上植物群落发展与表层尾矿微生物量C、N和脱氢酶、过氧化氢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植物群落-微生物量C、N-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的发展,铜尾矿废弃地表... 以铜尾矿废弃地为对象,研究了铜尾矿废弃地上植物群落发展与表层尾矿微生物量C、N和脱氢酶、过氧化氢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植物群落-微生物量C、N-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的发展,铜尾矿废弃地表层尾矿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在不断增加;铜官山老尾矿废弃地白茅群落下表层尾矿(TBM)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与杨山冲尾矿废弃地及铜官山新尾矿废弃地表层尾矿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铜尾矿废弃地表层尾矿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机质、总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及脲酶与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土壤有机质、总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过氧化氢酶与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土壤有机质、总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废弃地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