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1,10-邻菲咯啉-铜(Ⅱ)-L-氨基酸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古琴 乐学义 +2 位作者 谢韵 洪来法 庄楚雄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7-760,共4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生命元素铜与邻菲咯啉或其衍生物配位形成的配合物能够通过插入或部分插入的模式与DNA作用。研究表明,多吡啶配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配合物的结合情况有较大影响。如phen和dpq铜配合物通过小沟与DNA插入,而dppz铜配合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生命元素铜与邻菲咯啉或其衍生物配位形成的配合物能够通过插入或部分插入的模式与DNA作用。研究表明,多吡啶配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配合物的结合情况有较大影响。如phen和dpq铜配合物通过小沟与DNA插入,而dppz铜配合物则是通过大沟插入。此外,多吡啶铜配合物的核酸酶活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甚至有报道指出带巯基的配合物具光切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1 10-邻菲咯啉 L-氨基酸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三齿多吡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庆斌 曾锡瑞 +3 位作者 倪春林 李智斌 庄楚雄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41-1346,共6页
本文合成了2个三齿多吡啶铜(Ⅱ)配合物[Cu(phpi)Cl2]·H2O和[Cu(tpy)Cl2]·2H2O(phpi=2-(苯并咪唑基-2)-1,10-邻菲咯啉,tpy=2,2:6′,2″-三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 本文合成了2个三齿多吡啶铜(Ⅱ)配合物[Cu(phpi)Cl2]·H2O和[Cu(tpy)Cl2]·2H2O(phpi=2-(苯并咪唑基-2)-1,10-邻菲咯啉,tpy=2,2:6′,2″-三联吡啶),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在抗坏血酸存在下,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配合 2 2:6′ 2″-联吡啶 2-(苯并咪唑基-2)-1 10-邻菲咯啉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与α,β-不饱和酸根和安替比林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和磁性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尧宇 石春成 +2 位作者 时茜 高忆慈 史启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21-328,共8页
合成了铜 与丙烯酸根和安替比林及铜 与α 甲基丙烯酸根和安替比林两种三元配合物 ,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ESR谱和变温磁化率等研究 ,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u2 A4 (C11H12 N2 O) 2 ,其中A =CH2 =CH COO- 、CH2 =C(CH... 合成了铜 与丙烯酸根和安替比林及铜 与α 甲基丙烯酸根和安替比林两种三元配合物 ,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ESR谱和变温磁化率等研究 ,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u2 A4 (C11H12 N2 O) 2 ,其中A =CH2 =CH COO- 、CH2 =C(CH3) COO- ,C11H12 N2 O =安替比林。测定了Cu2 [CH2 =C(CH3) COO]4 (C11H12 N2 O) 2 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 ;P2 1/n群 ;晶胞参数 :a =1.2 0 2 6 4 (8)nm ,b =0 .876 0 4 (10 )nm ,c=1.882 4 6 (14)nm ,β =10 0 .80 2 (5)° ;Z =2 ;最终偏离因子R =0 .0 30 4。Cu 具有畸变的四角锥形配位环境 ,两个Cu 由四个α 甲基丙烯酸根桥联 ,在Cu 的端位各有一个安替比林分子以O原子配位。Cu Cu 间具有一对称中心 ,Cu Cu 间距离为 0 .2 6 6 15(3)nm。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两种配合物中Cu 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α β-不饱和酸根 安替比林 晶体结构 磁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TBZ/HPB-铜(Ⅱ)-L-蛋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抑菌活性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卢艳梅 区志镔 +1 位作者 刘海峰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4-710,共7页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Met)(H2O)]ClO4.H2O(1)和[Cu(HPB)(L-Met)]ClO4(2)[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L-Met=L-蛋氨酸]。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UV-Vis及电喷雾质谱对这些配...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Met)(H2O)]ClO4.H2O(1)和[Cu(HPB)(L-Met)]ClO4(2)[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L-Met=L-蛋氨酸]。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UV-Vis及电喷雾质谱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如Cu-O2,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2-(4′-噻唑基)苯并咪唑 2-(2-吡啶)苯并咪唑 DNA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双(2-吡啶乙基)二硫代草酰胺根桥联的异三核锰(Ⅱ)铜(Ⅱ)锰(Ⅱ)、镍(Ⅱ)铜(Ⅱ)镍(Ⅱ)和三核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被引量:1
5
作者 崔建中 潘硕文 +4 位作者 程鹏 廖代正 姜宗慧 阎世平 王耕霖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27-1631,共5页
以取代的二硫代草酰胺根作为桥联配体,合成了3种新的三核镍配合物[Ni3(Ped)2](ClO4)2(H2O)(1)、[Ni3(Ped)2](NO3)2(H2O)(2)和[Ni3(Ped)2](Ac)2(H2O)2(3),及2种新的异三核铜镍和铜锰配合物[CuNi2(Ped)2](NO3)2(H2O)2(4)和[CuMn2(Ped)2](N... 以取代的二硫代草酰胺根作为桥联配体,合成了3种新的三核镍配合物[Ni3(Ped)2](ClO4)2(H2O)(1)、[Ni3(Ped)2](NO3)2(H2O)(2)和[Ni3(Ped)2](Ac)2(H2O)2(3),及2种新的异三核铜镍和铜锰配合物[CuNi2(Ped)2](NO3)2(H2O)2(4)和[CuMn2(Ped)2](NO3)2(H2O)2(5)(H2Ped=N,N′-双(2-吡啶乙基)二硫代草酰胺)。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导、电子顺磁共振谱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对配合物进行了热分析。测定了配合物(5)的变温磁化率,研究了配合物(5)中Cu(Ⅱ)-Mn(Ⅱ)离子间的磁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Cu(Ⅱ)-Mn(Ⅱ)离子间的磁相互作用具有高自旋基态的非正规自旋态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代草酰胺 核镍()配合 核锰()()锰()配合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芳胺-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卢艳梅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13,共15页
三元芳胺-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可作为化学核酸酶、SOD模拟物及植物生长抗逆增产剂等而吸引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三元芳胺-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着重介绍了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应用等。
关键词 ()配合 芳胺 L-Α-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双(2-吡啶乙基)二硫代草酰胺根桥联的三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建中 程鹏 +3 位作者 廖代正 姜宗慧 阎世平 王耕霖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3-747,共5页
多原子桥联配体的多核配合物中,顺磁离子间磁偶合作用的研究对阐明磁性和结构的关系以及设计新型分子基磁性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草酸根及草酰胺根桥联的多核配合物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硫原子取代两个氧原子后,形成二硫... 多原子桥联配体的多核配合物中,顺磁离子间磁偶合作用的研究对阐明磁性和结构的关系以及设计新型分子基磁性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草酸根及草酰胺根桥联的多核配合物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硫原子取代两个氧原子后,形成二硫代草酸根及二硫代草酰胺根,由于硫属于第三周期的元素,其半径较大,电负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代草酰胺桥联配体 ()配合 磁性 反铁磁交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TATP-铜(Ⅱ)-L-氨基酸配合物的SOD活性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任祥祥 丁杨 +1 位作者 林庆斌 乐学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53-1456,共4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藻类以及原核生物中,它能够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平衡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是一切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活性氧毒害的酶。研究表明,SOD可用于抗癌、抗炎、抗衰老及治疗自身免...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藻类以及原核生物中,它能够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平衡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是一切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活性氧毒害的酶。研究表明,SOD可用于抗癌、抗炎、抗衰老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肌缺血与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等疾病,同时也能提高植物的抗寒、抗旱和抗病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1 4 8 9-四氮联苯 L-氨基酸 SOD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2,4-二氨基-6-(2′-吡嗪)-均三嗪及甘氨酸的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DNA作用(英文)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雪梅 区志镔 +4 位作者 陈实 熊亚红 周晓华 刘海峰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667-2673,共7页
以2,4-二氨基-6-(2′-吡嗪)-均三嗪(PZTA)及甘氨酸为配体与高氯酸铜作用合成了配合物[Cu(H2O)(Gly)(PZTA)]ClO4(Gly=甘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测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 以2,4-二氨基-6-(2′-吡嗪)-均三嗪(PZTA)及甘氨酸为配体与高氯酸铜作用合成了配合物[Cu(H2O)(Gly)(PZTA)]ClO4(Gly=甘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测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2.189 6(3)nm,b=1.308 3(2)nm,c=1.465 4(4)nm,β=131.467(3)°,晶胞体积:V=3.145 6(9)nm3,晶胞内结构基元数:Z=8,Dc=1.876 g.cm-3,最后的残差因子:R1=0.037 4,wR2=0.100 9。应用紫外光谱、溴化乙锭荧光探针及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主题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方式与DNA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2 4-二氨基-6-(2′-吡嗪)- 甘氨酸 晶体结构 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合铜(Ⅱ)、银(Ⅰ)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英文)
10
作者 赵云中 李松林 +2 位作者 翁林红 张明杰 肖衍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91-698,共8页
利用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L合成了铜、银的配合物CuLH2O3·2H2O·2NO3n1、AgL·H2O·NO3n2。X射线晶体结构表征结果表明:1属于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724103b=0.663201c=2.113804nmβ=103.053°Z=4。2属于空间群... 利用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L合成了铜、银的配合物CuLH2O3·2H2O·2NO3n1、AgL·H2O·NO3n2。X射线晶体结构表征结果表明:1属于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724103b=0.663201c=2.113804nmβ=103.053°Z=4。2属于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7662b=0.93702c=1.33573nmα=98.993β=99.493γ=109.053°Z=2。1和2的金属原子被L联接成一维结构。1中的配位链通过配位的水分子与晶格水分子及硝酸根离子间形成的氢键扩展为三维结构。2中未配位的羧基氧原子与吡啶环上的α氢原子形成C-H…O氢键从而将配位链扩展为阶梯状二维结构而层与层之间通过ππ堆积结合在一起形成三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4-羧基吡啶基)丁烷 晶体结构 氢键 π-π堆积 () 银(Ⅰ) 配合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2,4-三唑-1-基)苯酚铜(Ⅱ)/镍(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红昆 丁波 +3 位作者 王修光 贾芳 杨恩翠 赵小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39-1746,共8页
合成并通过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失重以及荧光光谱技术表征了含有4-(1,2,4-三唑-1-基)苯酚(hptrz)配体的2个过渡金属配合物{[Ni(H_2O)_2(hptrz)_2(tp)]·2DMF}_n(1)和[Cu(hptrz)_2(SCN)_2]·2H_2O (2)(H... 合成并通过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失重以及荧光光谱技术表征了含有4-(1,2,4-三唑-1-基)苯酚(hptrz)配体的2个过渡金属配合物{[Ni(H_2O)_2(hptrz)_2(tp)]·2DMF}_n(1)和[Cu(hptrz)_2(SCN)_2]·2H_2O (2)(H_2tp为对苯二甲酸)。配合物1中八面体的Ni(Ⅱ)离子由tp^(2-)阴离子拓展形成线性的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则呈现中心对称的单核结构。配合物中,中性的hptrz配体呈现端基配位模式,并通过形成O-H…O氢键相互作用将低维结构拓展为高维超分子网络。此外,配体内的电荷转移使这2个配合物均在紫外区发射出强的荧光发射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1 2 4--1-基)苯酚 ()/镍()配合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与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抑菌活性 被引量:43
12
作者 何水样 曹文凯 +4 位作者 陈军利 赵建设 史启祯 王汝贤 孙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91-995,共5页
以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作为配体与五水硫酸铜进行反应 ,制得配合物 Cu(C1 0 H8N2 O4 ) (H2 O) 2 (1 )和Cu(C1 0 H8N2 O4 ) (CH3OH) (H2 O) (2 ) (C1 0 H8N2 O2 - 4为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 ) ,测试了配合物 2的单晶结构 .该单晶... 以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作为配体与五水硫酸铜进行反应 ,制得配合物 Cu(C1 0 H8N2 O4 ) (H2 O) 2 (1 )和Cu(C1 0 H8N2 O4 ) (CH3OH) (H2 O) (2 ) (C1 0 H8N2 O2 - 4为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 ) ,测试了配合物 2的单晶结构 .该单晶为墨绿色 ,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 a=0 .75 3 8(2 ) nm,b=1 .1 43 1 (2 ) nm,c=0 .75 0 0 (2 ) nm,α=93 .2 6(2 ) o,β=94.46(2 ) o ,γ=94.3 9(2 ) o,V=0 .641 1 (2 ) nm3,μ=1 .73 1 mm- 1 ,Z=2 ,Dc=1 .792 g/cm3,F (0 0 0 ) =3 42 .0 0 ,R=0 .0 3 5 ,w R=0 .0 48,GOF=1 .78.在配合物 2内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中的 2个氧原子和 1个氮原子、甲醇中的氧原子以及配位水中的氧原子与铜原子配位 ,形成四方锥结构 ,其中来自甲醇的配位氧原子位于锥顶 ;此晶体为外消旋化合物 ,晶体中存在对映异构体 ,两者通过氢键连接 ,形成二聚体 ,成对出现在晶胞中 .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推测配合物 1与 2的结构相似 ;抑菌试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 1对辣椒疫霉菌和烟草赤星菌分别有 1 0 0 %和 66.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配合 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苏氨酸-邻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芳 张前前 +1 位作者 祝陈坚 王修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39-1442,共4页
合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铜(Ⅱ)苏氨酸邻菲咯啉配合物。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并以电子吸收光谱法及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研究了此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此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其电子吸收光谱的... 合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铜(Ⅱ)苏氨酸邻菲咯啉配合物。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并以电子吸收光谱法及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研究了此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此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其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明显红移,并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地猝灭EBDNA体系的荧光,表明此种配合物与DNA存在很明显的插入结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氨酸-邻菲咯啉配合 鱼精DNA 插入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天冬氨酸-咪唑类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的光谱研究与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芳 张前前 +2 位作者 陆小兰 江涛 王修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2-305,共4页
合成了两种新的铜(Ⅱ)-天冬氨酸-咪唑类混配配合物([Cu(HAsp)ImH2O]SO4.4H2O与[Cu(Asp)Im(OH)].4H2O,HAsp代表天冬氨酸分子,Asp代表天冬氨酸离子,Im代表咪唑)。以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差热分析对其进行表征;以电子吸收光谱法及荧... 合成了两种新的铜(Ⅱ)-天冬氨酸-咪唑类混配配合物([Cu(HAsp)ImH2O]SO4.4H2O与[Cu(Asp)Im(OH)].4H2O,HAsp代表天冬氨酸分子,Asp代表天冬氨酸离子,Im代表咪唑)。以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差热分析对其进行表征;以电子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分析法研究了这两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铜(Ⅱ)-天冬氨酸-咪唑类混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明显不同[Cu(HAsp)ImH2O]SO4.4H2O为伴随着静电作用的插入结合;而[Cu(Asp)Im(OH)].4H2O主要与DNA的碱基N发生配位作用,造成了DNA双螺旋的破坏。分析了两种配合物因结构不同而导致的与DNA作用方式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氨酸-咪唑类混配配合 鱼精DNA 作用模式 结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合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抑菌活性及与BS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树平 韩立军 +3 位作者 潘燕 王大奇 赵翠 王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1,共8页
合成了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铜(Ⅱ)配合物[CuCl(C17H20Cl2N2)2].(NH4).Cl2,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222(16... 合成了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铜(Ⅱ)配合物[CuCl(C17H20Cl2N2)2].(NH4).Cl2,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222(16)nm,b=1.37899(17)nm,c=1.39806(19)nm;α=60.954(1)°,β=87.502(2)°,γ=65.970(1)°,V=2.0424(4)nm3,Dc=1.357 g/cm3,Z=2,F(000)=862,R1=0.0925,wR2=0.2668[I>2σ(I)],S=1.001.配合物的金属中心与来自2个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末端氯原子配位,形成了轻微扭曲的四方锥几何构型,扭曲指数τ=0.04(1).抗菌实验结果显示,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配合物与BSA间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1)及相关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0),结果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依据F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给体(BSA)与受体(配合物)间的距离r=2.56 nm,说明配合物与BSA之间可能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N N'-双(4-氯苄基)-1 2-丙二胺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P-铜(Ⅱ)-L-丝氨酸(L-精氨酸)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古琴 任祥祥 乐学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8-1072,共5页
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TATP)(L-Ser)(H2O)]·ClO4(1)和[Cu(TATP)(L-Arg)(H2O)]2ClO4·0.5H2O(2)(TATP=1,4,8,9-四氮三联苯,L-Ser=L-丝氨酸,L-Arg=L-精氨酸)与DNA之间的相... 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TATP)(L-Ser)(H2O)]·ClO4(1)和[Cu(TATP)(L-Arg)(H2O)]2ClO4·0.5H2O(2)(TATP=1,4,8,9-四氮三联苯,L-Ser=L-丝氨酸,L-Arg=L-精氨酸)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加入DNA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配合物能极大地淬灭溴化乙啶(EB)-DNA体系的荧光,DNA的粘度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插入作用,作用力大小为配合物2>1;另外,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对pBR322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1 4 8 9-四氮联苯 L-Α-氨基酸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羟基苯乙酮铜(Ⅱ)配合物与ct-DNA的键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延成 王海璐 +2 位作者 梁炜乾 农秀连 陈振锋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00-1405,共6页
以小牛胸腺DNA为靶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光谱、圆二色谱和DNA粘度滴定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2-羟基苯乙酮铜(Ⅱ)配合物[Cu(HAP)2](1)与ct-DNA的键合方式。结果表明:配合物[Cu(HAP)2](1)主要通过插入作用和静电结合方式... 以小牛胸腺DNA为靶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光谱、圆二色谱和DNA粘度滴定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2-羟基苯乙酮铜(Ⅱ)配合物[Cu(HAP)2](1)与ct-DNA的键合方式。结果表明:配合物[Cu(HAP)2](1)主要通过插入作用和静电结合方式与ct-DNA形成键合作用,推测插入作用应基于2-羟基苯乙酮配体的芳香母环及配合物整体保持刚性平面,而对DNA聚阴离子骨架的静电结合作用则与中心铜离子的正电性有关。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2-羟基苯乙酮金属配合物的药理活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羟基苯乙酮 ()配合 小牛胸腺DNA 光谱分析 插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苏氨酸-咪唑混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芳 张前前 +1 位作者 李苓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7-470,共4页
为设计合成具有应用前景的低毒抗肿瘤药物,本文合成了1种未见报道的铜(Ⅱ) 苏氨酸 咪唑混配配合物。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 热重分析及摩尔电导率的测定对其进行表征;并以电子吸收光谱法及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研究了此种配... 为设计合成具有应用前景的低毒抗肿瘤药物,本文合成了1种未见报道的铜(Ⅱ) 苏氨酸 咪唑混配配合物。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 热重分析及摩尔电导率的测定对其进行表征;并以电子吸收光谱法及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研究了此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配合物[Cu(Thr) (Im ) 3 ]Cl·H2 O(HThr =DL -Threonine ,Im =Imi dazole)与DNA作用时,使DNA电子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发生微小位移,但该配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猝灭EB DNA体系的荧光,表明此配合物与DNA是以弱的插入作用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氨酸-咪唑混配配合 鱼精DNA 弱的插入结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氨甲基苯并咪唑-铜(Ⅱ)-羧酸配合物的合成、抗菌活性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盼 吴海雷 +2 位作者 王璐 陈实 周晓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82-1488,共7页
合成了2个三元铜(Ⅱ)配合物:[Cu(AMB)(L-Tyr)Cl].1.2H2O(1)和[Cu2(AMB)2(NAA)2Cl2].H2O(2)[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L-Tyr=L-酪氨酸,NAA=萘乙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和UV-Vis对配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 合成了2个三元铜(Ⅱ)配合物:[Cu(AMB)(L-Tyr)Cl].1.2H2O(1)和[Cu2(AMB)2(NAA)2Cl2].H2O(2)[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L-Tyr=L-酪氨酸,NAA=萘乙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和UV-Vis对配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1和2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1和2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均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在Vc存在下,通过.OH氧化机理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2个配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和切割pBR322DNA的强弱均为:配合物2>配合物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氨甲基苯并咪唑 抗菌活性 DNA ()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丙沙星-铜(Ⅱ)-TBZ/HPB配合物的合成、抗菌活性及与DNA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任祥祥 王彩霞 +2 位作者 卢艳梅 庄楚雄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1-898,共8页
合成并表征了两个新的配合物:[Cu(HCP)(TBZ)](NO3)2·(H2O)2(1)和[Cu(HCP)(HPB)](NO3)2·(H2O)1.5(2)[HCP=环丙沙星,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095(2)nm,b=1.33... 合成并表征了两个新的配合物:[Cu(HCP)(TBZ)](NO3)2·(H2O)2(1)和[Cu(HCP)(HPB)](NO3)2·(H2O)1.5(2)[HCP=环丙沙星,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095(2)nm,b=1.3301(3)nm,c=1.3552(3)nm,α=93.518(3)°,β=97.192(3)°,γ=106.361(3)°,V=1.5526(6)nm3,Z=2,Dc=1.598g·cm-3,μ=0.849mm-1。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凝胶电泳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OH切割pBR322DNA双螺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 环丙沙星 2-(4′-噻唑基)苯并咪唑 2-(2-吡啶)-苯并咪唑 DNA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